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调查经电话随访和未经电话随访儿童Ⅰ类疫苗合格接种率及其不良反应发生率、Ⅱ类疫苗接种率之间的差别,分析电话随访对提高儿童预防接种质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唐山市路北区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1-6月出生的新生儿家长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分为随访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指导,随访组由专人定期行电话随访.1年后比较两组儿童Ⅰ类疫苗合格接种率及其不良反应发生率、Ⅱ类疫苗接种率.结果随访组儿童Ⅰ类疫苗合格接种率、Ⅱ类疫苗接种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儿童家长进行电话随访增加了Ⅰ类疫苗合格接种率,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利于Ⅱ类疫苗的推广使用,提高了儿童的预防接种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免疫规划管理应用于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预防接种的300例年龄≥1个月的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观察组采取免疫规划管理。比较两组疫苗接种率、及时接种率及家长预防接种知晓情况。结果:管理前,两组疫苗接种率、及时接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两组疫苗接种率、及时接种率高于管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前,两组家长预防接种疫苗类型、预防接种时间、预防接种次数、预防接种注意事项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两组家长预防接种疫苗类型、预防接种时间、预防接种次数、预防接种注意事项知晓率高于管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规划管理可提升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及时接种率,提升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对社区婴儿家长参与儿童保健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苏州市吴中区社区的150名婴儿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名。对照组采用常规社区干预,观察组给予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家长儿童保健知识评分及掌握情况、两组婴儿疫苗接种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家长儿童保健知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家长儿童保健知识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儿童保健知识总掌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观察组婴儿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流脑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接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提高家属儿童保健知识掌握率,提高婴儿疫苗接种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进健康教育方式应用于社区流动儿童及时接种疫苗的效果。方法 将2021年1月—2022年7月期间于南平市第一医院崇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云谷门诊部)接种的121名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0名)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61名)给予改进健康教育,比较2组及时接种率,家长健康信念、知识知晓率。结果 观察组及时接种率为96.72%,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干预前,2组家长健康知识、态度与信念、行动评分及健康信念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家长健康知识、态度与信念、行动评分及健康信念总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家长知识总知晓率为95.08%,高于对照组的81.67%(P<0.05)。结论 改进健康教育方式应用于社区流动儿童疫苗接种中,可提高及时接种率,增强家长健康信念,提高家长对疫苗接种及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天津市河东区6种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情况,为加强第二类疫苗预防接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天津市河东区30 138名2~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分析6种二类疫苗接种情况。结果天津市河东区儿童6种二类疫苗接种率在18.45%~72.62%之间,平均44.06%;各苗的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动儿童接种率均大于本地儿童;不同种类疫苗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水痘、Hib疫苗的接种率较高,流感疫苗接种率较低。结论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家长充分认识第二类疫苗接种的重要性,提高接种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进行免疫接种的18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接种护理,观察组采用安全管理预防接种护理,对比两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儿童的配合度、疫苗接种率、家长满意度以及疫苗知识认知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安全管理护理对儿童预防接种进行干预护理,可以增强儿童的配合度以及家长的满意度,提高接种率以及家长对疫苗接种知识的认知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家长课堂对儿童预防接种率和接种及时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11月在本中心预防接种门诊进行建档的儿童家长200例进行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疫苗接种讲解,观察组在常规疫苗讲解基础上实施家长课堂讲解,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疫苗接种率和接种及时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一定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童家长实施家长课堂讲解,有利于提升疫苗接种率以及接种及时率,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爆发,可予以推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信互动式交流对家长执行力及疫苗接种及时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来门诊进行接种的10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出生年代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流方法,观察组采用微信互动性交流方法,比较两组家长执行力和疫苗接种及时率。结果两组家长在年龄、文化程度、知识接受能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接种疫苗执行力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疫苗接种及时率方面,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A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麻疹风疹疫苗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信互动式交流可显著提升对接种疫苗的执行力,从而提高接种疫苗及时率,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长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小儿预防接种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本院辖区内2014年5-12月进行适宜预防接种的0~3岁儿童家长500人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进行分组,对照组200人和干预组300人。观察比较两组家长预防接种认知水平评分情况,I类疫苗接种合格率和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情况,对预防接种工作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组家长预防接种认知水平评分、I类疫苗接种合格率和五苗全程合格接种、对预防接种工作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长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预防接种的认知水平和满意度,提高I类疫苗接种合格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预防性护理在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中心预防科麻疹疫苗接种者10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综合预防性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05例。对比两组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疫苗接种知识知晓率、及时接种率、护理满意度和疼痛程度评分。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79%,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95%比较,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疫苗知识知晓率、及时接种率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预防性护理可降低儿童在麻疹疫苗预防接种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家长满意度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五联疫苗与常规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类型及处理方法。方法:随机抽选2019年7月~2020年12月期间于本院接受预防接种儿童共120例为研究对象,经动态随机化分组为对照组60例(常规疫苗接种)、观察组60例(五联疫苗接种),其后对观察组行二次动态随机化分组为A组(上臂三角肌预防接种)、B组(大腿前外侧肌肉预防接种)各30例。统计组间、组内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预防接种认可情况差异。结果:(1)不良反应率:经统计两组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后可知,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经对比观察组组内预防接受后不良反应情况可知,两组不良反应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2)预防接种认可度:经组间对比后可知,观察组家属接种操作便利性、安全性及可配合性认可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经观察组组内对比后可知,A组家属接种操作便利性、安全性及可配合性认可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3)相关性分析:经收集两组发生接种后不良反应儿童基线资料后可知,疫苗接种操作、疫苗类型、个体因素及其他因素为导致儿童预付接种不良反应的主要单因素类型,其中疫苗接种操作、个体因素均可正向预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较常规疫苗接种,五联疫苗接种安全性优势显著,且家属具有较高认可度,可在实际接种中经提升疫苗接种操作质量及儿童个体性安全因素分析后,经实施上臂三角肌接种后进一步提升预防接种家属认可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脑性瘫痪(脑瘫)患儿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现状。方法选取2007年10月—2009年6月在我院儿童康复中心接受治疗的脑瘫患儿28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本地患儿98例,外地患儿187例;根据诊断脑瘫时的年龄分为0~个月组68例,3~个月组71例,6~个月组73例,9~12个月组73例。调查患儿12月龄内完成卡介苗(BCG)、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OPV)、百白破联合疫苗(DPT)、麻疹疫苗(MV)及乙型肝炎疫苗(HepB)的接种情况;患儿家长对预防接种的必要性及不良反应的认识;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85例脑瘫患儿的建卡率为98.6%(281/285),卡疤率为95.1%(271/285);BCG、OPV、DPT、MV接种率分别为98.6%(281/285)、60.0%(171/285)、61.4%(175/285)、59.3%(169/285);四苗全程接种率54.7%(156/285),HepB首针及时接种率96.8%(276/285),HepB全程接种率60.0%(171/285)。本地患儿组和外地患儿组BCG、OPV、DPT、MV、四苗全程及HepB全程接种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诊断年龄组患儿OPV、DPT、MV、四苗全程及HepB全程接种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家长对预防接种的必要性及不良反应认识情况好51例(占17%),认识情况一般96例(占33.7%),认识情况不好138例(占48.4%)。仅1例出现轻度发热,因OPV疫苗引起,合并癫痫的45例脑瘫儿的癫痫发作与预防接种无直接关系。结论脑瘫患儿尤其是外地的,计划免疫完成率低,流动性、部分医务人员及家长对脑瘫接种后不良反应不恰当的评估是影响接种率的主要因素,应建立法规性文件防止因各种非正常因素导致的脑瘫患儿接种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谢海燕 《基层医学论坛》2016,(14):1983-1984
目的:研究社区儿童预防接种中应用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社区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接收的疫苗接种儿童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接种疫苗的儿童均60例。观察组儿童予以心理护理,对照组儿童予以常规护理,观察2组儿童的相关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儿童的接种配合率为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儿童在预防接种的过程中进行心理护理,能够缓解儿童紧张害怕的情绪,使之积极配合疫苗接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边莹 《大家健康》2016,(6):282-283
目的:研究分析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方法:该院预防接种门诊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实施精细化护理措施,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358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该院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3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接种的结果。结果:观察组儿童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儿童及时接种率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精细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儿童预防接种及时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预防接种门诊采用不同工作模式查验中小学新生预防接种证的疫苗补种效果。方法 选取北京市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及其辖区33家中小学为调查对象,收集预防接种门诊2012-2014年6-9月间全部疫苗接种数据资料,以及2012-2014年夏季入学接种证查验工作报表数据,包括纸质版模式和电子版模式。疫苗漏种判定依据《北京市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查漏补种要求》2012版中的规定执行,由保健科专业医务人员对漏种情况和漏种判定的准确与否进行最终裁定。结果 流动儿童比例>50%的学校新生疫苗漏种率为26.50%,高于流动儿童比例≤50%的学校新生疫苗漏种率的13.93%;截至9月30日,流动儿童比例>50%的学校新生疫苗漏种率为8.66%,高于流动儿童比例≤50%的学校新生疫苗漏种率的4.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3、25.77,P<0.05)。6月报名开始查验的新生首针补种率达到75.94%,高于9月开学开始查验的新生首针补种率的6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8,P<0.05)。截至9月30日,流动儿童比例>50%的学校新生全程接种率为66.92%,低于流动儿童比例≤50%的学校新生全程接种率的8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2,P<0.05)。9月开学开始查验的预防接种门诊接种信息电脑录入错误率为4.82%,高于6月报名开始查验的预防接种门诊接种信息电脑录入错误率的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4,P<0.05)。结论 各预防接种门诊应根据辖区中小学新生数量及流动儿童比例,采取合适的接种证查验工作模式,由保健科医务人员进行查验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及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为制定或调整乙肝疫苗接种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无锡市某社区534名1-14岁常住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情况问卷调查,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三项指标。结果该社区1-14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7.75%和91.57%,6岁以下两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均低于1-6岁儿童(P〈0.01);HBV感染率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1-6岁儿童HBV感染率低于7-14岁儿童(P〈0.05)。结论近年来无锡市儿童乙型肝炎防治效果显著,加强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提高疫苗接种率对于防治HBV感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网格化管理对社区"家庭式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从郑州市4个辖区(管城区、金水区、二七区、郑东新区)内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660名0~6岁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作为调查对象,现场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家庭式流动"儿童国家免疫规划(NIP)疫苗接种情况,包括卡介苗(BCG)、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百白破疫苗(DPT)、麻疹疫苗(MV)、乙肝疫苗(HepB)。统计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网格化定位管理后"家庭式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率。了解流动儿童未及时接种的原因。另抽查郑州市某社区2014—2018年流动儿童基础疫苗完成率和加强疫苗完成率。结果回收有效问卷616份,回收率为93.33%。外省户籍和无户籍流动儿童NIP疫苗接种率低于本省外市户籍流动儿童,外省户籍和无户籍流动儿童NIP疫苗接种率低于本市外区户籍的流动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流动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BCG接种率、OPV接种率、DPT接种率、MV接种率、HepB接种率、五苗接种率、五苗合格率)均低于常住儿童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流动儿童未及时接种的主要原因为监护人工作忙而忘记接种程序及时间或没时间带儿童去接种。实施全科医护团队网格化管理后,2018年五苗全程接种率高于2014年五苗全程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6岁流动儿童基础疫苗完成率和加强疫苗完成率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结论流动儿童基础免疫疫苗接种率较低,特别是外省和无户籍的流动儿童。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网格化定位管理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能有效促进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分析预防接种门诊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儿童疫苗正确接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500例近年来在本院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疫苗的儿童家长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以平均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两类。对两组儿童均进行科学的疫苗接种,在此基础之上,对实验组家长进行个体化传染病防治及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宣教。之后以两组儿童家长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比较,对两组儿童的实际接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对实验组儿童家长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之后,其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儿童家长,其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儿童的平均接种率方法,实验组儿童的接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其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儿童家长的传染病防治及预防接种知识的宣教,能够有效的指导儿童家长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增加其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质量,降低相关传染病的发展,从而推动基层免疫规划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幼儿家长在接受预防接种知识方面的健康教育后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以及疫苗接种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幼儿家长200名,使用自行设计的与预防接种知识有关的问卷在健康教育前后分别对其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结果:接受健康教育前后幼儿家长在对预防接种基础知识的平均知晓率分别为23.5%、87.5%,6种疫苗的平均接种率分别为71.0%、91.5%,两项均有显著提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预防接种知识健康教育可以使幼儿家长对该方面的知识有更多了解,了解疫苗接种的重要性,提高接种率。  相似文献   

20.
周舟  刘彦君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2):1475-1476
目的评价大理州卫生部/全球疫苗和免疫联盟合作项目(GAVI项目)乙型肝炎疫苗(HepB)纳入免疫规划的效果。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大理州各项目县(市)常规免疫报表、GAVI项目进展报告和终期报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大理州自2003年实施GAVI项目以来,全程接种率(HepB3)和估算接种率(HepB3/DPT3)比2002年分别提高了48.11%和60.57%;HepB1及时接种率、住院分娩及时接种率和估算及时接种率(HepB1/DPT1)比2003年分别提高到152.97%、110.85%和16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家出生儿童HepB1及时接种率只有28.91%。2006年调查1~3岁儿童的HBsAg阳性率为1.67%,比2003年下降42.85%;抗-HBs阳性率为66.67%,比2003上升了82.61%。结论 GAVI项目实施成效显著,已达项目指标要求,今后在保持较高接种率的基础上,应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的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家庭分娩儿童H epB1及时接种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