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超声造影在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良恶性肝肿瘤的超声造影增强时相及回声变化规律。方法 对31例共59个肝肿瘤病灶在超声造影后,观察肿瘤病灶在造影增强后各时相图像特点,对比分析良恶性肝肿瘤造影增强的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及减退时间,并对造影前后及增强CT检测的病灶数目、大小及边界清晰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7个肝细胞肝癌病灶中13个表现为典型“快进快退”,2个表现为“同进快退”,另2个表现为“快进慢退”,后经病理证实为高分化型肝癌。36个转移性肝癌病灶分为少血供转移癌组21个,表现为动脉相呈低回声环形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回声;多血管转移癌组15个,表现为动脉相呈完全高回声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回声。6个肝血管瘤中5个表现为向心性环形持续缓慢充填,另一例直径9mm的小血管瘤表现为完全快速向心充填。肝血管瘤造影增强的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及减退时间均长于肝细胞肝癌及转移性肝癌(P〈0.05)。造影后所测肿块直径大于常规超声和增强CT,所检出肿块数目多于常规超声和增强CT,造影前13个肿块边界显示不清晰,造影后显示清晰。结论 超声造影在肝肿瘤的定性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患者应用 CT 检查与超声造影(CEUS)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48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大小的肝血管瘤、是否合并脂肪肝等因素下的检查效率。结果 CT 检查检出42例,检出率为87.50%;超声造影检出43例,检出率89.58%;两种方法的检出
  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CT 检查>3 cm 的肝血管里发现率显著高于≤3 cm 的肝血管瘤( P <0.05)。对不同大小的肝血管瘤超声造影检查发现率无显著差异( P >0.05)。对不同大小的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为整体信号的增强变化均不显著( P >0.05);但是>3 cm 肝血管瘤的斑片状增强型信号显著高于≤3 cm 肝血管瘤组( P <0.05)。CT 对是否合并脂肪肝的肝血管瘤患者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 P >0.05);超声造影检查,合并脂肪肝的肝血管瘤患者检出率为58.33%显著低于不合并脂肪肝的肝血管瘤患者的100%( P <0.05)。结论对于合并脂肪肝的肝血管瘤患者 CT 检出更具优势,超声造影检出结果受肝血管瘤大小的影响较小,两种方法可以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观察不同回声型小血管瘤的灌注及其回声变化规律,探讨超声造影对重度脂肪肝患者伴发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5例常规超声不能明确定性或CT检查漏诊的典型脂肪肝伴疑诊肝小血管瘤患者的27个病灶,采用超声造影进一步检查,并与增强CT或MRI结果 比较.结果 注射造影剂后平均(17.0±4.4)s病灶开始出现回声增强,12个(12/17)直径≤2 cm的病灶呈现整体均匀或不均匀增强,边界较清晰,回声明显强于周围脂肪肝组织背景或呈现强回声"淹没征";8个(8/10)直径>2.0 cm的病灶表现由周边向中心呈"片状"或"环状"不规则增强;1例CT未显示的直径1.3 cm的弱回声病灶注射造影剂后12 s出现边缘增强,持续至6 min肝实质期开始消退.直径>2 cm与≤2 cm病灶超声造影剂增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脂肪肝背景下伴发肝小血管瘤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肝内血管瘤的价值。方法回顾96例肝内血管瘤的超声显像特征,同时进行分析。结果超声能及时准确地诊断肝内血管瘤,准确率为95.83%,根据声像图特征,可将肝内血管瘤分为3型:(1)强回声型;(2)弱回声型;(3)混合回声型。结论超声诊断肝内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超声造影与增强CT/MRI在诊断直径≤3cm肝脏占位病变中的价值。方法≤3cm的肝脏占位病灶40例患者分别进行超声造影、增强CT/MRI检查,比较超声造影与增强CT/MRI诊断≤3cm肝占位病变的准确性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超声造影与增强CT/MRI诊断≤3cm的肝脏占位病灶的准确性分别为90.0%及82.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二者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k=0.69)。对于病史不明确的单个占位病灶,超声造影可通过对增强时相的比较分析,鉴别其性质。结论超声造影及增强CT/MRI对≤3cm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均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诊断海绵状肝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某院治疗的94例疑似海绵状肝血管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将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分析患者超声造影影像学表现。结果94例患者中经病理诊断有65例确诊为海绵状肝血管瘤,共发现病灶数73个,其中肝左叶病灶数有25个,肝右叶病灶数有48个,直径为1.4~4.3cm,平均直径为(2.79±0.82)cm;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65例确诊患者中有39例为海绵状肝血管瘤,共包含病灶数46个,34例患者呈现高回声,考虑为血管瘤;有9例患者被误诊,26例患者被漏诊。经超声造影检查发现65例确诊患者中有57例为海绵状肝血管瘤,共包含病灶数67个,其中39个病灶为周边向中心完全充填,16个病灶充填时间缩短,整体性呈现增强状态,5个病灶为低回声病灶;有5例患者被误诊,8例患者被漏诊。超声造影诊断准确度及灵敏度均较常规超声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在海绵状肝血管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其可有效区分高回声病灶与低回声病灶,提升诊断准确度及灵敏度,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7.
实时谐波超声造影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实时谐波超声造影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病理证实的肝门胆管癌病例,分析病灶的增强时间、增强强度及增强方式,并比较造影前后病灶的清晰显示率。结果:肝门胆管癌平均在17.3s病灶开始增强,25.0s时增强达峰值,64.3s时回声已表现为低于周围肝实质。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分别有50.0%(15/30)及93.3%(28/30)表现为低回声。73.3%(22/30)的病灶增强方式表现为整体增强。造影后,病灶清晰显示率从造影前的23.3%(7/30)提高到93.3%(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时谐波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病灶的清晰显示率,对于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内小病灶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最大直径小于3cm的肝内小占位病灶进行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病理诊断良性病灶20例,恶性病灶20例:常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52.5%,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为95.0%,后者高于前者(P〈0.05)。结论超声造影在肝内小病灶的定性诊断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明显优于常规超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观察肝良性占位病变造影剂灌注特点,探讨其对肝良性占位病变分类诊断的意义。方法 选择103例病理证实的肝良性占位病变患者(血管瘤33例,肝硬化增生结节11例,肝细胞腺瘤3例,胆管细胞腺瘤1例,局灶性结节增生6例,局灶性坏死11例,炎性假瘤4例,肝脓肿18例,局灶性脂肪浸润不均匀14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采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2.4ml团注)和低机械指数(M10.09~0.15)反向脉冲谐波造影成像技术进行实时超声造影观察。结果 81.8%(27/33)肝血管瘤表现为周边结节状增强及向心性增强模式;83.3%(5/6)局灶性结节增生早期动脉相显示“轮辐状”增强;90.9%(10/11)肝硬化增生结节和100%(14/14)局灶性脂肪浸润不均匀超声造影变化与周边肝组织基本一致;腺瘤及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动脉相均显示快速整体增强100%(6/6),延迟相83.3%(5/6)显示为等回声或高回声;92.9%(13/14)局灶性坏死和炎性假瘤超声造影病灶内未见增强;94.4%(17/18)肝脓肿造影后病灶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呈融合状,与周围肝组织界线清楚。结论 低机械指数反向脉冲谐波实时超声造影可准确显示大多数肝良性占位病灶的不同灌注特点,对分类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超声造影诊断复发性肝细胞肝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复发性肝癌在超声造影中的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复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43例(49个病灶)进行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病灶的造影时相及回声改变。结果43例49个病灶在动脉期均整体增强,开始增强时间为(16.2±4.5)s,达峰时间为(21.8±5.3)s,出现低回声时间为(106.7±50.9)s。门脉期出现低回声灶31个,延迟期出现低回声灶46个,门脉期和延迟期始终呈等回声灶3个。如以动脉期快速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呈低回声作为肝癌诊断指标,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的准确性可达93.9%(46/49);如以动脉期增强并结合以往肝癌病史作为肝癌复发的指标,则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的准确性达100%(49/49)。结论超声造影对复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实时超声造影对不超过2cm肝细胞癌定性诊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估实时超声造影对≤2cm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实时超声造影检查104个直径≤2.0cm的肝局灶性病变,造影剂为声诺维,成像技术采用对比脉冲序列。评估超声造影对其中49个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并与普通超声比较。结果49个肝细胞癌病灶超声造影动脉期43(87.8%)个高增强,5个(10.2%)等增强,1个(2.0%)低增强。39(79.6%)个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消退为低增强。普通超声和超声造影定性诊断≤2cm肝细胞癌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28.6%(14/49)vs79.6%(39/49),P〈0.001;59.8%(52/87)vs90.7%(39/43),P=0.002;63.5%(66/104)vs86.5%(90/104),P〈0.001。结论实时超声造影比普通超声显著提高了对≤2cm肝细胞癌的诊断能力,但假阴性率偏高,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超声造影 “动脉相和/或门脉相结节状环形渐进向心性强化与延迟相高或等增强”特征表现对不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诊断价值,并分析非特征造影表现的肝海绵状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及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67个经手术获得病理为海绵状血管瘤的不典型病灶超声造影图像,以血管瘤特征表现诊断不典型CHL并于病理结果对比,并与其中54个同期行CT/MRI检查的CHL病灶放射学结果相比较,评价超声造影特征表现对不典型CHL诊断价值。结果 超声造影对不典型CHL诊断正确率高于二维超声结合CDFI对不典型CHL诊断正确率(P<0.01),且≤3 cm不典型CHL病灶与>3 cm不典型CHL病灶相比,>3 cm不典型CHL病灶更符合血管瘤CEUS表现典型的特征。超声造影在诊断不典型CHL正确率略高于CT/MRI,但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和超声造影联合诊断对不典型CHL病灶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CT/MRI和超声造影(P<0.01)。实际工作中,超声医师结合临床表现及生化有助于诊断超声造影呈恶性肿瘤造影模式的不典型CHL。结论 血管瘤CEUS表现典型的特征对不典型CHL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正确诊断率能与MRI/CT相媲美。超声结合临床生化及放射学检查更能提高不典型CHL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三维超声心动图(3D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及心导管造影在介入治疗中测量房间隔缺损直径(ASD)的应用价值。方法:55名拟行Amplatzer装置关闭ASD的患儿,应用TTE、3DE、TEE及心血管造影测量ASD的直径,并与球囊延长径进行对比。结果:ASD直径的球囊测值与TEE测值相关性最好(r=0.93,P<0.01);TTE次之(r=0.86,P<0.01),与3DE测量值中等程度相关(r=0.81,P<0.05), 与造影测值相关性差(r=0.75,P<0.05)。结论:TTE可用作术前病例的初步筛选;TEE可准确地显示ASD的大小,有利于术前病例的选择及术中监测;3DE的临床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以造影测值来估计测球囊延长径准确性差,在介入治疗中无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对直径小于3cm的低回声型肝小血管瘤(简称SHCH)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二维超声和CDE对37例(43个病灶)SHCH进行检查。结果:SHCH的二维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晰,边缘回声增强,内部呈均匀的网络状或管道要结构;CDE表现:SHCH周围显示环绕状48.8%(21/43)及爪形34.9%(15/43)的连续性静脉血流,“静脉血流延伸”征占60.5%(26/43),病灶内显示1-3个散点或短棒状彩色血流,脉冲多普勒检测为连续性静脉血液,动脉血流显示率仅2.3%(1/43)。本组诊断符合率为95.3%(41/43)。结论:二维超声结合CDE在SHCH诊断和鉴别诊断上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造影在诊断肝内低回声占位性病变时的价值。方法:在2018年6月15日至2019年6月15日期间选择92例疑似肝内低回声占位性病变患者为试验对象,均采用超声造影检查,随后分析超声造影在良恶性分辨中正确率以及误诊率、漏诊率、敏感性、特异性。结果:超声造影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正确率为96.67%,对转移癌诊断正确率为100.00%,对血管瘤诊断正确率为97.14%,对肝脓肿诊断正确率为87.50%,对炎性假瘤诊断正确率为83.33%。同时超声造影诊断在肝内低回声占位性病变中的敏感度为95.06%,特异度为90.91%,漏诊率为4.94%,误诊率为9.09%。结论:超声造影在肝内低回声占位性病变患者中诊断价值较高,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低回声型肝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低回声型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图 (CDFI)、彩色能量多普勒血流图 (PDI) ,结合脉冲多普勒频谱对 18例共 2 2个低回声型肝血管瘤进行研究。结果  CDFI对低回声型肝血管瘤内血流显示率 2 7.2 7% ,PDI对低回声型肝血管瘤血流显示率 90 .91%。动脉血流检出率为 2 2 .73%。“病灶染色” 9个 (40 .91% )。低回声型肝血管瘤血流呈低速 ,阻力指数 (RI) <0 .6(6 0 % )。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低回声型肝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超声造影在不典型脂肪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脂肪肝伴肝内异常回声者行二维超声、CDFI及超声造影检查并与增强CT检查结果对照,其中8例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结果穿刺活检显示,8例低回声结节中1例为肝细胞肝癌(HCC),7例为相对正常的肝细胞,周围高回声区均为肝细胞脂肪变性:二维超声误诊2例HCC,2例小的肝囊肿和1例肝血管瘤;CDFI误诊2例HCC;增强cT漏诊1例9mm×9mmHCC;超声造影无漏诊、误诊。结论超声造影在二维图像的基础上可便捷诊断不典型脂肪肝残存的“肝岛”及其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ono Vue造影剂结合CPS(contrast pulse sequencing,简称CPS)技术在肝血管瘤造影的显像变化规律及应用价值。方法:24例31个肝血管瘤患者,用Sono Vue造影剂经肘静脉快速团注法注入体内,应用CPS技术,观察病灶回声的增强效应及时间变化。结果:造影后的肝血管瘤增强效应呈现病灶周边区先显影,逐渐向中央仲延的征象,造影增强长时间持续存在。结论:超声造影为肝血管瘤提供更加准确的定性诊断技术和鉴别诊断方法,为治疗肝血管瘤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脂肪肝中圆形低回声病灶的超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组25例均行常规超声检查,并行CT检查,同时查AFP,超声随访3-36个月。结果:超声检出正常肝组织残留21例(84%),声像图表现为无球体感、边界欠清晰、大小在1.8-2.5cm之间,内无血流信号、周围组织及管道无受压、破坏现明;血管瘤2例(8%),声像图表现为圆形,边界清晰,低回声内有网状回声;转移性肿瘤2例(8%),肿块的周边可见低-无回声的细带。CT检查结果与超声检查基本一致。结论:脂肪肝内圆形低回声病灶以正常肝组织残留多见,超声可以做出基本诊断,CT可以进一步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少脂肪肾错构瘤中的表现。方法:对11例11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脂肪肾错构瘤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进行回顾分析。常规超声检查观察肾占位大小、回声、边界、有无彩色血流信号。超声造影观察病灶的增强时相和方式,包括起始时间、达峰值时间、消退时间及病灶内部结构的增强表现。结果:11个肿块最大直径范围2.4~15.3cm,常规超声显示低回声为主不均团块9个,囊实性团块2个,均发现较丰富或丰富彩色血流信号,术前诊断准确率仅36.4%(4/11)。超声造影显示皮质期11个病灶均缓慢增强、向心型填充;达峰值时均呈高回声或等回声,9例均匀增强;实质期同步消退4个,缓慢消退5个,快速消退2个,发现类似“假包膜”征2例。结论:造影时缓慢向心增强和达峰值均匀增强是低回声少脂肪肾错构瘤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