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双侧上肢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观察双侧上肢训练对上肢功能中度到重度残损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48例上肢功能中度到重度残损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双侧训练组(n=24)、对照组(n=24),前者接受双侧(患侧、健侧)上肢同向、节律运动的重复练习,后者接受常规上肢训练,即以患侧上肢为主的单侧训练。两组患者上肢训练的时间均为1h/d,5d/周,持续4周,其余康复治疗如运动疗法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两组均相同。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予以FMA上肢部分(FMA-UE)、MAS上肢部分和MBI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UE、FMA上肢的近端部分(FMA-PUE)和远端部分(FMA-DUE)、MAS-UE及MBI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前、后各量表的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双侧训练组患者FMA-UE、FMA-PUE的评分提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对于上肢功能中度到重度残损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采用双侧上肢训练可以更好地改善其患侧上肢,尤其是上肢近端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偏瘫后上肢功能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克琴 《现代康复》2001,5(9):145-145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2例,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Rejoyce上肢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Rejoyce手功能测试(RAHFT)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2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UE、RAHFT及FIM评分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2组FMA-UE、RAHFT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明显提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ejoyce上肢康复训练结合常规康复作业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及手的功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等速肌力训练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肌力训练方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但缺乏统一标准的训练范式,且对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的有效性有待证实。本文总结近年来等速肌力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现状,归纳常见的训练方案,总结其优势和不足,旨在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偏瘫后上肢的反复刺激与双侧训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表现.约有2/3的脑卒中患者会有一侧上肢的功能障碍。上肢功能的障碍不仅影响粗大动作的技能.更影响精细动作的完成.从而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降低其生活独立性。但由于上肢及手功能的复杂性,脑卒中后其功能的恢复往往不尽人意.据报道仅有15%甚至更少的患者上肢功能能完全或基本恢复.但还有20%的患者可能会完全丧失上肢功能。如何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是我们康复临床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基于任务导向的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双侧上肢训练(BA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灵活性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机器人组、BAT组及联合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干预(包括Bobath疗法、平衡能力训练、ADL能力训练等),BAT组、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辅以双侧上肢训练或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组则辅以双侧上肢训练及康复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评估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采用盒子积木试验(BBT)评定患者手运动灵活度,并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者ADL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FMA-UE、BBT、MBI及WMF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联合组FMA-UE、WMFT、BBT及MBI评分[分别为(48.7±5.4)分、(52.9±5.9)分、(20.44±4.82)分和(76.7±10.6)分]亦显著优于机器人组及BAT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人训练或BAT训练均能有效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手的运动灵活性及ADL能力,且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爬行训练结合双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0 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常规康复,对照组加用单侧电刺激,治疗组加爬行训练和双侧电刺激,共2 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MAS)、Fugl-Meyer 评定(FMA)及改良Barthel 指数(MBI)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肢MAS 评分、FMA评分及改良MBI 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优(P<0.05)。结论爬行训练结合双侧电刺激能比传统的患侧刺激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双侧上肢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大约有30%—36%的患者在脑卒中后6个月遗留上肢功能障碍[1],给患者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手的功能很精细,这也是训练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一个原因。最近研究表明,双侧上肢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尤其中到重度偏瘫的患者,比常用的训练方法疗效更好,其原理还未完全明了。目前国内的相关报道较少[2],本文就双侧上肢训练方法及其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偏瘫后上肢及手的双侧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脑卒中后上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自信心,而目前的康复治疗主要是针对发病后的前3个月,随后患者往往会用健肢代偿来完成日常活动。  相似文献   

10.
何斌  张超 《中国康复》2016,31(5):342-344
目的:观察双侧训练对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36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增加单侧肢体及手运动功能训练,观察组增加双侧肢体及手运动功能训练。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肩、肘、腕、手(MAS-S,MAS-E,MAS-W,MAS-H)、Fugl-Meyer评定量表肩/肘/前臂、腕手(FM-SEF,FM-WH)及改良Bathel指数(MBI)进行评分。结果:训练12周后,2组FM-SEF,FM-WH评分,MAS各项评分及MBI评分均较训练前改善(P0.05),观察组训练后FM-SEF,及MAS-S,MAS-E,MAS-W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双侧训练应用于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可以有效地降低肩、肘及腕关节肌张力,并且对于上肢腕手运动功能恢复有一定效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双侧训练(BI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tDCS组、BIT组及联合组,每组患者20例。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tDCS组患者增加tDCS治疗,BIT组患者增加BIT治疗,联合组患者增加tDCS联合BIT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检测各组患者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上肢Fugl-Meyer评分(FMA-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CL和CMCT均较组内治疗前缩短(P<0.05),且联合组患者CL和CMCT分别为(23.58±1.18)ms和(12.00±0.78)ms, 较tDCS组、BIT组均明显缩短(P<0.05);3组患者FMA-UE评分和FTHUE-HK分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患者FMA-UE评分及FTHUE-HK分级分别为(41.45±5.74)分和(3.40±0.50)级,均显著优于tDCS组、BIT组(P<0.05)。 结论 tDCS联合BIT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训练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纪树荣  常冬梅 《现代康复》2000,4(4):492-494
本评价了上前常用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包括Bobath方法、Brunnstrom方法、PNF方法、Rood方法、MRP方法等)的训练要点,以供临床康复工作在对偏瘫患运动功能训练中借鉴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偏瘫上肢的康复训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体的上肢以灵活协调和技能性运动为主 ,偏瘫后不容易获得代偿 ,而且恢复也比下肢要差[1 2 ] ,因此 ,康复训练对上肢功能的恢复尤为重要[3] 。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训练的目的在于促进运动 ,恢复功能性活动。1双手上举训练患者双手叉握 ,即双手十指交叉 ,患侧拇指处于上方 ,掌心相对 (图 1a) ,在坐位或仰卧位下 ,由健手带动患手上举过头 (图 1b)。此项训练 ,有利于恢复肩胛带及肩至手指各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缓解肩痛及上肢水肿 ,也有助于诱发上肢的运动功能。2上提肩胛骨训练患者取坐位 ,双臂自然下垂 ,用力向上耸肩并保持2— 3秒 ,…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初步探讨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恢复期手及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试验组每日接受40min常规作业治疗和20min智能运动反馈系统训练,对照组每日接受1h常规作业治疗,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4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予以FMA上肢部分(FMA-UE)、WMFT和MBI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MA-UE、WMFT和MBI的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WMFT和MBI的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FMA-UE和WMFT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MBI评分及治疗前后MBI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双侧上肢功能训练在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择2022年1月—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与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双侧上肢功能训练。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采用健康行为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E)、WOLF上肢功能评价量表(WMFT)和改良Barthel指数测验(MBI)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GSES、FMA-UE、WMFT和MBI评分分别为(23.52±4.95)分、(35.00±3.25)分、(30.21±3.56)分、(60.91±7.25)分,对照组GSES、FMA-UE、WMFT和MBI评分分别为(18.82±3.27)分、(30.47±3.94)分、(27.21±2.24)分、(55.76±6.0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双侧上肢功能训练可提高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上肢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能够改善病人...  相似文献   

17.
邓凤  陈锦秀  谭景予 《护理研究》2012,26(34):3169-3172
介绍了脑卒中双上肢训练常用的方法、双上肢训练方法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脑卒中双上肢训练常用的方法、双上肢训练方法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双侧上肢训练(BA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105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taVNS组、BAT组和联合组,每组35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taVNS组增加taVNS,BAT组增加BAT,联合组同时增加taVNS和BAT,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图测量三角肌、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的均方根(RMS),采用盒子积木试验(BBT)和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3组各肌肉RMS、BBT评分和FMA-UE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t|> 6.124, P <0.001),联合组最优(F> 18.162, P <0.001)。结论 taVNS和BAT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肌力,提高手的灵活度和上肢运动功能;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行双上肢康复训练时颈部与健侧上肢输液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常规运动方法、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及双上肢康复训练,并分别于入院时和入院后4周利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及Barthel指数行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4周FMA、Barthel指数评分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FMA、Barthel指数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输液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上肢功能训练和患侧上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