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康复科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tDCS组(21例)、针刺组(20例)和联合组(19例).每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tDCS组进行tDCS治疗,针刺组进行针刺治疗,联合组进行tDCS结合针刺治疗.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双侧训练(BI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tDCS组、BIT组及联合组,每组患者20例。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tDCS组患者增加tDCS治疗,BIT组患者增加BIT治疗,联合组患者增加tDCS联合BIT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检测各组患者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上肢Fugl-Meyer评分(FMA-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CL和CMCT均较组内治疗前缩短(P<0.05),且联合组患者CL和CMCT分别为(23.58±1.18)ms和(12.00±0.78)ms, 较tDCS组、BIT组均明显缩短(P<0.05);3组患者FMA-UE评分和FTHUE-HK分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患者FMA-UE评分及FTHUE-HK分级分别为(41.45±5.74)分和(3.40±0.50)级,均显著优于tDCS组、BIT组(P<0.05)。 结论 tDCS联合BIT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的各项功能障碍均会对个人、家庭、社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认知功能障碍是其中重要影响之一。非侵入性脑刺激是近年来康复治疗研究的热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两项技术,目前,将tDCS和rTMS应用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旨在通过对tDCS和r...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效果。方法 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0)与对照组(n=40)。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行t DCS治疗,对照组行伪刺激。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用Brunnstrom上肢和手分级、Fugl-Meyer评定(FMA)中上肢运动功能、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上肢和手Brunnstrom分级、FMA、ARAT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 DCS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除传统的脑卒中康复方法外,无创性脑刺激技术(NIBS)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对近年来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的研究做一综述,总结归纳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tDCS治疗脑卒中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运动想象训练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组(采用tDCS治疗)和联合组(采用运动想象训练联合tDCS治疗),每组45例,所有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常规组选取IS200型智能电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6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0例。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tDCS联合认知功能训练,对照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tDCS。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认知能力、图片命名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失语症检查法(CRRCAE)评分、各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TCA)评分及总评分、图片命名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CRRCAE评分、各LOTCA评分及总评分、图片命名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CRRCAE评分、各LOTCA评分及总评分、图片命名能力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CS联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效果良好,可提高患者语言功能、认知能力及图片命名能力。  相似文献   

8.
薛翠萍  郄淑燕 《中国康复》2018,33(2):169-173
正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1~2mA)调节皮质神经元活动的技术。于1960年开始应用于心理学研究~([1]),1998年Prior等~([2])发现,微弱的tDCS可以引起皮层双相、极性依赖性的改变,随后有研究证实了这一发现~([3]),从而为t DCS在神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40例随机分为tDC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在吞咽训练的基础上,t DCS组患者给予健侧吞咽运动皮质1.5 mA阳极电流刺激,而对照组给予假性电流刺激。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MMASA量表评分和FOIS吞咽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MMASA量表和FOIS吞咽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t DCS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t DCS联合吞咽训练比单独吞咽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0.
夏文广  王娟  郑婵娟 《中国康复》2015,30(4):257-261
目的:系统评价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BMdisc、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a-tDC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并对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和证据质量进行评价,对符合相同结局指标的RCTs进行合并数据的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10篇RCT。Meta分析两个主要结局指标的结果显示:a-tDCS作用于患侧大脑运动皮层后,患者的Fugl Meyer运动评分量表的上肢评分部分与假刺激组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3.39,95%CI(-2.35,9.13)];a-tDCS作用于患侧大脑运动皮层后,患者的Jebsen-Taylor手功能测试评分与假刺激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3.01,95%CI(-5.18,-0.85)]。GRADE系统推荐等级结果提示每个结局均为极低等级。结论: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但仍有待开展大样本、多中心、方法科学规范的高质量RCT,以进一步验证其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50例,病程<6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5),两组均接受上肢常规康复治疗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R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78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tDCS组(n= 26)、MT组(n= 26)和联合组(n= 26),分别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阳极tDCS、MT和tDCS联合MT。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量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CL和CMCT,以及FMA-UE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 > 2.609, P < 0.001),联合组优于tDCS组和MT组( P < 0.05)。 结论 tDCS和MT均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调节迷走神经兴奋性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本院康复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tDCS组,各14例.两组均行吞咽功能训练,tDCS组行迷走神经tDCS,对照组行迷走神经假刺激.治疗前后,采用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右后顶叶皮层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视觉空间忽略患者以自身为中心参考框架成分和非自身为中心参考框架成分的影响.方法:20名右侧半球脑卒中后左侧视觉空间忽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观察组行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自身为中心成分(线段二...  相似文献   

15.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即使早期、规范介入康复治疗,仍有许多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还不能恢复行走功能或遗留严重异常步态,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和自理能力造成巨大影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技术包括神经调控、头针等以大脑为靶点的中枢干预技术,以及协同功能性电刺激(FES)、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等以肢体为靶点的外周干预技术。虽然中枢干预与外周干预刺激靶点不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有研究发现将有效的中枢干预技术与外周干预技术联合应用比单一中枢或外周治疗的效果更好。国内学者将这种模式称为"脑-肢协同调控治疗技术",该技术根据协同部位不同可分为脑-上肢协同治疗模式和脑-下肢协同治疗模式;根据协同顺序的不同,又可分为脑-肢体同步治疗模式和脑-肢体非同步治疗模式,其中非同步治疗模式又可分为先大脑刺激后肢体刺激模式和先肢体刺激后大脑刺激模式。目前,脑-肢协同调控治疗技术在临床中被普遍应用和研究。由于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安全性高、设备携带方便、后延效应时间长等优势,被广泛与下肢康复治疗技术协同应用。但由于参与协同的下肢康复技术种类不同以及协同治疗顺序的不一致,tDCS协同下肢康复治疗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不同治疗参数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协同不同的下肢康复治疗技术及不同脑-肢体协同治疗顺序,在脑卒中偏瘫下肢康复中的应用模式作一综述,并探讨影响协同治疗效果的因素及可能有效的协同治疗模式,旨在为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经颅磁刺激与经颅直流电刺激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基本原理、安全性、脑功能检测、临床应用治疗方面进行比较,以便于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利用这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无创性大脑皮层刺激方法。本文简要回顾其起源和发展,着重综述其机制。目前观点认为,经颅直流电刺激可能通过改变皮层兴奋性、增加突触可塑性、影响皮质兴奋/抑制平衡、改变局部脑血流、调节局部皮层和脑网联系等途径发挥调节脑功能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相关文献、总结研究结果,提出要取得理想的刺激效果,仍有待深入探讨的两个问题,即刺激参数的选择及经颅直流电刺激与任务执行的时间关系。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the literature to date applying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or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for patients with fibromyalgia syndrome (FMS). Method: Electronic bibliography databases screened included PubMed, Ovid MEDLINE, PsychINFO, CINAHL, and Cochrane Library. The keyword “fibromyalgia” was combined with (“transcranial” and “stimulation”) or “TMS” or “tDCS” or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r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Results: Nine of 23 studies were included; brain stimulation sites comprised either the primary motor cortex (M1) or the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 Five studies used rTMS (high‐frequency‐M1: 2, low‐frequency‐DLPFC: 2, high‐frequency‐DLPFC: 1), while 4 applied tDCS (anodal‐M1: 1, anodal‐M1/DLPFC: 3). Eight were double‐blind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Most (80%) rTMS studies that measured pain reported significant decreases, while all (100%) tDCS studies with pain measures reported significant decreases. Greater longevity of significant pain reductions was observed for excitatory M1 rTMS/tDCS. Conclusion: Studies involving excitatory rTMS/tDCS at M1 showed analogous pain reductions as well as considerably fewer side effects compared to FDA apaproved FMS pharmaceuticals. The most commonly reported side effects were mild, including transient headaches and scalp discomforts at the stimulation site. Yearly use of rTMS/tDCS regimens appears costly ($11,740 to 14,507/year); however, analyses to apapropriately weigh these costs against clinical and quality of life benefits for patients with FMS are lacking. Consequently, rTMS/tDC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FMS, particularly those who are unable to find adequate symptom relief with other therapies. Further work into optimal stimulation parameters and standardized outcome measures is needed to clarify associated efficacy and 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有效强度及其神经机制。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脑梗死后吞咽障碍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低强度组(n = 20)、中强度组(n = 20)和高强度组(n = 20),分别给予1.0 mA、1.5 mA和2.0 mA tDCS,共30 d。治疗前后观察吞咽造影和脑电α波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高强度组口腔期评分升高(t = -2.196, P < 0.05),α波优势频率显著升高( t = -6.488, P < 0.001)。 结论 高强度tDCS可提高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脑兴奋性,改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