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Lewis血型系统的抗体多属 Ig M性质 ,一般认为很少有临床意义。而笔者在 2 0 0 0年 5月~ 2 0 0 1年 1 1月发现 3例具有 Ig G性质的 Lewis血型系统的弱抗体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病例简介1 .1 患者 1 :男 ,7岁 ,血型 A型 ,因“贫血、发热待查”于2 0 0 0年 5月 1 0日入院。入院后因纠正贫血曾数次输血 ,血量不详。但每次输血后 2~ 3 d患儿都出现体温升高 ,为此临床医生建议将患儿标本送本站做 Coomb′s试验 ,在做抗体筛选时发现患儿血清与筛检细胞出现凝集反应 ,经进一步鉴定证实为抗 -Lea。1 .2 患者 2 :男 ,60岁 ,血型为 B型…  相似文献   

2.
<正>抗-Lex于1949年首次见于报道,且在国内罕见。笔者在日常工作中检出1例,其特异性与国内外报道的抗-Lex抗体一致~([1-2]),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女,31岁,汉族,无输血史,胎次1产次0,目前孕19周。产前孕检时发现血清中存在不规则抗体。1.2材料抗-A、-B(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筛选细胞(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谱细胞(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进口谱细胞(Sanquin,Holland),多特异性抗人球蛋白试剂(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2-巯基乙醇(上海血液  相似文献   

3.
<正>1病例简介患者,女,22岁,籍贯河北,2011年1月在本院诊断为脊柱侧弯,无输血史及妊娠史,申请手术备血。输血前检查时发现患者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抗体筛选阳性,遂做进一步的血型血清学检测,发现患者血清中存在罕见的抗-Lea+Leb。  相似文献   

4.
罕见的Lewis血型系统抗体1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献血者,男,37岁.血型初步定为AB”型,复查时,反定型Ac、Bc、Oc均凝集.经 进一步检查,献血者DAT阴性,血清中有两种抗体存在,一种是Lewis血型系统同种抗-Le a,另一种抗体可被Le(a-b+)和Le(a+b-)细胞吸收并放散而不被Le(a -b-)细胞及自身细 胞吸收,所针对的抗原决定簇既存在于Le(a+)细胞上也存在于Le(b+)细胞上, 而不存在于L e(a-b-)细胞上,笔者认为这后一种抗体为一罕见的Lewis血型系统抗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HLA抗体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作为一种治疗贫血的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而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并不高。以往 ,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大多与红细胞血型抗体有关[1] ,目前 ,由于聚凝胺方法简便、时间短、结果明显 ,用于不完全抗体的测定与鉴定以及交叉配血等血清学试验已在国内迅速推广[2 ] 。因此 ,由红细胞血型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已很少见到。由于多次输注含有白细胞、血小板的血液 ,产生的HLA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国内未见报道。笔者发现 1例胃癌患者 ,因多次输血发生了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后经一系列检查 ,认为可能属于HLA抗体引起 ,现报告…  相似文献   

6.
121例溶血性输血反应不规则抗体特异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为了解因ABO血型不合以外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不规则血型抗体的种类及其频率,进一步对溶血性输血反应认识的提高,本文收集了20年来国内有关文献121例,并进行分析。1资料来源本文资料采自中国输血杂志44篇,中华血液学杂志22篇,临床检验杂志4篇,新医学...  相似文献   

7.
唯酶红细胞抗体的血型血清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唯酶抗体的血型血清学特性及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为安全输血提供依据。采用含唯酶抗体的病人血清在多种介质中与ABO同型献血红细胞、谱细胞和自身细胞进行反应,并通过吸收释放试验来判断唯酶抗体的血型血清学特性。结果表明,该唯酶抗体仅在木瓜蛋白酶介质中与献血红细胞和谱细胞反应呈阳性结果,且自身对照亦呈阳性反应,而在其它介质中均呈阴性反应。吸收实验后抗体效价降低。采用乙醚放散,放散液中未测出抗体。该病人输注ABO及Rh同型献血红细胞600ml后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该倒唯酶抗体仅在木瓜蛋白酶介质体外检测中表现出凝集,不会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8.
红细胞血型抗体与输血安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溶血性输血反应(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HTR),是较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即使在临床输血管理比较规范的国家,如英国,HTR(不包括因受血者身份识别错误所致的HTR)仍占全部输血不良反应的8.4%[1].国内至今尚未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监控体系,因而缺乏这方面的权威数据,但根据我国目前的临床输血管理现状,可以推断HTR的发生率可能不低.HTR的发生,将影响患者病情和输血疗效,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患者死亡;而另一方面,对HTR的担心和在血液选择上的困惑,也可能导致一些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输血治疗.因此,如何选择适当的血液输注,保证输血安全有效,至关重要.我们对红细胞血型抗体(以下简称抗体)与HTR、抗体检测和血液选择等问题加以概述,希望能为临床输血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血型抗体2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 各级血液中心或血站,医院输血科或血库,除供应临床上需要输注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外,必须具有检出和鉴定血型抗体的技术,才能及时解决可能遇到的配血不合和溶血性输血反应等问题,正确进行孕妇围产期血型检查和新生儿溶血病的血型血清学检查以及自身免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海藻糖-聚乙二醇(PEG)法血型抗体浓缩技术在溶血性输血反应(HTR)检测中应用价值。方法以海藻糖-PEG法血型抗体浓缩技术处理已知抗体特异性血清(抗A、B、D、E、M、N、S)和疑似HTR患者血清,再分别检测血型抗体活性或效价,观察标本中红细胞血型同种抗体在浓缩前后的效价变化。结果经海藻糖-PEG法处理后,IgG型血型抗体效价升高2~4倍,IgM型血型抗体效价升高2~6倍,二者升高倍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有效检出低浓度血型抗体。结论海藻糖-PEG法血型抗体浓缩技术操作简便,可提高血型抗体检测灵敏度。  相似文献   

11.
罕见的IgM抗-e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历简介 患者,男性,63岁,汉族,2009年8月在外院病理诊断为食管胸上段鳞状细胞癌,9月入住我院行同步放化疗,治疗期间出现Ⅱ度骨髓抑制,Hb进行性下降,申请输注红细胞2 U,患者既往无输血史,本室在对其标本进行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查时发现: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抗体筛选阳性,遂对该患者做了进一步的血型血清学检测.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It is not uncommon to develop autoimmune encephalitis and 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s(PNS). 4 kinds of antibody-positive autoimmune paraneoplastic limbic encephalitis(PLE) have not been reported.CASE SUMMARY PNS are distant effects of cancer on the nervous system, rather than syndromes in which cancer directly invades and metastasizes to the nerves and/or muscle tissues. If the limbic lobe system of the brain is involved, this will result in PLE. The detection of patients wi...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We describe a case in which a 41‐year‐old pregnant female with pycnodysostosis presented for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at week 37 + 5 of pregnancy.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ed case of pycnodysostosis during pregnancy in Oman, to the author''s best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8.
Kaposiform haemangioendothelioma is a rare vascular neoplasm with a wide anatomical distribution. We describe an unusual case arising in the post-auricular skin of a male infant overlying a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相似文献   

19.
Splenic hematoma is a relatively benign condition in consideration that a majority are spontaneously absorbed. Rarely, they can become infected, a condition that is difficult to diagnos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f left untreated. We present a patient with a known history of intravenous drug abuse and recent abdominal trauma who was found to have infective endocarditis and subsequently an infected splenic hematoma. The related literature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