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MT)联合远程康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71例脑卒中偏瘫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MT联合远程康复,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出院后4、8周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简易上肢功能评定量表(STEF)、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BI)评分均优于出院前24 h(P0.05);对照组出院后4、8周STEF、MAS及BI评分均优于出院前24 h(P0.05),但上肢FMA评分较出院前24 h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出院后4、8周上肢FMA、STEF及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联合远程康复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但手部痉挛改善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作业疗法结合自助具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各25例,均给予Bobath疗法及神经肌肉功能电刺激等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作业疗法及自助具训练。治疗前及治疗1、3个月后,采用Fugl-Meyer(FMA)评定量表评定患者上肢综合运动功能,Barthel(BI)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FMA评分2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2组BI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作业疗法结合自助具训练在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有利于患者重返家庭,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模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预防脑血管病复发的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出院后给予家庭基础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运动模仿训练。2组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由同一医师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上肢部分评估患者的上肢功能、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出院时,2组患者FMA上肢部分、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出院时比较,2组患者出院后各时间点的FMA上肢评分、BI评分均有所提高(P<0.05),且治疗组出院后各时间点的FMA上肢评分、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模仿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疗效,提高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早期介入镜像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病程小于1个月的36例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卒中后规范化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镜像治疗,每次治疗45min,每周治疗5次,持续治疗3周;对照组则辅以与观察组相同时间、相同强度但无镜像反射面的运动训练。于治疗前、治疗后、出院后随访1个月及2个月时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Wolf运动评价量表(WFMT)、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runnstrom分期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对患者偏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经治疗后2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经3周治疗及出院后随访1个月、2个月时其上肢FMA评分均明显改善(均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出院后随访1个月及2个月时其WMFT评分也明显增高(均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随访2个月时其下肢FMA评分和FAC分级指数均明显进步(均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随访1个月、2个月时其上肢Brunnstrom分期也明显改善(均P<0.05),但下肢Brunnstrom分期与同期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经3周治疗后、出院后随访1个月、2个月时其上肢及下肢MAS评级指数均无明显改善(均P>0.05)。 结论 早期介入镜像疗法能明显加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及手功能恢复进程,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亦有改善作用,该疗法值得在脑卒中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住院期间进行家属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ADL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住院脑卒中患者2009年1月~2009年12月间64例为对照组,2010年1月~2010年12月间70例为观察组。2组均按常规给予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家属进行强化康复知识教育,包括康复评定并制定康复目标、并发症相关知识、康复训练及护理技能、心理治疗及出院康复指导等。结果: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上肢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MA及BI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随访6个月后,2组上肢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干预1个月时提高(P〈0.05),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FMA及BI评分2组较干预1个月时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患者家属进行强化康复知识教育可以明显降低偏瘫上肢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改善ADL能力。  相似文献   

6.
柏敏  马腾  张玲  田然  赵露 《中国康复》2021,36(2):109-112
目的:探讨“家庭治疗师签约”服务模式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庭康复指导,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后期无康复打算的脑卒中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进行康复医学科常规出院宣教,并进行出院前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S-QOL)的评定,对照组签订“家庭医生+家庭护士”服务;观察组签订“家庭医生+家庭治疗师”服务,观察组重点进行家庭环境改造和辅助器具的代偿和替代,侧重日常生活能力的应用;对照组侧重日常护理和防护指导。2组均上门家访1次/周;并电话或微信随访患者1~2次/周,提醒和督促患者自我康复训练。3个月后2组均进行第2次BI、FMA及SS-QOL评定。3个月后2组均不加干预,6个月后进行第3次BI、FMA及SS-QOL评定。结果:观察组出院时、出院3个月及出院6个月BI、FMA及SS-QOL评分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下降,除了BI评分出院6个月与出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3个时间点的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出院时、出院3个月及出院6个月的BI、FMA及SS-QOL评分呈持续下降趋势,3个时间点的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出院3个月及出院6个月的BI、FMA及SS-QOL评分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治疗师签约”服务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ADL、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达到《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ICF)全面康复的要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计算机手功能康复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方法对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3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7例)和对照组(17例),试验组在常规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基础上予以计算机辅助训练进行偏瘫上肢功能康复;对照组只对偏瘫上肢进行常规的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患者进行每天1次、每次45min、每周5天,共进行6周治疗。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上肢部分(FMA),简易手功能评定(STEF)和Barthel指数(BI)量表评定,及最大握力、捏力以及5s持续握力、捏力等功能检测。结果:1治疗后组内评分比较,两组的FMA总分、STEF评分及BI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治疗后组间评分比较,试验组的FMA总分、STEF评分及握力、捏力相关指标对比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试验组的握力与捏力相关指标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计算机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改善偏瘫上肢功能方面优于常规任务导向性训练。  相似文献   

8.
康复系列器具在脑卒中上肢瘫痪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创新康复系列器具在脑卒中上肢瘫痪患者康复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上肢瘫痪患者60例,根据入院时间单双日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住院期间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护理及被动康复锻炼,出院后电话随访1次/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使用护理创新康复系列器具,并采用系列康复器具一体化锻炼方案。两组患者均予干预1、3个月门诊复诊,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功能测评指数(Barthel)、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ovett肌力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MAS)的差异。结果干预后1、3个月,观察组BL评分、上肢FMA评分、患侧肢体肌力分级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时,观察组MAS肌张力分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手部痉挛发生率明显下降,MAS肌张力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创新康复器具有助于促进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手部肌力,预防挛缩,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应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能力(BI)和身体移动能力(EMS)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BI评分及EMS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应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多巴丝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康复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前两组患者均给予运动疗法治疗,其中治疗组患者加用口服多巴丝肼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时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上肢FMA及M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前两组患者上肢FMA及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较康复组改善,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巴丝肼可进一步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关刺温针法结合康复技术对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0例,采用Bobath康复技术治疗;关刺温针组30例,采用关刺温针法治疗;关刺温针结合康复组30例,针刺后采用Bobath康复技术治疗,共治疗6个月,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各时点分别采用上肢MAS评分评估上肢抗痉挛疗效,FMA功能活动评分评估运动功能能力,BI评分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1个月后各时间点关刺温针组结合康复组在FMA评分、上肢MAS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单用康复或关刺温针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个月与治疗6个月关刺温针组结合康复组在BI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单用康复或关刺温针组相,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关刺温针法结合Bobath康复技术可有效改善卒中后痉挛期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早期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的肌张力、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影响,以及痉挛分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相关性。方法:4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的药物治疗、针灸、理疗等,治疗组患者加予规范化的综合康复训练。所有病例共评定4次:入组时、脑卒中病程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BI)来评定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的痉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在入组时两组患者MAS评分、FMA评分和BI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在脑卒中病程3个月和6个月时,对照组患者的MAS评分高于同期的治疗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和BI评分在脑卒中病程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与其前一次评定时比较,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逐渐改善(P〈0.001);在脑卒中病程3个月和6个月时,治疗组的FMA评分和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痉挛和改善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偏瘫侧肢体痉挛和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其中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8周时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及M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2周后,发现治疗组MAS评分较治疗前改善,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上肢FMA及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并且治疗组上肢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发现2组患者上肢FMA及MAS评分均较治疗前进一步改善(P<0.05),此时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新Bobath技术介入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用新Bobath技术介入,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结果:治疗12周后,2组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运动治疗基础上,新Bobath技术介入治疗能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上借鉴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结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90 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观察组(n=30)和试验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给予个体化作业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的同时予靳三针结合作业治疗,疗程4 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定(FMA)和Barthel 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各组治疗后FMA、BI 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FMA、BI 评分差值试验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靳三针治疗和个体化作业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家庭实际情况,将9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均在院接受系统康复锻炼,对照组出院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康复锻炼。观察组进行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出院时和出院后3个月运动功能评分(采用FMA评分法)和生活质量评分(采用Barthel评分法)。结果两组出院后FMA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较出院时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出院后3个月FMA评分和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合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庭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家庭康复护理,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促进预后,提升生活质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康复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康复精细化管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8例随机分为2组各24例,2组均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对照组采取随意安排床位及常规的病床管理,观察组根据患者偏瘫个体化特点安排病房病床、病床配套设备、相应精细化处置方法等,并安排康复护士进行24h康复护理巡回。结果:干预1个月后,2组FMA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3及6个月后,2组FMA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观察组的屈肌协同能力评分在干预1、3及6个月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的伴协同运动和脱离协同运动评分在干预后6个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6个月后,2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精细化管理有利于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ADL及部分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分标准(FMA)、Barthel指数法(BI)、老年人身体移动量表(EMS)比较2组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身体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BI评分及EMS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龙耀斌 《中国康复》2012,27(3):171-173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上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上肢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不仅能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而且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体感音乐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效果。方法 2014年11月~2015年11月,9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治疗组(针刺+体感音乐)、对照组1(体感音乐)和对照组2(针刺),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并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上肢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Z3.067,P0.001),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3.326,P0.01)。治疗后,治疗组MAS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Z2.919,P0.01),治疗组FMA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 MAS分级、FMA评分、BI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0%,对照组1为50%,对照组2为53%(χ~2=8.573,P=0.014)。结论针刺配合体感音乐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