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间歇性管饲技术联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共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针对吞咽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留置鼻饲管技术给予营养支持,治疗组采用间歇性管饲技术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20d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吞咽障碍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的吞咽障碍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吞咽障碍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吸入性肺炎和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间歇性管饲结合吞咽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自由饮水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5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并保留管饲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5例。两组均接受4周间歇性管饲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研究组增加自由饮水训练。观察治疗前后吞咽造影功能检查(VFSS)评分、吞咽障碍改善的治愈率、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SWAL-QOL)、停止间歇性管饲时间和例数及吞咽障碍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VF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吞咽障碍改善的治愈率(52%)优于对照组(12%)(P<0.01);停止间歇性管饲时间(天)少于对照组[(18.48±5.28)天,(23.76±5.22)天,P<0.01],停止间歇性管饲率高于对照组(80%,48%,P<0.05),SWAL-QOL高于对照组(P<0.05),吞咽障碍相关并发症率(误吸20%、吸入性肺炎0%)明显低于对照组(误吸40%、吸入性肺炎20%),P<0.05。结论:自由饮水训练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吞咽障碍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间歇性管饲联合吞咽训练对气管切开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康复科接收的100例进行气管切开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间歇性管饲联合吞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营养状况、生存质量、自护能力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般自我护理能力量表得分以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性管饲联合吞咽训练可以帮助气管切开后吞咽障碍患者改善吞咽功能、改善营养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以及自护能力,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持续留置胃管管饲技术治疗,治疗组采用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肠内营养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的吞咽障碍评级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胃肠营养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歇性鼻饲联合康复训练在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86例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间歇性鼻饲联合康复训练,持续干预4周。比较两组吞咽功能、营养状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血清白蛋白(37.64±4.28) g/L、血红蛋白(145.69±22.80) g/L,均高于对照组的(32.55±4.26) g/L、(134.47±21.54)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吞咽功能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5%,低于对照组的18.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经间歇性鼻饲联合康复训练干预后,能够促进患者营养状态改善,恢复吞咽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杜念念  万裕萍 《中国康复》2023,38(5):304-306
目的:探讨“利咽通络”针法联合间歇性管饲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名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及吞咽康复训练基础上应用间歇性管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利咽通络”针刺法治疗,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SWAL-QOL)、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2组SS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SWAL-QOL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咽通络”针法联合间歇性管饲能有效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为期4周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入院3d内及康复治疗4周后采用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判定患者吞咽障碍状况,康复训练4周后判定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康复治疗4周后吞咽障碍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93.33%、对照组7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观察组10.00%、对照组3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可以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标准化康复护理模式的构建及其临床效果。 方法 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18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56例和康复组62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康复组则按标准化康复护理模式进行干预。2组患者均于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干预后)进行吞咽障碍程度评价、影像学检查和患者满意度检测。 结果 干预后,康复组患者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误吸、肺部感染)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和表3;且康复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标准化康复护理模式可有效地降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其吞咽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口肌生物反馈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将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口肌生物反馈组、综合治疗组,每组10例。3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脑卒中常规治疗方法及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口肌生物反馈组给予口肌生物反馈;综合治疗组给予口肌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由经专业培训的康复治疗师在双盲状态下对2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进行生活质量评定。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吞咽功能和SWAL-QOL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综合治疗组的吞咽功能VFSS评分和SWAL-QOL评分分别为(6.90±0.82)分和(346.3±69.8)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和口肌生物反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口肌生物反馈训练结合吞咽康复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2组患者均采用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摄食训练等综合性康复训练。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0.383,P〈0.01),治疗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318,P〈0.05)。结论综合性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观察恢复效果。方法选择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病例,对照组采取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组同时采用吞咽障碍早期康复训练。分别于实施训练2周后,观察2组方法对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效果。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改善此类患者的吞咽障碍疗效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行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吞咽功能,减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留置鼻胃管管饲法(CNG)和留置鼻食管管饲法(CNE)两种方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根据留置管饲方法的不同,将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NG组和CNE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针灸、电疗及吞咽功能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以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在此基础上,入院后CNG组采用传统的CNG管饲法为患者提供营养,而CNE组则采用CNE管饲法为患者提供营养,直至患者吞咽功能改善,经吞咽治疗师评价能够安全进食即可拔除胃管,经口进食。分别于置管前和置管30 d后,观察2组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胃食管反流、吸入性肺炎、便秘等并发症的情况,并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置管前,CNG组和CNE组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10.00%和6.67%)、胃食管反流(13.33%和13.33%)、吸入性肺炎(26.67%和20.00%)、便秘(23.33%和16.67%)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30 d后,CNG组患者消化道出血、胃食管反流、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20.00%、33.33%和43.33%)较组内置管前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便秘的发生率(50.00%)明显高于组内置管前(P<0.05)。而CNE组患者置管30 d后,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3.33%、10.00%、13.33%和16.67%)均较组内置管前有所降低(P>0.05),且组间同时间点比较,明显低于CNG组(P<0.05)。CNG组和CNE组置管前的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分别为(2.73±0.87)和(2.80±0.96)分;置管30 d后,CNG组和CNE组的FOIS评分分别为(3.57±0.63)和(3.60±0.93)分,较组内置管前均有明显增高(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CNG管饲法相比,CNE管饲法不仅可以保证患者的营养供应,还可减少吞咽障碍患者管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张艳丽  崔颖 《中国康复》2017,32(5):397-400
目的:探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IOE)和间歇经口至胃管饲(IOG)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吞咽功能以及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将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180例随机分为IOE组、IOG组和对照组(持续经鼻至胃管饲),每组各60例,治疗后比较3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吞咽功能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d后,3组的营养指标、生活质量、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IOE组和IOG组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IOE组和IOG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IOE组、IOG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IOE组和IOG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IOE组和IOG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IOE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IO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改善其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并且治疗过程中误吸、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基于标准吞咽评估(SSA)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高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水平及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高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试验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基于SSA评估给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比较2组营养指标[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和转铁蛋白(sF)水平]、吞咽功能[吞咽视频内镜检查(VESS)和吞咽障碍筛查量表(Burke)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治疗后Hb、血清ALB和sF水平高于对照组,VESS评分高于、Burke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SSA评估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能够改善高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水平,通过患者自身误吸风险等级制定相应干预措施,从而有效改善吞咽功能,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痴呆合并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间歇经口管饲法(IOE)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痴呆所致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IOE组和鼻饲(NGT)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其中IOE组采用IOE进食,NGT组采用经鼻管饲进食。入院24 h和治疗30 d后,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营养状况;管饲24 h内及第10天,比较2组患者的管饲舒适度;对2组患者30 d内的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营养不足发生情况、营养风险及相关指标、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营养不足人数减少、营养风险降低,体重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清前白蛋白(PAB)均改善(P<0.05)。与NGT组治疗后比较,IOE组治疗后营养不足发生情况、营养风险及相关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OIS分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且IOE组改善较为显著(P<0.05)。管饲第30天,IOE组吞咽障碍改善总有效率(90.0%)高于NGT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OE组管饲舒适度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较少(P<0.05)。 结论 IOE可以改善痴呆所致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日、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间歇管饲结合穴位电刺激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患者。其中40例接受间歇管饲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40例接受间歇管饲结合穴位电刺激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肺炎发生率和吞咽功能评分。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的吞咽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间歇管饲结合穴位电刺激治疗方法对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有重要意义,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何玉平 《当代护士》2021,28(4):40-43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训练结合间歇经口管饲法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9月—2019年6月收治的64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康复训练结合留置鼻饲管法,观察组采用任务导向训练结合间歇经口管饲法,观察两组吞咽功能恢复效果,干预前、干预后4周吞咽功能评分、营养状况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吞咽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93.75%,与对照组75.00%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中文版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上述评分与同期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身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与同期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9.38%,与对照组31.2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实施任务导向训练结合间歇经口管饲法,可有效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间歇性鼻饲联合冰刺激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及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间歇性鼻饲联合冰刺激训练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营养状况、吞咽功能及误吸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后营养状况各指标均有所升高,吞咽功能各指标评分明显降低;组间比较观察组营养状况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而吞咽功能各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误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鼻饲联合冰刺激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态,提升患者吞咽功能,降低误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门德尔松(Mendelsohn)手法对帕金森病(PD)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PD吞咽障碍患者1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79例和对照组79例。对照组仅给予Mendelsohn手法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Mendelsohn手法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吞咽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7.34%)显著高于对照组(6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呛咳、误吸和肺炎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χ2=8.515、9.109、5.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Mendelsohn手法可显著改善PD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2):3895-3897
目的分析针刺配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取针刺配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47%,低于观察组9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SWAL-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针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