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囊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场所。胆固醇结石形成并不完全依赖于胆汁的物理化学成分改变 ,胆囊功能改变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胆囊粘膜功能异常、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胆囊结石与肠道功能改变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胆囊运动的异常与胆囊结石的形成紧密相关.胆囊伴发结石时,可有胆囊收缩改变和排空减少、在胆固醇结石的病例,胆囊收缩减弱更与胆汁成石指数相关.在胆囊结石形成过程中,胆囊收缩异常与胆汁成份改变互相影响,促进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3.
胆囊胆固醇结石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遗传和环境因素是其发病的重要诱因。一直以来,肝脏脂质代谢异常导致的胆汁胆固醇过饱和被认为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近期,胆囊功能异常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综述胆囊功能失调与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关系,包括胆囊的运动和浓缩功能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探讨胆汁成份异常、胆囊动力学变化和胆囊结石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家兔胆囊结石动物模型进行了胆囊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除胆汁成份异常外,胆囊动力学变化参与了胆囊结石形成。消炎痛能减少胆汁粘蛋白含量抑制胆固醇成核过程而防止胆囊结石形成;而红霉素能通过促进胆囊收缩同时减少胆汁粘蛋白含量和促进胆囊排空,从而更有效地防止胆囊结石形成。提示:改善致石胆汁引起的胆囊动力学变化较改变胆汁成分更有利于防止胆囊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5.
胆囊运动的异常与胆囊结石的形成紧密相关。胆囊伴发结石时,可有胆囊收缩改变和排空减少。在胆固醇结石的病例,胆囊收缩减弱更与胆汁成石指数相关。在胆囊结石形成过程中,胆囊收缩异常与胆法成份改变互相影响,促进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6.
胆囊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场所,胆固醇结石形成并不完全依赖于胆汗的物理化学成分改变,胆囊功能改变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胆囊粘膜功能异常,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胆囊结石与肠道功能改变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胆囊的良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是胆囊结石病和胆囊炎。以下就这两种疾病作一分类。一、胆囊结石病胆囊结石多为胆固醇结石,胆囊内结石的形成,与胆汁中的脂质代谢异常和存在着有利于结石形成的因素有关。用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的方法,可将胆石分成以下3类:①纯胆固醇或胆红素钙结石。②含胆固醇、胆红素钙、碳酸钙的混合结石。③复合结石,指核心为一种结石,而外壳则由另外的成分构成,如常见的核心为一胆固醇结石而外围包绕着一层钙。红外光谱分析虽然可以较准确地得知结石的成分,但由此而作出的结石分类,种类繁杂,缺乏临床意义〔1,2〕。目前,国内…  相似文献   

8.
血清脂质、载脂蛋白与胆汁类脂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确立胆囊胆固醇结石易患人群高危因素与防石因素的血清学指标,以及指导口服胆汁酸溶石治疗剂量与疗程,我们探讨了胆囊结石患者血清胆汁酸、脂质、载脂蛋白(Apo)与胆汁中胆汁酸、类脂间的相关关系。一、资料与方法55例胆囊结石和(或)胆总管结石患者,男19例...  相似文献   

9.
大耳白兔30只均分三组,对照组饲正常饲料,致石组饲含1.2%胆固醇和0.5%胆盐的高胆固醇饲料及麦芽糖糊,防石组饲高胆固醇饲料及正醇。一月后心脏穿刺测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并剖腹取胆囊及肝胆管胆汁测各种胆汁成分。结果:防石组血清胆固醇和胆囊胆汁中胆固醇、磷脂、钙等明显低于致石组,提示饮酒对胆固醇结石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胆囊结石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胆囊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长期以来 ,许多学者致力于胆固醇性结石发病机理的研究。胆固醇性结石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 ,其发病机理的主要方面是胆汁胆固醇分泌增加导致的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升高。近年来遗传流行病学和动物模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 ,基因研究有可能成为揭示胆石发病机理的一个突破点。本文就胆囊结石成因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1 致石基因遗传流行病学和动物模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 ,基因因素对胆囊结石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胆石病的遗传模式可能是多基因参与。1.1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胆固醇结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CD68在胆囊壁中的表达和分布,探讨其与胆囊壁的脂质转运、胆固醇结石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PV-9000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68在34例胆固醇结石病人、19例非胆囊结石病人及15例对照组胆囊壁标本中的表达。结果CD68表达主要分布在胆囊粘膜上皮细胞顶侧,胆固醇结石病人、非胆囊结石病人胆囊壁CD68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壁中CD68在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和非胆囊结石病人的表达上调,反映了胆囊壁对脂质的吸收和转运功能,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综述女性激素致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机制,为预防雌、孕激素致石形成寻找途径。方法复习有关雌、孕激素致石形成的文献,总结其致石机制。结果雌激素主要通过核效应机制影响胆固醇代谢导致胆固醇结石形成,也可通过非核效应促使胆固醇成核及影响胆汁排空参与结石形成。孕激素通过核效应机制影响介导胆囊平滑肌收缩舒张的G蛋白α亚基损伤胆囊运动,通过非核效应途径影响离子通道及信号传导削弱胆囊运动,但孕酮的非核效应在结石形成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结论女性激素致石机制复杂,明确其相关致石机制可为预防雌、孕激素致石形成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女性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比男性高,性激素影响胆汁成分、肌囊运动功能和胆汁促成核因子是其三个主要原因。但胆囊黏膜性激素受体表达及肠上皮化生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尚无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胆囊黏膜性激素受体表达及肠上皮化生与胆囊结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家族性胆固醇结石患者肝组织CYP7A1 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家族遗传性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散发性胆固醇结石患者和非结石患者肝组织CYP7A1基因mRNA的表达改变及其与胆汁成石性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研究了28例具有家族遗传性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30例散发性结石患者和32例非结石患者肝组织CYP7A1 mRNA的表达变化;并采用生物化学技术行胆汁脂质分析,计算成石指数.结果:家族遗传性和散发性胆固醇结石组CYP7A1 mRNA表达水平较非胆固醇结石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在家族遗传性和散发性胆固醇结石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别;各组肝组织CYP7A1 mRNA表达与胆汁成石指数(LI)呈负相关.结论: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肝组织CYP7A1 mRNA水平降低,因而CYP7A1 mRNA表达下调可能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CYP7A1是决定胆汁成石性和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生的一个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15.
雌性激素及脂质代谢异常在胆囊结石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雌性激素及脂质代谢异常在胆囊结石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比较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患者血清雌激素(E2)和孕激素(P)水平,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A(APoA1)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胆囊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结果 胆囊结石患者血清E2和P水平明显高于胆囊息肉患者,胆囊结石组血清TC、TG、LDL-C水平高于胆囊息肉组,而HDL-C和APOA1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组织中ER及PR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胆囊息肉组.结论 E2和P通过作用于相应受体.使调控胆囊肌肉收缩的信号分子表达降低,导致胆囊收缩运动受损,胆囊胆汁淤积,同时雌激素可通过对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使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增加,胆汁成石指数提高,可能在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检测胆囊结石胆汁中L型细菌的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L型细菌在胆囊结石、胆囊炎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高渗培养技术对130例胆囊结石、胆囊炎及20例非胆道疾病的患者胆囊胆汁标本进行普通菌及L型菌联合培养。结果 L型菌总检出率胆囊疾病组为59.2%,对照组为5.0%;胆囊结石胆汁中,检出率最高为胆色素类结石(88.9%),其次为混合性胆石(80.0%)、胆固醇结石(54.8%)和黑色结石(50.0%);多发结石明显高于单个结石,随年龄增加,其感染检出率增高。结论 L型菌感染可能在胆囊结石、胆囊炎发生发展中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应重视其检测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洪智贤  何小东 《消化外科》2006,5(6):479-482
胆囊结石已成为一种严重困扰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从全世界范围来看,70%~80%的胆囊结石为胆固醇结石。对胆囊结石,尤其是胆固醇结石成因的研究一度成为胆道外科的热点。经过40多年的探索,这一研究已经从最初的对胆石、胆汁理化性质的分析,深入到了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领域。最近的研究集中在胆固醇代谢、“致石基因”的确认等方面。本文对近年来研究取得的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囊胆固醇结石与胆固醇息肉的关系.方法:抽样调查172例因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行内镜保胆手术的患者(术后3年以上),其中胆囊结石119例,胆囊息肉39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14例,观察患者术后结石与息肉的复发情况.结果:119例胆囊结石患者中,术后结石复发22例,无新发息肉;39例胆囊息肉患者中,术后息肉复发3例,新发结石1例;14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患者中,术后息肉复发2例,其中1例并结石复发;胆囊结石与胆囊息肉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胆固醇结石与胆固醇息肉可能是发病机制各异的相互独立的疾病,但胆囊息肉可能通过影响胆囊内胆汁流体的状态而影响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导致较高的术后复发率,故对合并胆囊息肉的胆囊结石患者不推荐保胆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纯胆囊结石患者胆囊胆汁淀粉酶(amylase,AMY)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影像学诊断明确的单纯胆囊结石患者50例,均行LC术,术中取胆囊胆汁3 mL,采用干化学法检测AMY,与血AMY比较,并对切除的胆囊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 50例患者中胆囊胆汁AMY为30~3 020 U/L,平均(474.7±753.2)U/L,与血清AMY(64.3±17.1)U/L比,胆汁AMY明显升高(P0.05)。其中胆固醇性结石19例,胆色素性结石14例,混合性结石17例,胆色素性结石组和混合性结石组均高于胆固醇性结石组的胆汁AMY(P0.05)。腺肌症胆汁AMY水平高于非腺肌症的AMY水平(P0.01)。结论胆囊结石患者存在胰胆反流,胆汁中AMY升高可能与结石形成及胆囊的病理学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尼曼匹克C1样1蛋白与胆固醇结石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胆囊结石占胆石病的绝大部分,主要成分是胆固醇,因而称为胆固醇结石病(简称胆石病),其主要发病机制是体内胆固醇代谢紊乱,表现为胆汁胆固醇过饱和,进一步在胆囊内成核形成胆固醇结晶,最终导致胆固醇结石形成。机体胆固醇代谢包括若干过程:胆固醇的重新合成、肠道吸收食物与胆汁来源的胆固醇以及肝脏向胆汁分泌胆固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