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评价二氧化氯消毒剂对重症医学科(ICU)物体表面多药耐药菌的消毒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和100 mg/L二氧化氯消毒剂擦拭消毒ICU环境物体表面,对ICU的呼吸机操作面板和按钮、微量泵按钮或面板等高频接触的医疗用品物体表面以及床旁桌、床栏、电脑键盘等其他物体表面擦拭消毒,分别于消毒前及消毒后2 h内采样。比较两组对ICU多药耐药菌(MDRO)的清除效果和杀菌率。结果 消毒前含氯消毒剂组物体表面检出MDRO 24份,二氧化氯消毒剂组物体表面检出MDRO 35份,MDRO检出率分别是22.64%、19.02%,两组MDRO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0);消毒后含氯消毒剂组检出MDRO 4份,二氧化氯组未检出MDRO,二氧化氯组MDRO的检出率低于含氯消毒剂组(P=0.017),医疗用品物体表面MDRO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413),其他物体表面二氧化氯组MDRO的检出率低于含氯消毒剂组(P=0.038)。二氧化氯组杀菌率高于含氯消毒剂组(P=0.033)。结论 二氧化氯消毒剂是一种高效、安全、广谱的强力杀菌剂,能够切断多药耐药菌的接触传播,适合用于医院内多药耐药菌的感染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不同专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常见物体表面接触次数进行观察统计,明确不同专科ICU的高频接触物体表面,为医院环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医务人员的日常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各类常见物体表面的接触次数,采用Poisson分布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的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日平均接触次数由高至低依次为病历夹(28.00次)、椅子(18.38次)、抢救车(治疗车,17.29次)、床表面(13.90次)、静脉输液管路(13.76次)、医护用笔(13.38次)和静脉输液泵(11.81次)。这7类物体表面在观察期间的接触次数占所有物体表面接触次数的64.01%。不同专科ICU又略有差异:综合ICU的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是上述的前6类;心胸外科ICU的高频接触物体表面除了包含上述的7类外还包括键盘与鼠标,共9类;内科ICU的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是上述前6类及手机。结论同一所医院不同专科ICU高频接触物体表面不同,因此医院应根据各科室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消毒管理措施,继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现代医院感染传播媒介的特征,提出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链的策略,以预防医院感染的暴发。方法采集2014年3、10月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物体表面微生物,比较菌落数,分析多药耐药菌种类,比较各科室物体表面多药耐药菌的阳性率。结果共采集标本814份,菌落数合格率72.6%,多药耐药菌检出阳性率9.21%;各科室菌落数合格率比较,中心ICU合格率49.0%最低,各科室耐药菌检出阳性率比较,中心ICU检出率29.0%最高,各物体表面菌落数合格率比较,输液泵合格率50.0%最低,多药耐药菌检出阳性率比较,输液泵检出阳性率36.11%最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院病床床栏、输液泵、键盘、鼠标、电话、监护仪、暖箱均是医院感染的传播媒介,尤其是输液泵,鲍氏不动杆菌广泛定植于ICU、烧伤等病房的以上物体表面,应针对传播媒介特点制定并落实科学的医院感染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某三级甲等医院针对重症监护病房高频接触表面进行环境清洁干预研究,评价干预措施有效性,为选择合适的物体表面消毒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人员培训、制度改善、监督和反馈、调整清洁消毒方式等措施进行干预,以三磷酸腺苷(ATP)计数和细菌菌落总数评价干预前后ICU高频接触表面环境清洁度,对比干预前后及不同时间点清洁度指标,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结果清洁前高频接触表面ATP和菌落计数合格率分别为50.00%和61.67%;干预期1和干预期2清洁前和清洁后2h的ATP和菌落计数合格率均高于基线期(P0.05),干预期2清洁后4h高频接触表面ATP合格率高于基线期和干预期1(P0.05),其菌落计数合格率高于基线期(P0.05),但与干预期1无差异。结论环境清洁干预手段对提高环境物表清洁效果作用较好,使用一次性消毒湿巾能够有效提高重症监护病房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有机负载去除率和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洁力佳医用表面消毒巾与含氯消毒剂对ICU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的效果,并进行使用成本观察。方法在ICU分别使用洁力佳医用表面消毒巾和含氯消毒剂对监护仪、呼吸机操作面板或按钮、床头桌或床边护栏、电脑键盘按键进行消毒,消毒前及消毒后1、5min分别进行表面细菌菌落数采样,比较两者的消毒效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的消毒效果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消毒前监护仪、呼吸机操作面板或按钮、床头桌或床边护栏、电脑键盘按键的细菌菌落数的合格率分别为66.7%、73.3%、63.3%、66.7%;采用洁力佳医用表面消毒巾消毒5min后的合格率分别为96.7%、96.7%、96.7%、96.7%;采用含氯消毒液消毒5min后的合格率分别为90.0%、90.0%、86.7%、86.7%,两种方法的消毒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含氯消毒剂相比,洁力佳医用表面消毒巾使用方便、消毒依从性高,对物体表面无腐蚀和损害、效果确切,是解决诊疗过程中污点清洁消毒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6.
ICU物体表面消毒方法优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不同消毒剂在消毒后不同时刻对ICU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抑菌效果,结合成本分析,探讨合理的消毒方法与消毒频率.方法 分别采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洁力佳消毒湿巾、卡瓦布消毒湿巾和酸性氧化电位水,对ICU 4个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分别进行擦拭前、擦拭后15 min、1、2、4h和6h采样及培养,比较不同消毒方法在消毒后不同时刻的抑菌率和物体表面细菌总数合格率.结果 酸性氧化电位水组在5个时间的抑菌率均低于其他3组(P<0.001);其他3种消毒方法消毒后4h内的抑菌率均>90.0%,消毒后6h时,4种消毒方法的抑菌率均<60.0%;消毒后4h内,物体表面细菌计数合格率均为酸化水组低于其他3组(P<0.001);其他3组在擦拭后2h内物体表面细菌计数合格率均>90.0%,而在4h时,均<40.0%;4种消毒方法每次消毒成本由大到小依次为卡瓦布消毒湿巾、含氯消毒液、洁力佳消毒湿巾、酸性氧化电位水.结论 有效成分为双链季铵盐的佳力佳消毒湿巾可作为医院病房物体表面消毒的理想选择,在诊疗操作较频繁的ICU使用,建议擦拭消毒频率以4 h1次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季铵盐联合含氯消毒液的消毒方法在ICU病房终末消毒中的效果.方法 将ICU病房的20个床单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个.观察组使用季铵盐联合含氯消毒液,对照组按常规使用季铵盐实施物体表面消毒,终末消毒前后对两组物体表面采样并进行细菌培养与鉴定.结果 终末消毒前,两组物体表面菌落数合格率、平均...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移动换药车换药前后细菌污染状况。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分别于2016年3月23日—6月26日和2017年8月8日—9月13日对某院整形烧伤病房的一辆换药车进行采样,换药车使用前、后及消毒静置3h后分别于车把手、抽屉把手和车顶层采样,进行细菌培养,并计算单位面积细菌菌落数,比较不同采样时机菌落数差异。结果本研究共采样303份,其中换药前样本90份,换药后样本123份,消毒静置3h后样本90份。不同采样时机换药车顶层菌落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换药后车顶层菌落数较换药前及消毒静置3h后均增加(均P0.05)。不同换药时机车把手、抽屉把手菌落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同采样时间点换药车各部位间菌落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换药前换药车3个部位的样本合格率均为100.00%,换药后车把手、抽屉把手和车顶层样本合格率分别为100.00%、97.56%和97.56%,3个部位消毒静置3h后样本合格率也均为100.00%。结论移动换药车采用的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可达到我国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对于II类环境物体表面的卫生标准,换药车消毒后在3h内移动使用基本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二氧化氯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医疗环境中物表微生物及多药耐药菌的消毒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现用现制浓度为100 mg/L和150 mg/L二氧化氯对2019年1月-12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多药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的周边环境物表高频接触部位进行清洁消毒,分析消毒前后物体表面的菌落总数和多药耐药菌检出情况。结果 二氧化氯消毒前47.2%的物表菌落数达到物表消毒效果标准(≤5 CFU/cm2),100 mg/L二氧化氯消毒后76.3%的物表菌落数达标,150 mg/L二氧化氯消毒后90.0%的物表菌落数达标;不同浓度二氧化氯消毒后与消毒前物体表面菌落总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28.169,P<0.001;χ2=24.609,P<0.001);不同浓度二氧化氯消毒后物体表面菌落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619,P=0.157);二氧化氯消毒前采样142份样本,其中10份样本检出多药耐药菌,100 mg/L和150 mg/L二氧化氯消毒后均未检出多药耐药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ATP生物荧光法检测ICU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质量,探讨集束化干预措施的效果,以预防多药耐药菌的传播。方法 2013年6月-2016年7月对某三级医院ICU医务人员手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各类仪器面板及表面,各类台面,门把手,电脑鼠标及键盘等)的清洁消毒效果进行采样监测,2015年1月起依据ATP生物荧光法检测数据,在ICU实行集束化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效果,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采用集束化干预后,ICU物体表面ATP生物荧光检测合格率由20.8%提高至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采样147份标本,ATP读数以<100RLU/100cm2为洁净度合格标准,按环境物体表面类型分类,各类仪器面板及表面合格率33.3%,各类台面52.4%,门把手33.3%,电脑鼠标及键盘15.5%,电话机0,其他表面38.5%,四类物体表面洁净度最差的前3位采样点数据范围为377~9740RLU/100cm2。结论 ATP生物荧光法监测数据显示,集束化干预在ICU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但整体清洁效果仍不理想,是医院感染管理和多药耐药菌预防控制的重要隐患,应加强常规清洁消毒工作,提高环境物体表面整体洁净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一种被褥洗涤工艺对棉胎、床垫等的消毒效果。方法 2018年11月—2019年1月随机选取某院住院部神经外科、普通外科、神经内科3个病区普通病房的部分棉胎、床垫、枕芯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种被褥洗涤工艺对其进行消毒、检测,比较使用10、30 d以及清洗消毒前后其细菌数的差异。结果 三个科室共抽取72个床单位的棉胎、床垫、枕芯。采用该被褥洗涤工艺清洗消毒后,棉胎、床垫、枕芯上均未检出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外科棉胎、床垫细菌污染率均为4.2%,其余科室棉胎、床垫、枕芯细菌数均合格。细菌数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棉胎、床垫、枕芯患者使用10、30 d细菌数与清洗消毒后细菌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普通外科棉胎患者使用10、30 d细菌数与清洗消毒后细菌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床垫、枕芯患者使用10、30 d细菌数与清洗消毒后细菌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该被褥洗涤工艺对棉胎、床垫等消毒效果可靠,可以预防因棉胎、床垫、枕芯污染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院医用超声探头带菌状况,以及探讨不同消毒方法对超声探头的消毒效果,旨在为医用超声探头清洁与消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某三甲医院实际使用的普通超声探头和妇科经阴道超声探头标本274份,按不同采样时机分组:普通超声探头为接触患者后普通卫生纸擦拭前、普通卫生纸擦拭后、探头消毒后;经阴道超声探头为接触患者黏膜检查后且脱去一次性保护套后、探头消毒后。按不同消毒方法又分为2组:A组为消毒湿巾组(复合双链季铵盐消毒湿巾),B组为超声探头消毒器组,分别进行菌落总数计算及鉴定。结果共采集普通超声探头标本174份,其中接触患者后普通卫生纸擦拭前、普通卫生纸擦拭后、消毒后标本平均菌落数为1.61×10~4、1.57×10~3、2.41 CFU/件,3个不同采样时机平均菌落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采集妇科经阴道超声探头标本100份,其中接触患者黏膜且脱去一次性保护套、经消毒后平均菌落数分别为13.20、0.24 CFU/件,2个不同采样时机平均菌落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消毒湿巾和超声探头消毒器对普通超声探头进行消毒,平均菌落数分别为5、0CFU/件;对妇科经阴道超声探头进行消毒,平均菌落数分别为0.40、0CFU/件;两种消毒方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探头消毒后均未检出致病菌。结论复合双链季铵盐消毒湿巾和超声探头消毒器对超声探头消毒效果均较好,可以推荐使用于超声诊疗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监测消毒后软式内镜在存放不同时间的微生物污染情况,以探讨软式内镜的安全储存期。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内镜中心的27条软式内镜进行前瞻性研究,2017年10月-2019年2月,纳入消毒后内镜生物学监测合格的内镜,并常温下储存24、48、72、168 h,监测内镜管腔及表面菌落数及其合格率,同时监测镜柜空气与物体表面菌落数及其合格率。结果 108条次软式内镜分别储存24、48、72、168 h,内镜管腔与表面菌落合格率均为100%。其中108条次内镜储存24、48、72、168 h的表面菌落数为0;108条次内镜储存24、48、72 h的管腔菌落数为0,储存168 h 107条次内镜管腔菌落数为0,1条次内镜管腔菌落数为6 CFU/件,但无致病菌。镜柜空气与物体表面菌落数合格率均为100%。结论 软式内镜高水平消毒合格后在合格环境下储存168 h是安全的,使用前可不必再消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MEA)筛选出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高风险因素,为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FMEA风险评估法筛选出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高风险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比较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 筛选出的高风险事件为患者过多需加床,清洁工隔离意识薄弱,实习生和轮科生隔离意识薄弱。干预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78%(89/1 861),干预后为2.08%(34/1 636),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χ2=18.76,P<0.05)。干预后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31%,低于干预前的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FMEA可指导医院感染管理科和ICU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和传统手工清洗消毒方法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某院消化内镜中心的109条消化内镜,根据编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进行清洗消毒,对照组采用传统手工清洗消毒方法,对两组内镜不同部位进行采样。采用目测法结合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检测内镜的清洗质量,采用倾注培养法检测内镜的染菌量。比较两组内镜的清洗、消毒合格率。结果试验组共55条内镜,对照组共54条内镜。试验组内镜清洗总合格率为94.55%,对照组内镜清洗总合格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内镜阀门的清洗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6.36%vs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镜表面、内镜管腔清洗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内镜消毒总合格率为96.36%,对照组内镜消毒总合格率为85.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内镜管腔消毒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6.36%vs 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内镜表面、阀门两个部位的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对于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手工清洗消毒。如采用传统的手工清洗消毒内镜,则需要严格执行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规范,最大限度地降低内镜诊治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实到位的情况下,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否仍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单元。方法调查2017年8月—2018年8月某院本部确诊为鲍曼不动杆菌(AB)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病例,其中MDR-AB感染患者为病例组,以性别、年龄±2岁作为匹配因素,采用1∶1个体匹配病例对照,并筛选同期非MDR-AB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再用logistic回归控制其他混杂因素,探讨ICU是否仍为MDR-AB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单元。同时调查同期ICU与普通病房医护人员手卫生相关情况并比较。结果共有227例确诊为AB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患者,其中MDR-AB感染66例,非MDR-AB感染161例。采用1∶1个体匹配后,对照组患者感染前二联抗菌药物使用日数、导尿管留置日数和中心静脉置管日数均高于病例组(均P0.05);病例组患者感染前ICU入住率、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率和导尿管留置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住ICU和和留置导尿管是患者发生MDR-AB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检出的AB对头孢呋辛/舒巴坦的耐药率均90%,对多粘菌素B的敏感率均为100%。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ICU(86.96%)高于普通病房(7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90.77%)也高于普通病房(8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是MDR-AB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场所,留置导尿管患者为MDR-AB感染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微小RNA-155(miR-155)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选取某院2016年12月—2019年6月收治的MPP患儿,将其分为普通MPP组和难治性MPP (RMMP)组,并根据是否发生肺外损伤将RMPP患儿分为合并肺外损伤组和未合并肺外损伤组;检测并比较不同组患儿外周血中miR-155、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差异。结果 共有MPP患儿136例,普通MPP组80例,RMPP组56例;RMPP患儿中肺外损伤组25例,无肺外损伤组31例。RMPP组IFN-γ、IL-4、miR-155水平高于普通MPP组,IFN-γ/IL-4低于普通MP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MPP组内miR-155水平与IFN-γ/IL-4呈负相关(r=-0.307,P=0.021);miR-155诊断RMP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742,且miR-155是RMPP的独立影响因素;与无肺外损伤组相比,肺外损伤组IL-4、miR-155水平升高,IFN-γ/IL-4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外损伤组内miR-155水平与IFN-γ/IL-4不相关(P>0.05);miR-155诊断RMPP合并肺外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4,且miR-155是RMPP合并肺外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iR-155在RMPP患儿外周血中高表达,与T淋巴细胞平衡密切相关,且对RMPP诊断及肺外损伤的早期识别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不同材质的抹布对环境物体表面清洁和消毒的效果。方法对同一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设置对照组与实验组(4个组别),实验1组采用超细纤维抹布+清洁剂进行擦拭,实验2组采用普通棉质抹布+清洁剂进行擦拭,实验3组采用超细纤维抹布+消毒剂进行擦拭,实验4组采用普通棉质抹布+消毒剂进行擦拭;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A、B组),实验A组采取含2 000 mg/L双链季铵盐消毒剂的一次性消毒湿巾进行擦拭,实验B组采用超细纤维抹布+清洁剂进行擦拭,对照组均不采取任何擦拭措施,每组标本50份,计算各组细菌菌落总数、合格率、平均清除率等。结果共采集400份标本。实验1组、实验2组合格率分别为90.00%和66.00%;实验3组、实验4组合格率分别为98.00%和92.00%;超细纤维抹布联合使用清洁剂、消毒剂对物体表面擦拭后合格率均高于普通棉质抹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细纤维抹布联合使用清洁剂与消毒剂后,对细菌的清除率分别为91.99%和94.00%;普通棉质抹布联合使用清洁剂与消毒剂后,对细菌的清除率分别为64.07%和90.00%;使用超细纤维抹布联合清洁剂、一次性消毒湿巾对医院环境物体表面进行擦拭后,平均清除率分别为91.00%和92.01%。结论超细纤维材质有更好的消毒和清洁效果,该材质的应用可减少消毒剂的使用,不仅利于环境保护,还可减少临床工作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某院2013年7月—2017年6月ICU内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64例作为病例组,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的阴沟肠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1∶1配对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APACHE II评分≥20、ICU住院日数长、使用呼吸机、使用呼吸机日数长、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抗菌药物使用日数长、抗菌药物应用≥2联与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 II评分≥20、使用呼吸机、使用呼吸机日数长、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日数长是发生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导致ICU患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呼吸机日数长、抗菌药物使用日数长、APACHE II评分≥20。可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制定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口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118例既往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两组: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患者术后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1月后改为20 mg/d;对照组患者术后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观察PCI术后8 h、术后24 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 (cTnI)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随访1月记录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CK-MB、cTnI及hs-CRP在PCI术后8 h、PCI术后24 h分别同PCI术前比较,数值明显升高(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K-MB、cTnI及hs-CRP增高程度显著降低(P< 0.05)。随访1月后,观察组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 0.05)。结论 STEMI患者PCI后口服阿托伐他汀,能减少PCI术后1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