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不良反应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4例口服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本组病例中不良反应发生主要表现为水肿、白细胞减少、消化道反应等,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可改善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论通过了解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常见不良反应,加强其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并合理饮食,采取必要的药物治疗措施,把不良反应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人组84例患者.均为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给予伊马替尼400mg,1次/d,口服,餐后或与食物同服,30d后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为47.6%(40/84),其中完全缓解(CR)占1.2%(1/84),部分缓解(PR)占46.4%(39/84),疾病稳定(SD)占40.5%(34/84),进展(PD)占12.0%(10/84),疾病控制率(CR+PR+SD)为88.1%(74/8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9个月。无治疗相关死亡,严重不良反应为Ⅲ级贫血、白细胞减少。结论伊马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疗效显著.疾病控制率较高.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是一线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有效安伞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方法 对长海医院2007年1月~2009年9月收治的58例经伊马替尼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局限可切除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6例,无一例复发或转移.22例广泛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服药3个月CT评价:完全缓解0例(0%),部分缓解11例(50%),稳定11例(50%), 进展0 例(0%), 临床获益率100%;1年生存率为95.5%.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局限期和广泛期胃肠道间质瘤都具有较好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4.
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行  姚文秀  彭枫 《四川医学》2006,27(3):243-245
目的 了解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现状。方法 全面检索Medline光盘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相关会议论文集等参考文献,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伊马替尼对胃肠道间质肿瘤有一定疗效。结论 伊马替尼是目前治疗转移性、不能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肿瘤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CBL在对伊马替尼敏感/耐药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胃肠道间质瘤手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GIST的且有完整随访资料患者的石蜡标本,制作免疫组化染色使用的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敏感/耐药GIST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意义。结果共收集94例患者的石蜡标本。其中男73例,女21例;年龄34岁~73岁,中位年龄54. 0岁。在敏感组c-CBL阳性表达39/68(57. 4%),在耐药组c-CBL阳性表达19/26(73. 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按照临床风险分级,耐药高风险组的c-CbL阳性14/18(77. 8%)高于敏感组高风险组11/26(42.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结论耐药GIST组c-CBL阳性表达率高于敏感组;而且耐药高风险组的c-Cbl阳性表达率同样高于敏感组高风险组。  相似文献   

6.
李楠静  毕锋  邱萌 《四川医学》2010,31(1):117-119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约80%~90%胃肠道间质瘤发病机制为c—kit基因突变,导致KIT蛋白异常活化,引起肿瘤细胞不受控制的增殖。5%~10%的患者发病机制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α(PDGFRα)基因突变有关,5%的患者没有发现基因突变(野生型胃肠道间质瘤)。  相似文献   

7.
史炼钢  马驰  王东 《疑难病杂志》2014,(2):169-171,17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酪氨酸激酶受体(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受体(PDGFRA)基因突变的特点,以及伊马替尼的继发耐药机制。方法对98例GIST患者肿瘤组织进行DNA抽提、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检测KIT基因外显子9、11、13、17和PDGFRA基因12、18外显子突变;并对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65例患者进行2次检测。结果 98例患者中,KIT突变79例(80.6%),其中外显子11突变61例(62.2%),外显子9突变18例(18.4%);PDGFRA突变3例(3.1%)。不同性别、年龄以及晚期GIST患者和潜在恶性的GIST患者间突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部位GIST的KIT外显子11突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例继发耐药病例中,4例患者发生二次突变,表现为KIT基因第17外显子密码子第2467位点的T为G所替换(T2467G),导致823密码子编码氨基酸由酪氨酸转变为天冬氨酸。结论 KIT基因突变在GIST患者中常见,不同部位间KIT外显子11突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伊马替尼继发耐药可能与KIT基因第17外显子密码子第2467位点T为G所替换(T2467G)相关。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概念是1983年由Mazur首先提出,1998年Hj—rota报道GIST存在e—kit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并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到KIT蛋白表达,2003年Hein-rich等发现某些缺乏e—kit基因突变的GIST存在同源的酪氨酸激酶基因PDFGRa突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肌切蛋白(scinderin,SCIN)对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用shRNA慢病毒干扰技术将SCIN在GIST细胞中稳定敲低,并通过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敲低效率.通过CCK-8实验检测伊马替尼IC50和SCIN对GIS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SCIN对GIST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SCIN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实验按照对GIST细胞进行的不同处理分组:WT组(野生型组,未进行转染),Mock组(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序列),shSCIN l组(转染SCIN干扰序列1),shSCIN 2组(转染SCIN干扰序列2).结果 shSCIN 1组和shSCIN 2组GIST细胞在增殖能力上明显低于Mock组,增殖能力在第2~7天均有明显差异(n=4,P<0.05).移植瘤实验中shSCIN 1组较Mock组的移植瘤质量显著降低:shSCIN 1组 vs Mock组=(0.1750±0.0456)g vs (0.3341 ±0.0165)g(n =4,P<0.01).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显示shSCIN 1组克隆形成数显著少于Mock组,分别为59.67±5.68和123.33±2.52(n=3,P<0.01).在使用0.57 μmol/L的伊马替尼处理WT组细胞1、3、5d后,SCIN的表达随处理时间而降低.结论 敲低SCIN可以抑制GIST细胞在体外和体内环境中的增殖能力,伊马替尼可以抑制GIST细胞中SCIN的表达,SCIN可能成为GIST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冉攀  张军  李娟  吴星烨  阳昊 《重庆医学》2022,(22):3869-3874
目的 探讨中高危酪氨酸蛋白激酶生长因子受体(KIT)外显子9突变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术后采用伊马替尼(IM)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同时探讨其预后、IM血药浓度和IM服用剂量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中高危原发局限性KIT外显子9突变GIST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在排除初诊时,肿瘤已复发或远处转移、合并其他肿瘤、以及接受其他靶向药物(非伊马替尼)治疗者后,根据术后是否进行伊马替尼(IM)辅助治疗,将经纳排标准筛选过后的患者分为用药组和未用药组,根据术后每天服用的IM剂量,将用药组进一步亚组分析,分为高剂量组(600 mg/d)和标准剂量组(400 mg/d)。观察并比较上述各2组患者的术后肿瘤复发情况、基线资料、IM血药浓度分布,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来控制混杂因素。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2月。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4例中高危原发局限性KIT外显子9突变GIST患者,用药组(n=36)与未用药组(n=18)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高于未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无法手术完全切除、术后复发和(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4年8月~2007年2月间经术后病理证实为GIST,术中无法完全切除病灶或术后复发、转移,失去手术机会,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400~600mg/d口服的患者21例。结果:21例全部随访,完全缓解(CR)者2例(9.5%),部分缓解(PR)者11例(52.4%),病情稳定(SD)者5例(23.8%),病情进展(PD)3例(14.3%),其中死亡2例(9.5%)。患者获益(CR+PR+SD)率(85.7%),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3.3%。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GIST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毒性可耐受。  相似文献   

12.
With the evolution of immunochemical staining techniques and better imaging modalities with better image resolution and whole body coverag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the most common mesenchymal tumor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s often encountered in clinical practice. Metastasis is common with malignant GIST and can be found in up to 50% of patients at presentation. Liver and peritoneum are the two most common sites of metastasis and accounted for 95% of cases. Lymphatics, bone and lung metastasis are rare. Malignant GIST with intracranial metastasis is even rarer, with only a few case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nd most of these had earlier metastasis elsewhere. Radiological features for GISTs are not specific but it does contribute to confirming early and accurate diagnosis of malignant GISTs by judging the tumor size, enhancement pattern and the invasion of adjacent structures. We report a case of a 26-year-old male with metastatic GIST to the liver and subsequently to the brain and skull vault. This is the first case reported in our locality and he is the youngest patient reported with this disease entity. The clinical progress, radiological features and the role of imaging will be discussed further in this paper. The radi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primary tumor will specifically be addresse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nrich the current database of this rare disease entity and to alert both radiologists and clinicians about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GIST with intracranial metastasis.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临床上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但单凭临床表现较难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其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近年来随着诊断手段的不断改进,术前相关检查可辅助诊断,现就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前及术后诊断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星形胞菌素(STS)在体外对人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株GIST-T1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株GIST-T1,MTT法检测STS对GIST-T1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RT-PCR方法检测VEGF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VEGF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STS呈剂量性抑制人胃肠道间质瘤细胞袜GIST-T1的增殖;GIST-T1细胞株高水平表达VEGF,STS能显著降低GIST-T1细胞株中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 STS通过抑制PKC的活性,下调GIST-T1细胞株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人胃肠道间质瘤株GIST-T1的增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和Ki67蛋白在胃肠间质瘤(GIST)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将101例手术切除的GIST组织标本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yclin D1和Ki67蛋白在GIST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Ki67蛋白标记指数分别为4.6±1.6、19.8±7.5和38.6±8.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蛋白标记指数与核分裂像数目、肿瘤直径有关。cyclin D1蛋白在GIST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瘤旁组织(P〈0.05);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的cyclin D1蛋白表达率分别为36.8%、57.1%和80.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1表达的阳性率与核分裂像数目有关,但与肿瘤直径及肿瘤坏死无关。结论:cyclin D1和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能够提示GIST的恶性程度,有可能成为判断GIST生物学行为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ETV1蛋白在胃肠间质瘤(GIST)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下的表达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行外科治疗的115例GIST患者.采用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基因测序获得病理确诊,分析GIST的ETV1、CD117、DOG-1及CD34蛋白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115例GIST病例中,ETV1、CD117、DOG-1及CD34蛋白阳性率分别为92.2%、89.6%、92.2%、84.2%,ETV1与CD117、DOG-1及CD34蛋白之间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亦无相关性(P>0.05).ETV1蛋白在CD117阴性GIST中有较高表达(83.3%),高于DOG-1和CD34蛋白,但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野生型GIST中ETV1蛋白表达率66.7%,高于DOG-1和CD34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1在不同的核分裂及NIH危险度分级GIST患者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根治切除的GIST患者,不同的ETV1表达和NIH危险度分级,其3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1阳性表达的患者较阴性表达的患者复发率下降(14.1% vs 55.6%,P=0.008),且有更高的3年无病生存率(80% vs 56%,P=0.047).随访时间5~10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患者的3、5年生存率依次为76%、58%,根治切除患者3年生存率为84%,5年生存率为70%,3年无病生存率为77%.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NIH危险度分级、手术方式、转移情况是影响GlST预后的因素,而是否发生转移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ETV1蛋白在GIST中具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对于野生型GIST有补充诊断作用,且ETV1的表达可能作为GIST根治切除术后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预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胞浆型磷脂酶A2(PLA2G4)基因和ATP结合盒亚家族C成员1(AB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支气管哮喘儿童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孟鲁司特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9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121例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受试儿童均采用常规治疗+孟鲁司特方案治疗1个月。应用imLDRTM技术检测受试儿童PLA2G4基因rs10157410、rs10489409、rs932476位点和ABCC1基因rs215066位点的SNPs,探究各位点不同基因型间治疗前后肺功能、炎症指标及哮喘症状控制水平分级的变化情况。结果 孟鲁司特治疗前后PLA2G4基因rs10157410、rs10489409、rs932476位点不同基因型间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孟鲁司特治疗后,PLA2G4基因rs10157410位点GC和GG基因型、rs10489409位点CT和TT基因型、rs932476位点GA和AA基因型及ABCC1基因rs215066位点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用力呼出50%和75%肺活量时的瞬时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均升高(P <0.05)。孟鲁司特治疗后,PLA2G4基因rs10489409位点CC基因型患儿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改善不显著(P >0.05),PLA2G4、ABCC1基因各位点不同基因型的免疫球蛋白(IgE)、呼出气一氧化氮均较治疗前改善显著(P <0.05)。孟鲁司特治疗后,PLA2G4基因rs10157410位点GC基因型良好控制比例高于GG基因型,未控制低于GG基因型(P <0.05);PLA2G4基因rs932476位点GA和AA基因型良好控制比例与GG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A2G4基因rs10157410位点GC基因型良好控制比例是GG基因型的5.639倍[O^R =5.639(95% CI:2.078,15.298)],rs932476位点GG基因型良好控制比例是AA基因型的0.053倍[O^R =0.053(95% CI:0.006,0.430)]。结论 PLA2G4基因rs10157410位点GC基因型和rs932476位点AA基因型对孟鲁司特具有更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探究靶向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亚型转化增强结直肠癌(CRC)化疗敏感性的作用。方法 使用PMA和IL-4体外诱导THP-1细胞为TAMs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M1/M2型特异表面标志物CD86和CD206表达;使用5 μg/mL SDF-1抑制剂AMD3100处理TAMs细胞24 h,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SDF-1表达,qRT-PCR检测iNOS、TNF-α、TGF-β及Arg-1表达;建立人结直肠癌细胞LoVo和TAMs细胞共培养体系,并使用不同浓度0、0.5、5、50、500 μmol/L奥沙利铂处理LoVo细胞,具体分组包括空白对照组、奥沙利铂组、TAMs+奥沙利铂组、AMD3100+TAMs+奥沙利铂组,CCK-8法检测LoVo细胞存活率;构建动物结直肠癌移植瘤模型,待肿瘤长出后选择肿瘤大小为100 mm3的12只裸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奥沙利铂组、AMD3100+奥沙利铂组,每组4只,奥沙利铂组腹腔注射8 mg/kg奥沙利铂,AMD3100+奥沙利铂组腹腔注射5 mg/kg SDF-1抑制剂AMD3100和8 mg/kg奥沙利铂,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一次,持续18 d,首次给药后的第0、3、6、9、12、15、18 d测量裸鼠肿瘤体积,18 d解剖取肿瘤组织并称重,制备肿瘤组织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分选M1/M2型巨噬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NOS和Arg-1表达。结果 体外成功诱导获得TAMs细胞,经过SDF-1抑制剂AMD3100处理后,TAMs细胞中SDF-1在mRNA和蛋白上的表达水平均下调,iNOS、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TGF-β、Arg-1的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1);0.5、5、50、500 μmol/L奥沙利铂处理后LoVo细胞存活率下降,与TAMs共培养再经过奥沙利铂处理后LoVo细胞存活率升高,而与SDF-1抑制剂AMD3100处理的TAMs共培养再经过奥沙利铂处理后LoVo细胞存活率则下降(P<0.01);经过奥沙利铂处理的移植瘤裸鼠肿瘤组织生长减缓,肿瘤重量减小,经过SDF-1抑制剂AMD3100和奥沙利铂联合处理的移植瘤裸鼠肿瘤组织生长进一步减缓,肿瘤重量减小,同时,肿瘤组织中F4/80+CD11c+表达增加,iNOS表达增加,F4/80+CD206+表达减少,Arg-1表达也减少。结论 通过SDF-1抑制剂AMD3100靶向SDF-1可在体外、体内增强结直肠癌的化疗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1/M2亚型转化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LKB1对乳腺癌细胞顺铂化学敏感性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LKB1高表达的稳定转染细胞MDA-MB-231/LKB1及其空载对照细胞MDA-MB-231/VEC。RT-PCR、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间隙连接蛋白Cx26、Cx32、Cx43和Cx50的核酸、蛋白水平表达;免疫荧光实验对Cx43进行胞内表达定位;染料传输实验评估间隙连接细胞通讯功能;细胞毒实验检测顺铂杀伤乳腺癌细胞的"旁观者效应"及计算顺铂的半数抑制浓度。结果 LKB1增加了间隙连接蛋白Cx43的核酸及蛋白水平表达(P〈0.01),但对Cx26、Cx32及Cx50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LKB1增加了细胞膜上Cx43的表达,增强了细胞传递荧光黄染料的能力,并使顺铂对细胞的旁观者杀伤效应增强。LKB1也增加了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MDA-MB-231、MDA-MB-231/VEC和MDA-MB-231/LKB1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22.46、24.72、6.55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KB1通过增强乳腺癌细胞的Cx43表达及间隙连接细胞通讯功能增强了顺铂的旁观者杀伤效应,并增加了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