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自然呼吸状态下小剂量对比剂CT肺动脉成像(CTPA)的可行性及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价值.方法:64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行CTPA检查,按随机表分为A、B两组:A组(n=32),自然呼吸状态下扫描,管电压100kV,螺距3.2,对比剂为碘海醇(350 mg I/mL)25 mL;B组(n=32),常规扫描模式,管电压120 kV,螺距2.2,对比剂为碘帕醇(370 mg I/mL).测量各级肺动脉CT值、标准差(SD)、上腔静脉CT值;计算肺动脉主干及双下肺动脉基底支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记录对比剂用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肺动脉各级分支CT值及两下肺动脉基底支SD值、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SD值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肺动脉主干SNR、CNR及左右下肺动脉基底支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上腔静脉CT值[(469.93±196.22) HU]、对比剂用量(25.00mL)明显低于B组[(870.72±426.87)HU、(49.47±7.5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CTDIvol、DLP、ED较B组明显减低[(2.81±3.86) vs (5.65±1.14),P=0.000;(86.25±0.40) vs (163.63±39.00),P=0.000;(1.21±0.18)mSv vs (2.29±0.55)mSv,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检出肺动脉栓塞24例(A组11例,B组13例),两组间阳性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腔静脉线束硬化伪影显示率(A组9例,B组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呼吸状态下小对比剂用量CTPA检查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可减少上腔静脉线束硬化伪影,降低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低剂量、等渗低浓度对比剂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技术的图像质量,以及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要求行CTPA检查且BMI<28kg/m2的门诊或住院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试验组(采用低剂量、等渗低浓度对比剂)和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和高渗对比剂)各40例.试验组扫描参数:80 kV,自动mA,对比剂为碘克沙醇(含碘270 mg/ml)20 ml,图像重建采用60%滤波反投影重建(FBP)+ 4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对照组扫描参数:120 kV,自动mA,对比剂为碘普胺(含碘370 mg/ml)40 ml,100%FBP.应用GE公司Discovery CT750 HD 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用5分法目测评价图像质量,并测量肺动脉干及左、有肺动脉和各叶动脉CT值,计算其平均CT值.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平均CT值、噪声值、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差异,应用x2检验比较2组间上腔静脉硬化伪影显示率和肺动脉栓塞诊断阳性率差异.结果 CTPA共发现肺动脉栓塞33例(试验组14例,对照组19例),试验组显示肺动脉栓塞的阳性率(35.0%)与对照组(4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89,P>0.05).2组均可以显示4~6级肺动脉分支,试验组和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9±0.6)、(4.0±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2,P>0.05).试验组出现上腔静脉周围条纹伪影的例数(28例)低于对照组(3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62,P<0.0l).试验组CT值和噪声分别为(426.8±84.8)、(14.9±1.5)HU,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59.4±75.3)、(7.4±1.4)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58、22.848,p值均<0.01).但是试验组SNR(28.8±6.3)和CNR(24.5±6.1)低于对照组(SNR、CNR分别为50.4±14.7、42.9±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522、7.669,P值均<0.01).试验组所接受辐射剂量CTDIvol[(3.3 ±0.3) mGy]和DLP[(101.4±11.9) mGy· cm]均低于对照组[CTDIvol、DLP分别为(9.6±0.6)mGy、(328.5±37.3)mGy·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6.393、36.675,P值均<0.01).结论 低剂量、等渗低浓度对比剂CTPA技术可显示4~6级肺动脉分支,减少碘对比剂用量和射线暴露,且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阳性率与常规CTPA技术一致,可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头部双能CT光谱探测器获得的虚拟单能图像与常规多能CT扫描获得的混合能量图像的差异,在不影响图像质量条件下,得到抑制线束硬化伪影(BHAS)的最优keV值。方法 回顾性搜集采用光谱探测扫描仪(IQon Spectral CT)在40~140 keV范围进行扫描的70例患者,利用IQon CT每隔20 keV获得一次图像,共得到6组的不同单一能量图像,采用定性及定量分析法与常规CT混合能量图像分别比较。结果 定量分析法:keV越升高,O-MAR的信噪比(SNR)与对比噪声比(CNR)在额颞叶皮层和白质与第四脑室均升高,在枕叶灰白质区SNR与CNR呈现下降趋势,所有伪影指数(AI)均一致性降低,在同一keV能级参数设置下,NO-MAR组AI均低于O-MAR组,在80 keV出现数据的阈值平台期(P<0.01);同一keV的能级水平设置下,额颞叶与小脑半球及桥脑SNR的值O-MAR高于NO-MAR(P<0.01),当40~140 keV在第四脑室的SNR的值O-MAR高于NO-MAR,但100~140 keV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枕叶皮层的SNR值在1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扫描技术对双源CT(DSCT)双能肺灌注成像的影响,优化扫描和重组参数。资料与方法在相同对比剂浓度、负荷和注射流率前提下,60例患者随机分为5组,组1~3:利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trigger技术,将感兴趣区设在肺动脉主干,当CT值达到100 HU时,再分别延迟3 s、6 s、9 s后扫描自动开始,其余扫描参数均为探测器准直14 mm×1.2 mm,球管旋转时间为0.5 s,螺距为0.5,重组层厚1.5 mm,间隔1.0 mm,足头方向。组4:头足方向,其他扫描参数同组2;组5:重组层厚1.5 mm,间隔1.5 mm,其他扫描参数同组2。测量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以及上腔静脉的CT值,并观察肺动脉分支显示级别和上腔静脉线束硬化伪影出现情况,评价DSCT双能肺灌注及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图像质量。结果与其他组相比,组2肺动脉强化值较高,上腔静脉强化值较低且线束硬化伪影较少,肺动脉5级分支显示清晰,同时具备优良的双能肺灌注和肺动脉图像质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相同对比剂浓度、负荷和注射流率前提下,组2的扫描方案可获得满意的肺双能灌注成像及肺动脉CTA的图像质量,结合临床实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定量评价双源双能量CT不同管电压条件下肺动脉及肺动脉栓子显示情况,优选肺栓塞检测的管电压条件.方法 66例临床拟诊肺栓塞的患者中37例经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诊断为肺栓塞.对66例患者进行对比增强双源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获得80 kVp(Ⅰ组)、平均加权120 kVp(Ⅱ组)、140kVp(Ⅲ组)3组图像.分别测量3组肺动脉1~4级分支、栓子及背部肌肉的CT值,并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多个相关样本Friedman检验,分析3组的CT值、SNR及CNR值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利用kappa检验分析2名医师分析不同管电压条件下CTPA图像质量的一致性.结果 Ⅰ组1~4级分支平均CT值为(446±140)、(433±130)、(411±138)、( 392±127) HU.Ⅱ组1~4级分支平均CT值为(303±91)、(290±85)、(276±86)、(263±85) HU.Ⅲ组1~4级分支平均CT值为(244±70)、(230±63)、(216±72)、(205±68) HU.3组肺动脉1~4级分支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Ⅰ组图像的平均CT值均高于Ⅱ组及Ⅲ组.37例CT检查诊断为肺栓塞患者定量分析结果显示,3组栓子CNR值分别为8.3±3.3、8.0±2.9、5.6±2.2.3组间CNR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Ⅰ与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与Ⅲ、Ⅱ与Ⅲ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组CTPA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名医师的评价结果经kappa检验,Ⅰ组图像质量一致性(kappa值=0.789,P<0.01)高于Ⅱ组(kappa值=0.652,P<0.01)和Ⅲ组(kappa值=0.509,P<0.01).结论 80 kVp图像的平均CT值高于平均加权120 kVp及140kVp图像,其图像质量及CNR值与平均加权120 kVp图像相当,可用于临床可疑肺栓塞患者CT肺动脉成像的检查中.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单能量图像对改善胸部CT扫描增强效果和成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进行胸部宝石能谱CT扫描、且肺动脉增强效果不佳(70keV单能图像肺动脉主干CT值<200HU)的49例患者的CT图像资料,通过改变单能量图像的keV值,使图像肺动脉主干CT值达到200HU。计算调整前(70keV)和调整keV值后的肺动脉主干CT值、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由2名放射科医师以5分法对调整前后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调整前后的图像肺动脉主干CT值、同层肌肉CT值、SNR和CNR,将调整前后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同时将图像按调整前肺动脉主干CT值分为A、B、C、D四组,四组图像调整前后的SNR、CNR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A、B、C、D四组图像调整后的SNR、CNR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调整前后图像的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9,P>0.05),而调整后图像CNR(t=-8.961,P=0.000)和主观评分(Z=-3.400,P=0.001)均较调整前有所提高。A、B、C、D四组调整前后SNR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CNR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肺动脉主干CT值<140HU)调整后SNR均低于B组(P=0.014)、C组(P=0.009)、D组(P=0.020);A组调整后CNR均低于B组(P=0.017)、C组(P=0.004)、D组(P=0.011);B组、C组、D组间SNR、CNR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 0.05)。结论:对于胸部能谱CT扫描增强效果不佳的患者,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单能量图像的KeV值能够改善增强效果,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找CT能谱成像的最佳能量点以减少肺部增强CT扫描锁骨下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对比剂伪影,并改善图像质量。方法:共66名病人接受能谱CT扫描。一次能谱成像获得12组图像:140kVp混合能量图像和11组单能量图像(40~140keV)。比较混合能量和单能量图像在肺部增强CT动脉期的伪影区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平均线束硬化伪影指数(BHAs)。BHAs是感兴趣区和背景区噪声平方差的平方根。结果:与常规混合能量组相比,120keV可最大程度地减少硬化伪影(P=0.000),同时SNR、CNR明显减小,导致软组织对比度明显减低。70keV可以减小硬化伪影(P=0.042),且SNR、CNR最高,优于混合能量图像和其他单能量图像,而伪影区噪声减低,图像质量最好。结论:在肺部增强扫描中,120keV去除对比剂硬化伪影的能力优于混合能量图像及其他单能量图像,但是组织对比度较差,可以结合70keV图像共同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第3代双源CT大螺距70 kV联合超低对比剂用量16 ml在肺栓塞低辐射剂量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83例临床可疑肺栓塞行CT肺动脉成像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36例,管电压100 kV,螺距1.0,对比剂总量60 ml;双低组,47例,管电压70 kV,螺距2.2,对比剂总量16 ml。记录两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以计算有效剂量(E),测量各级肺动脉增强CT值、背景噪声及肌肉CT值以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两组的总体图像质量和上腔静脉引起的线束硬化伪影均采取3级评分进行主观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肺栓塞比例及各级肺动脉增强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组E为(0.76±0.13)mSv,常规组为(1.91±0.54)mSv,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3,P<0.001)。双低组背景噪声高于常规组(Z=-4.99,P<0.001),且SNR和CNR均低于常规组(Z=-4.56、-4.48,P<0.001),但两组总体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低组上腔静脉引起的线束硬化伪影评分(1.34±0.60)低于常规组(2.94±0.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5,P<0.001)。结论 第3代双源CT大螺距70 kV联合16 ml超低对比剂用量,可以显著降低对比剂线束硬化伪影对右肺动脉、右肺上叶动脉的干扰,保证肺栓塞诊断图像质量,并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约60%,同时减少73%对比剂总量。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IMR)低辐射剂量CT灌注(CTP)容积数据重组的多期相CT血管成像(CTPA)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68例单侧MCA狭窄行CTP、CTA检查的患者,利用CTP原始数据重组出多期相CTPA图像,评估CTP伪彩图主观图像质量,比较CTPA与CTA血管强化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主观图像质量及侧支循环评分。结果:CTP伪彩图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为7.28±1.09分,56例(83%)患者伪彩图图像质量良好。CTPA主观图像质量良好,血管强化CT值(390.94±78.02 vs. 116.13±52.66)、SNR(17.07±10.11 vs. 13.00±6.80)及CNR(14.95±8.74 vs. 5.42±2.87)高于CTA组(均P<0.05),图像噪声高于CTA组(30.25±16.24 vs. 12.34±10.88,P<0.001)。CTPA组的侧支评分高于CTA组( 1.79±0.64 vs. 1.22±0.77,P<0.001)。结论:源于低辐射剂量CTP的多期相CTA,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需求,能全面评估单侧MCA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低浓度、低剂量对比剂宝石能谱CT肺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60例临床拟诊为肺动脉栓塞(PE)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行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检查.A组为常规组,使用浓度为370 mg I/mL的对比剂碘帕醇,用量为60 mL,扫描管电压为120 kVp.B组为能谱组,使用浓度为300 mg I/mL的对比剂碘帕醇,用量为20 mL,扫描方式为能谱模式(GSI).比较常规组和能谱最佳单能量组肺动脉CT值、图像背景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差异.结果:B组肺动脉最佳单能量图像能量水平集中在63~68 keV.能谱组(7.5g)较常规组(24.0g)所用的碘总量明显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最佳单能量组图像质量与常规组CTPA相比,两者肺动脉CT值、图像噪声、SNR、CNR、DLP、ED以及主观评分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宝石能谱CT低浓度、低剂量对比剂CTPA检查,在降低人体碘摄入量的同时,能达到与常规120 kVp结合高浓度、常规剂量对比剂相当的图像质量,且辐射剂量未增加.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评估等渗低浓度对比剂在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PA)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行CTPA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等分为低浓度组和对照组。低浓度组和对照组对比剂分别为碘克沙醇40mL(270mg I/mL)或碘普胺40mL(370mg I/mL)。对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平均CT值、噪声值、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则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则使用秩和检验,应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上腔静脉硬化伪影显示率和肺动脉栓塞诊断阳性率差异。结果:低浓度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质量评分、腔静脉评分、肺动脉主干及左、右干平均CT值、噪声、SNR及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组上腔静脉CT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组的辐射剂量CTDIvol和DL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渗低浓度对比剂CTPA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减少了患者碘负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不同单能量图像在头部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12月因头晕、晕厥和头痛等临床症状而在本院行光谱CT(IQon Spectral CT)头部CT平扫检查的3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从光谱CT扫描中可获取常规混合能量图像和40~120 keV的光谱成像数据,以5 keV为间隔增量将光谱数据重建为17组单能级图像。分别测量每组图像上幕上灰质和白质的CT值和噪声值(SD),并计算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信噪比(CNR)。同时对常规图像与120 keV单能级图像的伪影区域的脑组织结构(灰、白质)的对比及后颅窝伪影情况进行主、客观评分和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单能图像之间脑灰质CT值(P<0.001)、噪声(P=0.012)和CNR(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脑白质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其中65 keV图像的脑灰质CT值,脑灰、白质的噪声和SNR均高于其它单能级和常规混合能量图像(P<0.05),CNR亦高于其它单能级图像和常规图像(P<0.05)。与常规图像比较,120keV单能级图像上颅底层面伪影区域的脑灰、白质CT值(P=0.046)、噪声(P<0.01)、SNR(P<0.001)和CNR(P<0.001)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图像质量评分(P<0.001)和伪影评分(P<0.001)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和常规图像相比,从双层探测器光谱CT重建的单能图像在65 keV灰、白质对比度好,图像噪声降低、软组织分别率提高。120 keV单能级图像在由颅骨引起的X线束硬化伪影方面,能有效还原周围组织结构,提升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前置双流法行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探讨行CTPA检查时合理降低对比剂使用剂量。方法选取疑似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86例,行CTPA检查,随机分成常规组(40 ml对比剂+40 ml生理盐水)和前置双流组(20 ml浓度为50%对比混合液+20 ml对比剂+40 ml生理盐水)。比较两组目标血管CT值、信噪比(SNR)、噪声比(CNR)和图像质量。结果常规组和前置双流组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肺动脉段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1.45、1.35和1.80,P>0.05);上腔静脉和降主动脉CT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和1.95,P>0.05),肺静脉主干和升主动脉CT值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和2.77,P<0.05);两组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结论CTPA检查时,前置双流法在满足诊断要求前提下可降低对比剂用量,减少肺静脉及升主动脉伪影干扰,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迭代模型重建(IMR)技术在肺动脉低剂量、低对比剂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PE)患者行256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根据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原始数据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射(FBP)、IMR技术重建图像(A、B组),对照组原始数据采用 FBP 重建(C 组)。采用5分制方法评价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图像质量,测量并计算肺动脉强化值(CT 值)、图像噪声值、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记录 CT 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比较 A组与 B组,B组与 C组肺动脉 CT值、图像噪声、SNR、CNR 及主观图像质量。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量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实验组CTDIvol、ED低于对照组(P<0.001)。A、B组肺动脉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B组肺动脉CT值高于C组(P=0.005)。B组图像噪声明显低于A组(P<0.001),B组图像噪声高于C组(P<0.001)。B组 SNR、CNR高于 A组(P<0.001),B、C组 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1,P=0.958)。B组图像可诊断率、优良率高于 A组(P<0.001),B、C 2组图像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肺动脉“双低”成像扫描模式联合更优化的迭代重建技术的应用,能够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大幅度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在CT肺动脉成像(CTP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9例诊断为疑似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高危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进行CTPA检查,A组:40例,采用增强跟踪触发扫描;B组:39例,采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在CTPA影像中,2组分别测量肺动脉主干、右上肺静脉和右下肺静脉的CT值,计算肺动脉主干分别与右上肺静脉和右下肺静脉的CT值差,对上腔静脉硬化伪影及CTPA影像评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上腔静脉硬化伪影及影像评级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709,P=0.013);B组影像质量评级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369,P=0.041);肺动脉主干CT值2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380,P>0.05);右上肺静脉CT值、右下肺静脉CT值、肺动脉主干与右上肺静脉的CT值差、肺动脉主干与右下肺静脉的CT值差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82、4.317、-2.710、-3.098,P值均<0.05)。结论在CTPA检查中,应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扫描时机,从而获得良好的血管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变体位联合C T靶扫描技术在特殊部位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2例行常规胸部C T扫描发现的位于心脏旁和后肋膈角的肺结节患者,增加改变体位及CT 靶扫描,记录2种扫描方法所得的图像的信噪比(SNR)和对比信噪比(CNR),从肺野充气膨胀程度、伪影严重程度、肺血坠积效应3方面主观评价图像质量,对比分析2种扫描方法对病灶CT征象的显示情况,评价医师对肺结节的诊断信心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常规胸部CT 扫描靶重建相比,改变体位靶扫描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提高(P<0.01),图像的SNR和CNR增加(P<0.05),对病灶CT征象显示情况得分提高(P<0.05),诊断信心度增加(P<0.01)。结论改变体位联合CT靶扫描技术可以使结节征象显示更清楚,应作为心脏旁和后肋膈角肺结节的最佳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仿真胸部体模对伪影区域内肺结节及肺组织显示效果的分析,评价IMAR算法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CT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在胸部仿真体模内置入模拟肺结节60个,分别在心脏起搏器放置前后进行胸部CT扫描(常规剂量及低剂量扫描),图像分别采用无IMAR和有IMAR两种方式进行重建。比较肺结节的检出率,测量模拟肺结节CT值与其标称CT值的差值,并比较图像的噪声值、SNR、CNR值,并对主观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低剂量胸部CT扫描时,使用IMRA检出结节数目较多;使用IMAR算法磨玻璃肺结节的测量CT值与标称CT值的差值较小。使用IMAR重建时图像SNR及CNR值均较高。IMAR重建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高于未使用IMAR。结论:IMAR算法能减轻心脏起搏器金属伪影,提高低剂量胸部CT对伪影区域结节的检出率,提高伪影区域磨玻璃肺结节的显示效果,提高伪影区域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 CT 肺动脉成像(CTPA)与应用低管电压结合高管电流技术在 CTPA 中碘对比剂用量、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对比性的研究。方法随机将本院60例临床怀疑肺栓塞要求行 CTPA 分为3组:Ⅰ组20例,采用120 kV、180 mA,对比剂量为70 mL;Ⅱ组20例,采用100 kV、280 mA,对比剂量为50 mL;Ⅲ组20例,采用80 kV、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300~500 mA,对比剂量为30 mL。分别测量每组肺动脉3处中心区及1处段支的 CT 值和图像噪声;对2组图像的客观指标、主观图像质量评价、CT 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进行比较,以评价低 kV 结合高 mA、低对比剂量应用在MSCTPA 扫描中的可行性。使用方差分析及 t 检验对3组数据进行两两比较分析。结果与标准法的 CTPA 相比较,两低剂量组CTPA 在所有肺动脉干中均具有较好的显示,3组在5分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3组 CT 值、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Ⅱ组、Ⅲ组 CT 辐射剂量 CTDIvol、DLP 均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在80 kV 扫描条件下采用小剂量对比剂预注射法与传统方法比较,降低对比剂量同时可明显减少上腔静脉内对比剂的硬化伪影对右肺动脉观察的干扰,有利于减轻患对比剂肾病的危险且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低剂量容积CT动态时相重建技术改善肺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临床拟诊肺动脉栓塞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分别行动态CT血管成像和标准CT血管成像,A组根据重建方式又分为3个亚组,即A1组(动态CT血管成像动脉期重建)、A2组(时相血管成像重建)和A3组(4D降噪时相血管成像重建)。分别在A组各亚组和B组图像的肺动脉干及各级分支选取感兴趣区域,测定血管腔CT值、噪声,并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采用5分法对肺动脉血管的图像质量作出主观评价,统计分析客观指标与主观评价。结果:A组血管腔CT值、噪声、SNR、CNR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各亚组的血管腔CT值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以A2组最高;噪声值仅A1组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SNR在A2组、A3组与B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07),以A3组最高;CNR仅A3组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A组和B组...  相似文献   

20.
陈晨  魏晓磊  朱小倩  刘松  吕品  张冰 《放射学实践》2020,(12):1572-1575
【摘要】目的:对比双层探测器光谱CT不同keV单能级图像(VMIs)及常规扫描图像上肠系膜上动脉(SMA)的图像质量,旨在优化SMA的CT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腹部CT增强图像105例。利用专用工作站在40~200keV水平生成17个单能级VMIs(间隔10keV),比较常规图像和VMIs图像上SMA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噪声、图像质量评分(信号强度、边缘锐利度)和SMA分支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能级水平的提高,SNR和CNR均显著降低(r值分别为-0.891和-0.810,P值均<0.001);40keV单能级图像上SMA的SNR和CNR最高,且均显著高于常规图像(分别为20.00±12.08 vs. 10.61±3.39、65.65±17.34 vs. 18.14±4.88,P值均<0.001)。40keV单能级图像上SMA的图像质量评分和分支数也显著高于常规图像(4.99±0.10 vs. 4.69±0.67,14.39±5.70 vs. 6.35±3.05,P值均<0.001)。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腹部增强检查中,40keV单能级图像上肠系膜上动脉的成像质量显著高于常规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