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72年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第9、10两简有“五 ”及“石 ”、“血痒”、“膏 ”、“泔 ”的记载。就其病名与症状的描述而言,颇似当今的淋证。本文就两简中的“ ”、“泔 ”、“五 ”进行探讨,认为“ ”是多义字,有罢病、淋证等含义,同时又是“癃”的省写,故“ ”字即“癃”字,属“淋证”。“泔 ”,为米泔汁样小便,伴小便频数涩痛的症状,类似于当今临床“白浊”的部分表现。“五 ”中的第五淋尚难以确定。 相似文献
2.
前接 第 9期 文 中:□表 示简 文 断阙 或 漫 漶 字数 不 详 。□表 示 简 文泐蚀 的 字数 。治 表示 根据 残 余字 形或 上 下文 义可 以 补出 来的字 。●表 示各 种 特殊 符号 。括 号内 数字 为 简牍 序码 。【 医简 释 文 】为 原 书 释 文 ,【 句 读 补 正 】为 笔 者 所 加 的 标 点 符号 ,新 辨 认 补 正 ,取 消 字 外 方 框 等 内 容 ,【 注 解 】即 为 笔 者在原 书 注释 基础 上 所加 的注 解 。【 医简 释 文】 ●治久 泄肠 辟 血□□裹□□□□医 不能 治皆 射 去方 黄 连 四 分 黄 芩 石 脂 龙 骨 人 参 姜 桂 各 一 分 凡 七… 相似文献
3.
4.
《武威汉代医简》句读补正注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72年11月,甘肃省武威县柏树公社出土了珍贵的医学简册———武威汉代医简,由于该简册代表着东汉早期我国的实际医学水平,填补了医学史料的空白,因此,简册出土以来引起考古界、医史学界的高度重视。197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甘肃省博物馆和武威县文化馆合编的《武威汉代医简》[1]一书。该书根据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实物,运用红外线摄象技术进行辨认,然后整理出摹本、释文、注释。此书一出,为武威汉代医简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蓝本。由于缺乏对同时代非医学文献以及后世医学文献中相关内容精细的比较研究,过去对部分专用词汇的考释也存在一定的问… 相似文献
5.
前接第6期文中符号、标题:□表示简文断阙或漫漶字数不详。□表示简文泐蚀的字数。治表示根据残余字形或上下文义可以补出来的字。●表示各种特殊符号。括号内数字为简牍序码。【医简释文】为原书释文,【句读补正】为笔者所加的标点符号,新辨认补正,取消字外方框等内容,【注解】即为笔者在原书注释基础上所加的注解。亡虫亡虫亡虫亡虫亡虫亡虫亡虫穷艹亡虫亡虫【医简释文】□□瘀方乾当归二分弓穷二分牡丹二分漏庐二分桂二分蜀椒一分一分凡[11]□□皆冶合以淳酒和饮一方寸匕日三饮倍恿者卧药中当出血久瘀[12] 【句读补正】□□瘀①方:乾… 相似文献
6.
以原简照片为底本,结合文理和医理知识参考《武威汉代医简》[1]和《武威汉代医简注解》[2]等诸家观点对当前有关武威汉代医简校注中所存在的文字识录、句读和注释方面的问题谨陈管见,并与相关同仁共商。 相似文献
7.
《武威汉代医简》考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威汉代医简》考释杜勇安徽省庐江县乐桥医院(231581)主题词@《武威汉代医简》*中医药学文献1972年,甘肃省武威县汉墓出土一批医学简牍,1975年文物出版社将简文加以整理出版了《武威汉代医简》,对简文的考释作了精细的研究。此后王辉曾就医简中“... 相似文献
8.
9.
10.
浅谈《武威汉代医简》中的活血化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代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等编纂的《血淤证与活血化淤研究》的内容提要中说:“血淤证与活血化淤的治疗方法,在中国医药学中有着极为古老的渊源和极其丰富的内容。远在现存我国经典医著《黄帝内经》成书前的《武威汉简·治百病方》中就载有淤方,经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常用常新,历数千年而益效。”这里所说的《武威汉简》是“1972年自甘肃武威县柏林公社下五畦大队兴修水利时,从一座汉墓墓棺内一马姓骨骼的 相似文献
11.
《武威汉代医简》的用字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2年,文物工作者在甘肃省武威旱滩坡汉墓发掘了一批汉人抄写的医简,出土的简帛书和同期传世古籍相比,在用字上的最大特点是通假字、俗字和讹字多.研究并说明这种现象,对了解汉字的发展规律,无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谈谈通假字的使用情况,并对原书中未考释或考释有误的词,重新考释,现分4种情况来说明. 相似文献
12.
13.
《武威汉代医简》简50有关大黄一药,学界有两种意见:一是释作"大黄肉",指除去粗皮的大黄;一是释作"大黄丹",指断面呈红色的大黄。根据《武威汉代医简》"肉"、"丹"二字的书体特征,指出其当释作"大黄丹"。进而通过分析《武威汉代医简》偏正式词汇的构成特点,发现其俱是前偏后正式结构,指出将"大黄丹"解释作断面呈红色的大黄,有悖《武威汉代医简》惯例。通过考察汉代炼丹术及《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本草著作以及《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等方书,指出"大黄丹"当指"黄丹"。 相似文献
14.
以敦煌汉简图版为底本,参考《敦煌汉简》释文,对其中的20枚医药简进行解读,发现西汉末期中医学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理法方药体系,在外感伤寒病的辨证施治方面达到了一定水平,并且在汉简中首次出现了"黄帝"和"针"的名词。 相似文献
15.
武威汉代医简是1972年出土于甘肃武威的汉代医简,共有医学简牍92枚,其内容涉及内、外、妇、儿、针灸等多个学科,其中论及痹证的有13枚,占14.13%,在所记载的30个方剂中,治疗痹证的有6个,占20%[1]。从痹证在武威汉代医简中所占篇幅可见,痹证从古至今就是一种常见病、难治病。从出 相似文献
16.
居延新简中有一些与医药相关的零星资料。在这些医药资料中,疾病信息较丰富,主要包括疾病名称与症状、就医诊断、疾病愈后、病亡情况、法医鉴定等内容;医方信息较少,仅为少量药物的药方剂型、药名与分量、煎熬饮服方法等。根据这些医药信息并联系其他相关的出土医药文献,可以窥测当地当时的疾病、医药情况。 相似文献
17.
18.
从《敦煌汉简》中记载的病历记录、医生、医疗机构、出诊巡回、药物供给、日作记录、死亡登记等方面入手探讨西汉时期敦煌边塞屯戍队伍中执行的一整套医药医务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9.
对《敦煌汉简》与《居延汉简》医药简中药物制度进行探究,指出西北敦煌、居延边塞屯戍队伍中,有一整套药物制度:1)中央朝廷领导戍边队伍药物行政、药物官吏体系的主体制度;2)药物机构自成体系的制度;3)药物和成方供给、吏卒就医用药的免费制度;4)药物采购在财务上的支出制度;5)对基层亭燧药物备置及检查制度等。以上制度保障了吏卒的健康和战斗力不受影响,确保了汉朝王廷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相似文献
20.
居延汉简是我国考古史上一次重要的早期简牍发现,其中与医药卫生有 关的简文,是研究我国早期中医学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但近30年来,对其进 行系统整理、甄别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这是中医界对居延简进行系统。 全面的整理考证研究,本刊予以正式发表,以供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