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海藻酸钙膜(calcium alginate film, CAF)在骨创伤或骨缺损应用中的组织学特点。方法 以家兔为研究对象,在其双侧胫骨形成洞形骨缺损,实验侧骨缺损上覆盖CAF,对照侧覆盖胶原膜或不覆盖任何膜,分层缝合,随诊饲养。分别在术后1,2,4,6,8周时取出胫骨,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切片观察以及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骨钙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对此3种骨诱导因子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CAF4~6周吸收,胶原膜6~8周吸收;前者巨噬细胞反应程度轻,后者反应程度重;前者大体观骨缺损愈合表面平整,后者表面不连续或有突起,系由过量肉芽组织过渡而来;术后4周内实验侧BMP、骨钙素、VEGF总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侧(P〈0.01)。结论 CAF在骨创伤中应用效果好,能更快地促进骨缺损的愈合,异物反应过程短、程度轻,早期骨诱导因子的富集作用强。  相似文献   

2.
聚乳酸管引导性骨再生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可降解性材料膜管引导长管状骨骨再生的现象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 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中上段截去 15mm ,包括骨膜 ,造成骨缺损。左侧为实验侧 ,采用聚乳酸管桥接 ,制作长管状骨引导性骨再生动物模型 ,右侧骨缺损不做处理作为对照。 6 0只兔随机分为 2组 :A组 12只兔分别于术后 1、2、4、8、12、16周时摄X线片观察 ;B组 4 8只兔随机分为 6组 ,分别于术后 1、2、4、8、12、16周时处死取材 ,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A组术后 1、2周时实验侧与对照侧无明显差异 ,实验侧 4周时有骨痂开始形成 ,16周时有 10例完成骨性连接、髓腔再通及板层骨改建。对照侧 4周时骨痂生长不明显 ,16周时无 1例愈合。B组实验侧 1周时即有骨及软骨再生 ,16周时在形态学特征、组织学特性方面均类似于正常骨 ,对照侧 16周时只在两截骨端有少量软骨细胞 ,缺损区为纤维组织充填。结论 聚乳酸管能够成功引导骨再生 ,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解决临床中因为局部牙槽骨骨量不足造成的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方法对36例种植手术过程中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处填塞Bio—oss骨粉,覆盖海奥生物膜,术后及二期手术行X线检查及口腔检查。结果1例种植体松动,35例骨结合情况良好,行后期冠修复。结论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解决种植体周围骨缺损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多孔块状β-磷酸三钙及可吸收引导骨再生膜修复牙槽突裂,探索一种简单可靠的牙槽突裂修复方法。方法选取我科自2007年1月~2009年10月住院的牙槽嵴裂患者11例,采用多孔块状β-磷酸三钙及可吸收引导骨再生膜修复,通过临床检查、X线检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11例患者中,2例伤口部分裂开,但最终均成功修复牙槽嵴裂。结论多孔块状β-磷酸三钙结合可吸收引导骨再生膜修复牙槽突裂,具有方法简单、成功率高、损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复方骨基质胶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骨基质胶(BMG)的诱导成骨作用已明确,本实验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探讨其他具有成骨作用的物质对其诱导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BMG加微量元素、丹参的复方制剂与单一制剂对骨缺损修复的X线片、光镜及电镜的组织学对比观察。结果:该复方制剂能使骨痂出现及骨性连接时间较单独使用BMG提前2~4周,且前者成骨效果明显优于后者。结论:复方BMG成骨作用增强可能不仅仅是单一制剂成骨作用的叠加,而是协同作用的结果,即微量元素及丹参可以增强BMG的成骨活性,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本实验结果提示,对临床骨折、骨缺损及骨不连病人,联合应用多种对骨生长有促进作用的制剂会取得更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兔胚成骨细胞移植修复异体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将胎兔成骨细胞与明胶海绵复合体移植于异体兔的骨缺损处 ,以促进骨折愈合 ,从而为临床上异体成骨细胞移植治疗骨缺损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利用组织块法将从胎兔颅骨中分离培养的成骨细胞经体外繁殖并冻存复苏后与明胶海绵复合形成复合体回植于异体兔的胫骨钻孔缺损处作为实验侧 ,对侧以明胶海绵吸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侧 ,分别于细胞植入后 1、3、5、7、9、11、15周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切片检查 ,并于 1、4、7、9周行X线检查 ,比较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和免疫排斥反应。结果  (1)植入异体成骨细胞明胶海绵复合体未见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2 )实验侧较对照侧骨愈合时间明显提前 (约 2周 )。结论 胚胎成骨细胞修复异体骨缺损能促进骨愈合 ,且在修复过程中未见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7.
降解材料隔膜引导性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长管骨降解材料隔膜引导性骨再生现象,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胶原隔膜、制做长管骨引导性骨再生动物模型。术后进行X线观察;不同时期处死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免疫组化染色,并对3种骨诱导因子的含量进行测量。结果 (1)胶原隔膜能够成功引导骨再生、12周时修复骨缺损。(2)术后1周时,胶原隔膜即在骨缺损处形成密闭  相似文献   

8.
rhBMP-2/明胶复合材料修复犬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明胶复合修复犬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检验rhBMP-2的诱导成骨活性。方法 手术造成20mm桡骨中上段骨缺损,实验组植入含2.0mg的rhBMP-2的复合材料片,对照组植入单纯明胶片。通过影像学、组织学观察及骨密度测定,评价rhBMP-2/明胶复合材料修复犬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结果 影像学检查示实验组术后12周时骨痂将缺损桥接,术后24周时达到皮质骨连接;对照组无骨痂形成。组织学检查示实验组术后12周时骨痂外层为板层骨,中央为编织骨,内有骨髓组织,术后24周时骨痂外层为皮质骨,中央为髓腔组织;对照组为纤维连接。骨密度测定示术后12周时骨痂密度达到正常值的79%,24周时达到正常值的88%。结论 rhBMP-2/明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活性作用,2.0mg的rhBMP-2能够很好的修复犬桡骨20mm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9.
Masquelet技术对于创伤性骨缺损的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在修复创伤或感染造成的大段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笔者选取高州市中医院骨科2009年1月~2012年1月应用Masquelet技术修复创伤或感染造成的大段骨缺损的9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27~79岁,平均53岁。分为2期,一期为彻底清创后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目的为刺激诱导膜的产生;6~8周后诱导膜产生,行二期手术取出骨水泥,置入自体松质骨。结果对接受手术的9例患者进行平均时间为7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的长骨愈合情况良好。结论 Masquelet技术为创伤后骨缺损治疗提供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3D打印结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在治疗跟骨骨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4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采用3D打印结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的跟骨骨缺损患者4例,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22~52岁,平均36.0岁;道路交通伤2例,高处坠落伤1例,挤压伤1例.CT扫描重建双侧跟骨,根据镜像技术构建骨缺损区,利用3-Matic软件设计跟骨塑型器模具,3D打印模具.术中利用模具将骨水泥塑型并填充骨缺损,第二阶段手术取出骨水泥,植入自体骨修复骨缺损.观察患者骨料愈合情况,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评价足部和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0个月.利用3D打印的模具将骨水泥塑型,术中发现与跟骨断端匹配度高,无需再次调整,一期术后伤口愈合良好.第二阶段手术发现,形成的诱导膜完整,大小适当;术中骨水泥取出顺利.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0个月.末次随访时无疼痛,可完全负重行走.Maryland足部评分88~98分,平均94.0分,其中优3例、良1例;AOFAS评分86~98分,平均92.8分,优3例,良1例.结论 3D打印骨水泥塑型器制作个性化骨水泥与骨缺损匹配度高,形成大小可控的诱导膜,骨水泥取出方便,保证诱导膜质量,对于跟骨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利用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长骨大段骨缺损患者31例。其中,17例初始损伤为开放粉碎性骨折合并感染,13例为慢性骨髓炎,1例为大段骨囊肿。Ⅰ期彻底清创后骨缺损长度为6.7~12.1 cm,平均(7.5±1.2)cm,在骨缺损处填塞抗生素骨水泥诱导生成生物膜,并修复缺损的皮瓣。Ⅱ期在膜内植自体髂骨,修复骨缺损,观察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长骨大段骨缺损临床疗效。术后末次随访采用中文版SF-36量表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4个月,平均(28.5±3.0)个月。其中,28例患者在5~7个月获得Ⅰ期骨愈合,平均(5.3±1.7)个月;2例Ⅱ期术后发生感染,再次行膜诱导技术治疗,达到临床骨愈合;1例出现踝关节僵直;其余未出现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人工胶原膜对大鼠皮肤创伤促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人工胶原膜(代号rackderm)对皮肤创伤创面的作用及其机制,为进一步将其作为人工皮肤支架提供试验依据。方法:扫描电镜观察rackderm的表面结构,应用图像分析技术测量孔径大小;制备动物背部创伤模型,分别应用人工胶原膜和油纱布包扎创面,分阶段取材后,宏观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并应用病理学手段,结合图像分析观察rackderm的生物学作用。结果:扫描电镜显示rackderm为多孔结构,孔径介于20-40μm,允许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的长入;宏观观察rackderm组伤口愈合时间明显早于油纱布组,组织学观察显示该组肉芽组织含量明显多于油纱布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促进伤口愈合的生长因子在该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rackderm初步满足作为人工皮肤支架的物理条件,作为人工敷料,对创伤后造成的皮肤缺损,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用68只新西兰大耳白兔,以数字随机法分为3组.实验组:EPCs+经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自身对照组:BMSCs+DBM;阴性对照组:单纯DBM.将上述材料置入桡骨中段15 mm骨缺损区,术后12,16周摄X线片行骨密度、组织学光镜、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实验组的骨痂生长、塑形、髓腔再通、骨愈合速度及力学强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EPCs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成骨能力强,能有效促进骨愈合,是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钙磷骨水泥(CPC)复合重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rhVEGF)+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与异体脱蛋白骨(DPB)关节移植修复骨关节缺损的能力。方法 成年杂交犬36只,随机分成3组:A组为CPC/rhVEGF/rhBMP-2/DPB关节移植;B组为rhVEGF/rhBMP-2/DPB关节移植;C组为单纯的DPB关节移植。术后观察血管发生和新骨形成情况。结果 A组在各时相点再血管化、成骨能力和软骨形成检测结果均优于B、C两组,B、C组间在各时相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组脱蛋白骨关节材料具有较强的再血管化和成骨能力,可早期与受体达到骨愈合修复骨关节缺损并最终成为自身组织。  相似文献   

15.
王皎皎  李科  王海霞 《武警医学》2019,30(6):465-468
 目的 探讨羊膜移植术(amnit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AMT)联合佩戴绷带镜(bandage contact lens,BCL)治疗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persistent corneal epithelial defects,PCEDs)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选择 2015-02至2017-02收治的多种原因所导致PCEDs患者50例(53 只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AMT联合角膜BCL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或(和)结膜瓣遮盖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视力,角膜溃疡或上皮愈合情况,羊膜转归,前房炎性反应情况和并发症等。结果 治疗组视力改善情况高于对照组。治疗组25例27眼,有效25眼,有效率92.5%;对照组25例26眼,有效17眼,有效率6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 2 周羊膜大部分溶解,术后1个月羊膜基本完全溶解,术后3个月治疗组中25眼获得稳定眼表面,无排斥和继发感染发生。结论 羊膜移植手术联合佩戴治疗用BCL有利于角膜上皮修复,加速伤口关闭,减少角膜新生血管等并发症的形成,促进恢复视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天然滨珊瑚(NC)和同种异体脱钙骨(DBM)的组织相容性,探讨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将NC和DBM直接植入动物体内,术后1、2、6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观察生物材料在体内组织反应。结果:两种材料均未引起明显的炎症和排斥反应,对实验动物无不良影响。同时发现DBM组诱导出少量骨组织,NC组未见新生骨。结论:NC和DBM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DBM还具有鲁诱导性,两种材料可能都是比较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外源性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在诱导兔颅骨再生过程中对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颅骨缺损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缺损区颅骨膜内源性TGF-β1在rhBMP-2作用下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早期实验组颅骨膜聚集的大量间充质细胞即开始表达TGF-β1,且随着间充质细胞的分化表达水平迅速提高,表达高峰出现在术后17,19d,术后7,15,21d实验组和对照组诱导区颅骨膜TGF-β1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诱导颅骨再生过程中,外源性rhBMP-2能诱导并增强内源性TGF-β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Ritschl  P.  Karnel  F.  Hajek  P. 《Skeletal radiology》1988,17(1):8-15
The radiomorphological appearance of fibrous metaphyseal defects (FMDs) is demonstrated by long-term follow-up studies. A characteristic radiomorphological course rather than a typical single appearance can be established. These findings correlate well with the duration of these tumor-like lesions; therefore, the radiological findings allow conclusions to be made about the age of a fibrous metaphyseal defect. In addition, the characteristic locations of FMDs will be explained in respect of their origins at insertions of tendons and liga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