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朱男  李晓刚  马洁  刘雅婷  赵甲彧  王晓亮 《西部医学》2023,35(3):386-389+395
目的 探讨长期置入单腔及双腔起搏器治疗高龄缓慢性心律失常(BA)患者的稳定性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进行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76例高龄BA患者,根据患者置入心脏起搏器类型分为单腔起搏组(n=37)和双腔起搏组(n=39)。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起搏器参数(起搏阈值、导线阻抗、R波振幅)、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以及心力衰竭住院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时及置入2年时两组患者起搏阈值、导线阻抗、R波振幅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2年时,单腔起搏组LVEF水平显著降低,LVESV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相比于双腔起搏组,单腔起搏组LVEF水平显著降低,LVESV水平显著升高(P<0.05);单腔起搏组和双腔起搏组患者随访2年时心律衰竭住院率分别为8.11%(3/37)、5.13%(2/3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起搏器植入术中两种不同切口缝合方法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 2011 年1 月至2016 年1 月于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首次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的822 例患者,按拟行切口缝合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 A 组采用医用皮肤表面缝合器拉合法412例:单腔起搏器86例,双腔起搏器268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9 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除颤器(CRT/D)39例;B 组使用连续皮内缝合410例:单腔起搏器82例,双腔起搏器271例,ICD 22例, CRT/D 35 例。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伴随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及抗凝药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 组缝合时间明显短于B 组[(3.6±1.5) min vs. (5.1±1.8)min, P<0.001]。A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5.16±0.56)d vs.(6.18±0.39)d, P<0.001)。A组术后囊袋压迫时间明显短于B组(6.5±1.8)h vs.(8.7±2.0)h , P<0.001)。所有患者术后共有31例囊袋血肿,A 组明显少于B 组(10例vs.21 例, P<0.05)。所有患者均Ⅰ期甲级愈合,55 例患者切口瘢痕较大,A 组明显少于B 组(18 例vs. 37例, P<0.05)。结论 采用皮肤表面缝合器拉合法明显缩短切口缝合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囊袋血肿和切口瘢痕的发生率,适合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张军  马乔娟  马斐 《安徽医学》2019,40(10):1173-1175
目的分析置入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对高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于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心内科行心脏起搏器置入的64例高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入起博器类型不同分为单腔起搏组32例(置入单腔起搏器)和双腔起搏组32例(置入双腔起搏器)。置入3、6个月后,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动图检查结果、生活质量(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定);随访2~5年,观察其心衰住院率。结果双腔起搏组置入后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水平较置入前降低,且差值低于单腔起搏器组;双腔起搏组置入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差值高于单腔起搏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双腔起搏组置入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值高于单腔起搏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2~5年,平均随访时间(3. 4±0. 8)年,两组心衰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单腔起搏器相比,双腔起搏器能够减少对长期置入心脏起搏器高龄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在临床应用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脑钠肽(BNP)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已接受常规治疗,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Ⅱ~Ⅲ级的CHF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从小剂量(6.25mg,bid)逐渐加至靶剂量(50mg,bid),治疗6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NYHA分级、心率、血压、超声心动图等指标。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3±7mmvs59±5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53±8vs47±4mm)和左室质量指数(160±24vs135±18g/m2)显著下降(均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升高(38%±11%vs47%±9%)(P<0.05),血浆BNP(121±54vs70±9ng/L)显著降低(P<0.05);另外,美托洛尔治疗前后患者血浆BNP降低值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r=0.80),左室收缩末期内径(r=0.79)和左室质量指数(r=0.71)减少呈正相关(均P<0.01),而与LVEF的增加负相关(r=-0.86,P<0.01)。结论美托洛尔能抑制CHF患者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阻断CHF的发展进程,改善心功能,血浆BNP可作为评价β受体阻滞剂治疗CHF疗效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腋静脉的解剖特征,并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中经腋静脉途径植入左室导线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2月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CRTD)患者59例,根据左室导线植入径路分为腋静脉组(n=23)和锁骨下静脉组(n=36),比较两种径路左室导线植入时间?参数及相关并发症;同期选择新植入双腔起搏器(DDD)患者67例,所有患者术前行腋静脉造影,比较慢性心力衰竭和正常心脏结构患者腋静脉内径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CRT/CRTD和DDD装置?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组和双腔起搏器组腋静脉解剖结构相似,两组间腋静脉内径无统计学差异[(10.77 ± 2.19)mm vs (10.11 ± 2.02)mm,P > 0.05];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经腋静脉径路和经锁骨下静脉径路植入左室导线的时间?植入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右房?右室?左室导线的阈值?感知?阻抗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腋静脉内径无明显异常,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经腋静脉径路植入左室导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2种不同模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随机选取该院心内科需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64例,根据植入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一组为单腔心脏起搏器,一组为双腔心脏起搏器,使用SF-36量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植入0前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植入起搏器后,除身体疼痛条目评分(P>0.05)外,其余项目评分较植入前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3个月后,双腔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单腔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腔组患者总满意率为54.76%,与双腔组的59.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起搏器的植入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不同模式起搏器的效果有所差异,相对于单腔起搏器而言,双腔起搏器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更为优越,值得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单腔和双腔起搏器安装的争论,探讨临床实际工作中单腔和双腔永久人工起搏器的选择。方法 2009年1-12月连续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211例患者,包括118例选择单腔起搏器,93例选择双腔起搏器,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组成、心室起搏电极位置以及基本起搏参数。结果单腔起搏器组患者年龄较大,尤其是80岁以上的年龄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腔起搏器组房颤患者比例较大(P〈0.05);单腔起搏组以房室传导阻滞者较多;单腔起搏器患者的左房内径较双腔起搏器组大(P〈0.05);单腔起搏器组心室的阈值较高(P〈0.05),阻抗较低(P〈0.05);单腔起搏器组选择右室流出道较多(P〈0.05)。结论单腔起搏器在高龄、房颤患者中仍是一种可接受的有效的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TPI)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DAB)患者的心功能及血浆脑钠肽(BNP)、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I)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TPI术式治疗的88例Ⅲ-DAB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85例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受检者的血浆BNP、血清cTnI,以及观察组TPI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分析观察组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及患者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的BNP (112.24±17.33) pg/mL及cTnI水平(1.28±0.26) 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53±9.82) pg/mL及(0.03±0.02)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PI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69.27±6.33)%及心脏指数(CI)(4.18±0.13) L/min·m2,均明显高于TPI治疗前的(51.39±3.17)%及(3.15±0.11) L/min·m2,左房内径(LAD)(31.19±3.06) mm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2.18±4.13) mm均明显低于TPI治疗前的(43.58±5.21) mm及(50.26±5.3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TPI治疗后的BNP (41.83±9.87) pg/mL及cTnI水平(0.53±0.07) ng/mL均明显低于TPI治疗前的(112.24±17.33) pg/mL及(1.28±0.26)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pearman法分析相关性可知,观察组患者的血浆BNP和血清cTnI均分别与LVEF及CI呈负相关(r=-5.394、-7.108、-6.024、-6.138),与LAD及LVEDD呈正相关(r=6.133、5.971、5.421、5.620);观察组患者均经TPI治疗后一次植入成功,成功率为100%,治疗后并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利用TPI术式治疗Ⅲ-DAB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且患者的血浆BNP和血清cTnI与LVEF及CI呈负相关,与LAD及LVEDD呈正相关,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自身QRS波时限(intrinsic QRS duration,IQRSd)对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患者心功能下降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植入双腔全自动型起搏器(DDD)或单腔同步型起搏器(VVI)患者42例?其中,末次随访时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下降的绝对值(ΔLVEF)≥5%的患者22例(ΔLVEF≥5%组,DDD 12例,VVI 10例),同期ΔLVEF<5%患者20例(ΔLVEF<5%组,DDD 11例,VVI 9例),两组比较,研究起搏引起心功能下降的可能原因和可能的预测因子?每例患者在起搏器植入术前行12导联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随访时记录起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右心室累积起搏比例?结果:两组患者平均随访77.3个月,ΔLVEF≥5%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由术前(64.20 ± 6.30)%降至(40.60 ± 10.00)%(P < 0.001),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由术前(34.77 ± 6.42)mm增大至(41.00 ± 7.45)mm(P < 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由术前(49.82 ± 4.86) mm明显增大至(55.59 ± 8.44) mm(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ΔLVEF<5%组LVEF由术前(65.40 ± 3.25)%降低至(64.94 ± 3.00)%(P = 0.543),LAD由术前(37.40 ± 4.84) mm增加至(38.15 ± 5.83) mm(P = 0.347),LVEDD由术前(48.30 ± 3.95) mm增加至(49.00 ± 3.87) mm(P = 0.090),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四格表卡方检验提示植入起搏器后术前IQRSd≥110 ms组较术前IQRSd<110 ms组患者发生心功能下降比率更高(P = 0.002);Kaplan-Meier分析发现植入起博器后术前IQRSd≥110 ms患者较术前IQRSd<110 ms患者心功能下降发生时间更早?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前IQRSd≥110 ms是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RVA长期起搏可引起心脏结构改变和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术前IQRSd≥110 ms患者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发生率高且时间更早,术前IQRSd≥110 ms是起搏依赖患者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的独立预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和单腔心脏起搏器治疗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优劣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需用心脏起搏器治疗的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VVI组和DDD组,各36例。VVI组置入单腔心脏起搏器治疗,DDD组置入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和置入起搏器6个月后的心率(HR)、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每分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临床症状、生活质量评分和心功能分级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HR、CI、SV、CO、LVEF指标水平与治疗前对比均明显升高,且DDD组均明显高于VV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均明显升高,且DDD组均明显高于VV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DD组的总体健康和所有项目总分均明显高于VVI组,心功能分级情况明显优于VV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应用双腔心脏起搏器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腔心脏起搏器,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倍他乐克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 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价值。 方法  5 6例射血分数(EF)小于 45 %的心力衰竭患者 ,在一般强心利尿治疗 1wk症状无改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 ,治疗 6wk。监测治疗前后心率、心律、血液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 治疗有效 42例 ,平均每搏量 (SV)由治疗前的 31.48± 2 .0 9ml上升到 40 .2± 3.17ml(P <0 .0 1) ,心脏指数 (CL)由 1.42± 0 .10上升到 1.73± 0 .39,射血分数 (EF)由 36 .2 4± 2 .5 3上升到 40 .2± 1.9(P <0 .0 5 )。治疗无效 14例 ,与治疗有效 42例资料对比 ,显示静息时心率增快者、左室舒张末内径小于 6 .0cm疗效较佳。结论 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慢心力衰竭的心功能 ,控制其心律失常 ,但应慎重选择适宜病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脏临时起搏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科收治AMI合并慢性心律失常患者30例,植入临时起搏器后,观察血压改变、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起搏器植入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脉压差较植入前明显升高(P〈0.01);在临时起搏器的支持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抢救成功率90%;平均植入时间(10.5±2.5)min;平均起搏时间(5.2±3.5)d;经临时起搏后,恢复窦性心律,顺利渡过超急期,仅1例需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治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予相应处理后症状均消失。结论临时起搏器在AMI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效果肯定,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抢救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尝试建立室性早搏诱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犬模型,并探讨频发室早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起搏组(n=8)。起搏组犬在开胸直视条件下,分别于右室心尖和右室流出道缝制起搏电极,连接脉冲发放器,调节起搏参数,建立室性早搏二联律模型。假手术组同样行开胸手术,但不给予起搏。术前及术后4周,所有犬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4周后,起搏组1只犬死于感染;起搏组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cm)较术前增大(3.35±0.27 vs 2.86±0.10, P<0.05),左室收缩末期内径(cm)也较术前增大(2.72±0.21 vs 2.07±0.20, P<0.05),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减小\[(43.66±3.88)% vs (67.57±4.49)%,P<0.05\]。假手术组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 采用开胸右室程序起搏可初步建立室性早搏二联律犬模型,频发室性早搏可导致左心室扩大和左心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不同起搏部位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80例,根据患者起搏部位将其分为A组(30例,于右心室心尖部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B组(50例,于右心室间隔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比较两组的N末端脑钠肽水平(N-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国产瓣膜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疗效和患者术后心脏传导阻滞发生情况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我科行TAVR术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反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国产的J-Valve或Venus-A瓣膜进行TAVR术,评估TAVR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TAVR术中和术后新发心脏传导阻滞发生情况及住院期间心律失常恢复情况。根据出院时是否存在心脏传导阻滞,将患者分为心律正常组和传导阻滞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后情况和左心室结构与功能。结果 共入组16例患者,心律正常组12例、传导阻滞组4例。TAVR术后脑钠肽[(1 114.87±802.32)pg/mL vs(530.39±276.26)pg/mL,P=0.026]、主动脉瓣跨瓣压差[(83.06±37.76)mmHg vs(24.14±9.73)mmHg,P<0.001;1 mmHg=0.133 kPa]和主动脉瓣最大跨瓣流速[(466.00±82.30)cm/s vs(249.30±43.98)cm/s,P<0.001]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5.41±0.83)cm vs(4.93±0.52)cm,P=0.010]。术后无或仅有微量至少量主动脉瓣反流,2例有肾功能不全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肾功能恶化,其中1例予以血液透析治疗。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严重血管并发症等不良事件发生。共有4例(25.00%)患者出现新发心脏传导阻滞,其中1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住院期间恢复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为室内传导阻滞,住院期间发展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另2例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这4例患者出院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均未恢复。无住院期间需要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心律正常组和传导阻滞患者术后肝肾功能、血红蛋白水平、脑钠肽水平及左心室结构与功能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应用国产介入瓣膜的TAVR术能有效降低患者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且并发症少,术后可能发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等心脏传导阻滞,但此类传导阻滞在术后短期对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和心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7月我院老年病科收治的CHF患者95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7)与观察组(n=48)。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hBNP静脉注射治疗,均治疗3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超声心电图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心室重构指标,采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相关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治疗后随访6个月,记录随访过程中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8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后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肾素(R)、血管紧张素(AngⅡ)、醛固酮(ALD)、内皮素(ET-1)及抗利尿激素(ADH)水平均下降,且除ALD、ADH外,观察组其他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56.27±3.12) 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为(38.75±3.81) mm,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观察组患者的射血分数(LVEF)为(38.38±4.05)%,内径缩短率(FS)为(25.57±4.11)%,室间隔厚度(IVST)为(10.22±0.61) mm,左室质量指数(LVMI)为(129.61±12.13) g/m2,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以上各项指标较治疗前也均有明显变化(P<0.05),且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LVEDd、LVEDs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LVEF、FS、IVST及LVMI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观察组MACE发生率为18.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4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hBNP可抑制CHF患者心室重构,改善患者心功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并减少MACE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对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116例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降糖及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室重构、心功能指标.结果 ...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PDCA循环护理在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护理,比较两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护理应用于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可缩短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优于常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