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 要 目的:了解我院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药物应用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凝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3年1~12月诊断为非瓣膜性房颤的住院患者共149例,结合血栓栓塞风险评分、出血风险评分、INR在治疗范围的时间比例(TTR)等对其抗凝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49例患者中有144例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其中使用华法林的110例(TTR≥60%76例),使用阿司匹林24例,使用达比加群酯10例。经血栓栓塞风险评分,高危、中危、低危分别有80例、46例、23例。阿司匹林治疗患者中有2例发生脑卒中,华法林治疗患者中8例发生非严重的出血事件。年龄大、合并疾病多、栓塞及出血风险高等因素影响抗凝药物的选择。结论:我院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现状较好,与国外指南推荐使用的抗凝方案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脏病(CKD)在房颤患者中非常普遍,是卒中和死亡的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无论是房颤还是CKD,均与脑卒中、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相关。两者亦具有密切的双向关系,且常常同时存在。相较于单独的房颤或CKD患者,同时患有两种疾病的患者脑卒中风险、血栓栓塞风险和病死率较高[1]。因此,如何有效治疗该类人群一直是当今医学界关注的热点。目前华法林用于肾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虽可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但其起效慢、出血风险高及需频繁监测INR等缺点限制了其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的出现克服了传统口服抗凝药(OACs)的弊端,但该类药物均经过肾脏代谢,肾功能不全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近年来,对于NOACs治疗该类人群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现将OACs在伴有CKD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评价利伐沙班用于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术后3个月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房颤RFCA患者141例,按治疗用药不同分为利伐沙班组70例和华法林组71例。利伐沙班组RFCA术后给予利伐沙班10 mg,po,qd,至少应用3个月;华法林组RFCA术前给予低分子肝素100 IU·kg-1,ih,术后口服华法林3~5 mg,po,qd,与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调整剂量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之间,至少应用3个月。观察两组总死亡率、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和出血发生率。结果: 两组总死亡率、脑卒中率(短暂性脑缺血,缺血性脑病)、外周血管栓塞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少量出血及不明显出血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少量出血患者停用药物后无再出血发生,不明显出血患者经药物剂量调整后均未进一步出血。结论:口服利伐沙班用于血栓栓塞低、中危非瓣膜房颤患者RFCA术后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抗凝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方案的调整。药师评估了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和抗凝的出血风险,出现华法林抗凝过度时提出合理的治疗建议,治疗过程中发现患者的不依从性并提供充分的用药教育。结果: 医生采纳治疗建议,INR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患者病情平稳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参与华法林的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用药风险,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通过对1例深静脉血栓老年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出血的病例进行分析,提高对抗凝过程中出血风险的认识。方法: 结合患者病史、实验室相关检查、治疗经过,对出血可能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该患者出血可能原因为:①华法林与达肝素联合使用出现药物不良反应;②治疗过程中出现白蛋白降低,可能致华法林抗凝作用增强;③该患者为老年人,治疗过程中出现肌酐清除率的减低,可能对华法林的清除减少。结论:临床中对于老年患者的抗凝治疗更需谨慎,增加相关实验室检查的频率,可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华法林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需长期服用的口服抗凝治疗药物。临床上主要通过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标示的凝血酶原时间(PT)对华法林剂量反复进行调整,控制到一定的抗凝强度。但华法林的治疗窗窄,剂量偏小会引起血栓栓塞,剂量偏大则会增大出血的风险,甚至引发大出血等副作用;影响抗凝作用的因素多,如患者遗传因素,年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持续48 h即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动脉栓塞,其中90%是缺血性脑卒中,而慢性肾脏疾病可进一步增加房颤患者的卒中和出血风险。因此,在伴有慢性肾脏疾病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抗凝尤为重要。华法林用于肾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虽可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但是随着肾功能的恶化,华法林可增加出血的风险,且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目标范围的时间非常困难。与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能显著地降低卒中、颅内出血和死亡风险。然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轻度、中度、重度,甚至血液透析房颤患者的应用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8.
张新才  王建军 《中国医药》2006,1(12):712-713
目的观察华法林不同强度抗凝对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低强度抗凝对国人心房颤动患者预防血栓栓塞发生的可行性。方法将至少有一个栓塞危险因素的心房颤动患者102例予以华法林抗凝治疗,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随机分为低强度抗凝组(INR1.60—2.50)50例和较高强度抗凝组(INR2.51—3.20)52例,观察2组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低强度抗凝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2.O%(1/50),较高强度抗凝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9%(1/52),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强度抗凝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0%(1/50),较高强度抗凝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9.6%(5/5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以INR为1.60~2.50水平时出血风险小,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同样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的目的,同时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9.
徐梅  韩强  杜金凤 《北方药学》2014,(11):33-35
华法林是最古老的口服抗凝药物,目前仍是长期抗凝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华法林能有效减少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目前唯一可以降低房颤患者卒中和栓塞风险、降低病死率的药物。华法林是双香豆素的衍生物,可以抑制新的血栓形成,减少血栓扩大和进展,抑制血栓脱落预防栓塞,有利于清除形成的血栓。华法林抑制凝血因子羧基化,使凝血因子不能与磷脂表面结合,破坏其加速血液凝固[1]。出血风险增高是华法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也是临床医生不能积极使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新型抗凝药物主要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Xa因子抑制剂。其中,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口服制剂、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口服制剂已在我国上市;另外一种直接Xa因子抑制剂贝曲沙班口服制剂也正在进行Ⅲ期临床研究;而直接Xa因子抑制剂爱多沙班口服制剂已在日本上市。达比加群酯致颅内出血发生风险低于华法林,但该药可能增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严重出血和具有临床意义轻度出血的发生率,以及心肌梗死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利伐沙班在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所致脑卒中和栓塞方面优于华法林,预防骨科术后血栓效果优于依诺肝素,大出血事件发生风险与两药相似,而颅内出血发生风险低于华法林。阿哌沙班在降低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或全身性栓塞发生率及病死率方面优于华法林,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大出血发生率与华法林相似或降低;阿哌沙班的安全性与用药剂量相关。爱多沙班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用于心房颤动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优于华法林。贝曲沙班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血栓效果与依诺肝素相似,出血发生率低于依诺肝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抗凝治疗状况,为提高抗凝治疗的合理性、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收集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房颤合并CKD患者90例以及房颤但肾功能正常者90例的病历资料。对患者华法林使用率、抗血小板药使用率、抗栓药物的出血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分析,并分析年龄、合并慢性疾病、既往脑血管事件、出血风险评分等单因素对华法林使用率的影响。结果:房颤合并CKD患者的抗栓比例为68.9%,其中华法林抗凝比例为10.0%,低于肾功能正常患者;合并CKD患者的抗栓药物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5%, CKD并未增加抗栓药物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华法林使用单因素分析提示高龄、冠心病、CKD对其影响较大。结论:我院房颤合并CKD患者的抗凝治疗严重不足。临床药师应加强药学服务,协助医师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开展药学跟踪随访工作,确保抗凝治疗的延续性以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华法林患者起搏器围术期抗凝治疗策略。方法:通过1例长期服用华法林患者起搏器围术期的抗凝治疗方案调整,结合最新国际相关临床使用指南和治疗进展,总结、分析围术期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选择。结果与结论:血栓栓塞风险高危者,可不停用华法林或以低分子肝素桥接,血栓栓塞风险低危或中危者,可以停用华法林,不以低分子肝素桥接。医生和药师需权衡患者出血和血栓风险决定起搏器围术期的抗凝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发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抗栓治疗方案制定及药学监护。方法 临床药师利用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风险评分(GRACE)及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评分(Crusade)进行死亡风险及缺血、出血风险评估,及时调整抗栓治疗方案。出现HIT后分析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凝血功能,确定可能的相关药物因素,选择阿加曲班替代抗凝治疗,并及时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剂量调整。从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安全经济性,阐述出院带药选择华法林对患者的用药优势。结果 选择阿加曲班替代抗凝治疗,维持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方案,患者情况控制平稳,未出现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顺利出院。结论 临床药师需要充分了解药理学及药动学变化,可协助临床发现药物治疗相关问题。同时需加强监测,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药学服务。  相似文献   

14.
余巧玲  翟葳葳  刘平  邱博  吴惠珍 《中国药房》2023,(16):2008-2013
目的 系统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LAAO)术后抗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收集NOACs(试验组)对比华法林或双联抗血小板药(对照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1月。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0项研究,包括2项RCT、8项队列研究,共计2 653例患者。RCT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器械相关性血栓(DRT)发生率、卒中/全身性栓塞(SSE)发生率、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总出血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队列研究结果显示,与双联抗血小板药比较,试验组患者的DRT发生率、卒中/SSE发生率、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华法林比较,试验组患者的DRT发生率[RR=0.40,95%CI(0.19,0.82),P=0.01]、总出血事件发生率[RR=0.28,95%C...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了解我院深静脉血栓患者华法林用药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3月我院服用华法林治疗深静脉血栓的住院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调查内容包括在院期间华法林联合用药、用药期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华法林剂量调整等情况,并参照国内外指南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共收集62例患者病历,我院尚存在患者服用华法林期间联用药物种类多、INR监测不规范、华法林剂量调整不及时、住院期及出院前INR达标率低等问题。结论:目前我院华法林用药尚存在不足,需参照指南制定华法林用药规范,指导临床合理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6.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药物华法林的应用、监测指标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2007年7月,356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华法林首次负荷量3.75~5 mg。随访6月~6年,平均随访2年9个月,随访INR(1.96±0.48),华法林维持剂量(3.02±0.66)。11例有出血症状出现,1例因脑出血死亡;8例发生血栓栓塞,1例有偏瘫及失语。结论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正确的抗凝治疗,控制INR在1.8~2.5范围,可以减少抗凝治疗的并发症,获得满意的预防血栓栓塞和出血的效果,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消融治疗获得成功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特别是栓塞风险低的个体,术后是否需要继续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方法入选低危栓塞风险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07例,射频消融术后随机分为华法林治疗组(55例)和非华法林组(52例),华法林治疗组患者术后服用华法林治疗至少3个月,抗凝治疗强度为INR2.0~3.0;非华法林组只服用阿司匹林,每日100mg。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射频消融术,即刻成功率为100%。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栓塞或出血事件。随访6~18个月,华法林组发生血栓栓塞事件2例(3.6%),非华法林组发生2例(3.7%),两组患者栓塞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1。华法林组有3例(5.5%)出血事件,非华法林组无出血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射频消融取得成功的低危心房颤动患者,可以考虑不应用华法林抗凝,而只服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华法林个体化给药方案制定及实施监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临床药师采用最大后验贝叶斯估算法制定华法林患者的给药方案,并对方案实施过程进行了监护,及时识别了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INR升高,避免了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也及时发现了患者漏服药物导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降低,避免了患者再次发生血栓。结果:最大后验贝叶斯估算法可以较好地估算和指导临床用药,对于个体化给药方案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结论: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算法为华法林患者制定了个体化给药方案后,临床药师还需要对整个给药方案实施过程提供全程化的监护,以便及时发现疾病、药物相互作用、依从性不佳等导致的INR异常波动,从而提供抗凝效果,减少出血和栓塞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应朋华法林及阿司匹林的疗效.方法:将糖尿病合并非瓣膜性AF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组40例,阿司匹林组40例;分析两组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结果:入选非瓣膜性AF患者80例,随访12个月,共发生血栓栓塞事件4例,华法林组1例,阿司匹林组3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发生出血事件5例,华法林组3例,阿司匹林组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结论:不具有血栓栓塞的高危因素非瓣膜性AF患者,选择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治疗及抗凝剂华法林疗效及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华法林抗凝治疗时联用胺碘酮引起国际标准化值(INR)异常升高的处理方法及药学监护。 方法 通过对照华法林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情况,确定引起INR值异常波动的药物,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加强凝血功能的监测,并从华法林与胺碘酮的作用机制、相互作用、两药联用后抗凝作用与两药的剂量、浓度相关性等方面阐述胺碘酮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影响。 结果 INR异常波动为华法林与胺碘酮联用所致,两药联用可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增加出血风险,通过停用华法林3 d,INR恢复到目标值范围,继续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情况控制平稳,顺利出院。 结论 临床药师通过对患者有效的药学监护,可协助临床及时发现药物治疗相关问题。在使用与华法林有相互作用的药物时要考虑其对抗凝治疗的影响,一方面要充分了解药物合用时的药理学及药动学变化,另一方面要加强监测,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更好地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