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和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在肝硬化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81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血小板粘附试验与血小板聚集试验,并与同期88例在我院体检的88例健康人群进行对照,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将肝硬化患者按照Child对肝功能分析,比较各级患者的PadT与PAgT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粘附试验值与血小板聚集试验值均低于健康人群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B级与C级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粘附试验值与血小板聚集试验值明显低于A级患者,p〈0.05。B级与C级患者之间检查结果不存在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艾。结论: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和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在肝硬化患者诊治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用于判断患者的肝脏功能情况,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扑 《内蒙古中医药》2007,26(10):50-51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的重要环节,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对于机体生理性及病理性的改变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对疾病诊断、鉴别、预防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黑木耳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小板粘附、聚集以致血栓形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环节。我们采用比浊法测定了50例健康人及1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并观察了长白山产黑木耳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阿司匹林溶栓治疗监测中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价值探讨.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阿司匹林溶栓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阿司匹林溶栓治疗,观察组在血小板聚集功能监测下使用阿司匹林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我们观察了灵芝对健康人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资料:健康志愿者23名,男22名,女1名。年龄25~60岁,平均38岁。均为本院工作人员,所有志愿者经体检和化验检查无影响血小板聚集的疾病存在。试验前1周未服用任何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二、方法:灵芝片和灵芝注射液由同济医院制药厂提供(灵芝为广西出产的天然紫芝),灵芝片每片含相当于0.2g 灵芝生药;注射液每毫升含相当于0.4g灵芝生药。二磷酸腺苷(ADP)为德国 Merck 公司产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6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P_(Ag)T)测定,并以30例健康者作对比观察。结果:患者组在以肾上腺素及 ADP 诱导剂的 P_(Ag)T 测定中,其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0.001),提示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与视网膜静脉阻塞疾病密切相关。另外,初步探讨了中医药治疗对本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治疗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较治前明显降低,从而提示中医药治疗能改善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7.
甘糖酯对血小板粘附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糖酯(propylene glycol mannate sulfate, P GMS)体外实验明显抑制ADP、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并呈剂量-效应依赖关系,其IC 50分别为10.62, 10.01及0.03mg/ml 0.10mg/ml终浓度的PGMS对血栓病人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为91.43 %。本实验结果表明,给兔静注PGMS 75mg/kg后10, 30, 60min,PGMS都能显著抑制血小板粘附及由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 。  相似文献   

8.
核黄素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核黄素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剂量核黄素有显著扰血小板聚集作用,且强于阿斯匹林,二组比较Ptmax和PtK有显著差异;此外,核黄素还具有明显改善心功能的作用。该研究结果为核黄素作为冠心病的预防药物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9.
川芎口服液对兔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用比浊法测得川芎口服液对胶原、花生四烯酸(AA)、ADP诱导的兔体外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14.4g/L、21.1g/L、19.8g/L。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之一。血小板在执行生理性止血作用的同时,在病理性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先导而关键的作用,因此,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对早期发现是否有血栓形成的危险存在以及阐明相关疾病的机制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探寻吲哚氰绿(ICG)试验与CTP分级两者之间在评价肝脏储备功能方面的相关性,尝试提出与肝硬化诊断相关的指标数据并建立数学模型。方法:利用脉冲式色素浓度图像分析仪(DDG)分别对30例健康志愿者及196例肝硬化患者行ICG排泄试验,测定ICG血浆清除率(K)、15min滞留率(R15)和肝脏有效血流量(EHBF);并测定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腹部B超或CT、MRI检查,两名主治医师进行C1]P评分分级。比较肝硬化患者的K、R15、EHBF与CTP分级及分值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与肝硬化诊断相关度最高的指标数据并建模。结果:正常人K:(0.227±0.046)/min、R15:(4.10±2.48)%、EHBF:(1.353±0.461)L/min;与CTP分级属A级的肝硬化患者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TP分值的升高,IcG试验指标中K、EHBF逐步降低,R15逐渐升高;B级、c级与A级比较,各指标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C级与B级比较,R15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回归方程为:P=1/{1+e-(5.043-0.729RBC+2.05EHBF-33.558K)},该数学模型对肝硬化诊断的准确度为75.5%。结论:ICG试验联合CTP分级可以较为准确的评估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建立的数学模型对肝硬化的诊断有一定意义,其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脂及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血脂及肝功能变化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脂肪肝的机制。方法:33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1只)和(NAFLD)组﹙22只﹚。后者以高脂饲料饲养建立NAFLD大鼠模型,8周末,处死其中3只(正常对照组1只,NAFLD组2只),以验证造模成功,然后将NAFLD组进一步分为NAFLD对照组﹙10只﹚和电针治疗组﹙10只﹚,后者施以电针"治疗"。取"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穴,电针参数为疏密波,频率1.6-2Hz,强度1-4mA,以下肢轻微抖动为宜。12周末处死所有动物,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肝指数、血清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肝组织病理学。结果:电针治疗组大鼠的血清TC、TG、LDL-C、肝指数、血清谷ALT及AST均显著低于NAFLD模型对照组(均P0.05),其肝脂肪变性程度亦显著减轻。结论:电针治疗能显著地降低其血脂,改善其肝功能,从而有效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相似文献   

13.
扶正化瘀胶囊对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扶正化瘀胶囊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硬化失代偿期住院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在护肝支持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对照组30例仅予护肝支持及对症治疗。治疗12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明显多于对照组(80%)(P<0.05);治疗组AST、ALT、GGT、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和肝纤维化四项指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Alb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扶正化瘀胶囊佐治肝硬化失代偿期具有改善肝功能、延缓肝纤维化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泽芪汤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2组。2组均常规接受护肝、降酶等对症治疗,治疗组30例加服泽芪汤,对照组30例加服普萘洛尔。2组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变化,并检测门静脉内径(PVD)、脾静脉内径(SVD)、门静脉血流速度(Spv)及门静脉血流量(Qpv)。结果治疗组治疗后HA、PCⅢ、Ⅳ-C、LN均下降(P0.05),PVD、SVD、Spv及Qpv均改善(P0.05);2组治疗后HA、PCⅢ、Ⅳ-C、LN、PVD、SVD、Spv及Qp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泽芪汤能较好地改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降低纤维化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6月在我科治疗的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18例,依照就诊顺序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偶数组)、对照组(奇数组),分别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和西医治疗方法,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行气散热奄包外敷联合肠梗阻颗粒灌肠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肠梗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4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行气散热奄包外敷腹部,肠梗阻颗粒保留灌肠治疗。2组疗程均5 d。观察2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指标变化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X线异常例数,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ALT、TBiL、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降低(P<0.05),PTA均升高(P<0.05),但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X线异常例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X线异常例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总有效率76.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行气散热奄包外敷联合肠梗阻颗粒灌肠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肠梗阻能改善患者肠梗阻症状,缓解病痛。  相似文献   

17.
马婷婷  肖凌 《陕西中医》2022,43(6):708-711
目的:探讨霾黄金中药茶对铅染毒大鼠模型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霾黄金组,模型组、霾黄金组大鼠给予含铅饲料喂养,对照组则喂养正常饲料,霾黄金组大鼠给予霾黄金溶液饮用,对照组、模型组则提供正常饮水。记录各组大鼠体重。4周后处死大鼠,取大鼠全血测量血铅水平,取大鼠血清测量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大鼠的肝肾组织进行石蜡包埋切片,进行HE染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食欲明显减退,体重明显降低,血清ALT、AST、BUN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肾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存在显著病理改变。与模型组比较,霾黄金组大鼠食欲、体重得到改善,血清ALT、AST和BUN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肝肾组织病理改变轻微。模型组大鼠血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霾黄金组血铅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霾黄金中药茶可改善铅染毒大鼠食欲,增加体重,保护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不同阶段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以了解机体在不同阶段的免疫状况,及其与炎症活动和病毒复制、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100例慢性乙型肝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对慢性活动型肝炎和肝硬化、肝硬化静止型和活动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复制活跃组和不活跃组及不同的中医证型之间分别对比观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淋巴细胞计数肝硬化组较慢性活动型肝炎组明显下降(P<0.05),CD4+/CD8+两组没有显著差异;肝硬化活动型组CD4+/CD8+明显高于静止型组(P<0.01);HBV-DNA活跃组CD4+/CD8+明显低于非活跃组(P<0.05)。气虚血瘀型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1)。结论:长期慢性HBV感染会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失调,其炎症活动程度可能与CD4+/CD8+比值升高有关,而病毒的活跃复制与该比值下降密切相关,气虚血瘀型可见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护肝利水汤联合特利加压素对肝硬化腹水患者临床疗效、血清指标与门静脉压力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94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分别纳入西药组和联合组,西药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联合组在西药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护肝利水汤;1个疗程后,对比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与血清指标、门静脉压力指标及脾静脉内径的变化情况,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联合组更优(P<0.05),总有效率为联合组97.87%、西药组85.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尿量、腹水深度、体重、腹围,Cre、ALB、PT,门静脉主干内径、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速及脾静脉内径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且两组对比联合组更优(P<0.05)。结论:护肝利水汤联合特利加压素能够提高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指标、血清指标与门静脉压力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内毒素、胃泌素、胃动素的病情相关性并评价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中药的干预作用。方法:临床收集69例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其中早期26例,中期21例,晚期22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2例),并设立22例Child-PughA级肝硬化患者对照观察,检测内毒素、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并观察中药疗效。结果:①治疗后显效22例,有效3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78.26%,各期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血清内毒素、血浆胃泌素、胃动素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时各指标水平均值最高;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各期以及对照组ET、Gas、MTL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各期与对照组ET、Gas、MTL值比较,除早期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内毒素、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升高与肝损伤程度相关,其水平变化有助于肝衰竭病情判断及预后估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因素;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运用中医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法可有效治疗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疗效与病情分期相关,早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