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脑动脉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临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1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开颅夹闭手术治疗的196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颅内感染,分为感染组35例和未感染组161例,感染组采用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作为初始经验治疗药物。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后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脑脊液漏等资料,归纳脑动脉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无菌采集患者脑脊液或引流液标本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检测脑脊液白细胞数目、葡萄糖和蛋白质水平,评估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细菌学疗效。结果脑动脉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率为17.86%(35/196)。共培养分离病原菌3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2株占62.86%,耐头孢吡肟16株、耐亚胺培南2株、耐美罗培南1株;革兰阳性菌13株占37.14%,耐青霉素G 10株、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菌株。术后未使用抗菌药物(OR=1.790,P=0.027)和脑脊液漏(OR=1.826,P=0.016)是脑动脉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脑动脉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和总病原菌清除率均为85.71%,且治疗后脑脊液白细胞数目和蛋白质分别为(9.72±2.20)×10~6/L和(0.52±0.13)g/L低于治疗前(P0.05),葡萄糖为(4.61±1.05)mmol/L高于治疗前(P0.001)。结论脑动脉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临床可采用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作为初始经验治疗药物,清除感染病原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开颅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69例开颅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肺内感染、颅内感染、泌尿系感染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69例开颅术后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44例,感染率为26.04%(44/169);感染例次数为53例次,例次感染率为31.36%(53/169).感染部位以肺内感染最高24例,感染率为14.20%(24/169),占感染例次数的45.28%(24/53);其次为颅内感染16例,感染率为9.47%(16/169),占感染例次数的30.19%(16/53);再次为泌尿系感染8例,感染率为4.73%(8/169),占感染例次数的15.09%(8/53);最后是其他感染5例,感染率为2.96%(5/169),占感染例次数的9.43%(5/53).最终模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U住院时间(OR=1.155)、导尿管留置时间(OR=2.925)、术后非清醒时间(OR=2.736)、气管切开(OR=3.752)和腰大池置管引流(OR=10.592)是开颅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气管切开(OR =7.264)和ICU住院时间(OR=1.189)是开颅术后患者发生肺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脑脊液漏(OR=29.426)和腰大池置管引流(OR=29.063)是开颅术后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导尿管留置时间(OR=7.858)和糖尿病(OR=23.586)是开颅术后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U住院时间、糖尿病、导尿管留置时间、气管切开、腰大池置管引流、脑脊液漏和术后非清醒时间均为神经外科开颅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Hunt-Hess分级IV、V级患者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时机、效果及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后Hunt.Hess分级IV、V级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中Hunt.Hess分级IV级16例,Hunt-Hess分级V级5例,21例患者均急诊行血管内栓塞术,术后均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3周内清醒12例,不同程度残留神经功能障碍。3个月内清醒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5例。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后Hunt-Hess分级IV、V级患者早期急诊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创伤小、术后能预防脑血管痉挛、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分析近5年急诊颅脑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颅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急诊颅脑手术后273例发生颅内感染和841例未发生颅内感染病例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手术情况、手术入路方式、颅内置管引流、术后气管切开、手术类型、脑脊液漏及手术人员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在基础疾病、手术情况、手术入路方式、颅内置管引流、术后气管切开、手术类型、脑脊液漏及手术人员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持续时间、脑脊液漏和手术人员是颅脑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急诊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病原菌的阳性率为53.5%。结论颅脑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与手术持续时间,脑脊液漏和手术人员等有关,颅内感染应重点预防,同时提高细菌培养结果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刘伟 《中国卫生产业》2013,(16):140-140,142
目的探讨和分析腰大池置管引流在治疗神经外科各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自2010年11月—2012年10月该科对于收治的颅脑损伤、颅内感染和颅底肿瘤手术后脑脊液漏、蛛网膜下腔以及脑室系统出血等都和脑脊液循环密切相关的疾病患者95例,运用腰大池置管进行持续引流。结果全部患者在置管以后,有4例患者出现了神经根性的疼痛,在拔管以后明显好转,产生颅内感染的患者有1例,经过鞘内注药和加强抗感染治疗以后得到痊愈,有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中出现了引流管欠通畅情况,有4例需要重新置管以后才使引流通畅,有2例患者给予注水冲洗以后引流,有明显的改善。除了有2例出现颅内感染以外,没有出现脊髓损伤和出血等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症状。结论腰大池置管进行脑脊液引流,存在着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创伤面小和效果确切以及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值得在神经外科治疗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将腰大池引流术应用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共5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S组和D组,D组实施常规腰穿术放脑脊液,S组实施腰大池引流术放脑脊液,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评分和平均引流时间以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结果S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评分优于D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评分(P<0.05);S组患者的平均引流时间(8.53±1.22)低于D组患者的平均引流时间(10.06±2.05)(P<0.05);S组患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组患者的(P<0.05)。结论对实施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予以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平均引流时间,并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的影像解剖学大小联合Hunt-Hess分级对治疗和预后的评价.方法 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显现的30例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并进行Hunt-Hess分级评分,进一步评价其治疗和预后.结果 30例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中,颅内动脉瘤的直径5~ 10 mm 21例(70.0%),明显多于<5 mm6例(20.0%)和>10 mm 3例(10.0%)(P<0.05).Hunt-Hess分级Ⅰ~Ⅲ级23例,Ⅳ~Ⅴ级7例.Hunt-Hess分级Ⅰ~Ⅲ级患者与Ⅳ~Ⅴ级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7.5,P=0.018).不同大小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60,P=0.020),其预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7.076,P=0.029);其中直径5 ~ 10mm者与<5mm者或>10mm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6.0,P=0.010;U2=15.5,P=0.064).结论 Hunt-Hess分级Ⅰ~Ⅲ级,且直径>10 mm或5~10mm破裂的颅内动脉瘤选择介入手术操作更安全,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垂体瘤经蝶术后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垂体瘤经蝶术后发生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16例)和传统治疗(12例,1例因无法自行停止改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未列入统计学分析),对两者疗效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传统治疗患者脑脊液漏初步停止时间[(3.5±1.9)d]、脑脊液漏最终停止时间[(5.7±3.2)d]显著长于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患者[分别为(1.1±0.3)、(3.2±1.7)d](P<0.01),传统治疗中脑脊液漏程度分级2~3级患者脑脊液漏初步停止时间[(5.2±1.1)d]、脑脊液漏最终停止时间[(8.4±2.3)d]显著长于腰大池持续外引流中相同脑脊液漏程度分级患者[分别为(1.2±0.4)、(3.8±1.4)d](P<0.01).随访4~36个月,平均18个月,无脑脊液漏复发,无颅内感染,无死亡病例.结论 早期应用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可明显缩短垂体瘤经蝶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时间,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对于外伤脑脊液漏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11年1月到2014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外伤致脑脊液漏病患中选取54例病例,随机分为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的观察组(34例)与药物治疗的对照组(20例),观察两组治疗后,包括治愈率、见效时间、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情况,评价疗效。结果采用腰大池置管治疗的观察组中,32例治愈,治愈率为94.12%,见效时间为(8.7±0.8)d,没有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病例,且在离院3~6个月的随访中,无复发病例;对照组中15例治愈,治愈率为75.0%,见效时间为(12.4±1.3)d,此外有1例高热及1例颅内感染等并发症事件,在离院后3~6个月的随访中,有2例患者复发,两组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腰大池置管治疗外伤所致脑脊液漏疗效显著,并发症少,不易复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脑动脉瘤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及耐药菌分布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脑动脉瘤手术的1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全部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诊断确为颅内感染的患者行脑脊液细菌培养试验,确定病原菌的构成种类,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研究探讨。结果 136例脑动脉瘤手术的患者中,颅内感染发生数量为16例,感染率为11.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4 h、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脑脊液漏、留置引流时间≥3天、术后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16例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培养出病原菌2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6株,占64.00%,革兰阴性菌9株占36.00%。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两者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均最低。结论脑动脉瘤术后并发颅内感染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应高度重视引发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颅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阳性菌,需根据病原菌的构成比及耐药性试验结果,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增强颅内感染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进程,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垂体瘤术后行腰大池外持续引流的护理。方法对55例垂体瘤术后脑脊液鼻漏行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积极配合垂体瘤术后脑脊液鼻漏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进行针对性护理,通过严密观察病情,维持有效的密闭引流,加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预防并发症。术后5例出现脑脊液鼻漏均行腰大池置管引流,其效果满意,有1例发生颅内感染,最终治愈。结论腰大池引流术后颅内感染发生不容忽视,应给于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2.
汪凌  吴星 《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236-1237
目的探讨178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开路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03月至2012年03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78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给予开颅手术,将并发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 178例神经外科重症开颅手术患者,术后有8例出现颅内感染,其发生率为4.49%。引流管的留置(2.81%)、手术时间≥4小时(2.81%)、脑脊液漏(3.37%)、急诊手术(3.37%),以及合并基础疾病(2.81%)的患者,其并发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引流管留置、手术时间较长、脑脊液漏、急诊手术,以及合并基础疾病,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开颅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易智峰  方好  程谦  王杰  张宁  张川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1):2158+2145-2158,2145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时机及具体方法。方法总结黄石市二医院15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患者的治疗经验,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5例患者,确诊感染后立即拔出分流管,且拔管后4例行脑室外引流,11例行腰椎置管引流,经过以上治疗,患者体温下降,脑脊液常规很快恢复正常。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发生感染,应在确诊后的第一时间拔除原有引流管,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腰椎穿刺置管或脑室置管,通过引流管和静脉两组途径联合使用敏感抗生素,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颅内感染发生情况分为感染组(n=22)和未感染组(n=38)。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感染组的手术次数、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引流管留置时间、切口脑脊液漏占比均高于未感染组,术后ALB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 <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次数≥2次、手术时间≥3 h、术前GCS评分≥8分、引流管留置时间≥48 h、术后ALB<35 g/L、存在切口脑脊液漏是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OR>1, P <0.05)。结论手术次数≥2次、手术时间≥3 h、术前GCS评分≥8分、引流管留置时间≥48 h、术后ALB<35 g/L、存在切口脑脊液漏是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需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显微手术治疗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2014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的患者70例,男患者44例,女患者26例;早期手术患者34例,大于72h的晚期手术患者36例。Hunt-Hess分级:Ⅰ级患者16例,Ⅱ级患者18例,Ⅲ级患者17例,Ⅳ级患者11例,V级患者8例,经显微手术治疗后以格拉斯哥恢复评分(glascow outcome scale,GOS)为标准,评价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术前Hunt-Hess分级较低的患者预后良好率较高,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早期手术患者预后情况较好,患者的脑梗死率较低,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较短。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Hunt-Hess分级症状较轻的患者经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较佳,尽早手术能有效预防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的脑梗死情况,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改良硬膜外导管连接装置持续腰大池引流术辅助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收治的颅内感染患者49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28例)和对照组(21例),研究组接受改良硬膜外导管连接装置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硬膜外导管连接装置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引流情况,测定治疗前后脑脊液中多核细胞比例、葡萄糖、氯化物和蛋白质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含量,血常规测定全血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结果研究组总不良事件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前后,研究组多核细胞比例差值和蛋白质差值、氯化物差值、葡萄糖差值高于对照组(均P<0.001);治疗前后,研究组白细胞数差值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差值、CRP差值、PCT差值高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改良硬膜外导管连接装置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颅内感染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持续椎管引流治疗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共治疗腰椎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9例,均行持续椎管引流治疗,切口愈合前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给予相应对症、支持治疗。观察脑脊液漏消失及切口愈合时间,并记录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为6~24月,平均14月。脑脊液漏的消失时间为7~12天,平均9天;切口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14~22天,平均17天;其中7例病人引流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颅低压表现,无切口感染、化脓性脑脊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持续椎管引流治疗腰椎后路手术后脑脊液漏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 选取某院神经外科2019年1月—2021年6月行开颅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其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共纳入778例开颅手术患者,121例发生术后颅内感染,发病率为15.5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幕下手术、脑室引流时间≥3 d、使用明胶海绵≥3片、出血量≥300 mL、切口脑脊液漏是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t (P)=5.408+0.833×(幕下手术)+0.083×(脑室引流时间)+1.059×(使用明胶海绵)+0.456×(出血量)+2.821×(切口脑脊液漏);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颅内感染的预测概率和实际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8);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验证准确率为86.00%,ROC曲线下面积为0.847,95%CI为0.814~0.878。结论 幕下手术、脑室引流时间≥3 d、使用明胶海绵≥3片、出血量≥300 mL、切口脑脊液漏是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术后颅内感染的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MDRO)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数据库有关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感染MDRO危险因素的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统计分析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0篇,总样本量为2 568例。纳入分析的危险因素共13个,经Meta分析结果表明,足溃疡病程[WMD=5.25,95%CI(0.13~10.37),P=0.04]、缺血性溃疡[OR=2.84,95%CI(2.25~3.60),P0.001]、溃疡面积[OR=2.43,95%CI(1.58~3.72),P0.001]、因同一溃疡住院次数2次[OR=16.82,95%CI(10.85~26.09),P0.001]、抗菌药物暴露史[OR=5.86,95%CI(3.79~9.07),P0.001]、曾经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OR=5.15,95%CI(3.51~7.56),P0.001]、合并骨髓炎[OR=7.22,95%CI(4.45~11.69),P0.001]、糖尿病肾病[OR=1.41,95%CI(1.12~1.76),P=0.003]以及贫血[OR=3.18,95%CI(2.04~4.95),P0.001]为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足溃疡病程越长、缺血性溃疡、溃疡面积越大、住院次数越多、有抗菌药物应用史以及合并骨髓炎、糖尿病肾病及贫血的患者MDRO感染的风险越高,医护人员应及时识别相关危险因素并积极采取措施预防MDRO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