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祝勇 《医学综述》2014,20(20):3818-3819
目的探究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经内镜下治疗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将泰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5例消化道癌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对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5例患者病变部分全部被切除,其中采用EMR切除病灶总计10例、采用ESD分片切除总计3例、采用ESD完整切除病灶总计12例。EMR手术时间3356(40.3±4.8)min,ESD手术时间4756(40.3±4.8)min,ESD手术时间47150(80.3±9.1)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例胃息肉、5例胃早癌、6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0例结肠息肉。25例患者经过EMR与ESD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6.00%(24/25),出血率为12.00%(3/25),穿孔率为8.00%(2/25),出血患者与穿孔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理皆效果良好。25例患者皆进行6150(80.3±9.1)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例胃息肉、5例胃早癌、6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0例结肠息肉。25例患者经过EMR与ESD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6.00%(24/25),出血率为12.00%(3/25),穿孔率为8.00%(2/25),出血患者与穿孔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理皆效果良好。25例患者皆进行612个月随访,随访复发率为0%。结论对于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采用ESD与EMR治疗能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复发率较低,而且对于病理评估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发现与切除消化道早癌与癌前病变,一直是内镜医师关注的焦点,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最早是由1973年Dyhle[1]等首先报道的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切除结肠无蒂息肉的方法发展而来,1984年多田正弘[2]等首次将该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分别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30例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病灶切除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整块完整切除率(80%)明显低于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性切除率为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3.3%)明显低于对照组(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外科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良好,但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有利于患者更快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发现与切除消化道早癌与癌前病变,一直是内镜医师关注的焦点,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最早是由1973年Dyhle^[1]等首先报道的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切除结肠无蒂息肉的方法发展而来,1984年多田正弘脚等首次将该技术用于诊治早期胃癌,并将之命名为“剥脱活检术(Strip Biopsy)”,又称“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相似文献   

5.
张戈  杨成俊  张丽 《农垦医学》2010,32(6):510-512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操作方法、疗效等。方法:选取内镜粘膜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异型增生的47例患者,对手术前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同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观察和处理。结果:切除病变54处,病变首次完全切除者50处(92.6%),术后病理诊断轻度异型增生5处,中度异型增生20处,重度异型增生29处。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相符者44处,占81.5%,10处不相符的病变中有9处术前活检病理级别低于术后病理级别,并发症出血14例,占29.8%,经处理后均停止出血,无1例发生穿孔。结论:对于术前活检病理为异型增生(即使为轻、中度异型增生)的病变均应积极进行内镜粘膜切除治疗;内镜粘膜切除术是治疗胃食管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到2014年8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214例胃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评估、病理特征、ESD治疗及术后随访等情况.结果 214例患者术前评估中,接受内镜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检查者67例(31.3%),NBI联合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检查者39例(18.2%),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者50例(23.4%),CT检查者50例(23.4%),活组织检查者192例(89.7%).214例病灶术后病理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4例(39.2%)、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5例(25.7%)、高分化癌45例(21.0%)、中分化癌19例(8.9%)、低分化癌11例(5.1%).ESD整块切除率为96.3%,完整切除率为92.1%;ESD手术时间为14~290 min,平均(59.9±49.6)mim术中大出血2例(0.9%),术中穿孔2例(0.9%);术后延迟出血5例(2.3%),术后复发5例(2.3%),无患者发生术后延迟性穿孔.结论 ESD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但应进行完善的术前评估以避免不必要或过度的ESD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是监测术后病灶残留与复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46例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统计评估ESD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概率.结果 46例患者术后出血2例(4.3%),穿孔1例(2.2%),食管狭窄3例(6.5%).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安全、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张俊美 《安徽医学》2011,32(3):393-394
自津田等首创了内镜直视下播撒色的染色内镜以来,染色内镜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将染色内镜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诊治中的应用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诊治食管早癌(EEC)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经普通内镜检查及活检确诊为EEC及癌前病变的患者6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患者术前常规行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NBI-ME)及超声内镜检查(EUS)明确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下微创手术的疗效研究。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5月‐2015年5月该院收治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6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63例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进展期癌1例、原位癌9例和癌前病变53例,分别占总数的1.59%、14.29%和84.13%;并发症情况为出血1例、穿孔4例和狭窄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70%。结论不同部位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下微创手术疗效良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行传统外科手术,研究组则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对照组为(139.32±22.31)mL,研究组为(81.06±17.16)mL;手术时间:对照组为(104.59±22.46)min,研究组为(78.27±15.82)min;平均住院天数:对照组为(18.3±2.6)d,研究组为(8.7±2.2)d;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达26.7%(16/60),研究组为3.3%(2/60).对比两组患者各指标,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选择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方案相比于传统手术更具有更显著的疗效,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中引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临床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者共有95例,将其记为对照组;采用ESD术式治疗者共有67例,将其记为观察组.观察指标为整块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手术相关指标和随访结果 .结果2组整块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量、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12个月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ESD在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治疗中作用显著,且创伤小,预后情况与传统开腹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14.
早期胃肠癌和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诊断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消化道早期肿瘤被发现,随之而来的内镜治疗技术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且日趋成熟,已成为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上消化道早癌与癌前病变内镜下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2017年10月—2020年10月接诊且行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的75例上消化道早癌与癌前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同期接诊且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75例上消化道早癌与癌前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组间围手术期指标、生活质量、疼痛评分、病灶切除情况、治疗效果、并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对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s)治疗上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内镜中心2013年4月~2017年4月共41例ESD患者和28例EMR患者进入本研究,对2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随访。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EMR治疗组在手术操作时间、手术费用上显著少于ESD治疗组(均P<0.01)。在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上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ESD治疗组和EMR治疗组完整切除率均为100%。EMR组1例发生术中穿孔(发生率3.4%,病变位于胃体,直径1.8cm),ESD组无术中穿孔事件发生。2组均未发生气胸、大出血、化脓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随访至今,均无复发病例。结论:针对本研究,EMR具有手术花费少、操作时间短等优点;而在肿瘤病变直径较大时ESD可能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同时治疗食管和胃双原发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食管和胃行ESD治疗的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共随访3~24个月。结果 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64~71岁;平均年龄67岁。1例有高血压病史,1例有糖尿病病史,均无冠心病病史。4例患者有长期吸烟史,3例患者有长期饮酒史。1例患者有食管癌家族史。病变位置:食管病变均为胸中段,胃窦2例,贲门2例,胃体1例。一例患者为环周病变。5例患者水平及垂直切缘均为阴性,且均为治愈性切除。术后病理:食管病变3例为鳞状细胞癌,2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部病变1例为黏膜内腺癌,2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在随访期间无患者复发,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不详,另外4例患者术后无特殊不适。结论 食管和胃双原发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同时行ESD安全可行且短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19.
对37例发现肠黏膜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成功率91.9%(34/37),平均手术时间55min;2例术中出血〉500ml,经急诊外科手术切除后出血停止;1例(2.7%)十二指肠球部小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裂孔。术后平均随访2年,37例患者全部生存,3例(8.1%)复发,均再次内镜下切除成功。提示ESD治疗肠黏膜早癌及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层病变,且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20.
吴剑  胡忠卓  林伟   《四川医学》2022,43(2):170-174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和早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我院122例结直肠癌前病变和早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案分为EMR切除组(n=61)和ESD剥离组(n=61)。对比两组手术效果、手术时间、术前、术后3 d、术后7 d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降钙素原(PCT)、丙二醛(MDA)、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皮质醇(Cor)水平,术前、术后3个月肿瘤标志物miR2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及并发症情况,及术后3个月复发情况。结果 (1)切除组手术时间短于剥离组(P<0.05),两组完全切除率、整块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 d切除组血清IL-6、PCT、TNF-α水平及MDA、GSSG、Cor水平均低于剥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血清miR21、CEA、CA724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8%(7/61),低于剥离组1.64%(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术后3个月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R、ESD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和早癌效果相当,前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后者可减轻手术创伤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