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集2004年1月—2018年12月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收治的578例胡蜂蜇伤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内容包括胡蜂蜇伤时间、地点、针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过敏反应情况,计算最高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 SOFA)。分析胡蜂蜇伤的临床特征、时空分布特征以及SOFA评分的影响因素。胡蜂蜇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的山林和农田,蜇伤伤口以头颈部为主,患者伤后就诊时间多≥6 h,以局部疼痛、皮肤荨麻疹、消化系统症状和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为主要临床表现。胡蜂蜇伤患者SOFA评分与蜇伤月份、蜇伤针数、消化系统症状呈正相关(P<0.05),消化系统症状可能是严重胡蜂蜇伤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描述胡蜂蜇伤皮肤损害的分类及特征,探讨皮肤损害与器官功能损伤的相关性,以及皮肤损害对重症胡蜂蜇伤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十堰市太和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67例胡蜂蜇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蜇伤针数、皮肤损伤形态、各项临床检测指标及患者28 d存活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和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与胡蜂蜇伤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采用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进而采用岭回归分析以识别影响因子;胡蜂蜇伤皮肤坏死与器官功能指标间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AUC),以评价相关因素对重症胡蜂蜇伤的预测价值。结果167例患者中非重症104例(62.3%),皮肤表现以局部红肿、少许出血为主,蜇伤针数<30针,其中<10针53例(51.0%)、10~ 19针34例(32.7%)、20~29针17例(16.3%),多为单发、轻度器官损害;重症患者63例(37.7%),以皮肤坏死为主要表现,其中蜇伤>90针6例、61~90针6例、30~60针39例、10~29 针9例、<10针3例, 器官功能损害为多发且持续时间较长,该组患者皮肤坏死发生率、蜇伤针数、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非重症组(P<0.05)。岭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蜇伤针数、皮肤坏死及SOFA评分对病情分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皮肤坏死与器官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蜂蜇伤针数对应的AUC值0.954,最佳界值0.870(敏感度0.889,特异度0.981), 其蜇伤针数的临界值(cut-off)为25;皮肤坏死对应的AUC值0.799,最佳界值0.598(敏感度0.857,特异度0.740);SOFA评分AUC值0.872,最佳界值0.643(敏感度0.825,特异度0.817)。结论 皮肤坏死及蜇伤针数是早期评估胡蜂蜇伤病情严重程度的简易、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2年8月至2017年11月共714例秦巴山区胡蜂蜇伤患者心肌酶谱检测数据的变化,结果显示,心肌损伤是胡蜂蜇伤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之一,24 h可达峰值,且与蜇伤针数具有量效关系。提示胡蜂蜇伤患者会早期出现心肌损害,需尽早关注。  相似文献   

4.
对23例胡蜂蜇伤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23例胡蜂蜇伤死亡患者年龄集中在51~80岁,平均蜇伤针数66.8针,均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凝血功能异常。提示临床应早期及时识别危重患者,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对2002—2017年秦巴山区胡蜂蜇伤患者肝功能变化及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胡蜂蜇伤后女性更容易出现肝功能异常(P<0.01);男性和女性患者均以胆红素和转氨酶同时升高为主,但女性患者的比例更高(P<0.01);女性患者发生肝细胞性黄疸的比例高于男性(P<0.01)。患者肝功能与蜇伤针数具有相关性(P<0.01)。临床上可对胡蜂蜇伤女性患者及蜇伤针数超过10针的患者多加重视。  相似文献   

6.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某县医院ICU收治的35例胡蜂蜇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胡蜂蜇伤可引起局部皮肤毒性改变,严重者出现过敏反应(14.3%),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42.9%);蜇伤伤口>10处患者(28例)病情重,死亡率高;6例死亡患者中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平均住院11.8 d。提示早期识别重症胡蜂蜇伤并积极处理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胡蜂蜇伤的临床表现多为过敏反应、局部毒性反应和多系统损害。胡蜂毒液引起中毒性肝损伤一般表现为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治疗后短期内可痊愈。现报道1例胡蜂蜇伤后继发肝细胞广泛性坏死、肝脓肿的罕见病例,以提高对此类并发症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胡蜂蜇伤常表现为过敏反应以及肝肾功能障碍,蜂蜇伤所致肠穿孔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胡蜂蜇伤后继发肠穿孔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过,以提高对此类并发症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分析我院收治的714例胡蜂蜇伤患者24 h内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提示蜂蜇伤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蜇伤针数及临床危重程度相关,凝血功能的检测对患者伤情和预后的判定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2012—2017年收治的714例胡蜂蜇伤患者进行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90例按照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AKI)分为AKI组(72例)和非AKI组(418例),分析两组一般情况、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胡蜂蜇伤致AKI的危险因素。与非AKI组比较, AKI组患者年龄大、器官功能损害严重、病死率高。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蜇伤伤口数量、首次就诊时间、蜇伤部位、血红蛋白水平、蜇伤后24 h内补液量等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AKI组的死亡率、住院时间显著大于非AKI组。首次就诊时间过长、多处蜇伤、贫血、头部蜇伤、蜇伤后24 h内补液量偏少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胡蜂蜇伤患者早期治疗,积极预防AKI的发生,对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