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兴兰  陈晓理  张正 《四川医学》2000,21(7):587-589
目的探讨组胺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单层CaCo-2细胞和失血感染大鼠模型为对象,细菌易位数量为指标,观察组胺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①体外实验显示,经1×10-6mol/L、1×10-7mol/L和1×10-8mol/L三种不同浓度的组胺处理过的CaCo-2细胞液细菌培养结果分别为8.2×106CFU/ml、4.8×106CFU/ml和14.3C×106FU/ml,其细菌易位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83.8×106CFU/ml)(P<0.05).②动物实验提示,组胺(浓度为1×10-6mol/L)治疗组大鼠肝、淋巴结平均组织含菌量分别为0.88×106CFU/g1.69×106CFU/g.而对照组肝、淋巴结平均组织含菌量分别为82.62×106CFU/g和48.46×106CFU/g.其组胺治疗组肝、淋巴结平均组织含菌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组胺有抑制细菌进入上皮细胞,抑制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及细菌易位情况,研究微生态制剂对其影响.方法 皮下注射40?l4橄榄油溶液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微生态制剂治疗.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3只)、肝硬化模型组(10只)、肝硬化益生元治疗组(19只)、肝硬化益生菌治疗组(19只)及肝硬化治疗对照组(20只)5组.检测各组大鼠肠杆菌计数、血清内毒素,无菌操作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脾组织分别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易位情况.结果 ①肝硬化模型组大鼠小肠内肠杆菌计数较正常组明显增多(P<0.01);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细菌易位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②益生元治疗组肠杆菌计数较肝硬化治疗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益生元和益生菌治疗组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细菌易位率均较肝硬化治疗对照组降低(P<0.05),但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①肝硬化大鼠存在小肠内肠杆菌明显过度生长,内毒素血症阳性率及细菌易位率明显高于正常组;②益生元和益生菌在治疗肝硬化大鼠内毒素血症及防止肠道细菌易位方面有明显疗效;③益生元对肝硬化大鼠肠杆菌过度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门静脉淤血对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研究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HepaticIscheiaReperfusion,HIR)损伤的机制。方法用60%四氯化碳(CCl4)溶液皮下注射的方法制作肝硬化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四组A组假手术组(6只),B组单纯肠系膜上静脉阻断(16只),C组肝门阻断+门腔转流(16只),D组肝门完全阻断40min(16只)。观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透明质酸(HA)、肿瘤坏死因子(TNF)、7d存活率及肝、肺病理的变化。结果B、C、D组的7d存活率分别为5/10只、8/10只、4/10只;再灌注后4h血清TNF含量,B、C、D组分别为(0.631±0.198)u/ml、(0.596±0.223)u/ml、(0.789±0.371)u/ml,明显高于术前的(0.177±0.139)u/ml和A组的(0.315±0.182)u/ml(P<0.01);D组再灌注4h的AST明显高于C组(P<0.01);C组的AST、ALT显著高于B组(P<0.05);同时的HA水平,D组明显高于B组,C组显著高于A组(P<0.01);肝、肺组织学检查可见肝、肺的病理损害,程度以D组最重、B组次之。结论门脉淤血是导致肝硬化大鼠HIR损伤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梗阻性黄疸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状况及蛙皮素对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n=10)、假手术组(n=10)、阻塞性黄疸组(n=10)、蛙皮素治疗组(n=10,30μg/kg.d),、、用生理盐水作对照。检测第10天各组静脉血内毒素水平、取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作细菌定性培养,并取腹水作细菌定量培养,同时测定末端回肠粘膜厚度和绒毛高度。结果:组静脉血内毒素(129.58±13.79)pg/ml较组(239.03±32.0)pg/ml明显降低(P<0.05),组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阳性率较组明显降低(P<0.05),组腹水作菌落集数(113.67±8.0)CFU/ml较组(363.19±15.1)CFU/ml明显降低(P<0.05),组回肠末端粘膜厚度和绒毛高度较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蛙皮素可保护梗阻性黄疸时小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易位和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5.
胆汁酸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胆汁酸对肝硬化大鼠的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将37只肝硬化及30只健康大鼠均随机分为熊去氧胆酸组、甘氨胆酸组(均给予胆汁酸70mg·kg-1·d-1)及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治疗2周。测定胆汁分泌速度、末端回肠细菌总数、细菌移位率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肝硬化大鼠胆汁分泌速度显著低于健康大鼠(P<0.01),给予胆汁酸治疗后,速度增至正常水平。肝硬化大鼠比健康大鼠的回肠细菌总量显著增高(P<0.01),而给予胆汁酸后则降至正常水平。给予胆汁酸的肝硬化大鼠细菌移位率及血浆内毒素水平均较肝硬化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肝硬化大鼠熊去氧胆酸组和甘氨胆酸组间上述指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肝硬化大鼠结合型或非结合型胆汁酸均可以增加胆汁分泌、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减少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大鼠肝性脑病及FMT细菌模型,确定粪便细菌移植对肝性脑病大鼠肝功能及血氨的影响,初步了解粪便细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2只SD大鼠,采用CCL4+酒精的方法建立大鼠肝性脑病模型及肠道埋管,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肝性脑病模型组;C组:益生菌组;D组:FMT组),对C组进行益生菌移植,200 μL/d(200 μL益生菌溶液中含益生菌2.7×109),持续2周;对D组进行FMT移植,200 μL/d(200 μL粪便细菌溶液中含粪便细菌2.7×109),持续2周.记录大鼠一般生存情况及大便情况,对移植前后体重进行比较,测定移植前、后肝功能(ALT、AST、ALB、TB及DB)和门静脉及尾静脉血氨.结果 所有实验大鼠均未出现死亡;粪便细菌移植后肝性脑病大鼠体重移植前明显增加[D组移植前(225.18±14.81)g,移植后2周(266.83 ±33.40)g,P<0.05];移植后大鼠肝功能较前明显好转[移植后2周ALT:D组与B组分别为(610.49±4.98) U/L和(990.07±4.80) U/L,P<0.05;AST:D组与B组分别为(72.46±4.42)U/L和(101.58±2.19)U/L,P<0.05;ALB:D组与B组比较ALB明显上升,分别为(24.48 ±0.12) g/L和(17.53 ±0.53) g/L,P<0.05;TB:D组为(13.45±0.77) μmol/L,B组为(27.20±0.77) μmol/L,P<0.05;DB:D组为(10.04±0.09) μmol/L,B组为(16.04±0.51) μmol/L,P<0.05];门静脉及尾静脉血氨较移植前明显降低[D组门静脉及尾静脉血氨分别为(26.26 ±0.30) μmol/L和(23.10 ±0.35) μmol/L,B组分别为(36.28±1.32) μmol/L和(32.90±0.35) μmol/L,P<0.05].结论 对大鼠进行人体粪便细菌移植是可行的;粪便细菌移植可改善肝性脑病大鼠的肝功能,降低血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大黄煎液联合谷氨酰胺能否减少急性肝衰竭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的发生并探讨其防治作用的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模型组(A组),大黄防治组(B组),谷氨酰胺(Gln)防治组(C组),大黄联合谷氨酰胺防治组(D组),对照组(E组).A、B、C、D组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GalN)建立急性肝衰竭(AHF)大鼠模型.造模前两天,B组予大黄煎液灌胃,C组予Gln溶液灌胃,D组予大黄煎液和Gln溶液灌胃,A组和E组予生理盐水灌胃作为对照.造模4天后处死动物,观察肠系膜淋巴结细菌易位及平均组织含菌量的情况,观察回肠组织学改变,测量回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结果 D组肠系膜淋巴结易位率(50%)明显低于A组(100%)(P<0.05),D组亦低于B组(63.6%)、C组(60%)(P>0.05).D组肠系膜淋巴结平均组织细菌含量(1.80 ±2.31)×103CFU/g低于A组(10.54 ±4.08)×103CFU/g(P<0.01),但与B组(3.59±3.80)×103CFU/g、C组(3.12±3.54)×103CFU/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的肠绒毛高度1.77±0.14μm显著高于B组1.23±0.92μm (P<0.01)和C组1.45±0.13μm (P<0.01).D组的肠隐窝深度1.46±0.15μm显著高于B组0.92±0.11 μm(P<0.01)和C组1.15±0.13μm (P <0.01).结论 大黄能护肝降酶退黄,改善肠道微循环,谷氨酰胺具有保护肝脏、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等作用.大黄联合谷氨酰胺能改善AHF大鼠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对AHF大鼠肠道细菌易位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在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时门脉断流术与脾脏切除术合用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台州市立医院治疗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76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A、B两组,每组38例。对A组患者联合运用门脉断流术与脾脏切除术治疗,同时对B组患者实施双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白细胞的计数、血小板的计数、红细胞的计数、总红胆素的水平、白蛋白的水平、谷丙转氨酶的水平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并比较2组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后,A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为(8.14±1.99)×109/L,血小板计数为(308.19±23.06)×109/L;B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为(6.54±2.02)×109/L,血小板计数为(143.42±12.11)×109/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白蛋白为(24.01±3.95)g/L,凝血酶原活动度为(79.36±8.05)%;B组患者的白蛋白为(28.61±3.22)g/L,凝血酶原活动度为(69.25±8.9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A组手术后复发率为7.89%,低于相应B组的26.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7,P<0.05)。A、B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5.26%和10.5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门脉断流术与脾脏切除术合用在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方面具有很好的实效性,该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与血细胞的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穿心莲对实验性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30只肝硬化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穿心莲(AN)组[n=8,穿心莲0.5 g/(kg·d)],诺氟沙星(NF)组[(n=8,诺氟沙星0.3 g/(kg·d)],穿心莲 诺氟沙星(AN NF)组[n=8,穿心莲0.5 g/(kg·d) 诺氟沙星0.3 g/(kg·d)],肝硬化对照(CN)组[n=6,生理盐水2 ml/(kg·d)],治疗2周后结束.比较各组大鼠死亡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水平;取肠系膜淋巴结、血液、肝、脾和回肠内容物做细菌培养;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肠黏膜通透性;部分肝脏和回肠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结果 与CN组相比,AN、NF和AN NF组的TNF-α、NO浓度显著降低(均P<0.05),回肠细菌计数和细菌移位发生率显著下降(均P<0.05),AN和NF组的肠道通透性显著下降(均P<0.05).病理检查发现CN组肝硬化大鼠回肠绒毛变短、破坏,炎症细胞浸润增多,而其他3组的肠绒毛结构改变不明显.结论 穿心莲能有效阻断肝硬化大鼠的肠道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ACHN肾癌细胞株建立肾癌动物模型,观察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的抗肿瘤生长和转移效应.方法将ACHN肾癌细胞株2.0×106/0.2 ml接种于BALB/c裸鼠背部皮下,将16只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自第3天起分别给予溶剂(3%无水乙醇+97%生理盐水)0.2 ml和TNP-470(40 mg/kg),隔日给药.第31天断颈处死小鼠,测定两组皮下瘤重、体积、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肺转移率.结果两组皮下瘤重分别为(630.15±123.65)mg和(270.00±62.35)mg(P<0.01),皮下瘤体积分别为(316.16±60.28)mm3和(126.50±45.12)mn3(P<0.01).MVD计数(40倍视野)分别为12.00±3.78和5.65±2.31(P<0.01).两组肺转移率分别为62.5%和0%(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而发挥抗瘤效应.  相似文献   

11.
张红  李旺泉 《医学综述》2012,18(17):2810-2812
医院获得性细菌性肺炎(HABP)和呼吸机相关性细菌性肺炎(VABP)可由多种多样的细菌引起。HABP的特性和VABP的经验治疗由于菌谱的扩大和耐药性增强而更具挑战性,在日常临床实践中需要了解病原体的最新变化,采用多药联合方案治疗。了解HABP和(或)VABP的地方性流行菌株和抗生素谱是经验治疗的首要依据。现结合新近的文献报道,分析HABP和VABP常见病原体的种类和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眼内炎病人治疗过程中生活护理的重要意义。方法认真作好手术前的解释工作。106例眼内炎病人分为传统治疗组和传统治疗加眼内注射抗生素或/和玻璃体切除组。结果治愈率84%。获得有用视力40例,占37.7%;但仍有28例出现眼球萎缩,占27.7%;需要行眼内容切除或眼球除术8例,占16%。结论在治疗过程中要解除病人思想压力,出院后进行生活指导,避免一些意外情况发生,恢复病人生活信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唾液酸酶测定对诊断细菌性阴道病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唾液酸酶测定法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的价值。方法 :取阴道分泌物行 p H、氨试验、涂片找线索细胞 ;BVBlue唾液酸酶测定试验 ;阴道加德纳菌免疫荧光试验。结果 :BV Blue唾液酸酶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分别为 99.4 %、97.8%、97.0 %、99.6 %。 BV Blue试验在检测细菌性阴道病上和传统的 Amsel四步法试验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χ2 =0 .0 8,P>0 .0 5 ) ,且不受阴道毛滴虫病、生殖器念珠菌病、淋病、支原体感染等的影响 (P>0 .0 5 )。结论 :采用 BV Blue唾液酸酶测定检测细菌性阴道病简便、快速、可靠、结果易判读 ,不失为一种临床上可行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细菌性阴道病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文彪 《热带医学杂志》2004,4(2):195-196,198
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vaginaosis,BV)与胎膜早破、早产、宫内感染、宫内发育迟缓(IUGR)、低出生体重儿等不良妊娠的关系。方法依据临床表现和阴道分泌物革兰氏染色涂片镜检,对60例胎膜早破、60例早产、60例宫内感染、60例宫内发育迟缓(IUGR)、60例低出生体重儿的孕妇(研究组)和同期的健康孕妇60例(对照组)的阴道分泌物进行BV的检测。同时对50例合并BV产妇的新生儿和50例非BV产妇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进行检测。结果胎膜早破、早产、宫内感染、宫内发育迟缓(IUGR)、低出生体重儿合并BV的检出率分别为28.3%(17/60)、20.0%(12/60)、26.7%(16/60)、21.7%(13/60)、28.3%(17/60),分别与对照组8.3%(5/6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合并BV孕妇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出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结论细菌性阴道病(BV)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有必要对妊娠的孕妇进行产前BV的常规检测,以便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5.
人型支原体与细菌性阴道病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探讨人型支原体(mycoplasm hominis,MH)与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的相关性,探索我国BV的致病因子。方法:根据BV的诊断标准选择100名BV者,同时选择177名健康体检者估正常对照组,取阴道分泌物进行MH培养。检测结果经SAS6.11统计软件包处理,计算x^2值,判断MH与BV的相关性。结果:BV者MH阳性检出率为43%,明显高于对照组(5.65)。统计学差异十分显著(P<0.001)。结论:MH与BV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是BV的致病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6.
细菌L型是指细菌失去部分或全部细胞壁的一种细胞壁缺陷形态。许多细菌在体内外各种因素作用下都可能形成细菌L型,此型在临床感染性疾患中广泛存在。本院16例血细菌培养阴性又进行L型培养12例阳性(7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最多(75%)。细菌L型败血症,其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不典型,治疗需较长吋间,反复调整用药才能治愈。  相似文献   

17.
用三对引物检测血液中细菌DNA的方法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稳定、敏感的检测血液中肠源性细菌 DNA的方法。方法取 23例腹部手术后体温 >38.5℃患者的肘静脉血进行血培养,并以酚抽提法提取全血 DNA进行 PCR,靶基因分别为大肠杆菌特异性的β-半糖苷酶基因、脆弱类杆菌特异性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以及大多数细菌所共有的 16SrRNA基因。以标准菌株提取的 DNA为阳性对照,空白对照为阴性对照, 20例健康志愿者全血 DNA为正常对照。对 20例标本重复检测 2次以确定其复现性。结果 PCR复现率为 95%。血培养阳性率为 13.0%( 3/23), PCR检测阳性率为 43.5%( 10/23),较血培养阳性率高( P=0.016)。结论按照规范进行的 PCR检测血液中肠源性细菌方法稳定,比血培养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女性各年龄段和行人工流产、上取环、宫腔镜、宫颈、阴道等门诊手术妇女细菌性阴道病(BV)的发病情况,并探讨其与普通妇科门诊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BV速蓝实验室诊断方法对调查对象的白带标本进行分析,并对结果做了不同年龄段和月份对比。结果:〈20和〉40岁女性BV发病率明显高于20~30、30~40岁组(P〈0.01);8776例妇科门诊手术患者受检标本阳性率为14.77%;9 762例普通妇科患者阳性率为16.25%,差异显著(P〈0.01);BV感染有两个高峰期分别是4~5、9~10月间。结论:妇科门诊手术患者BV阳性率虽低于妇科患者,但仍有较高的感染率,应加强对手术妇女和〈20岁、〉40岁女性BV感染的筛查和治疗,尤其是春秋两季,对预防由手术引起的附件和盆腔感染,降低输卵管不孕的发生率,保护女性生殖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电化学方法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效果。方法 对30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进行电化学治疗。结果 治疗后第2周时各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变化,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总分较治疗前平均降低了20、40(70.26%),症状尺度评分下降了13.17(70.54%),WBC计数下降了15.03(54.80%)。到第4周NIH-CPSI总分均值降至10以下,WBC计数平均值也降至10以下。结果 30例患者经4周治疗,有效率达93.33%,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电化学方法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奔  樊尚荣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9):1028-1030
细菌性阴道病是常见阴道感染,可引起多种妇科感染及妊娠不良结局。目前其致病菌及诊断标准已基本确定,治疗方面硝基咪唑类药物对其疗效确切,但治疗后复发率仍较高,故有关于其治疗方法一直都在探索中,本文就其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