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通过介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清洁间歇导尿的应用情况,重点阐述清洁间歇导尿的主要并发症及其护理措施,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即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辅导能力、实施个体化清洁间歇导尿、加强健康教育、完善出院随访,为临床护士及患者后续开展清洁间歇导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神经源性膀胱是康复医学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由药物、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外伤等原因引起,尤其多见于脊髓损伤,后期可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我们对13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4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9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留置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给予自我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于入选时、导尿2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膀胱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80.6±16.7)ml]、尿路结石发生率(2.1%)及尿路感染发生率(2.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膀胱最大排尿量[(313.8±0.4)ml]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2组患者入选时均不能自主排尿,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患者例数(46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有助于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路结石及尿路感染等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7.
总结了6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自我清洁间歇导尿的操作方法和注事意项,包括操作时尽量保持双手清洁,严格掌握导尿量和间隙时间,导尿后进行膀胱控制训练,执行严格的饮水计划。认为自我清洁间歇导尿可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促进自主排尿能力的恢复,减少残余尿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患者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系统评价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风险偏倚评价工具评价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752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76例,对照组37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留置导尿相比,间歇导尿可以降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及泌尿系统感染率。结论 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间歇导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优于留置导尿法。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评价间歇导尿预防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病人泌尿系统感染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从建库至2022年10月收录的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者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随机对照试验(RCT),包括1 013例SCI后NB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间歇导尿能降低SCI后NB病人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RR=0.31,95%CI(0.24,0.41),P<0.000 01],减少膀胱残余尿量[MD=-81.99,95%CI(-112.69,-51.29),P<0.000 01],增加膀胱容量[MD=86.48,95%CI(15.78,157.19),P=0.02],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MD=1.82,95%CI(0.58,3.06),P<0.01],同时降低了肾积水的发生率(P<0.05)。结论:间歇导尿不... 相似文献
12.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个体化康复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 60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传统护理法和个体化护理法,比较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问和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从而找到适宜的护理方法。结果 个体化护理组患者自主排尿早,并发症少。结论 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不同特点,实施个体化护理措施,更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A、B、C、D、E5组,每组患者16例,分别给予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电针刺激及综合治疗,疗程结束后,通过对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等的监测来评价疗效。 结果5组患者经2个月的治疗后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同时生活质量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也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电针刺激及综合治疗均可以显著改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功能性磁刺激(FMS)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采用经S3神经根和膀胱区的FMS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2例,通过对患者尿流动力学的检查、因排尿症状而影响生活质量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综合征(LUTS)症状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0例患者症状有显著改善,日平均排尿次数显著减少,日平均单次尿量增加,尿频、尿急、尿失禁的程度减轻,2例患者无效。结论:FMS可以显著地改善部分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保守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红星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2,22(1):26-31
本文综述了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障碍的保守治疗方法。保守治疗仍是现在主导的治疗方法。随着经验的增加 ,人们已经改变了保守治疗的观念。如果没有通过密切观察而明确患者泌尿系统功能状况 ,则触发性和非触发性的自主排尿及膀胱按压都不是太安全。如今 ,间断导尿和自己导尿已成为首选。对于脊髓损伤患者持续性的尿失禁 ,仍需阴茎套进行集尿 ,而不再使用阴茎夹。同时还应避免长期使用留置导尿管。外部电刺激可通过神经调节和 /或直接诱发下尿路治疗性效应而改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与护理进行综述,介绍了神经源性膀胱的分类方法,阐明了实施康复护理和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留置导尿、间歇性导尿、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的护理要点,旨在尽可能地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膀胱功能,使其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A、B、C、D、E5组,每组患者16例,分别给予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电针刺激及综合治疗,疗程结束后,通过对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等的监测来评价疗效.结果 5组患者经2个月的治疗后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同时生活质量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也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电针刺激及综合治疗均可以显著改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膀胱治疗仪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路感染率及膀胱平衡时间的影响。方法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给予膀胱治疗仪低频电子脉冲治疗,对照组给予膀胱治疗仪假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路感染率及建立膀胱平衡时间。结果经治疗8周后,实验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膀胱平衡时间实验组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治疗仪低频电子脉冲早期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减少残余尿量,加快膀胱平衡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1]。若损伤发生在骶髓平面以上,由于骶髓内的排尿中枢仍保持完整,但失去了高级排尿中枢对它的控制,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及反射性排尿;若病损发生在骶髓部,则因排尿中枢受损,表现为逼尿肌无张力[2]。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即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神经源性膀胱是SCI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做好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与护理,减少并发症,提高其生存质量成为治疗中极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