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治疗非瓣膜性房颤(NVAF)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NOACs在治疗NVAF中的研究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和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和贝曲西班等NOACs相较于华法林在NVAF患者中,能显著降低卒中、颅内出血及死亡的发生率。NOACs服用方便、无需检测凝血指标、无需频繁调整剂量,在最新的房颤指南中得到推荐,但临床研究有限,价格昂贵,缺乏有效的拮抗药。结论:NOACs在治疗NVAF中有可观的临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了解我院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药物应用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凝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3年1~12月诊断为非瓣膜性房颤的住院患者共149例,结合血栓栓塞风险评分、出血风险评分、INR在治疗范围的时间比例(TTR)等对其抗凝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49例患者中有144例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其中使用华法林的110例(TTR≥60%76例),使用阿司匹林24例,使用达比加群酯10例。经血栓栓塞风险评分,高危、中危、低危分别有80例、46例、23例。阿司匹林治疗患者中有2例发生脑卒中,华法林治疗患者中8例发生非严重的出血事件。年龄大、合并疾病多、栓塞及出血风险高等因素影响抗凝药物的选择。结论:我院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现状较好,与国外指南推荐使用的抗凝方案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中国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新型抗凝药预防卒中的成本效果,为中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药物的合理选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全球性临床试验ARISTOTLE、RE-LY及ROCKET-AF的研究数据及我国目前医疗成本,建立一年期决策树及长期外推Markov模型的方法,通过分别计算3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阿哌沙班(5 mg bid)、达比加群(150 mg bid、110 mg bid)、利伐沙班(20 mg qd)和华法林的调整质量生命年(QLAYs)及治疗成本,对新型抗凝药物用于中国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成本效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NOACs治疗的总成本为163586~582710元,使用NOACs患者可获得的质量调整生命年为6.812~7.010。以华法林为参考的增效成本效果分析显示,成本效果比(ICER)为177271~739480元/QLAY,ICER利伐沙班> ICER阿哌沙班> ICER达比加群150 mg> ICER达比加群110 mg。3种抗凝药物与华法林比较的ICER均大于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倍,但小于部分城市人均GDP的3倍。一维敏感度分析显示该成本效果分析结果稳定可靠。结论:目前在我国,与华法林相比,使用新型抗凝药物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不具备成本效果优势。目前仅在我国经济发达的某些城市,可推荐阿哌沙班或达比加群用于房颤卒中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华法林抗凝治疗强度治疗冠心病并非瓣膜性房颤(NVAF)的效果.方法 238例冠心病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9例)、低强度组(58例)、标准强度组(65例)、高强度组(56例).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抗凝治疗,低强度组采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2.0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标准强...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探讨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分析,依据其治疗方式分组,其中40例接受华法林治疗(对照组),另40例接受达比加群酯治疗(研究组),观察比较治疗状况。结果研究组出血率为2.50%、卒中率为2.50%、血栓栓塞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20.00%、17.50%、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凝血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PLT、FIB、PT、抗凝血酶Ⅲ高于对照组,IN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分析后得知,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其疗效与华法林一致,但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房颤是临床常见且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脑卒中是房颤最常见和危险的并发症,口服抗凝药物是防治并发症的关键手段。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研发克服了华法林治疗窗窄、需要长期监测INR的弊端,但也有许多临床试验在证明新型口服抗凝药疗效的同时,验证和发现了出血、肝损伤等不良反应。现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用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16,(7)
目的研究低强度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于笔者所在医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37例,随机分为低强度组及对照组。低强度组66例,对照组71例,所有患者均服用抗凝药华法林,低强度组使其INR值控制在1.5~2.0之间,对照组使其INR值控制在2.0~3.0之间。随访1年,观察用药期间脑栓塞及全身出血情况。结果低强度组治疗期间脑栓塞发生率为7.6%,对照组发生率为4.2%,略低于低强度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两组相近,分别为4.5%和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强度华法林和标准强度华法林对于非瓣膜性房颤的治疗差异不显著,对于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治疗要注重其个体差异性,理想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值是要为每一例患者制定个性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达比加群酯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8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计量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同时观察患者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卒中、肢体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等)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出血发生率(包括颅内出血和胃肠道出血)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间未见显著性差异;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对照组患者INR指标均较观察组显著升高;两组患者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12.22%比10.00%,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不良发应发生率显著降低(2.22%比10.00%,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安全、有效,还能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调节剂量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分别运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比较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两年内我院接诊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共79例,随机分配至调节剂量华法林小组(初始剂量2.5mg/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和阿司匹林小组(100mg/d)。常规门诊随访。记录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脑栓塞的观察数据表明,华法林组明显少于阿司匹林组,P<0.05;在死亡和脑出血方面,两个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林可显著降低脑栓塞的发生率,但出血反应方面,要高于阿司匹林组,多数出血反应发生在INR>3或INR<2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评价国内上市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预防非瓣膜性房颤(NVAF)卒中的经济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数据库、维普(VIP)数据库,收集使用国内上市的NOAC(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达比加群)和华法林预防NVAF卒中的经济学评价研究,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1年11月30日。由2名研究者根据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分别采用卫生经济评估报告综合标准(CHEERS)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描述性方法总结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归纳其经济学评价结果。结果 共纳入10项研究,均为中国环境下的成本-效果或成本-效用研究、并经质量评价均有一定参考价值(得分> 75%)。2014年至2019年的7项研究结果均显示,NOAC与华法林比较无成本-效果优势,而2021年的2项研究结果则显示NOAC比华法林更具有成本-效果优势。其中1项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达比加群的成本-效果优于利伐沙班,更具有经济学优势。结论 NOAC预防NVAF卒中可能比华法林更具有成本-效果优势。 相似文献
12.
13.
王建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7):103-104
目的 探讨采用华法林对风湿性房颤和非风湿性房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90例心房颤动患者,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将其随机分配为风湿性组和非风湿性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采用华法林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INR调正结果及所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风湿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华法林对风湿性房颤和非风湿性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能够有效防止血栓栓塞的发生,但在使用时应注意控制药量防止引起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定华法林在非瓣膜性房颤中抗凝治疗的标准方案及处方审核细则。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系统、房颤诊疗指南、华法林说明书、临床路径和专业文献,并结合专家调研意见及临床用药经验,从适应证、用法用量、特殊人群、相互作用、监护要点、出血事件等16个方面梳理华法林处方审核细则,在临床药学实践中加以修订。结果:华法林处方审核细则信息全面、便捷高效,明显提高了处方审核的权威性及规范性。结论:华法林处方审核细则可为药师开展处方审核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和华法林对<75岁和≥75岁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0年6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研究,其中7篇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5篇观察性研究,包括572 968例患者。<75岁房颤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在RCT中,与华法林相比,NOACs可以降低卒中/全身性栓塞(systemic embolism,SSE)、大出血、颅内出血风险和全因死亡的发生,不降低胃肠道出血风险的发生;②在观察性研究中,与华法林相比,NOACs可以降低卒中/SSE、大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的发生,不降低胃肠道出血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发生。≥75岁房颤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在RCT中,与华法林相比,NOACs可以降低卒中/SSE和颅内出血风险的发生,不降低大出血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发生,且会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的发生;②在观察性研究中,与华法林相比,NOACs可以降低卒中/SSE、大出血、颅内出血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发生;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的发生。结论 对于<75岁房颤患者,NOAC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优于华法林。对于≥75岁房颤患者,NOACs在卒中/SSE和颅内出血方面优于华法林,但胃肠道出血方面劣于华法林。对于老年房颤患者应用NOACs,需根据具体情况慎重选择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抗凝门诊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使用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s,OAC)的情况,为真实世界研究指导临床实践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于2014—2019年抗凝门诊接受OAC治疗的NVAF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选择服用华法林者551人,达比加群酯者83人,利伐沙班者48人,符合口服OAC适应证(CHA2DS2-VASc评分男性≥1分、女性≥2分)者分别占89.7%,94.0%和93.8%;卒中低危患者中约50%为复律或射频消融前3周或后4周抗凝治疗;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患者的平均年龄和既往有卒中史的比例高于华法林的患者。由于NOACs使用的方便性,临床实践中华法林转换为NOACs最为常见;仍有相当多的抗凝药物不依从的情况,其中1例患者因自行停用达比加群酯3 d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 临床指南推荐NVAF患者优先选择NOACs,但真实世界使用华法林者占绝大多数,而NOACs较多用于高龄或既往卒中的患者,可能由于医师对于华法林的使用经验更为丰富和NOACs的价格较高等原因导致;药师对于不同抗凝药物之间转换的监护以及改善患者服药依从性是提高抗凝质量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分析药师主导管理模式对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华法林标准化抗凝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采用华法林标准化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56)。两组均采用华法林标准化抗凝治疗,对照组由临床医师主导抗凝管理,观察组由临床药师主导抗凝管理并提供全面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服药依从性、INR达标率及抗凝知识知晓程度。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服药依从性和INR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对于抗凝知识的掌握程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药师主导管理模式对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华法林标准化抗凝治疗效果有积极促进作用,提高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INR达标率,增加了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胡耀武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4)
目的比较低抗凝强度与中抗凝强度华法林治疗高龄冠心病伴非瓣膜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3月甘肃省金塔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高龄冠心病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30例,依据华法林抗凝强度分为低强度组(62例)和中强度组(68例),分别采用低强度和中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2组患者疗效终点事件发生率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主要和次要疗效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强度组患者出血事件总发生率高于低强度组(P <0.05)。结论低抗凝强度与中抗凝强度华法林治疗高龄冠心病伴非瓣膜性房颤在降低心脑血管意外及死亡风险方面效果相近,但低抗凝强度华法林有助于预防出血事件,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非瓣膜疾病性慢性房颤的最佳药物,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非瓣膜疾病性慢性房颤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0例。观察组采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每日予华法林1次,起始剂量3.0mg,连服3d,根据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华法林的剂量,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100~300mg/d。观察和比较两组出现血栓栓塞和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1例血管栓塞,对照组出现8例血栓栓塞,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3例,对照组不良反应10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疾病性慢性房颤效果优于阿司匹林,能够明显减低非瓣膜疾病性慢性房颤患者的血栓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