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建立基于CTA影像数据的个体化颅内动脉瘤的流固耦合力学模型。方法用MIMICS软件读取1例患者颅内动脉瘤
影像CTA影像DICOM数据,进行三维实体重建。应用ANSYS+CFX软件进行流固耦合模型的数值仿真。分析了模型的敏感
性,并与刚性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建立了个体化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流固耦合模型,直观地模拟动脉瘤壁剪切力以及瘤壁
变形的变化过程,可以输出压力、剪切力、范-米斯氏应力和壁变形程度等结果。小杨氏模量可以导致壁较大的变形,壁厚则变形
程度小。与刚性模型比较,相对于壁剪切力和血流速度,压力变化不大。结论流固耦合模型比刚性模型更接近真实情况,模拟
的结果有利于进行动脉瘤发生、生长及破裂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针对气压密封阀的流固耦合问题应用一种解耦分析方法,并利用循环迭代法建立了统一的流固耦合计算模型。在流固耦合模型基础上,使用有限元分析(FEA)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联合计算方法对气压密封阀进行仿真分析,得到气压密封阀在流固耦合作用下的工作特性,并且对不同结构参数的模型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气体压力、控水环和密封环厚度下气压密封阀的变形,给出了气压密封阀的变形规律,同时还给出流体运动状态,为气压密封阀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第一大疾病,现有的诊疗手段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但该方法对血流成像以及流体力学变化缺乏有效参考。计算流体力学可以直观、可视化地模拟人体血管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并进行数值量化,但未进行流固耦合分析的计算流体力学因为与真实人体有差距,结果与真实值有一定差距。因此,基于流固耦合技术的数值模拟分析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本文章就基于流固耦合技术的计算流体力学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孙立强 《中外医疗》2011,30(30):183-184
目的探讨应用MR和CT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至2010年收治的27例明确诊断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CT、MR影像资料表现。结果患者脑静脉窦血栓发病7d,CT检查的阳性比例是9/17,发病12d内的阳性为7/10,总阳性为16/27,患者静脉窦表现为内条带状或三角形高密度影,诊断为脑水肿征象,脑梗死或出血性梗死。再行MR检查,平扫后诊断为脑水肿征象,引流区域深、浅静脉迂曲扩张,皮层出血性梗死结果,患者的阳性比例为26/27。结论采用CT筛查诊断脑静脉窦血栓非常有效,阳性发现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MR能弥补CT的不足,在阳性检出率、病灶分布方面准确率极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心脏电生理、运动周期及多排CT采集原理出发,探讨如何使用多排CT冠脉扫描,使得图像最优化,满足于临床诊断要求.方法 从2009年3月开始至今,使用最优化螺距、最优化机架转速进行冠脉CT成像,并随机收集100例(为A1组)与2007年12月~2009年2月100例患者的固定螺距、固定机架转速冠脉CT成像(为B1组)进行比较;另外,2010年2月期间使用机器默认固定螺距14.4、固定机架转速0.4s/rot,对60例疑似冠脉病变患者进行CT检查,其中有8例图像质量欠佳,对这8例图像质量欠佳患者,使用优化螺距、优化机架转速再次CT成像,进行前后对比,后者为A2组,前者为B2组.结果 A组评分明显高于B组,结论 最优化螺距,最优化机架转速可使冠脉CT成像成功率大大提高,图像优秀率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对40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并经DSA确诊为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行CTA检查,评价CTA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性.结果 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为95.0%,CTA对动脉瘤细节及瘤颈的显示优于DSA.结论 CTA能快速、无创、有效地诊断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弹性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动脉瘤壁的力学特点对其的影响。方法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FD)有限元方法的软件,采用计算流体-固体耦合分析,研究颅内动脉瘤弹性壁模型中的血液流动和管壁运动的相互耦合过程,及其对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弹性壁时动脉瘤形态发生改变,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夹角也发生改变,使射入流在动脉瘤内的流场分布和壁面剪应力在动脉瘤壁表面分布受到影响。结论CFD数值模拟能直观反映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为了更好地进行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定量分析,应该采用更为准确的弹性壁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脑转移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66例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位置以幕上为多,其中多发性脑转移瘤42例、单发24例.发病年龄在41~63岁,原发病灶最多来源于肺癌.结论 CT为临床诊治脑转移瘤提供重要的信息,颅内占位性病变,并有明显原发病灶者有助于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特别是肺部CT检查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实质型囊虫病患者脑内囊尾蚴的CT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脑实质型囊虫病患者438例.根据其脑CT影像表现进行分型,并对各型患者抗囊治疗的临床意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38例脑囊虫病的CT表现如下:急性脑炎型21例、单发小囊型47例、多发小囊型98例、大囊与小囊并存型23例、小脓肿型63例、肉芽肿型85例,钙化型34例和混合型67例.脑囊虫病患者经三个疗程的抗囊治疗,80.1%(351/438)患者已治愈,18.5%(81/438)患者已明显好转,但各型患者的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X2=58.4,P<0.01).脑内囊尾蚴处于急性期的单发小囊型、急性脑炎型、多发小囊型和大囊与小囊并存型患者抗囊治疗效果较好;而脑内囊尾蚴处于退变期的肉芽肿型和混合型患者抗囊治疗期间虽给予积极的辅助治疗,但治疗效果相对较差;脑内囊尾蚴处于死亡钙化期的患者仅需进行对症治疗.结论 脑CT可直接显示囊尾蚴在患者脑组织存在的病理状态,对脑囊虫病的定位、定性或定量判定和病人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e-Speed电子束CT血管造影(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EBCTA)检查结果,分析心电(ECG)触发扫描时相与图像质量的关系.方法疑诊冠心病或健康查体来我院行冠状动脉EBCTA检查92例,以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重建图像为评价主要依据,参考其他图像后处理结果,将EB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分为6个等级(1~6分),与ECG触发扫描时相对照分析.结果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右冠状动脉近段显示图像质量最佳,平均分值为4.53和4.49,其次为左前降支近段和左旋支近段,平均分值为4.43和4.30.比较心动周期不同时相扫描,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左前降支图像质量变异较小,而右冠状动脉和左旋支的图像质量变异较大,以收缩期末较好.结论ECG触发扫描时相影响冠状动脉EBCTA图像质量,收缩期末触发的多时相扫描可兼顾冠状动脉各分支血管显示,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分型特点,旨在进一步提高对心肌桥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CTA诊断为心肌桥的1 658例患者资料,分析心肌桥在整个冠状动脉系统中的分布特点,测量不同形态心肌桥壁冠状动脉长度及收缩期狭窄程度,统计分析不同类型心肌桥形态学和收缩期狭窄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1 658例心肌桥患者中,1 606例(96.86%)为单支冠状动脉单发心肌桥,9例(0.54%)为单支冠状动脉多发心肌桥,43例(2.59%)为多支冠状动脉单发心肌桥。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1 559例(94.03%)共1 606处心肌桥,左回旋支心肌桥81例(4.89%)87处,右冠状动脉心肌桥18例(1.09%)19处。不完全型心肌桥患者1 244例(75.03%),完全型心肌桥362例(21.83%),兼有两型特点的复杂型心肌桥52例(3.14%)。复杂型心肌桥患者壁冠状动脉长度长于完全型心肌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32±4.02)mm vs(16.13±1.27)mm,P<0.05];不完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50%的发生率[31.19%(388/1 244)vs 41.16%(149/362)]、近端冠心病发生率[9.41%(117/1 244)vs 35.08%(127/362)]、临床缺血症状阳性率[32.88%(409/1 244)vs 58.29%(211/362)]和心电图缺血表现阳性率[37.78%(470/1 244)vs 65.75%(238/362)]均低于完全型心肌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冠状动脉心肌桥发生部位多为左前降支,以单支单发为主。心肌桥可分为不完全型、完全型和复杂型3种类型,以不完全型为主,不同类型心肌桥的形态学和临床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2011年1至11月本科收治的7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检查,然后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本组79例患者CTA共检出46例52个动脉瘤,DSA检出48例55个动脉瘤;CTA检出非动脉瘤病灶52个,DSA检出非动脉瘤病灶56个。以DSA为“金标准”,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为94.5%(52/55),特异度为92.9%(52/56)。结论:使用CTA检测脑动脉瘤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Yan SX  Yang TH  Fan YM  Tiao C  Jin S  Yin 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8):559-561
目的比较3D-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天津市环湖医院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就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86例,行3D—CTA、3D—DSA检查。研究并比较CT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86例患者,阴性12例,余74例患者共检出94个动脉瘤。3D—DSA与3D—CT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时,在3D影像指导下可提高动脉瘤的致密填塞率。但是在3D影像的测量值要大于2D影像的测量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临床手术证实的4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3D-MSCTA影像学表现.4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后运用容积再现(volume redering,VR)、多层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信号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并参照原始图像进行观察.结果 42例患者经3D-MSCTA检查后,40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4个,2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经DSA检查,41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6个,1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3D-MS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检出敏感性为95.7%.结论 3D-MSCTA作为无创、操作简便的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95.7%),可作为一种安全、快捷的常规筛查方法,亦可为拟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对于3D-MS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一步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探讨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对冠心病的影响,并探索冠心病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方法 对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并行CCTA检查的1117例患者进行杜克冠心病指数评分,同时对患者进行广泛性焦虑障碍7项(GAD-7)量表测评,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GAD、性别与高危冠心病的关系.结果 最终入组1099例患者,其中男460例(41.9%),女639例(58.1%).GAD是高危冠心病的危险因素(OR=1.071,95%CI 1.013~1.134,P=0.017).女性患者的GAD患病率高于男性[20.3%(130/639)vs 7.0%(32/460),P<0.01],但在女性中GAD并非高危冠心病的危险因素(OR=1.037,95%CI 0.954~1.129,P=0.392).年龄、GAD、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是男性高危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均<0.05),而在女性中仅年龄、高血压是高危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GAD在女性中更为常见,但不是女性发生高危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有冠心病疑似症状的女性患者,其症状可能是GAD躯体症状而非冠心病症状,因此临床上更应关注其心理因素;对于存在GAD的男性患者,临床上更应注意其高危冠心病的筛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设备行冠状动脉造影扫描时用不同的扫描方式及给药方法对受检者及护理的影响。方法:基于计算机冠状动脉造影断层扫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指南,将2016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门子二代双源CT机行冠脉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的扫描方案定为方案a,其给药方案为根据护士的经验给药,该组受检者为A组;2017年在本院通用电气(GE)公司宽体探测器CT机行冠脉CTA的扫描方案定为方案b,其给药方案根据碘流率给药,该组受检者为B组,观测2组受检者一次性检查成功率、对比剂外渗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受检者满意度。结果:GE宽体探测器CT机扫描方式及按碘流率给药方案对受检者配合要求、受检者个体因素、失败率、重复扫描率、对比剂外渗发生率低于西门子二代双源CT扫描方式及按经验给药方案,且受检者满意度更高,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E宽体探测器按碘流率给药方案,对受检者配合度要求低,一次性成功率高,能有效提高受检者满意度,简化护理流程,值得临床医技科室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电子束CT冠状动脉成像同血管造影的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冠脉增强扫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意义.方法:55例患分别行EBCT增强扫描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G),并由两位不知造影结果的医师进行阅片,与CAG结果进行对照.结果:EBCT判断狭窄的灵敏度是:左主干96%,左前降支89%,左回旋支71%.右冠80%,对明显狭窄的58支冠脉(管腔狭窄≥50%)有46支判断正确,灵敏度79%,127支无明显病变的冠脉有114支判断正确,特异度是90%(P<0.001).结论:EBCT增强扫描及其三维重建与冠脉血管造影结果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通过经静脉增强造影,EBCT可以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并判断管腔的狭窄,尤其是重度狭窄.  相似文献   

18.
Recent technical advances in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now allow for the noninvasive evaluation of the neurovascular tree. In the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stroke imaging, and other vascular abnormalities, CTA compares favorably with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 Several illustrative case reports are presented and the advantages of CTA over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冠脉CT(CCTA)的准确性已经得到证实,但其临床应用的情况目前尚没有统计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的队列研究
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3月3日~2009年6月23日在解放军总医院行CCTA检查的患者,统计其后治疗取向,包括是否进行了
CAG,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药物治疗和正常CAG,并与同期进行的直接CAG进行比较。
结果从2008年3月3日~2009年6月23日共行CCTA检查8030例,直接CAG 3260例。CCTA组的危险因素明显低于CAG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大多数患者CCTA后没有进一步行CAG,占87.97%。CCTA后CAG 953 例,其中CAG正常
3.7%,药物治疗11.3%,PCI 63.4%,CABG 21.6%。直接CAG组3260 例,其中CAG正常17.9%,药物治疗25.1%,PCI 52.9%,
CABG4.4%。CCTA后CAG和直接CAG组比较,CCTA增加了再血管化治疗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经
过CCT筛选,再血管化治疗率明显提高,而正常CCTA减少。但目前门诊所做的CCTA阳性率较低,大多数为正常或轻中度病
变,需CAG的很少,滥用现象则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