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技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某院收治的需进行上颌窦底冲压提升修复的患者8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共植入103枚种植体,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种植义齿的修复。随访时间1~8年,平均随访(2.72±1.43)年。通过X线片检查和临床检查来观察患者的修复效果。结果:80例施行上颌窦底冲压提升修复患者中,8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上颌窦黏骨膜穿破,但在观察期内均未出现上颌窦炎等相关并发症。全部植入的103枚种植体与骨的结合均为良好,均顺利完成义齿种植修复,至今仍未出现种植体脱落状况,患者满意度良好。结论:对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患者采用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技术进行修复具有良好的效果,创伤小,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临床上颌后牙缺失患者行种植修复时,其主要问题为解剖生理学方面受限制,如上颌窦气腔体积变大、缺牙以后伴随牙槽骨吸收和牙槽骨质疏松等,所以对于上颌后牙缺失修复被当做是禁区[1]。Summers[2]在1994年首次提出经压槽嵴顶充填植骨的上颌窦底提升手术。而后临床上颌后牙缺失并伴随骨量不足患者主要采用上述两种方式解决种植修复问题。但临床上颌窦低提升手术有很多不便,如需要充填植骨材料、步骤繁琐、等待植骨材料固结所造成修复时间增加等[3]。目前,对于上颌窦底骨高度不充足,且上颌远、近方有一定骨组织患者临床医师多采用倾斜种植技术进行治疗。因此,本研究经过分析上颌结节倾斜种植体联冠桥修复对部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颌窦提升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到至2013年2月收治的32例上颌后牙区种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2例患者实施口腔种植术,均成功,成功率为100%,共使用41颗3i种植体植入上颌后牙区。6个月随访发现所有患者牙齿功能良好,牙龈无形态色泽异常,种植体未发生并发症,治疗效果理想。结论上颌窦提升术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术中疗效可靠,可扩大牙体种植术的适应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CBCT评估采用液压法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治疗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上颌骨骨量不足行种植修复患者30例(40颗种植体),均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术,剩余牙槽骨高度(RBH)为2~4 mm。采用CAS-KIT工具盒进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行CBCT检查,并测量骨增量高度。结果 所有种植体无松动、脱落及上颌窦炎发生,CBCT显示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经6~24个月随访观察,临床效果良好。术后6个月平均窦底垂直骨增量为(7.31±0.58)mm。结论 采用CAS-KIT工具盒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是一种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上颌后牙区种植外科技术,可用于上颌窦底垂直骨量严重不足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刘存津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572-573
目的观察与研究上颌窦提升手术合并种植体同期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选择自2008年6月至2010年4月行上颌窦提升种植体同期植入手术患者60例,其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27~58岁。对该患者通过牙槽嵴顶入路,行上颌窦提升合并种植体同期植入手术,共有88枚种植体植入,手术时,不将任何骨充填材料植入上颌窦内,缺牙部位牙槽骨的骨高度可为5~8mm,平均为(6.58±1.02)mm。针对上颌窦内种植体凸入的不同长度与窦底改建状况进行卡方检查。结果该患者中有1例种植体在术后15d由于牙龈红肿、牙齿松动而取出外,其他患者的种植体均能够与骨良好的结合,完成了义齿的修复,种植体的咀嚼功能良好且附近软组织未出现发炎等症状。上颌窦内种植体平均凸入2.56mm,48枚(55%)种植体的根方有新骨形成,30枚(35%)有新的上颌窦底形成,9枚(10%)无明显新骨形成。从统计学分析可看出,上颌窦内种植体凸入的不同长度和窦底改建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12,P=0.191)。结论要严格掌控上颌窦提升手术的适应证,上颌窦提升手术合并种植体同期植入的临床效果在短期内是可以预期的,上颌窦提升的高度与新窦底的形成并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剩余牙槽嵴高度为4~6mm时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的可行性。方法42例上颌窦剩余牙槽嵴高度4~6mm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55枚,术后6个月进行修复并随访6~36个月。结果窦底平均提升高度(2.9±0.8)mm,有12个牙位发生窦黏膜穿孔,所有患者术后无明显上颌窦炎症状,6个月后所有种植体均获得有效骨结合,新生骨(2.1±O.9)mm。随访期内无种植体松动脱落,存留率100%。结论上颌窦剩余牙槽嵴高度为4~6mm时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牙种植在短期效果良好,但临床选择仍需慎重。  相似文献   

7.
上颌后牙缺失后,缺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常需行上颌窦底外提升术来改善。手术通过在上颌窦底壁与上颌窦膜之间植入较多的骨移植材料以形成成骨空间,并促进成骨,最终获得足够的骨高度,满足种植体植入的需求。目前,临床应用的骨移植材料主要有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和人工合成骨替代材料,各种材料均存在一定的优势及局限性。此外,一些组织工程材料也在研究发展当中。本文将对上述应用于上颌窦底外提升术的各种骨移植材料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CBCT影像对中国北方汉族人上颌前牙区骨解剖标志进行洲量。方法:2009—12~2012—12在佳木斯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就诊的以“上颌前牙区缺失”为主诉的患者61例。测量全部符合纳入标准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牙体长轴处的可用骨高度和宽度。所得数据输入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国北方人上颌前牙区牙缺失后,46例上颌中切牙可用骨高度(17.46±4.02)mm,可用骨宽度(6.13±1.86)mm;36例上颌侧切牙可用骨高度(17.12±3.66)mm,可用骨宽度(5.77±2.01)mm,17例上颌尖牙可用骨高度(18.16±3.92)mm,可用骨宽度(6.80±2.23)mm。结论:中国北方汉族人上颌前牙区域牙缺失后可用骨宽度男女差异显著。CBCT是一种在上颌前牙复杂解剖位置进行三雏测量的有益工具。  相似文献   

9.
我门诊发生二次拨牙导致牙根误入上颌窦。均马上去掉齿槽骨,打通上颌窦,用探针勾出腭侧断根,并用生理盐水冲洗上颌窦与创口,明胶海绵填塞创口,将齿龈缝合。给青毒霉素肌注。五日后病人复诊,创口愈合良好,拆线后病人无任何不良反应。讨论上颌前磨牙的根尖与上颌窦底有密切的关系,有时慢性根尖感染将根周骨破坏,以致根尖周组织与上颌窦底有密切的关系,有时慢性根尖感染将根周骨破坏,以致根尖周围组织与上颌窦底的粘膜发  相似文献   

10.
上颌后牙区常因骨量不足和骨质疏松使种植体植入困难,上颌窦前外侧壁开窗植骨种植技术已成为解决上颌后牙骨量不足的常规手段,但手术创伤较大,对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近年来有学者报告采用从牙槽嵴顶人路外提升法(冲压法)提升上颌窦底,并植入骨移植材料,手术创伤明显缩小,临床效果较满意,我科2006年5月~2007年8月对10例患者采用局部提升法局部提升上颌窦底,植入骨粉和自体骨,种植体同期植入后上颌牙区,取得较好的初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上颌后牙区牙齿缺失多见于中老年人,解剖上此区多由于上颌窦底过低可用骨量不足、牙槽骨萎缩、骨质较为疏松、上颌窦气化等限制,为牙齿种植修复增加了难度[1]。上颌后区骨量不足种植体植入有多种方法,以上颌窦内、外提升术最为常用。慢性牙周炎是上颌后牙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牙槽骨常因牙周病的破坏而不同程度的骨吸收,然而牙周炎患者种植术后感染的风险较高。上颌窦内提升术相对外提升术手术创伤小,术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上颌窦底由牙槽突组成,正常发育的上颌窦,其下壁复盖于上颌第一磨牙至第三磨牙之牙根。较大的窦、牙根与窦底间只隔一薄层约1~2毫米的富有海绵骨质的牙槽骨,有时缺乏骨壁而仅隔一层粘膜。笔者曾  相似文献   

13.
上颌牙根特别是上颌磨牙的牙根与上颌窦底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临床上拔除此类牙时很容易造成上颌窦底或将断根推入上颌窦内,为此笔者对上颌窦底的形态与上颌牙根的关系,进行了临床研究,并结台笔者在临床上遇到的10例意外进行分析,为临床拔牙及避免造成上颌窦损伤提供参考。本文的临床资料是选用我院放射科在1993年1月~1996年1月间拍摄524张符合研究要求的上颌双尖牙,第一、二、三磨牙的根尖片。研究方法是按日本学者腾下昌已根据上颌牙根与上颌窦的关系确定的四种类型即接触型、非接触型、交叉型和突出型四种,统计学采用 SPLM 统计软件对牙位、性别各  相似文献   

14.
浦江  高宝霞  赵宾  董宏宇 《河北医药》2012,34(7):1006-1008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对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测量,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具备上颌后部多层螺旋CT扫描数据的患者资料,应用CT配套软件观察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的关系并测量上颌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间的距离.结果 85例患者中,上颌窦与上颌后牙关系分型:Ⅰ类7例;Ⅱ类16例;Ⅲ类13例;Ⅳ类26例;Ⅴ类23例.上颌窦底和上颌后牙牙根的距离:小于1.5 mm 40例;1.5~2 mm 21例;2 mm以上24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在判断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关系方面有较高应用价值,其中Ⅳ、Ⅴ类患者和上颌窦底与上颌后牙牙根的距离小于1.5 mm的患者,临床治疗中应预防上颌窦穿孔或上颌窦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甲硝唑又名灭滴灵 ,原为杀毛滴虫药 ,因其抗厌氧菌的作用 ,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口腔、耳鼻喉科。笔者对 5 6例双侧慢性上颌窦炎的患者 ,均采用同一病人双上颌窦不同用药 ,经上颌窦穿刺分别注入甲硝唑和庆大霉素冲洗窦腔 ,对比观察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5 6例双侧慢性上颌窦炎病人 ,男 37例 ,女 19例 ,年龄 13~ 5 7岁 ,病程 1~ 2 0年。临床表现均有头晕、鼻塞、脓涕多、双上颌窦区胀痛 ;X线片诊断为慢性上颌窦炎 ,窦腔昏暗为主。1 2 治疗方法 :对 5 6例病人的双侧上颌窦分别用甲硝唑、庆大霉素穿刺冲洗 ,观察对比疗…  相似文献   

16.
赵宏霞 《江西医药》2021,56(8):1173-1176
目的 分析非翻瓣上颌窦内提升微创种植术对上颌后牙区单牙缺失患者口腔健康状态评估量表(SOHSI)评分及中期种植体完好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118例上颌后牙区单牙缺失患者(2017年6月~2019年5月),依照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各59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经牙槽嵴顶入路冲顶法行上颌窦内提升术,观察组接受非翻瓣上颌窦内提升微创种植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术前及术后3d疼痛程度[视觉模拟法疼痛评分标准(VAS)]、术前及术后1个月SOHSI评分、红色美学指数(PES)评分、术后1年边缘骨吸收量、上颌窦底提升高度、种植体情况(完好、松动、脱落)、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3d,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1个月,两组SOHSI评分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言语功能、咀嚼功能、日常活动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PES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1年,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边缘骨吸收量较少,上颌窦底提升高度较高(P<0.05);术后1年,观察组种植体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上颌后牙区单牙缺失患者接受非翻瓣上颌窦内提升微创种植术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程度,提高种植体完好率,提升上颌窦底,减少骨吸收,改善口腔健康状态,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上颌磨牙的牙根与上颌窦关系密切,在拔除断根时使用器械或用力不当造成上颌窦穿通而将断根推入上颌窦内。现根据30年所积累的15例有关资料,粗浅介绍临床体会。如下: 一、临床资料: 15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3岁。15例进入上颌窦的牙根中左右两侧第一磨牙10例、第二磨牙3例、左上第2前磨牙1例。尤以上倾第一磨牙腭侧根为多占8例、近中颊根次之占3例,15例中2例系残根外,其余均为手术断根。通过根尖片、全景X线片显示局限性窦粘膜改变,从而可以较清楚的了解上颌窦与牙根关系,按日本学者内田雄基分型:普通型1例(根尖与上颌窦底尚有距离。根尖漏斗状底下型2例(部分牙根尖与窦底重叠)。普通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口腔种植修复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0年7月至2010年7月于我院行口腔修复治疗的患者629例,运用了Branemark种植法、上置法植骨术、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牙槽突垂直骨牵引术等方法进行口腔种植修复。结果629例患者中,624例对修复效果满意,4例重新修复后感觉满意,1例对修复效果表示勉强可以接受。结论口腔种植治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患者的满意度比较高,但关于口腔种植修复的研究仍然处在不断的探索发展中。  相似文献   

19.
<正>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位于鼻腔和口腔之间,上颌后牙牙根有时和上颌窦底之间只覆有一层非常薄的骨板,有时牙根甚至突入上颌窦内,此时牙根仅以黏膜与窦腔相隔,与上颌牙齿关系最密切的主要是上颌窦底壁。牙源性上颌窦炎(odontogenic maxillary sinusitis,OMS)是由上颌后牙疼痛、牙源性感染和牙科手术等引起,多为单侧上颌窦炎、伴有鼻腔异味或有异常分泌物流出,且对传统上颌窦炎症治疗无效的一类疾病~([1])。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由于其放射剂量小、分辨率高、可提供三  相似文献   

20.
赵艳萍  董伟  冯晓杰  杨倩 《河北医药》2013,35(15):2380-2381
近年来,牙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而牙种植手术的成功,除了与患者自身的健康状况,种植体的先进性以及医生的手术操作技巧有关外,护士所做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院自2010年开展种植牙手术,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其中1例左上颌第二磨牙区上颌窦提升同期牙种植手术的成功在牙种植成功案例中所鲜见,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