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预成型肋骨锁定钛板与钛镍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疗效,为多发性肋骨骨折选择较优的内固定材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6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胸心外科手术内固定治疗的206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内固定材料将患者分为预成型肋骨锁定钛板组(钛板组,105例)和钛镍记忆合金环抱器组(环抱器组,101例),其中钛板组男82例、女23例,年龄23~65(46.5±9.7)岁;环抱器组男83例、女18例,年龄19~63(44.7±10.3)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指标、治疗效果、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环抱器组相比,钛板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VAS评分降低、治疗效果好。结论预成型肋骨锁定钛板在临床中优势较大,可优先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预成型锁定钛板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法的治疗效果及患者肺部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72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接受内固定材料不同,将72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7例,行预成型肋骨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本对照组35例,行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无胸廓畸形和胸腔积液出现,有肺部炎症1例和肺不张1例;对照组术后1个月有胸廓畸形1例,胸腔积液1例,肺部炎症2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41%,2/37)略小于对照组(11.43%,4/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4112,P<0.05)。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的临床疗效优良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FEV1、FVC、6MWT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观察组患者的FEV1、FVC、6MWT指标水平均略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预成型肋骨锁定钛板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疗效确切,并可更好的改善患者肺部功能,适合临床选择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NRD辅助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20年12月治疗的胫骨感染性骨与软组织缺损患者48例,男34例,女14例,年龄24~55(40.54±11.64)岁,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31~55(41.36±9.69)岁,采用NRD辅助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对照组23例患者,男17例,女6例,年龄24~53(38.61±8.76)岁,采用传统骨搬移技术治疗。通过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针道感染发生率、抗生素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外固定携带时间、骨搬移时间、骨愈合情况、术后功能等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时间12~62(33.0±7.2)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针道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抗生素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的骨搬移时间、外固定携带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愈合情况、术后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RD辅助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与软组织缺损,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缩短了治疗周期及抗生素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4.
胡太兵  黄仕光  曾广吾  董时纯 《骨科》2018,9(3):212-216
目的 评价后路有限椎板切除治疗胸椎管内髓外肿瘤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5例胸椎管内髓外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后入路全椎板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36例纳入全椎板切除内固定组,采用后入路有限椎板切除、无内固定的49例纳入有限椎板切除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费用、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估治疗分数、胸椎后凸Cobb角变化、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随访6~36个月,全椎板切除内固定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0.36±8.61)个月,有限椎板切除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1.73±7.33)个月。有限椎板切除组的手术时间为(2.37±0.22) h,失血量为(313.3±32.8) ml,住院费用为(1.63±0.24)万元,均低于全椎板切除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799,t=21.620,t=24.071,P均<0.001);两组的JOA评分优良率、胸椎后凸Cobb角变化、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91,t=-0.809,χ2=0.186,P均>0.05)。结论 后路有限椎板切除术治疗胸椎管内髓外肿瘤与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术相比,疗效、术后并发症、术后胸椎后凸变化情况相近,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后者,是一种有效、经济、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电针治疗Ⅰ型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选取收治的82例Ⅰ型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女18例,男23例;年龄20~52(39.31±5.80)岁;左侧12例,右侧29例;病程3.2~35.4个月;采用肌内效贴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19~53(40.67±6.13)岁;左侧11例,右侧30例;病程3.0~36.0个月;采用单纯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电针治疗,3次/周,连续性治疗3周。治疗组每次电针治疗后,立即贴扎肌贴并保留2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以及治疗后1、3、8周后采用肩关节 Constant-Murley 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1例在治疗1周后因对肌贴胶布过敏拒绝治疗,对照组1例在治疗1周后因对金属针过敏而拒绝治疗,其余80例完成全部治疗及随访。治疗后即刻,以及治疗后1、3、8周后治疗组VAS评分分别为(2.06±1.03)、(2.74±1.66)、(3.28±1.04)、(3.90±0.12)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 评分分别为(86.41±3.52)、(82.44±3.14)、(80.46±2.54)、(76.97±2.01)分;对照组的VAS评分分别为(3.35±0.41)、(3.08±0.92)、(3.77±0.67)、(3.96±1.04)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 评分分别为(75.82±2.73)、(74.72±1.53)、(73.66±1.53)、(70.68±1.95)分;两组治疗后即刻VAS、Constant-Murley 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即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周VAS、Constant-Murley 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VA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nstant-Murley 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3、8周VAS、Constant-Murley 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Ⅰ型肩峰撞击综合征采用肌内效贴联合电针治疗,能够减轻局部疼痛,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患者运动时配合肌贴的保护,运动能力能够得到明显改善,具有良好的即时效应,而且无创伤,患者愿意接受,是一种即时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罗杨  魏民 《中国骨伤》2022,35(6):555-55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通道双线技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22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男14例,女8例;年龄26~45(34.8±5.9)岁;手术时间为受伤后5~15(11.2±4.1) d。所有患者给予关节镜下骨块复位和单通道双线技术固定。术后根据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IKDC 2000评分和抽屉试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2~75(34.6±13.0)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30.80±9.55)分,末次随访(89.60±2.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7,P<0.01);IKDC 2000术前(24.60±7.21)分,末次随访(80.00±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1,P<0.01)。1例患者抽屉试验为弱阳性。结论:单通道双线技术可实现对髁间棘撕脱骨块的有效固定,操作简便、创伤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髁间棘撕脱骨折。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通道双线技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22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男14例,女8例;年龄26~45(34.8±5.9)岁;手术时间为受伤后5~15(11.2±4.1) d。所有患者给予关节镜下骨块复位和单通道双线技术固定。术后根据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IKDC 2000评分和抽屉试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2~75(34.6±13.0)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30.80±9.55)分,末次随访(89.60±2.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7,P<0.01);IKDC 2000术前(24.60±7.21)分,末次随访(80.00±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1,P<0.01)。1例患者抽屉试验为弱阳性。结论:单通道双线技术可实现对髁间棘撕脱骨块的有效固定,操作简便、创伤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髁间棘撕脱骨折。  相似文献   

7.
聂少波  吴韬光  郝明  王锟  纪辉  张群 《中国骨伤》2022,35(10):908-913
目的:对比单边和环形外架在感染性胫骨骨不连中的治疗效果,探索成骨能力更好和并发症更少的外固定架构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150例感染性胫骨骨不连患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根据外固定类型分为单边组和环形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围手术信息,通过像素比评价新生骨质量,通过并发症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并发症情况分析治疗注意事项。结果:共64例胫骨中段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纳入研究,单边组26例,环形组3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新生骨像素比分别为0.91~0.97(0.94±0.03)和0.93~0.97(0.95±0.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边组外固定指数为34.1~50.6(42.3±8.3) d/cm,环形组为44.5~56.1(45.8±10.3) d/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边组7例(26.9%)存在并发症,环形组5例(13.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边组5例发生足下垂,通过后续治疗后缓解,环形组无此情况。单边组的下地时间比环形组晚(P<0.05)。结论:在治疗感染性骨不连时,单边和环形外架都能取得满意的骨愈合结果,且效果相当。对于骨质疏松严重,并发症多,需要早期下地的患者建议采用环形外架固定。如果选择单边外架,预期延长长度长、固定时间久的建议采用羟基磷灰石涂层螺钉固定,严密监测踝关节活动,防止足下垂畸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一小切口结合蜂巢钛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40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20例采用单一小切口结合蜂巢钛板进行固定(钛板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3~65(47.40±12.58)岁;左侧12例,右侧8例;Rockwood分型,Ⅲ型11例,Ⅳ型3例,Ⅴ型6例。20例采用锁骨钩板固定(锁骨钩组),男8例,女12例,年龄24~65(48.40±12.08)岁;左侧9例,右侧11例;Rockwood分型,Ⅲ型10例,Ⅳ型2例,Ⅴ型8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1、3、6个月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时拍摄患侧肩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并比较喙锁间距。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40例均获随访,时间6~15(11.9±4.8)个月。未发生切口感染、内置物断裂或失效、骨隧道骨折等并发症。钛板组切口长度(35.90±3.14) mm,短于锁骨钩组(49.30±3.79) mm (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时,钛板组VAS较锁骨钩组更低(P<0.05)。钛板组术后1、3、6个月Con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86.80±1.36)、(91.60±2.32)、(94.90±2.22)分,较锁骨钩组(78.45±5.47)、(85.55±2.01)、(90.25±1.92)分更高(P<0.05)。两组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喙锁间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一小切口结合蜂巢钛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切口更短,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快,且无须二次手术,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自行设计的可调式空心钉导向器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经颈型股骨颈骨折加压空心钉倒三角排列提供了有效的辅助工具。方法:先用Solidworks软件画出该器械的草图,生产后获得实体产品。利用Mimics软件获取数据结合该导向器首先在22具尸体骨上使用,22具干燥尸体骨,男12例,女10例。接着通过X线片评价导针的分布,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测量股骨头颈的解剖大小和螺钉距离,并进行统计学比较。自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选取股骨颈骨折患者45例,根据是否用该器械分为新式导向器组(22例)和徒手置钉组(23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情况。结果:X线测量、三维和实体测量解剖数据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体测量和三维测量螺钉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间距离进针点设计为等腰三角形(r=0.992 8,P<0.000 1),但由于股骨前倾角和扭转角的存在,在股骨颈内为近似等腰三角形(r=0.824 1,P<0.000 1)。两组患者获得平均2年随访,新式导向器组与徒手置钉组透视次数、穿刺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平行度更好,手术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最终的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股骨颈空心钉导向器结合Mimics软件的术前规划有利于空心钉的倒三角排列的置入,但在后期大规模使用过程中仍需不断改良和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Rotarex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与开放取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接受Rotarex PMT(PMT组)及45例接受经股动脉切开取栓(开放组)治疗的急性单侧下肢动脉血栓患者,对比组间球囊使用率及支架植入率,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踝肱指数(ABI)变化、疼痛缓解及血管恢复通畅情况,以及截肢率及死亡率。结果 对全部患者均成功完成治疗。PMT组球囊使用率及支架植入率均高于开放组(P均<0.05)。组间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3%(1/32) vs. 13.33%(6/45),χ2=2.358,P=0.229]。治疗前组间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天PMT组ABI低于开放组[(0.77±0.01) vs. (0.84±0.17),P=0.013],治疗后1个月PMT组ABI高于开放组[ (0.80±0.15) vs. (0.72±0.12),P=0.010]。治疗后1个月,PMT组疼痛改善率为90.63%(29/32),高于开放组[77.78%(35/45),P=0.033]。治疗后1、3、6及12个月,组间血管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2个月,PMT组截肢率及死亡率[9.38%(3/32)、3.13%(1/32)]与开放组[8.89%(4/45)、4.44%(2/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Rotarex PMT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与开放取栓效果相当,且更利于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发生二次骨折的相关风险因素,为预防对侧髋部再骨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4年2月378例老年髋部初次骨折患者的资料,男175例,女203例;年龄60~90岁,平均(75.53±8.04)岁;股骨颈骨折12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53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9个月,32例患者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男13例,女19例;年龄72~95岁,平均(81.25±5.94)岁;股骨颈骨折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5例。根据患者术后有无对侧髋部再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初次骨折类型、内固定方式、卧床时间、骨质疏松情况、合并内科疾病情况、术后功能锻炼、治疗的依从性、生活环境(农村/城市)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对于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骨折组与无骨折组的年龄、骨质疏松情况、合并内科疾病情况、术后功能锻炼、医疗依从性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OR=6.793,P=0.001),高龄(OR=4.170,P=0.002),合并内科疾病(OR=3.828,P=0.005),术后功能锻炼(OR=0.297,P=0.005)以及医疗依从性(OR=0.295,P=0.007)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再骨折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龄、骨质疏松、合并内科疾病、术后功能锻炼和医疗依从性。术后需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坚持功能锻炼,以预防髋部再次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合并胸腔积液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胸腔积液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的137例四肢多发骨折患者,男102例,女35例,年龄16~92(48.34±15.85)岁。四肢多发骨折定义为全身有两处以上的四肢骨折,所有入选患者术前具有完整的临床,影像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术前胸部CT,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吸烟史,手术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入院至手术时间,骨折部位,血小板计数,白蛋白,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等因素。记录患者是否合并胸腔积液,计算胸腔积液量,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四肢骨折均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伤口感染和急性肺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出现。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示:ISS>16分(P=0.000)、吸烟史(P=0.001)和肋骨骨折(P=0.000)是四肢多发骨折合并胸腔积液的危险因素。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ISS及肋骨骨折是四肢多发骨折胸腔积液量增多的危险因素。结论:四肢多发骨折合并胸腔积液与ISS、吸烟史以及肋骨骨折相关;胸腔积液量与吸烟史、ISS及肋骨骨折有关。对ISS>16分,有吸烟史或合并肋骨骨折的多发骨折患者应提高警惕,尽早干预,降低合并胸腔积液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吴健  关月红  范胜利 《中国骨伤》2017,30(9):833-837
目的:探讨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2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组29例,男7例,女22例,年龄(67.35±9.92)岁,骨密度(-3.89±0.72)SD,骨折压缩程度(0.57±0.35)%,骨水泥注入量(4.53±1.64)ml,椎体高度恢复程度(0.49±0.86)%,10例椎体裂隙骨折,7例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9例骨水泥渗漏至外周组织,14例术后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非手术椎体未骨折组190例,男42例,女148例,年龄(66.98±7.55)岁,骨密度(-3.13±0.59)SD,骨折压缩程度(0.39±0.60)%,骨水泥注入量(4.72±1.28)ml,椎体高度恢复程度(0.46±0.94)%,13例椎体裂隙骨折,5例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29例骨水泥渗漏至外周组织,129例术后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压缩程度、骨折类型、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椎体高度恢复程度、是否相邻椎体骨折、术后是否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因素作单因素分析,对于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风险因素。结果:219例单节段胸腰段骨折患者中,29例出现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单因素分析示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组及未骨折组年龄、性别、骨折压缩程度、骨水泥注入量及椎体高度恢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患者骨折类型、骨水泥渗漏、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骨密度与术后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OR=0.135)、是否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OR=3.793)、骨水泥椎间盘渗漏(OR=8.975)、骨密度(OR=57.079)是导致术后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系统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改善手术技巧、减少术中骨水泥渗漏是预防术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关节镜双后内入路与切开手术治疗急性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52例急性单纯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关节镜组27例患者行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手术治疗,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19~52(34.9±9.2)岁;切开复位组25例患者行膝关节后内侧切口手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18~54(33.7±8.4)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愈合情况、并发症以及术后12个月Lysholm、IKDC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5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15.0±1.7)个月。关节镜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大于切开复位组(P<0.05);关节镜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小于切开复位组(P<0.05);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组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分别为(95.9±1.7)分和(86.4±1.2)分,均较术前的(49.1±2.3)分和(48.9±1.1)分显著提高(P<0.05);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组术后12个月IKDC总分分别为(96.9±1.5)分和(87.1±1.4)分,均较术前的(47.6±4.1)分和(48.1±3.9)分显著提高(P<0.05);关节镜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Lysholm、IKDC评分均高于切开复位组(P<0.05)。结论: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治疗急性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早期效果满意,疗效优于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张玉龙  焦成  荣林 《中国骨伤》2022,35(10):971-976
目的:分析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与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7例,女23例;年龄61~77(63.45±12.34)岁;病程6~12(5.32±1.02)个月;左侧29例,右侧31例。其中,行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者30例,为观察组;行小切口肩袖修补术者30例,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外展活动度,术后72 h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UCLA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两组术后UCLA、ASES、Constant-Murley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外展活动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48、72 h VAS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3.33%(4/30)低于对照组33.33%(10/30)(P<0.05)。结论: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和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均可以改善老年肩袖损伤后的肩部功能,但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72 h内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均明显优于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可根据患者临床实际情况与需求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Serial rib fractures and flail chest injury can be treated by positive-pressure ventilation. Operative techniques reduc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stay, overall costs,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s well as pai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benefit of surgical rib stabilisation in comparison to non-operativ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of the chest wall.

Materials and methods

From 2006 to 2011, the data of 44 patients with flail chest and serial rib fractures were collected retrospectively. A surgical group and an intensive care group with only intensive care therapy were formed. Rib and sternal fractures, flail chest, injury severity, thoracic injuries,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in the ICU, overall hospital stay and mortality were evaluated.

Results

No postoperative surgical complications had been observed. The time unde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the surgical group was 10.6 ± 10.2 days, whereas in the non-surgical group, it was 13.7 ± 13.7 days.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after surgery was 6.9 ± 6.5 days. Time in the ICU for the surgical group was 16.4 ± 13.6 days, compared to the non-surgical group with 20.1 ± 16.2 days. Postoperative time in the ICU was 11.7 ± 10.3 days. The mortality in the surgical group was 10 % and in the non-surgical group it was 17 %.

Conclusions

Operative rib stabilisation with plates is a safe therapy option for severe trauma of the chest wall. Provided that the duration of preoperat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time spent in the ICU is minimised due to early operation, our data suggest that the stabilisation of serial rib fractures and flail chest may lead to a reduced time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in the ICU and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正骨手法闭合复位结合经皮微创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研究。方法 :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共39例,男17例,女22例;年龄67~88岁,平均(71.8±5.2)岁。分为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组(MIPPO组)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组(ORIF组)。MIPPO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70.0±5.3)岁;术中先用正骨手法闭合复位肱骨近端,位置满意后经皮锁定钢板固定治疗。ORIF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72.0±4.2)岁;采取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骨折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应用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对患肩进行评定。结果:39例均获随访,时间11~27个月,平均18.1个月。MIPPO组平均出血量(176.0±57.4)ml,少于ORIF组的(356.0±66.9)ml;MIPPO组手术时间平均(47.4±14.9)min,短于ORIF组的(92.7±15.8)min;MIPPO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7.6±5.8)周,短于ORIF组的(21.7±4.9)周。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MIPPO组89.7±14.5,优于ORIF组的81.8±13.2。结论:正骨手法整复微创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血供破坏少、固定可靠等优点,是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126例行单节段PVP治疗的OVCF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平均随访13.6个月.根据是否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未骨折组,其中骨折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54~82岁,平均(67.63±7.28)岁;未骨折组94例,男40例,女54例,年龄55~76岁,平均(66.26±6.79)岁再将骨折组按部位分为邻近椎体骨折组20例和非邻近椎体骨折组12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及矢状位后凸纠正度数,分析引起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年龄、性别、BMD值、骨水泥注入量及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高度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椎体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BMD值、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及伤椎高度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邻近椎体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BMD值、骨水泥注入量、伤椎高度恢复率及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高度的恢复增加可能预示着OVCFs患者PVP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风险增大,而邻近椎体骨折可能跟骨水泥注入量及椎体高度恢复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