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陈洁  彭秀军 《武警医学》2011,22(8):721-724
干细胞(stemcell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处于未定向分化状态并具有增殖能力。在特定条件下,干细胞可以分化成不同类型的具有特征性形态、特异分子标志及特殊功能的成熟细胞。干细胞按来源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ls,ESCs),来源于胚胎和胎儿组织,以及成体干细胞(adultstemcells,ASCs),来源于出生后器官或成年个体组织。  相似文献   

2.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疾病谱比造血干细胞更广。迄今为止,国外已有十多个间充质干细胞产品被批准临床应用,国内也有数个产品被批准临床试验研究。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发挥治疗作用。直接方式包括归巢、促进外源干细胞植入患处,以及定向分化与多向分化等;间接方式包括双向调节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抗纤维化、抗凋亡、造血支持作用及参与或促进血管再生、激活内源干细胞增殖分化及患病组织器官已分化的正常细胞去分化,以及抗衰老、抗瘢痕等。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作用机制十分复杂,迄今仍没有完全弄清,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治疗作用机制,对于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规范并促进我国干细胞治疗研究,保证干细胞制剂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在现阶段国际上已取得的有关干细胞生物学知识、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和细胞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规范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制定了《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经反复研讨修改后已形成征求意见稿。现将有关问题解读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骨髓中存在着一群非造血的干细胞成分———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扩增 ,在体内体外都能被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腱细胞、肌肉细胞、神经细胞和支持造血的基质等。间充质干细胞是多潜能 ,并且易分离培养 ,在体外可被大量扩增。因此 ,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其他间质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以及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几丁糖与多种组织、细胞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并能被机体所吸收。因此,近年来几丁糖作为组织工程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化骨、软骨、皮肤、肌肉、周围神经等组织工程学研究当中。神经干细胞(NSCs)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保持分裂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其具有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在移植部位分裂增殖,并在局部微环境的作用下分化成相应的细胞来补充替代受损的细胞,恢复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移植后产生的细胞也可以自主释放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乙酰胆碱或γ2氨基丁酸),产生神经营养因子或神经保护因子,从而抑制神经变性或者促进神经再生。NSCs自发现以来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特别是在神经系统损伤、修复和再生方面的研究更为集中。  相似文献   

6.
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性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可以从脂肪组织获得,这类细胞被称为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ADSCs与骨髓来源MSC具有相似的多向分化性,并且存在容易获取、取材创伤小和细胞获得量大等优点,因此有望成为组织工程中另一种很有前景的种子细胞来源。本文介绍了ADSCs多向分化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在各种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干细胞的研究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进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功建立了可以分化为人体任何组织类型的成熟细胞的人类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系,这是干细胞研究的重大里程脾和生命科学的重大技术突破;二是发现成人各种组组中均有未分化成熟的干细胞分布,这类干细胞的基本功能是在生理条件下更新正常衰老死亡的细胞,维护组织或器官的结构完整和正常功能,而在组织损伤等病理条件下可动员、增殖和分化为成熟的功能细胞。修复损伤。传统认为,特定组织中的干细胞只能向它所存在组织类型的成熟细胞分化,而这一观点目前受到挑战。许多研究结果证明。一种组织中的干细胞不但可以分化为它所在组织类型的成熟细胞。而且在特定的条件下或移植到其它组织中,还可以被诱导分化为其它无关组织类型的成熟细胞,有的还可打破胚层限制,  相似文献   

8.
NK细胞是异源反应性免疫细胞,它不仅具有直接的细胞杀伤作用,而且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细胞的调节。众多临床移植资料和动物实验证据提示,NK细胞对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具有诸多有利影响:通过参与继发细胞免疫应答促进残存宿主细胞的清除,识别和攻击宿主白血病细胞发挥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 versus leukiemia,GVL)效应,调节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 cells,APC)从而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发生率和移植后白血病的复发率。由于上述现象的发现,目前NK细胞输注已开始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治疗,初步结果显示NK细胞治疗是安全的。为此我们对NK细胞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新型神经细胞支架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仙凤  蒋丹  陈果  张晓  杨拯  陈建敏  梁楠 《西南军医》2008,10(1):99-10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临床上有严重危害的急性病损。目前脊髓损伤修复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利用组织工程和神经干细胞修复损伤脊髓。方法是将一定量的细胞种植到具有一定结构的三维支架上,然后将此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体内或体外继续培养,通过细胞间的相互粘附,增殖和分化,分泌细胞外基质,从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组织或器官,达到修复损伤脊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治疗性血管新生(therapeutic neovascularization)主要是利用促血管生长因子如(VEGF、FGF)或干细胞通过血管再生(angiogenesis)的方法在组织缺血区域生长新生血管,改善血供。研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可诱导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和肌细胞,分泌各种血管生长因子。由于MSC有取材方便、可体外大量培养增殖、低免疫原性等优点,有望成为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主要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1.
干细胞治疗的研究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干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的疾病治疗手段,仍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报告基因显像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无创、灵敏的监测干细胞的方法,特别是放射性核素报告基因显像具有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优点,并可进行深部组织显像和重复显像,是在活体条件下示踪干细胞最具潜力的技术,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致残率高、并发症多、预后差。近二十年,尽管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无法从根本上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预后。干细胞治疗被视为再生医学中最具应用前景的治疗手段之一。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刺激自体潜在的干细胞分化等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其临床转化仍存在诸多瓶颈。笔者回顾近年来脊髓损伤干细胞治疗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进行展望,为脊髓损伤干细胞治疗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干细胞移植治疗各种组织损伤或退行性疾病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而对干细胞移植后的活体归巢、分化及功能表达等动态变化却所知甚少,影响了干细胞治疗的进一步发展.报告基因显像是分子影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间接监测转染报告基因的表达,可以动态监测移植干细胞活体内变化过程.该文简述报告基因显像活体监测移植干细胞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近20多年来,遗传学、发育学、干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使组织修复与再生迅速发展成为新兴的“再生医学”学科.中国再生医学市场需求巨大.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损伤和中毒在中国城市医院住院疾病的构成中居第3位(占9.13%),在县级医院住院疾病的构成中居第2位(占14.07%),加上遗传、代谢等疾病,中国每年需要通过修复和再生医学手段治疗的患者在1亿人次左右.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历来重视和支持再生医学的发展.组织修复与再生理论及技术的应用涉及的疾病和损伤范围比较广泛,总体而言在干细胞生物学、器官构建和复制、组织工程基础研究和产品制造以及创伤治疗本身等方面发展迅速,部分成果开始转化应用,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今后10年,中国再生医学的制度和法规将进一步健全;转化基地规模化建设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在干细胞诱导分化与多组织同步修复再生、组织工程大器官构建、组织工程产品规模化应用等方面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5.
肝癌是全球癌症发病率第6位,死亡率第3位的恶性肿瘤。肝癌发病隐匿且发展迅速,多数患者发现时病情就已经进展到中晚期,丧失了手术根治的机会。索拉非尼作为抗血管生成的分子靶向药物开启了肝癌分子靶向治疗的先河,在随后的近十年内,针对肝癌的靶向药物不断涌现,瑞戈非尼、乐伐替尼、卡博替尼、雷莫芦单抗以及一些免疫抑制剂在Ⅲ期临床试验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就新出现的抗血管分子靶向药物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肝癌的现状、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Gunning J 《Medicine and law》2007,26(4):769-780
Stem cells from umbilical cord blood probably now form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banked types of human tissue. Originally stored for the treatment of haematological disorders these stem cells have now been found to be more versatile, even pluripotent, with potential for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a broader range of disorders and diseases and may be particularly valuable in cell therapy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This has led to the promotion of private storage of cord blood cells for autologous or family use and a rapidly growing private sector involvement. There is a growing tension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banking and a number of ethical issues continue to be debated involving questions of regul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ownership and commercialisation, and patenting.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some of these issues.  相似文献   

17.
影像导航辅助定位穿刺系统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治疗新技术,它融合了影像与导航定位技术,通过影像显示实时动态导引手术器械对病灶进行操作,大大优化了微创介入治疗过程.影像导引方式主要包括超声、CT、MRI导引等,导航定位技术可根据不同原理分为机械定位、光学定位和电磁定位.不同影像引导方式和导航定位技术各有优劣.影像导航辅助定位穿刺系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穿刺活检、局部消融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等微创介入治疗领域,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就该技术在微创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Stem cell therapy can present clinicians with challenging clinical scenarios, as access to such treatments outpaces the research into their efficacy and safety due to the burgeoning trend of international travel to acquire stem cell therapy, or “stem cell tourism.” Treatment of neurologic conditions remains an enticing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stem cell therapy, often administered intrathecally. In response to such therapy, multiple adverse event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including neoplasms, demyelinating disease, and seizures, among others. We present a case of symptomatic inflammatory cauda equina nerve root hypertrophy due to intrathecal stem cell infusion, representing a rare but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  相似文献   

19.
布加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多病因疾病,临床表现可无症状、慢性或暴发性,其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逐步治疗策略。近年来,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依靠其安全、微创等优势,已成为布加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式,其中,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在布加综合征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价值。文章主要围绕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