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病原菌感染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 300 例 2017 年 1 月—2021 年 1 月抚顺经济开发区高湾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 30 例、未感染组 270 例。统计术后切口感染者病原菌分布,收集 2 组临床资料,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法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0 例出现术后切口感染者共培养出病原菌 45 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比为 31.11%,革兰阴性菌占比为 68.89%。感染组年龄≥60 岁、BMI≥24 kg/m2、手术类型为开腹、合并糖尿病、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手术时间≥3 h 者占比分别为 73.33%,66.67% ,46.67% ,53.33% ,66.67% ,83.33% , 高 于 未 感染 组 的29.26%,41.48%,24.07%,14.44%,46.30%,24.81%(P<0.05)。多因素 Logistic 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 岁、BMI≥24 kg/m2、手术类型为开腹、合并糖尿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n=15)与未感染组(n=185).统计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的一般资料,并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病原菌特点及术后感染影响因素情况进行分析探究.方法 选取152例结直肠癌患者,对其术后切口部位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分离病原菌并进行细菌鉴定.分析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术后感染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152例患者中,30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9.74%;共检出62株病原菌,排前三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9株(46.77%);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14.52%);表皮葡萄球菌6株(9.68%).合并肥胖的结直肠癌患者,其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率(42.25%)明显高于正常体质量结直肠癌患者(13.58%);合并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其切口感染率(46.15%)明显高于未合并糖尿病患者(17.76%);Dukes分期不同患者,其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与自身肥胖程度、是否有糖尿病及Dukes分期等密切相关,应于术前做好自我监测,及时采取对应治疗方案,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统计分析结直肠癌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为临床治疗提出合理意见。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2月至2013年10月份我院应用手术治疗的630例结直肠癌病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根据切口感染情况分为观察组72例(发生切口感染)和对照组558例(未发生切口感染),应用ATB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检测,统计分析病原菌分布特点,同时应用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实验中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1.43%,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为62.65%,其中大肠埃希菌感染率居于首位,感染率为26.51%;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为22.89%。肥胖、合并糖尿病、Dukes分期、腹腔镜手术、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后造瘘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肥胖、合并糖尿病、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后造瘘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风险较高,根据病原菌分布特点以及切口感染风险因素,采取积极防治措施,对临床控制切口感染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2):110-11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于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30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应用全自动细菌培养仪进行细菌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Kirby-Bauer法。结果 30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61例(感染组),未发生切口感染239例(非感染组),术后感染率为20.33%(61/300)。2组患者的手术方式、红细胞计数及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史、腹部手术史、吸烟史、饮酒史、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降低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61例结直肠癌术后感染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5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8株(73.08%),革兰阳性菌10株(19.23%),真菌4株(7.69%)。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克洛、头孢曲松、头孢唑肟、头孢吡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和氧氟沙星均有较高的耐药率,而对哌拉西林、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率较高,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降低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革兰阴性菌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医学综述》2015,(1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和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以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294例。根据有无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49例)和未感染组(245例)。采集感染组患者的术口分泌物行病原学检测以分析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造成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结果本研究患者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率为16.7%,共培养出病原菌59株。革兰阴性菌占66.1%,革兰阳性菌占30.5%。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最多,有16株,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有9株;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有13株。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合并肠梗阻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体质指数≥23 kg/m2的患者比例为30.6%,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为26.5%,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结论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肥胖和合并糖尿病是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临床应加强血糖的管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以提高术口感染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耐药菌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引起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7月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170例,依据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成感染组(36例)、未感染组(134例),收集感染组患者切口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并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引起感染的因素。结果 感染组Ⅲ+Ⅳ期、手术时间>3 h、体重指数(BMI)≥24 kg·m-2、伴糖尿病发生率高于未感染组(P<0.05);BMI≥24 kg·m-2、Ⅲ+Ⅳ期、伴糖尿病、手术时间>3 h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切口感染标本中革兰阴性菌为78.57%、革兰阳性菌为21.43%。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Ⅲ+Ⅳ期、伴糖尿病、BMI≥24 kg·m-2、手术时间>3 h,临床可针对性制定早期防治措施以降低切口感染发生风险,且切口感染中病原菌分布具有多样性,故临床需结合病原菌培养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术后感染并发症的特点及危险因素,以针对性采取措施降低感染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6年2月在新昌县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204例,对术后感染并发症特点进行归纳,并从年龄、糖尿病、肺部疾患、手术时间、中转手术、TNM分期、体质量指数、术中出血量等方面对感染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术后感染24例,发生率为11.76%,感染分布中腹腔脓肿发生率最高,比率为41.67%,切口感染、院内获得性肺炎、下尿路感染、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9.17%、12.50%、8.33%、8.33%,腹腔脓肿和其他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有存在肺部疾患、手术时间长(>180 min)、存在糖尿病(P<0.05),而与性别、年龄、中转手术、体质量指数、术中出血量、TNM分期无关(P>0.05);其中手术时间、糖尿病、肺部疾患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感染独立危险因素(Wald值分别为9.679、10.121、13.893,P值分别为0.011、0.014、0.025)。 结论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术后感染以腹腔脓肿最常见,其中手术时间、糖尿病、肺部疾患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感染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上要加强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方法 226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并分析感染病原菌的特点.结果 226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440例(19.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损...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汇总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医院获得性感染(HAI)的特征和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HAI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食管癌手术后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HAI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64例患者,其中43例(11.81%)术后发生HAI。HAI的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28例,65.12%)。HAI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35株,60.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5 h是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HA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戒烟、合理控制血糖水平以及尽量缩短手术时长有利于预防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HAI。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研究探讨老年宫颈癌患者中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术后发生盆腔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8月~2015年1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有完整临床相关资料的324例老年宫颈癌患者,分析影响其发生淋巴结转移及术后盆腔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324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9.8%,术后盆腔感染率为7.1%。单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宫旁组织浸润、深肌层浸润、脉管内瘤栓、术前血清SCC-Ag、CA125均与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临床分期Ⅱ期、深肌层浸润、脉管瘤栓与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在盆腔感染的单因素分析中显示,开腹手术、术前有盆腔感染史、术后盆腔淋巴结囊肿是发生术后盆腔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有盆腔感染史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与患者术后发生盆腔感染明显相关。结论 FIGO临床分期Ⅱ期、深肌层浸润、脉管瘤栓是判断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术前有盆腔感染史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是患者术后发生盆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精神疾病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我院精神科收治的461例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性回顾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资料结果统计所有住院患者中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且通过临床相关检查结果分析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和其临床特征。结果感染组患者其年龄和住院时间均大于未感染组,BMI小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共送检标本140次,分离培养出病原菌8种共25株,阳性检出率17.86%,G+菌9株,占36.00%;G-菌16株,占64.00%,其中最常见病原菌感染为沙门菌志贺菌感染,且G-菌感染较为多见。院内感染大多数(71.43%)为首次感染,且上呼吸道感染(45.71%)最为常见;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发生院内感染所占比最高(62.86%),冬季(41.43%)是感染高发季节。多因素分析可得年龄和住院时间为老年精神疾病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导致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性阴性菌,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且住院时间及年龄与院内感染发生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肺癌患者化疗期间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化疗期间罹患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在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肿瘤化疗的118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入组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潜在的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41.5%(49/118)的患者在化疗期间发生院内感染,上呼吸道和肺部是主要感染部位,占所有感染的85.7%(42/49),真菌及革兰阴性菌为主要病原体,占所有检出病原体的84.2%(16/19);中性粒细胞降低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 肺癌患者在化疗期间的院内感染率相对较高,中性粒细胞的降低与患者院内感染的罹患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 肌少症是一种骨骼肌质量和总量进行性和全面性丧失的综合征,可以增加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但对于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目前尚未定论。 目的 评估基于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的肌少症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根治性结直肠癌切除术3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医院电子病历查询系统收集患者的信息。根据腹部CT结果计算的第三腰椎骨骼肌肌肉质量指数,将患者分为肌少症组(n=44)和非肌少症组(n=284),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评估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 肌少症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12(27.3%)〕高于非肌少症组〔35(12.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少症〔OR=2.659,95%CI(1.221,5.791),P=0.014〕、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3级〔OR=2.192,95%CI(1.140,4.216),P=0.019〕、肠造口〔OR=2.222,95%CI(1.160,4.257),P=0.016〕是结直肠癌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 合并肌少症是结直肠癌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在手术前筛查结直肠癌患者是否存在肌少症,并采取相关措施与功能锻炼,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 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为主(48.48%); 病原菌依次为革兰阴性菌(70.8%)、革兰阳性菌(21.3%)及真菌(7.9%)。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住院时间、肿瘤分期、侵入性操作是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 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以男性、≥65岁、住院时间>30 d、肿瘤分期Ⅳ期以下、有侵入性操作等为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70岁以上的Ⅱ期非小细胞肺癌高龄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归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10年7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28名70岁以上的Ⅱ期非小细胞肺癌高龄患者病历资料,以研究其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在228名高龄术后患者中,心律失常52例,发生率为22.8%,经统计分析发现患者心血管病变、FEV1(1s用力呼气容积)、EV(心脏射血分数)、术前ECG(心电图)异常、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时间为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治疗Ⅱ期非小细胞肺癌高龄患者时,心血管病变、FEV1(1s用力呼气容积)、EV(心脏射血分数)、术前ECG(心电图)异常、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时间为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因重视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以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根治术后肺部感染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在安阳市肿瘤医院进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的174例老年患者(年龄≥70岁)的临床资料,对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新辅助治疗、手术时间越长、手术季节等是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易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新辅助治疗、手术季节是食管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食管癌患者根治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术前新辅助治疗、手术时间、手术季节等,术前新辅助治疗、手术季节是食管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针对性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VTE)的相关因素及循证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直肠癌手术的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观察组在检索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前后血液指标与术后VTE并发率,并对直肠癌术后并发VTE患者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其高危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护理1周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1.43±0.19)m Pas/s、(4.41±0.68)g/L、(0.54±0.35)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66±0.24)m Pas/s、(4.76±0.83)g/L、(0.87±0.49)mg/L(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VTE比例为12.68%,与对照组26.76%相比差异明显(P<0.05);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史、VTE病史、糖尿病史、心血管疾病史、术后制动时间为术后并发VTE的高危影响因素。结论高血压史、VTE病史、糖尿病史、心血管疾病史、术后制动时间为结直肠癌术后并发VTE的影响因素,早期循证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降低VTE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