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明确。而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s)正逐渐成为癌症的关键调节因子。在疾病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可作为表观遗传、剪接、转录或转录后的调节因子参与各种生物功能,如增殖、凋亡、转移和分化。同时,其也可通过各种信号通路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lncRNAs相关检测技术的进步为结直肠癌的精准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有利证据,未来lncRNAs有望成为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新指标或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外泌体lncRNAs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通过诱导免疫逃逸、驱动上皮间充质转化、增加化疗及靶向治疗抗性、促进血管新生等影响结直肠癌的进程。古今医家认为结直肠癌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为正气亏虚, 标实为痰、湿、热、毒、瘀等病理因素交互为患, 外泌体lncRNAs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与中医学对结直肠癌“正虚邪实”病机的认识高度契合。通过梳理近年来外泌体lncRNAs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 为未来中西医结合防治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分别居第3和第2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涉及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化累积的复杂过程。表观遗传学改变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s(如microRNAs和lncRNAs)等,其对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化学药物治疗敏感性评估有重要意义,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异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MCC)是结直肠癌中的一种特殊分类,在MCC发病过程中,不良生活习惯(高脂饮食、肥胖、吸烟、饮酒等)和结直肠癌手术等是其重要影响因素,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可能有助于MCC的治疗.导致M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复杂,其中林奇综合征相关结直肠癌发生通路在MCC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MCC的治疗以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5.
多原发结直肠癌(MPCC)是指一个个体发生两个及以上的原发性结直肠癌。按发生时间分为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SC)和异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MC)。临床发病率各报道不一。因其自身特点临床上容易发生误诊及漏诊。在临床诊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应进一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肠道慢性炎症是结直肠癌(CRC)发病的高危因素,组织因子(TF)、蛋白酶活化受体-2(PAR-2)、白介素-23(IL-23)可以通过促进结肠癌血管生成、加重肠道炎症反应、增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等多个方面来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本文就TF、PAR-2、IL-23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池宏波  杨英梅 《浙江医学》2022,44(1):25-27,32
目的对结直肠癌患者血液外泌体差异表达非编码RNA(ncRNA)进行筛选及功能分析,探索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及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exoRBase数据库中选取12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2例正常对照者血液外泌体的RNA-seq数据,利用R软件的Limma包筛选差异表达ncRNA和信使RNA(mRNA),预测其结合的微小RNAs(miRNA),构建竞争内源性RNA(ceRNA)网络,并利用R软件的clusterProfiler包和enrichplot包对差异表达mRNA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结直肠癌组和正常对照组外泌体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共筛选出125个差异表达mRNAs,其中上调表达117个,下调表达8个;52个差异表达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s),均为上调表达;81个差异表达环状RNAs(circRNAs),其中上调表达47个,下调表达34个。预测mRNAs和lncRNAs、circRNAs结合的共同miRNAs,构建miRNAs为中心的ceRNA调控网络,包含16个lncRNAs、13个circRNAs、62个miRNAs和25个mRNAs。差异表达mRNAs主要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Fcγ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等。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ceRNA调控网络,可揭示差异表达基因调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有助于临床上指导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INC02163与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的相关性及其生物学功能,并评估血清外泌体LINC02163作为远处转移标志物的潜能。方法 分析结直肠癌组织转录组数据挖掘差异lncRNAs;结合患者临床病理和人口统计学参数分析LINC02163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特征;通过结直肠癌组织芯片原位杂交(ISH)实验探究LINC02163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构建裸鼠肿瘤转移模型探究LINC02163对SW620细胞体内远处转移的影响;通过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以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外泌体;通过核糖核酸酶A (RNase A)孵育实验分析血清外泌体LINC02163的稳定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外泌体LINC02163识别远处转移结直肠癌的效能。结果 通过5个结直肠癌组织转录组数据筛选出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的LINC02163;TCGA数据分析表明LINC0216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相关(P<0.05);ISH实验表明LINC02163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P<0.05);裸鼠肿瘤转移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mi-1和hTERT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Bmi-1蛋白和hTERT表达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织Bmi-1和hTERT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P<0.05)。Bmi-1、hTERT阳性表达与病理分期、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直肠癌组织Bmi-1和hTERT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Bmi-1和hTERT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二者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多胺是调节细胞生长、发育和促进组织创伤愈合的细胞信号分子,鸟氨酸脱羧酶(ornithine decarboxylase,ODC)是多胺代谢过程中的第一限速酶,催化鸟氨酸脱羧生成腐胺,研究显示ODC活性和多胺合成在多种上皮癌中增加,其中包括皮肤癌、前列腺癌和结直肠癌。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和腺瘤性息肉病基因的突变诱导ODC基因表达,抑制多胺的代谢,ODC活性的增加与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密切。在人类ODC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80例结直肠癌、50例癌旁正常黏膜和50例结直肠腺瘤中IGFBP-2的表达情况。结果:结直肠癌组织IGFBP-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P<0.01,P<0.05)。结直肠癌IGFBP-2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有关(P<0.05)。结论:IGFBP-2蛋白高表达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世界上第4大常见癌症,也是第3大癌症死亡原因。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 inhibitor, ICI)的使用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治疗结果,但在结直肠癌中的疗效非常有限。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治疗的疗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直肠癌肿瘤免疫微环境(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TIME)。而免疫抑制的微环境会使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进而促进CRC发生、发展、复发转移和治疗抵抗。因此为了克服这一挑战和阻碍,有必要阐明CRC免疫抑制微环境的特征和背后的形成机制以及目前新兴的逆转免疫抑制的靶向治疗方法。鉴于免疫微环境在临床治疗中的普遍靶向性,靶向结直肠癌TIME的治疗可能是最有前景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3.
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用结直肠癌组织标本80例及相应的癌旁组织标本40例,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p53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p53在结直肠癌组的阳性表达率为66.3%,在癌旁组的阳性表达率为20.8%。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直肠癌组织中p53的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而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p53的突变在结直肠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促进作用,同时说明p53有可能作为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肿瘤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eIF4E和cyclinD1蛋白表达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80例原发性结直肠癌、30例结直肠腺瘤和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eIF4E和cyclinD1蛋白表达。结果①eIF4E蛋白在结直肠黏膜、腺瘤和腺癌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83.3%,92.5%,腺癌组和腺瘤组阳性率均高于黏膜组(P<0.01)。eIF4E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5年生存有显著相关性(P<0.05);②cyclinD1蛋白在结直肠黏膜、腺瘤和腺癌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46.7%,55.0%,腺癌组和腺瘤组阳性率均高于黏膜组(P<0.01)。cyclinD1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P<0.05)、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P<0.01)有显著相关性;③结直肠癌组织中eIF4E与cyclinD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914,P<0.01)。结论①eIF4E蛋白表达上调可发生结直肠癌发展的全过程,提示eIF4E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eIF4E蛋白高表达的结直肠癌大多浸润深、淋巴结转移较多,患者预后较差,eIF4E可作为临床上结直肠癌的预后评价指标;②结直肠癌中eIF4E与cyclinD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存在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为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四川省肿瘤医院40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新发、原发结直肠癌患者和400例同期未患结直肠癌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癌的相关因素。结果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日静坐时间≥8h(OR=2.01,95%CI: 1.15~3.50)、食用腌泡菜≥3次/周(OR=2.19,95%CI: 1.48~3.23)、食用腊制食品≥2个月/年(OR=4.12,95%CI: 2.59~6.55)、经常食用脂肪及糖类食物(1~2种OR=1.97,95%CI: 1.03~3.76;3~5种OR=3.41,95%CI: 1.68~6.93)和结直肠癌家族史(OR=3.46,95%CI: 1.37~8.75)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而经常饮茶(OR=0.61, 95%CI: 0.40~0.94)、经常运动(OR=0.36,95%CI: 0.23~0.56)、食用豆类及豆制品≥3次/周(OR=0.46,95%CI: 0.28~0.75)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经常食用脂肪及糖类食物在结肠癌的发生中作用突出(1~2种OR=7.53,95%CI: 1.75~32.34;3~5种OR=10.57,95%CI: 2.38~46.95),未发现在直肠癌发生中起作用。结论 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应通过开展健康教育等方式进行干预,积极倡导群众适当运动,平衡膳食,以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直肠腺瘤、单原发结直肠癌、多原发结直肠癌中P53及K-ras基因的突变。 方法 收集25例正常结直肠组织、38例结直肠腺瘤、78例单原发结直肠癌、19例(同时性多原发癌7例,异时性多原发癌12例)多原发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及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提取标本组织中基因组DNA, 直接测序方法进行P53基因外显子5、6、7、8及K-ras基因密码子12、13序列分析,并对结直肠腺瘤及单原发结直肠癌的临床资料与其P53及K-ras基因突变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 结果 正常结直肠组织、结直肠腺瘤、单原发结直肠癌、多原发结直肠癌中P53基因的突变概率分别是0%(0/25)、44.8%(17/38)、43.6%(34/78)、42.1%(8/19),K-ras基因的突变概率分别为0%(0/25)、18.4%(7/38)、39.7%(31/78)、47.4%(9/19),正常结直肠组织中P53和K-ras基因突变概率与结直肠腺瘤、单原发结直肠癌、多原发结直肠癌中突变概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腺瘤中K-ras基因突变概率与单原发结直肠癌、多原发结直肠癌中突变概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腺瘤中P53基因突变概率高于K-ras基因(P<0.05)。P53及K-ras基因在单原发结直肠癌的Ⅰ、Ⅱ期及高分化类型中的突变概率与其在Ⅲ、Ⅳ期及中低分化类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肿瘤位置与结直肠腺瘤及单原发结直肠癌中P53及K-ras基因突变无相关性,肿瘤分期及肿瘤的分化程度亦不是单原发结直肠癌中P53及K-ras基因发生突变的危险因素。 结论 本研究再次证实在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P53及K-ras基因的突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结直肠的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P53基因的突变可能早于K-ras基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4):189-192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NA 甲基化作为mRNA 最常见的修饰方式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尽管关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的生物学机制已有许多研究,但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和预后作用仍存在较大的不足。随着对RNA 甲基化研究的深入,发现m6A 甲基转移酶METTL3 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显著相关;但是,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本文将对m6A 甲基转移酶METTL3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Smad4抑癌基因又称DPC4,位于染色体18q21.1,编码的Smad4/DPC4蛋白是一种转录因子,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的中心介质。Smad4/DPC4基因在结直肠癌(CRC)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分子之一。文章综述Smad4/DPC4在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阐明Smad4/DPC4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以期为结直肠癌患者个体化和精准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癌P27蛋白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P27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等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结直肠癌及正常结直肠黏膜中P27蛋白表达.结果 P27在结直肠癌中阳性表达率为31.3%(20/64),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100.0%(10/1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27阳性表达率下降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密切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27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抑制作用.P27蛋白表达降低的结直肠癌易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和肌层浸润,P27是结直肠癌预后的一个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n=15)与未感染组(n=185).统计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的一般资料,并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中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为7.50%(15/200).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共分离出40株病原菌,其中31株革兰阴性菌(77.50%),以大肠埃希菌为主(57.50%);9株革兰阳性菌(22.5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5.00%).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过高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OR=1.505,1.619,1.426,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以大肠埃希菌占比最多,且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患者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及NLR水平过高等密切相关,临床可据此予结直肠癌患者针对性治疗及干预措施,预防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