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利多卡因注射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踝关节稳定性和步态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2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2组患者注射BTX-A前后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局部分点注射溶于利多卡因的BTX-A,对照组注射溶于生理盐水的BTX-A。注射前、注射后1d、注射后2周、注射后4周、注射后12周,对2组患者进行Clonus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易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步态不对称指数(GAI)、最大步行速度、步行能力分级(FAC)和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定。 结果注射前,2组患者Clonus评分、MAS评分、FMA下肢部分评分、GAI、最大步行速度、FAC评分、M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1d、2周、4周、12周,治疗组Clonus评分、MAS评分均较组内注射前低(P<0.05)。注射后2周、4周,治疗组FMA下肢部分评分较组内注射前升高(P<0.05)。对照组注射后1d,MAS评分[(2.83±1.03)分]较组内注射前[(2.42±0.99)分]高(P<0.05),注射后2周[(1.50±0.67)分]、4周[(1.58±0.79)分]MAS较组内注射前[(2.42±0.99)分]低(P<0.05)。与对照组注射后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Clonus评分均较低(P<0.05)。治疗组注射后1d[(1.42±0.67)分]、12周[(1.08±0.67)分]的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注射后1d[(2.83±1.03)分]、12周[(2.08±0.66)分]的MAS评分(P<0.05)。与组内注射前比较,治疗组注射后各时间点GAI均较低(P<0.05)。治疗组注射后2周、4周、12周的最大步行速度、MBI评分显著高于组内注射前(P<0.05)。治疗组注射后4周、12周的FAC评分均较组内注射前高(P<0.05)。对照组注射后4周、12周的GAI低于组内注射前(P<0.05),注射后4周、12周的最大步行速度、FAC评分显著高于组内注射前(P<0.05)。与对照组注射后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注射后1d、4周、12周的GAI较低(P<0.05),注射后12周的最大步行速度较大(P<0.05)。 结论BTX-A联合利多卡因局部注射治疗可以快速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的肌痉挛,减轻注射部位疼痛,对踝关节稳定性和步行能力的近期及远期康复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纯BTX-A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2.
王希瑞  张静  孙杰  王芝静  贾汝福 《中国康复》2019,34(10):518-520
目的:探讨可调节踝足矫形器配合针灸治疗在脑出血偏瘫患者足畸形及步行能力改善方面的影响。方法:86例脑出血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戴可调节踝足矫形器。治疗6周后统计足下垂及足内翻畸形率,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足下垂或足内翻畸形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2组患者BB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FAC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可调节踝足矫形器配合针灸治疗可有效减少脑出血偏瘫患者的足下垂和足内翻畸形,改善平衡能力、步行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胫骨前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脑卒中痉挛性足下垂和足内翻患者痉挛程度以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痉挛性足下垂和足内翻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胫骨前肌注射组(TA组)和常规注射组(CG组),每组患者28例。CG组患侧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均分2个位点注射BTX-A,每个位点各注射50U,胫后肌也分2个位点注射BTX-A,每个位点35U。TA组患者注射位点和剂量均于CG组相同,但增加胫骨前肌单个位点的注射,剂量30U。于注射前、注射2周后、注射4周后和注射12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足跖屈肌群和内翻肌群行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10m步行测定(10m-WT)、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评分以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 结果 注射2周、4周和12周后,2组患者足跖屈肌群和内翻肌群的MAS评分较组内注射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A组注射2周、4周和12周后足内翻肌群的MAS评分分别为(2.43±0.34)分、(2.32±0.62)分和(2.15±0.56)分,与CG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2周、4周和12周后,2组患者的10m-WT、FMA评分和TUG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A组注射2周和4周后的10m-WT、FMA评分和TUG与CG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胫骨前肌小剂量A型肉毒毒素注射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痉挛性足下垂和足内翻患者足内翻肌群的痉挛程度,并对其步行功能的改善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步态的影响,以探索纠正偏瘫足下垂步态的科学方法。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步行训练,实验组接受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辅助步行训练,以上治疗均每次30 min,每周5次,连续4周。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左右步长差,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步行功能分级(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步速、左右步长差及下肢FMA积分、FAC分级、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步态,治疗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配合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中药熏洗和推拿治疗,所有治疗均持续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Clonus分级法、Fugl-Meyer量表(FMA)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踝阵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AS、Clonus、FMA及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MAS[(1.68±0.59)分]、Clonus评分[(1.05±0.49)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FMA[(30.24±1.86)分]、BI评分[(64.41±6.02)分]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对照组患者MAS[(2.98±1.13)分]、Clonus评分[(2.48±0.53)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FMA[(26.89±2.12)分]、BI评分[(50.12±4.84)分]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对照组MAS、Clonus评分较高(P<0.05),FMA、BI评分较低(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中药熏洗及推拿治疗,可显著减轻脑卒中患者的足内翻状态,改善其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7):3160-3161
目的研究针灸联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在我院诊治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联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所有治疗均持续4w,治疗前、治疗4w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I)、Fugl-Meyer量表(FMA)、Ashworth量表(MAS)、Clonus分级法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踝阵挛评分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I、FMA、MAS、Clonu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BI、FMA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MAS、Clonus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BI、FM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AS、Clonu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针灸和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可显著改善其运动功能,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7.
黄肖群  肖文武  覃东 《中国康复》2018,33(4):311-313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踝足矫形器(AFO)治疗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和观察2组各24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1组给予AFO治疗,观察2组在AFO治疗的同时予以FES治疗。治疗前后给予下肢Brunnstrom分期(RSB)、下肢FuglMeyer运动评分(FMA)、Holden步行功能(FAC)及10m步行能力测试(10mWT)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FAC及RSB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均P0.05);且观察2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2组的FMA评分更高于观察1组(P0.05),FAC及RSB评分,观察2组与观察1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患者的10mWT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均P0.05),且观察1组和观察2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观察2组更低于观察1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卒中下肢运动功能,踝足矫形器的治疗作用值得肯定,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作用更加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足下垂患者5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功能性电刺激进行训练。2组均治疗5周,治疗前后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及足印步态分析。结果:治疗5周后,2组FMA、FAC评分及步行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恢复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与踝足矫形器(AFO)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对比。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FES组及AFO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FES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采用步态训练矫正仪电刺激偏瘫侧下肢腓总神经及胫前肌,每天治疗30min,每周治疗5d,共持续治疗4周。AFO组患者则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通过佩戴固定式踝足矫形器进行步行训练,每天治疗30min,每周治疗5d,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10m最快步行速度测试(10MW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Holden步行功能评分(FAC)、踝趾屈肌肌张力评估及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10MWT、FAC、TUGT、踝趾屈肌肌张力、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10MWT、TUGT、FAC评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后FES组患者10MWT[(0.84±0.46)m/s]、FAC评分[(3.50±0.65)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均显著优于AFO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TUGT、踝趾屈肌肌张力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FES与AFO治疗均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并且FES较AFO能更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李道明  孙鸣 《中国康复》2014,29(4):260-261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伴有足下垂的偏瘫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给予步行能力评定量表评定、关节活动度(ROM)评定踝背屈主动活动度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定。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2组患者步行能力、踝关节背屈角度、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有明显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徒手定位、超声定位和肌电图定位下进行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被随机分成3组。徒手定位组(n=19)采用徒手触诊引导技术,超声定位组(n=21)采用彩色超声引导技术,肌电图定位组(n=19)采用肌电引导技术,三组患者均接受BTX-A 300 U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胫骨后肌注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8周、12周进行以下评定:改良Ashworth量表(MAS)、医生评价量表(PRS)、步行速度、踝关节背屈和外翻的被动活动范围(PROM)。结果组内比较:三组患者的MAS评分、PRS评分、步行速度、踝关节背屈和外翻的PROM,在治疗后2周、4周、8周、12周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超声定位组在4周的MAS评分,4周和12周时的踝外翻PROM改善优于肌电图定位组(P=0.046,P=0.008,P=0.038);超声定位组在4周时MAS评分(P=0.015)、PRS评分(P=0.01)、踝背屈和外翻PROM(P=0.003,P=0.011),8周时的MAS评分(P=0.002)、踝背屈PROM(P=0.022),12周时的MAS评分(P=0.011)以及踝外翻PROM(P=0.018)改善优于徒手定位组;肌电图定位组在4周时的PRS评分、4周和8周时的踝背屈PROM改善优于徒手定位组(P=0.048,P=0.08,P=0.026)。但三组间各评价指标随时间改变的趋势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种定位技术引导下注射BTX-A均能改善患者痉挛和步行能力,超声引导比肌电图引导在改善足内翻方面稍有优势,均优于徒手定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后功能性电刺激同步减重平板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及足内翻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脑卒中后出现足下垂及内翻的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22例)、电刺激组(23例)及常规治疗组(22例)。3组患者均在B超及电刺激引导下进行BTX-A注射治疗,24h后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包括使用脑保护剂及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步态训练、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功能性电刺激与减重平板同步治疗,电刺激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功能性电刺激。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具体疗效评定指标包括胫骨前肌与腓肠肌外侧头积分肌电值(iEMG)、踝背伸协同收缩率(CR)、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踝背伸与外翻活动度(ROM)等。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胫骨前肌iEMG、腓肠肌外侧头iEMG、踝背伸CR、MAS评分、BBS评分、FAC评分、踝背伸与外翻ROM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3组患者腓肠肌外侧头iEM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胫骨前肌iEMG[(1.54±0.23)mV]、踝背伸CR[(13.32±8.47)%]、MAS评分[(0.29±0.35)分]、BBS评分[(42.37±4.28)分]、FAC评分[(4.26±1.14)分]、踝背伸ROM[(15.58±1.32)°]与外翻ROM[(14.33±1.41)°]均显著优于电刺激组及常规治疗组水平(P<0.05)。 结论于BTX-A注射后同步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及减重平板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及足内翻畸形,促其步行功能改善,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Lokomat下肢机器人训练,治疗组采用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分别于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下肢Fugl-Meyer评分法(FMA)、功能性步行分级(FAC)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组内比较,2组治疗后各期BBS、FMA、MBI评分及FAC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4周,治疗组FMA、MBI评分及FAC较对照组升高(P<0.05),BB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12周后,治疗组BBS、FMA、MBI评分及FAC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较长期治疗可进一步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低频体外冲击波(ESWT)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均给予BTX-A局部注射,观察组患者于BTX-A注射后辅以低频ESWT治疗,对照组则辅以伪体外冲击波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关节活动度、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MAS、下肢FMA、MBI评分及PROM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MAS评分[(2.15±0.56)分]及PROM[(44.37±8.02)°]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MAS、下肢FMA、MBI评分及PROM均较治疗前进一步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TX-A联合低频ESWT治疗可显著缓解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可作为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的有效手段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Ashworth量表(MAS)、踝关节活动度、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10米最大步行速度(MW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M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足下垂、足内翻),FMA评分,MWS均显著改善(t6.845,P0.00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t5.586,P0.001)。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张力以及步行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 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天20 min,共10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10 m最大步行速度、改良Ashworth评分量表(MAS)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BBS、FMA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FAC步行功能分级3级及以上者、10 m最大步行速度均优于对照组,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足下垂刺激仪联合功能锻炼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合并足下垂患者104例,运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和研究组(5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功能锻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于患者步行过程中使用足下垂刺激仪。观察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足跖屈群肌张力治疗效果、胫前肌肌力治疗效果、FMA评分。结果 研究组足跖屈群肌张力、胫前肌肌力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足下垂刺激仪联合功能锻炼能够显著地改善脑卒中合并足下垂功能障碍患者的肌张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改善,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足下垂助行仪训练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观察组(n=18)。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佩戴足下垂助行仪。30 min/次,1次/d,5 d/周,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L)、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足印分析法评定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步态。结果治疗前,两组FMA-LL评分、FAC分级、步态参数(步速、步宽、两侧步长差)均无显著性差异(t0.765,Z=0,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FAC分级和步速均有提高,两侧步长差与步宽均减小(t2.190,Z3.630,P0.05);观察组FMA评分、FAC分级、步速及两侧步长差均优于对照组(t2.030,Z=-2.560,P0.05),但两组间步宽无显著性差异(t=0.570,P0.05)。结论足下垂助行仪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同步治疗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制简易可调式弹力踝足矫形带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伴足下垂内翻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康复训练。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佩戴简易可调式弹力踝足矫形带(AEOB)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前后2组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步速评定,康复组又分为佩戴AEOB(AEOB+)和不佩戴AEOB(AEOB-)评定。结果:治疗3周后,2组BBS、MBI评分及步速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康复组AEOB+患者的BBS、BI评分及步速均较康复组AEOB-及对照组更显著(P<0.01);康复组AEOB-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制踝足矫形带可矫正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和内翻畸形,改善患者步行的平衡及稳定性,增加步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踝足矫形器(AFO)联合A型肉毒毒素(BTX-A)肌肉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疗效。 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BTX-A肌肉注射与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AFO训练,与其运动康复训练同步。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和6个月,使用量角器测量踝关节的被动背屈角(APROM),改良Ashworth量表的评分(MAS)以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站立)和E区(走跑跳)评分。 结果治疗前,观察组APROM、MAS和GMFM(D、E)分别为(109.25±12.38)°、(3.12±0.56)分和(55.32±11.23)分,与对照组[(107.11±13.44)°、(3.05±0.66)分和(56.21±10.81)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的APROM、MAS和GMFM评分在治疗后1、3和6个月时与组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PROM、MAS和GMFM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之间的评估指标比较,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FO联合BTX-A疗法能进一步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痉挛程度,减轻尖足异常姿势,维持时间更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