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合并胃间质细胞瘤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安全性。 方法统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7例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合并胃间质细胞瘤患者的病案资料,均采用腹腔镜下微创手术,其中单纯食管裂孔疝缝合者13例,生物补片修补者3例,强生PHY补片修补者1例。抗反流术式中行Nissen式胃底折叠术者8例,Dor式胃底折叠术者6例,Toupet式胃底折叠术者3例。病理结果提示极低危险度胃间质细胞瘤8例,低度危险度者4例,中度危险度者3例,高度危险度者1例,极高危险度者1例,回顾性总结分析该类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措施。 结果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反流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反流时间、反流次数、酸反流时间百分比、长反流次数及DeMeester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GERD Q量表评分较术前明显减低(P<0.05);LES压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切口感染1例,慢性疼痛1例,给予换药、理疗后好转。2例患者术后出现进食哽噎,1例患者术后出现腹泻,嘱其少量多餐、细嚼慢咽,1个月后症状消失。合并贫血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恢复至95 g/L,术后随访中位数10个月,无复发病例。 结论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合并胃间质细胞瘤患者病情较复杂使得手术风险大,难度高,但只要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术中谨慎、细致操作,针对性的处理术后出现的各种问题,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改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nti-reflux mucosectomy, ARMS)治疗伴中度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rGER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7年6月—2020年6月,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30例合并3~5 cm食管裂孔疝的rGERD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3周黏膜切除组(n=15)和3/4周黏膜切除组(n=15), 分别进行相应黏膜切除范围的改良ARMS。比较手术前后胃食管反流症状、胃镜检查食管炎情况、24 h食管pH监测结果、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静息压力, 并分析两种不同黏膜切除范围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3周黏膜切除组患者术后6个月较术前的胃食管反流病评分(9.53±0.36比11.93±0.57, t=6.874, P<0.001)、酸暴露时间(19.81%±1.72%比31.45%±2.78%, t=8.020, P<0.001)、DeMeester评分(40...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食管黏膜损伤程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中,影响食管黏膜损伤严重程度的因素。方法将消化专科门诊具有典型反流症状,并经24h食管pH监测异常或(和)胃镜检查证实的GERD患者,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组、轻度糜烂性食管炎组和重度糜烂性食管炎组。比较3组患者一般情况和食管pH监测指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食管裂孔疝、烟酒嗜好、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食管酸暴露程度对食管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共有156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非糜烂性反流病组83例,轻度糜烂性食管炎组51例,重度糜烂性食管炎组22例。重度糜烂性食管炎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和合并食管裂孔疝比例显著高于轻度糜烂性食管炎组和非糜烂性反流病组(P〈0.05)。食管pH监测指标中卧位长反流次数在严重的食管黏膜损伤患者中显著增加(P〈0.05)。食管裂孔疝是食管黏膜损伤程度的独立相关因素(OR=15.032,95%CI:3.767-22.723,P〈0.01)。结论GERD患者中高龄、男性、合并食管裂孔疝和卧位反流增加的患者中严重的食管黏膜损伤更加常见,食管裂孔疝在食管黏膜损伤的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胃镜下腔内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新方法--胃镜下腔内折叠术(ELGP)的操作方法、适应证及禁忌症等问题。方法:选择无服药情况下出现每周3次以上烧心或反酸、食物反流,并且24h食管pH监测证实胃酸异常者,共26例进行ELGP,其中2例为贲门切除术后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6例GERD患者食管下端裂口直径1.5-3.5cm,平均2.5cm;并食管裂孔疝20例,达77%。缝合器为美国BARD公司二代缝合器。术前检查、常规胃镜观察后,辅助静脉麻醉,在齿状线下或吻合口下1-3cm缝合,采用环行、纵行或两种方法结合治疗。记录手术前后食管裂口大小、缝合位置、针间距、缝合皱褶数、术中不良反应等。结果:共缝32例次,其中环行缝合17例次,纵行缝合11例次,环行和纵行结合缝合4例次。两针间距1-3cm,两褶间距为1.5-2cm。每例次1-4个褶,平均每例2.3个褶。缝合后食管裂口平均约1.5cm。烧心及反流症状改善总有效率76%(完全缓解36%),部分缓解40%),无效24%。1例感冒患者术中出现呼吸困难,余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胃镜下腔内折叠术能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2cm以上的食管裂孔疝及贲门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均可应用该方法进行治疗,术程安全。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以烧心和反流为典型表现。大多数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病变程度为轻度(洛杉矶分级 A 级患者占 50-90%),因此,目前对GERD的治疗主要依靠质子泵抑制剂(PPI)。但仍有一部分患者PPI治疗疗效甚微。目前亚太的共识认为:在常规PPI剂量治疗至少 8 周反流症状仍无缓解的 GERD 可以定义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ERD,RGERD)。对于RGERD的治疗,最近内镜下出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RMS),初步报导可以有效地重塑贲门抗反流屏障,改善患者症状。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将介绍国内首例通过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RMS)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02~2016-04该院收治的80例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生存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病情状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胸痛、烧心感、反食、反酸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GLQ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患者实施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能有效优化各项手术指标,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探讨食管裂孔疝内镜黏膜下剥离术(hiatal hernia?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HH?ESD)治疗巨大食管裂孔疝(长径>3 cm)合并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18年4月—2020年3月,因巨大食管裂孔疝合并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自愿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HH?ESD治疗患者纳入临床试验,观察手术完成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观察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包括胃食管反流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价(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GERD?HRQL)评分、胃食管反流病问卷量表(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questionnaire,GERD?Q)评分、胃镜检查结果、24 h食管pH值监测结果、食管高分辨率测压结果和质子泵抑制剂使用情况。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集到10例患者,病史2~10年,均顺利完成HH?ESD治疗,术中无穿孔、大出血等不良事件,住院时间6~12 d。术后3例出现吞咽困难,分别于3或6个月内自行缓解。术前GERD?HRQL评分19~29分,术后3和12个月分别为0~14分和0~8分,较术前均有较大幅度下降;术前GERD?Q评分9~17分,术后3和12个月均为6~9分,较术前均有较大幅度下降。胃镜随访提示,10例患者的食管炎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疝囊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缩小,Hill分级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术前DeMeester评分30.3~247.1分,术后12个月时为0.2~29.9分,较术前有较大幅度下降;术前食管裂孔疝长径3.0~6.0 cm,术后12个月时为0~5.0 cm,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缩小。随访12个月时,7例已停用质子泵抑制剂,其余3例已改为间断口服。结论 初步结果显示,HH?ESD治疗巨大食管裂孔疝合并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手术的疗效及可行性。 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4年12月,焉耆县人民医院诊断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的10例患者,采用腹腔镜探查并行食管裂孔疝修补同时行胃底折叠术。 结果10例手术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13 min,平均出血量45.5 ml,平均住院时间7.6 d,术后1、6个月行胃镜复查显示患者的食管炎治愈,食管及胃溃疡病灶较前明显好转,术后随访11~18个月未出现疝复发及胃食管反流症状。 结论对于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可以采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抗反流治疗,在有腹腔镜条件及中转开腹经验的县级医院可以开展,其手术创伤小、手术效果较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452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分析、初步探索其发病规律和病因.方法在2000例内镜检查中检出胃食管反流病452例,从发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疾病分类、Hp感染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按一般统计学处理,初步探讨其发病规律和病因.结果从2000例内镜检查中检出452例胃食管反流病,检出率为22.6%,高于广州、四川等地.发病年龄20岁一50岁偏多,男女之比相当,同广州、四川等地.临床症状以反酸、烧心。嗳气、胸痛为主.疾病分类依次为:单纯性胃反流235例(51.7%);食管、贲门反流92例(20.4%);胃食管、责门反流44例(9.7%);胃反流伴胃溃25例(5.8%);胃反流伴糜烂、出血20例(4.4%),胃反流伴球炎15例(3.3%);胃反流伴球溃13例(2.9%);反流性残胃炎8例(1.8%).经临床检查,综合分析其发病因素,主要是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致使食管下段和幽门括约肌张力降低所致胃肠内容物反流引起.同时发现30岁~50岁女性偏多,可能因体内雌性激素紊乱,而引起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所致;以及部分患者有肝胆疾病或胃、胆手术切除后引起.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胃肠功能运动障碍,以及内分泌紊乱、胆疾病引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接受抗反流手术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和/或食管裂孔疝(HH)患者中,慢性咳嗽症状的总体疗效,并探索其相关预测因素.方法 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于本中心行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的230例患者资料.收集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反流、烧心、咳嗽、嗳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nti-reflux mucosectomy,ARMS)和贲门缩窄术(endoscopic cardial constriction ligation,ECCL)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RMS或ECCL治疗,并定期随访的4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病例资料,其中20例行ARMS(ARMS组),28例行ECCL(ECCL组),比较两种术式短期及长期临床疗效。结果 两种术式的操作成功率均为100.0%,ECCL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ARMS组[(8.43±1.59)min比(34.05±12.35)min,t=-9.227,P<0.001]。术后2个月随访,ECCL组和ARMS组症状改善有效率分别为89.3%(25/28)和60.0%(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8,P=0.042),ECCL组GERD Q评分低于ARMS组[(6.24±1.22)分比(7.35±1.79)分,t=-2.400,P=0.023]。术后1年随访,两组症状改善有效率、GERD Q评分,以及DeMeester评分和pH<4时间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MS和ECCL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长期临床疗效相当,但ECCL短期疗效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老年人的食管病变在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3个月后的胃食管反流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60岁及以上行食管ESD术后3个月及以上的患者烧心、反酸等症状的发生情况,用胃食管反流病症状量表进行评分。记录患者年龄、病变位置、大小和来源,分析软件SPSS17.0。结果共有144例患者完成了随访,其中男性86例,女性58例,中位年龄65岁(60—80岁)。食管病灶大小0.4-10cm,中位数2cm。病灶下缘距食管胃结合部0—21.5cm,25%和75%位数值分别为4.1cm和12.0cm,中位数值为8.0cm。有胃食管反流症状者40例(27.8%),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者11例(7.6%)。女性较男性患者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症状(P=0.028),病灶下缘距离食管胃结合部〈2.0cm者较2.0cm以上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病(P=0.011)。结论食管病变的ESD手术3个月后部分老年患者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和食管炎,距离食管胃结合部2cm以内的病灶ESD术后患者可能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聚丙烯补片在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住院治疗并使用聚丙烯补片(强生PHY补片)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的38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上述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24 h食管pH监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GERD-Q)量表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特点。 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无中转术式等情况,其中Nissen术式27例,Toupet术式8例,Dor术式3例。术后患者反流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反流时间、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GERD-Q量表评分等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吞咽困难3例,腹部胀气2例,随访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复发。 结论使用聚丙烯补片行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有效方法,具有微创、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贲门缩窄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进行贲门缩窄术治疗的47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47例患者成功进行了贲门缩窄术,手术成功率100%。无术后发热、穿孔病例。患者术后7例出现胸骨后疼痛不适、2例出现进食哽噎感、1例出现少量咳血,该10例患者均无需特殊治疗,症状于2 d内自行好转。22例(46.8%)患者手术当天即可进流食、39例(82.9%)患者术后第1天进流食或半流食、43例(91.5%)患者于术后第2天恢复进食流食或半流食。术后仅9例患者预防性使用了抗生素。结论贲门缩窄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安全有效,且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5.
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障碍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病因 ,病人常常被建议行胃底折叠术以减少反流的发生。然而 ,食管动力障碍在本病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确定食管动力异常是否影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症状和胃底折叠术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是否发生食管运动功能改变。方法  1 999年 5月~ 2 0 0 0年 5月期间 ,有长期胃食管反流病病史的 2 0 0例病人经临床评估、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食管测压及 2 4hpH监测后进入研究。根据是否存有食管动力异常分为两组 (每组 1 0 0例 ) ,随机行Nissen或Toupet手术治疗。术后进行为期 4个月…  相似文献   

16.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Xu XR  Li ZS  Xu GM  Zou DW  Yin N  Ye P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4):269-271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 (DGER)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对非糜烂性反流病 (NERD)的诊断价值。方法  95例患者根据内镜检查的结果分为反流性食管炎和NERD组 ,对其均进行 2 4h食管 pH和胆汁联合监测。 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DGER的各项指标 :吸光度值 >0 14时间百分比 (% )、总反流次数和反流 >5min的次数分别为 19 0 5± 2 3 4 4、30 5 6±34 0 4和 5 90± 6 37,均显著高于NERD组相应的 7 2 6± 11 0 8、15 6 8± 2 0 92和 2 5 9± 3 5 7(P <0 0 5 ) ,而酸反流差异无显著性 ,随着反流性食管炎的程度加重DGER发生率增高 ;18 2 %的NERD患者存在单纯DGER ,联合胆汁监测可使NERD诊断阳性率由 6 5 9%升高到 84 1%。结论 DGER可以单独发生 ,在引起反流性食管黏膜损伤或症状方面都有作用 ,2 4h食管 pH和胆汁联合监测有助于NER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内镜下微量射频技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安全性,从改善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用药情况、食管炎分级等多方面探讨微量射频技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接受微量射频治疗的9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6—32个月的随访研究,选择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时的胃食管反流症状积分(GERD—HRQL)、症状控制满意度、药物使用情况、食管炎程度。结果微量射频治疗后患者胃食管反流症状发作明显减轻,63例(70.0%)2个月内明显减轻,15例(16.7%)在2~6个月内减轻,8例(8.9%)6个月以后明显减轻,4例(4.4%)未显示改变。GERD—HRQL积分由治疗前的(25.6±9.0),降至(7.3±4.1)(治疗后6个月,P〈0.01)和(8.1±3.9)(治疗后12个月,P〈0.01);烧心积分由治疗前的(3.3±1.3),降至(1.2±1.1)(P〈0.05);治疗前仅31.1%的患者对药物控制症状的程度感到满意,而微量射频治疗后,86.7%的患者对症状的控制感到满意;治疗后12个月,患者满意度积分由治疗前的1.4升至4.0(P〈0.01)。射频治疗前,100.0%的患者需要使用PPI控制症状,其中有67.8%的患者需要PPI与2种或2种以上的其他药物合用,治疗后6个月,69例(76.7%)的患者不需服用PPI,或仅按需服用抗酸药或少量H2受体拮抗剂。术前41例有明确食管炎的患者,术后6个月,33例患者(80.5%)已无炎症改变,8例(19.5%)患者仍为A级轻度炎症。结论微量射频治疗技术可以显著改善胃食管反流症状,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显著减少PPI的用量,减轻食管炎的程度。该项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微创、安全、有效、副作用少、恢复快等特点,易被患者接受。微量射频治疗技术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贲门癌侵及食管下段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16例贲门癌侵及食管下段的患者临床资料,随访2~18个月(中位数8个月),并观察恢复状况。 结果216例贲门癌侵及食管下段患者中,95例患者术后出现胃食管反流,其中26例患者反流症状较明显,经口服药物及行为干预治疗后患者胃食管反流症状均能得到缓解。 结论术中将胸胃缩小缝合形如食管,重建食管裂孔,能有效起到抗反流作用,结合术后药物及行为干预治疗,可以显著缓解贲门癌侵及食管下段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是引起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本文对20例临床拟诊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病例进行经验性抗反流治疗,治疗方法为奥美拉唑(20 mg,2次/d)加莫沙必利(5 mg,3次/d)治疗4周。结果显示:治疗1周后咳嗽较治疗前有明显减轻者16例(80%),治疗4周后随访12例中咳嗽消失为8例(67%)。对临床拟诊为GERC的患者,经验性的抗反流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食管吻合术联合Nissen胃底折叠术对食管中段癌术后患者胃食管反流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并行食管癌切除术31例食管中段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即接受胃食管吻合术联合Nissen胃底折叠术15例(观察组),接受胃食管吻合术16例(对照组),术后2周待患者恢复正常的胃肠道功能后采用pH动态监测仪对其进行24 h pH监测,术后1、3、6、12个月依据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GerdQ)对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进行评分,比较2组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发生情况。 结果2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病例,且术后均未发生有吻合口瘘及胸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观察组患者术后2周24 h酸反流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最长酸反流时间和pH值<4的总时间短于对照组,DeMeester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Gerd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胃食管吻合术联合Nissen胃底折叠术对食管癌切术后的胃食管反流病情起到更为理想的控制效果,为食管中段癌患者术中吻合术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