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制备脑靶向多柔比星胶束,并评价其体外理化性质。方法:合成葡萄糖修饰的泊洛沙姆P105衍生物(葡萄糖-泊洛沙姆P105),考察其氢核磁共振(1H-NMR)图谱,计算葡萄糖的偶联率。用透析法以葡萄糖-泊洛沙姆P105制备脑靶向多柔比星胶束,用单因素法考察处方中多柔比星的投药量、二甲基亚砜(DMSO)与水相的比例对胶束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考察所制胶束的粒径、Zeta电位、形貌、体外释药情况;以星型胶质细胞和小鼠脑微血管内皮(BMVECs)细胞模拟体外血脑屏障(BBB),比较多柔比星水溶液、多柔比星普通胶束、多柔比星胶束透过BBB的转运率。结果:合成的葡萄糖-泊洛沙姆P105的葡萄糖偶联率为88.7%。随着多柔比星投药量和DMSO有机相比例的增加,包封率和载药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多柔比星为7 mg、DMSO与水相的体积比为0.10∶1时包封率和载药量最好;所制胶束的平均粒径为(26.7±5.4)nm,Zeta电位为(-6.48±0.64)m V,透射电镜照片显示呈球状;体外释药动力学符合Weibull方程;多柔比星胶束的BBB转运率明显高于多柔比星普通胶束。结论:成功制得具有脑靶向功能的多柔比星胶束。  相似文献   

2.
本文制备了多柔比星壳聚糖聚合物胶束(doxorubicin-loaded N-octyl-N′-succinyl chitosan,DOX-OSC),研究其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并进行靶向性评价。采用透析法制备DOX-OSC,以多柔比星注射液(doxorubicin for injection,DOX-INJ)为对照,小鼠分别尾静脉注射5 mg·kg-1的DOX-OSC和DOX-INJ,HPLC法测定各组织中不同时间的药物量,以各组织药代动力学参数(AUC、MRT)和靶向参数(ReCeTe)为靶向评价指标。DOX-OSC载药量为(35.8±0.4)%,包封产率为(75.3±1.1)%,粒径为(174±12)nm,zeta电位为(-37.1±3.0)mV,形态为球形结构。小鼠尾静脉注射DOX-OSC和DOX-INJ后,DOX-OSC表现出较好的长循环及缓释特性。与对照组比较,DOX-OSC具有肝和脾靶向特性及滞留特性,AUC分别提高20.0和47.4倍,MRT分别延长11.2和37.2倍;在心脏和肾脏中药物分布显著降低,AUC分别为对照组的17.0%和11.4%。结果表明DOX-OSC具有优良的载药性能,有利于肝和脾靶向,并能显著降低心脏和肾脏毒性,对于DOX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叶酸-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Folate-PEG-DSPE),并用其作为靶向肿瘤的功能性材料,以甲氧基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MPEG-DSPE)作为骨架材料,采用成膜水化法制备载多柔比星(1)胶束。所得胶束呈球状结构,粒径为(20±5)nm,叶酸修饰和非叶酸修饰胶束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8.8±1.52)%、(79.2±147)%和(1 3.6±1.26)%、(1 3.9±1.19)%。流式细胞结果显示,分别给予游离罗丹明B(Rh B)、叶酸修饰和非叶酸修饰的载RhB胶束,摄取荧光的巨噬细胞分别占细胞总数的36.6%、1.5%和4.4%,说明聚合物胶束可显著减弱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外抗KB人口腔上皮癌细胞活性的试验结果显示,1、叶酸修饰和非叶酸修饰胶束的IC_(50)分别为29 7、0.61和4.12μmol/L,表明叶酸修饰的聚合物胶束能显著提高1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制各多柔比星的soluplus聚合物胶束,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pH诱导法相结合制备多柔比星聚合物胶束;采用粒径测定仪、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红外光谱(FTIR)对其进行表征;采用HPLC法测定胶束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动态膜透析法考察载药胶束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 本研究制备的胶束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67.57±2.9)nm,平均包封率为(77.81±4.03)%,平均载药量(10.15±1.56)%;XRD和DSC结果表明多柔比星以无定型状态或分子状态包载在聚合物胶束中;FTIR结果表明多柔比星分子中羟基和聚合物的羰基之间形成了氢键;体外释放结果表明多柔比星的soluplus聚合物胶束具有缓释作用.结论 该胶束制备工艺简单,其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可控,具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5.
聚合胶束载药多柔比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多柔比星(阿霉素,adriamycin)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癌药,但其对正常组织的毒性和固有的多药耐药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聚合胶束作为抗癌药的载体具有靶向作用,可减少毒副作用,提高抗癌药物的化疗指数。现对国外聚合胶束载药阿霉素的制备、理化性质、体外释放、生物学分布、抗肿瘤活性及靶向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黄桦  张峻  姚勤  郑巧玲 《中国药师》2012,(10):1456-1457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表柔比星浓度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色谱柱为Waters XTerra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30∶70,pH 2.5),柔红霉素为内标,荧光检测波长为λex=465 nm,λem=550 nm,样品在碱性条件下,用乙酸乙酯液液萃取、浓集后进样。结果:表柔比星在0.02~40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n=12),日内RSD〈3.20%,日间RSD〈4.71%,方法回收率95.28%~104.62%。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专属性好、精密度高,可用于人血浆中表柔比星浓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二硫键连接聚乙二醇和非甾体抗炎药吲哚美辛,合成得到还原敏感型两亲性聚合物聚乙二醇-胱胺-吲哚美辛(PCI)。PCI可通过超声法自组装成胶束,负载抗肿瘤模型药多柔比星,得到标题共载聚合物胶束。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制得的胶束呈类球形,动态光散射法测得其粒径为(202.0±7.7)nm,多分散性指数为0.260±0.012。载药胶束中多柔比星的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90.71±3.78)%和(18.82±0.52)%。多柔比星在含有谷胱甘肽(GSH)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24 h累积释放率为80%,而在不含GSH的PBS中24 h仅能释放40%左右,提示制品的释药行为具有明显的还原敏感特征。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显示,PCI载体对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具有有限的杀伤作用,而共载胶束对HepG2细胞具有更好的杀伤效果。然而,相对于游离多柔比星,共载胶束与HepG2细胞共孵育24h后的细胞毒性较弱。细胞摄取试验结果显示HepG2细胞对胶束的摄取作用呈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用循环伏安法测定输液中表柔比星含量的方法。方法:以裸玻碳为电极,用循环伏安法测量表柔比星还原峰高与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柔比星在1×10-7~1×10-5mol·L-1范围内呈现线性关系,r=0.997 0,高中低三种浓度加样回收率达98.2%以上。结论:此方法简单、方便,可用于输液中表柔比星含量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9.
尹红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4):124-126+130
目的 比较多柔比星脂质体与表柔比星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乳腺癌化疗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治疗方案为“表柔比星+环磷酰胺×4→多西他赛×4”,观察组治疗方案为“多柔比星脂质体+环磷酰胺×4→多西他赛×4”。2组同以21 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4个疗程,每2周复查1次乳腺B型超声检查。比较2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肿瘤标记物[血清细胞角蛋白12-1(CYFRA12-1)、糖类抗原15-3(CA15-3)、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率(DCR)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80.95%(χ2=4.087,P=0.043);治疗4个疗程后,2组CYFRA21-1、CEA、CA15-3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 2组患者过敏反应、心肌损害、脱发等不良反应Ⅲ~Ⅳ度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观察组Ⅰ~Ⅱ度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多柔比星脂质体相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表柔比星联用右丙亚胺和多柔比星脂质体对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将9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分为右丙亚胺组、多柔比星脂质体组和对照组,三组患者均接受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术后辅助化疗方案4周期,通过监测各时期心电图异常率、心脏彩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SF)来评估心脏功能。结果对照组化疗后心电图异常率最高,右丙亚胺组、多柔比星脂质体组均能明显降低心电图异常率,且从化疗后1周期就显示出心脏保护作用;而LVEF及SF的变化在三组患者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柔比星化疗时加用DEX或者使用多柔比星脂质体对减轻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并评价辛伐他汀泊洛沙姆P123/F127混合胶束(simvastatin poloxamer P123/F127 mixed micelles,SIM-MM)。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混合胶束,以包封率、载药量和渗漏率为考察指标,结合单因素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设计,筛选影响考察指标的关键因素并进行优化,并加以验证以确定SIM-MM最佳处方及工艺参数;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 spectrometer)验证SIM-MM的形成;采用透射电镜、粒径测定、Zeta电位进行表征。结果:确定SIM-MM的最佳处方为:P123质量分数为63.64%,F127-P123为170 mg,水相体积为7.5 mL;透射电镜证明SIM-MM为圆球形,DSC和FTIR实验验证胶束形成。SIM-MM的粒径为(19.2±1.3) nm,分散系数为0.094,Zeta电位为-11.3 mV,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95.31±0.80)%、(7.37±0.04)%,SIM-MM的临界胶束浓度介于纯F127和P123单一胶束之间。结论:制备出的SIM-MM粒径小并具有一定的缓释能力,可为后续研究辛伐他汀在治疗骨再生的体内研究与临床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聚乙二醇多柔比星脂质体及表柔比星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2月行乳腺癌AC-T或EC-T新辅助化疗的146例患者,其中应用聚乙二醇多柔比星脂质体86例,应用表柔比星60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化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因素。结果 聚乙二醇多柔比星脂质体组与表柔比星组临床病理特征一致,无统计学差异。2组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HER-2状态是影响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主要因素。聚乙二醇多柔比星脂质体组的白细胞降低、消化道反应、脱发及心电图异常等不良反应较表柔比星组明显减少,而手足综合征则明显增多,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聚乙二醇多柔比星脂质体与传统的表柔比星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疗效一致。  相似文献   

13.
汤慧  吴玉祥  张萍  阚家义 《安徽医药》2018,22(2):235-237
目的 对盐酸表柔比星质量标准的可行性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完善该品种的检验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比对最新版《欧洲药典》(EP)、《英国药典》(BP)、《美国药典》(USP)、《日本药局方》(JP)和《中国药典》2015版5部药典中盐酸表柔比星质量标准及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国内现行的4部质量标准,并进行评价.结果 5部现行版药典收载的盐酸表柔比星质量标准在检验项目上大体相同,但在检验方法和判断标准上有部分差异.结论 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国内现行的4个质量标准的项目基本相似,为了更好地进行药品质量控制,建议统一标准.  相似文献   

14.
含表柔比星化疗方案作为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含表柔比星化疗方案作为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方法对555例接受含表柔比星方案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OS)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380例接受5-氟脲嘧碇/表柔比星/环磷酰胺(FEC组)方案、56例接受长春瑞滨/表柔比星(NE组)方案、82例接受紫杉醇/表柔比星(TE组)方案、37例接受紫杉醇/表柔比星/环磷酰胺(TEC组)方案,四种方案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3.6%、89.3%、86.7%和91.7%。Ⅲ度以上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心脏事件发生率:FEC方案组分别为37.0%、24.9%、0.2%,NE方案组分别为34.6%、19.6%、0%,TE方案组分别为38.8%,17.0%,1.2%,TEC方案组分别为37.8%,18.9%,2.7%。结论含表柔比星的四种辅助治疗方案均能延长生存期,毒副作用可耐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共振瑞利散射法(RRS)测定多柔比星(DOX)脂质体中游离 DOX 含量。方法:在 pH 2.6的 Britton-Robinson(BR)缓冲液中,刚果红(CR)与 DOX 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形成离子缔合物,在λ_(ex)=λ_(em)=380 nm 波长时能使 RRS 信号显著增强。结果:RRS 法在1~12 μg·m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5~(-1)g·mL~(-1)。对6个不同批号的 DOX 脂质体混悬液中游离 DOX 的含量测定,结果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相符,RSD(n=6)为1.9%~3.2%,平均回收率为94.3%。结论:此方法灵敏度较高,可以用于测定 DOX 脂质体中游离 DOX 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多柔比星、表柔比星及环磷酰胺血药浓度的方法并考察其在乳腺癌患者血浆中的浓度差异.方法:采用双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Waters XBridge C18(150 mm×4.6 mm,3.5μm),流动相为甲醇-0.01 mol· L-1磷酸二氢铵溶液-冰醋酸,梯度洗脱,流速1.0 mL· mi...  相似文献   

17.
多柔比星是一种具有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杀伤作用的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因其具有抗肿瘤谱广、活性强等特性,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肿瘤。多柔比星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对乳腺癌、肺癌、膀胱癌等多种肿瘤也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强烈的细胞毒性作用对机体可产生广泛的生物化学反应,随着药物累积剂量的增加,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f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制备亚麻酸修饰的壳聚糖胶束(linolenic acid-modified chitosan, CS-LA),以多柔比星(doxorubicin, DOX)为模型药物,构建了CS-LA@DOX胶束给药系统以提高DOX口服生物利用度,并研究其大鼠在体肠吸收情况。透析法制备CS-LA@DOX,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等对聚合物进行表征;测定载药胶束的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entrapment efficiency, EE)、载药量(drug loading, DL)和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等理化参数,并考察胶束粒子的微观形态及载药的多晶型现象;透析法考察胶束的体外释放;以盐酸多柔比星水溶液为对照,通过大鼠在体肠循环实验考察胶束的促吸收作用。动物福利和实验过程均遵循桂林医学院动物伦理委员会的规定。结果表明, CS与LA通过酰胺键共价结合, DOX以无定型态包载于胶束内核, CS-LA@DOX胶束zeta电位为+12.1 mV,平均粒径为(119.2±2.1) nm,聚合物分散指数(polymer disp...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表柔比星联合国产盖诺治疗乳腺癌晚期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毒性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共收治33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全部患者给予表柔比星联合国产盖诺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和毒性作用。结果经过详细周密地治疗后,其中完全缓解有3例,部分缓解为19例,总有效率为66.7%。而经临床资料显示,患者的主要毒性作用为白细胞下降占100%。结论表柔比星联合国产盖诺治疗乳腺癌晚期患者有着明显的疗效,可作为乳腺癌晚期患者的二线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1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独采用表柔比星方案治疗)与观察组(采用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方案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肿瘤直径、癌细胞叉头框蛋白及乳腺癌易感基因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2.22%,高于对照组的64.4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35.56%,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