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目的:确立《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的语义类型,为中医药语义类型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基于中医术语学研究方法,依托中医基础理论,经文献梳理、提取、规范、分类《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确立《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术语的语义类型.结果:《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共1506个,语义类型包括哲学、物质、解剖部位...  相似文献   

2.
金刻本《素问》探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亡篇一卷,金刻本。今存卷三至卷五、卷十一至卷十八、卷二十、亡篇一卷,共十三卷。卷三首页“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三”标题下有“国立北平图书馆收藏”方印图章,则此书一九四九年前原藏国立北平图书馆,今藏于国家图书馆。图书馆于此书封面写有如下鉴定文字:“黄帝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素问.咳论》学习,加深对咳的全面认识,拓宽辨证施治思路。方法对经文逐条进行纵、横向分析理解。结果认识到咳虽本于肺,但亦不止于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治咳应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着手。结论临床不可见咳止咳,或见咳单一治肺;应详查咳之病因、病机,五脏主时、脏腑关系、症状、体征、传变规律等,只有辨证准确,治法得当,方能获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素问.咳论》学习,加深对咳的全面认识,拓宽辨证施治思路。方法对经文逐条进行纵、横向分析理解。结果认识到咳虽本于肺,但亦不止于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治咳应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着手。结论临床不可见咳止咳,或见咳单一治肺;应详查咳之病因、病机,五脏主时、脏腑关系、症状、体征、传变规律等,只有辨证准确,治法得当,方能获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5.
依据《素问》的内容来看,"素"字主要包含"纯净的""质朴的""日常的"以及"最小的组成单位"等几种含义.依据古代医家的注解来看,"素问"主要包含"究竟本源"之问、"生命起始"之问、"有关阴阳家的问题"等含义,现代学者的观点基本与此相似.结合上述认识,本研究认为"素问"包含了"解答疑点,使繁杂的思路变得有条理和逻辑""解...  相似文献   

6.
《内经》是中医药院校的理论提高课程,藏象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内经》课堂讲解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内经》各篇章论述切入的不同角度展开讲解;联系《内经》相关篇章,对藏象内容的梳理比较;关注《内经》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和中医理论形成的意义;关注《内经》藏象理论的临床指导,结合实践运用进行讲解等,对《内经》藏象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蕴藏着先进、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奠定了现代中医预防医学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和内容进行梳理、挖掘,以冀更好地发挥中医预防医学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探讨了《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的书名涵义,认为《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的命名都明显受到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黄帝内经》的命名与形成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有关,《素问》的命名则受到了汉代确立的宇宙生成论的影响,而《灵枢》的书名更具有道家意味,体现了《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之际并且与汉代盛行的黄老之学密切相关的学术特征。《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诸书的命名显著表明了传统中医药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总结《黄帝内经》中医术语翻译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从而为该领域的后期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等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1年5月收录的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文献的发文年度、发表期刊、作者、研究机构以及关键词等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 共获得530篇文献,其中期刊文献412篇,硕博士论文118篇。通过分析发现,在年度发文量方面,期刊文献的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硕博士论文自2016年起开始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在发表期刊方面,有7家期刊发文量超过10篇。该领域论文共涉及作者112名,其中发文量超过10篇的作者有6人,涉及科研机构39家,大部分为中医院校。近年来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文化负载词、隐喻、修辞格、翻译策略等方面。结论 《黄帝内经》中医术语翻译研究正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对翻译策略的研究有可能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0.
11.
基于功能语法的名词化隐喻体现过程和参与者等双重语义特征,是语法隐喻的主要表征方式。通过考察名词化隐喻在《黄帝内经》李照国英译本中的使用情况,发现其4种语篇功能类型在英译本中得到充分体现,即信息压缩功能、双重语篇衔接功能、叙事客观功能、语体正式功能。信息压缩功能使得译文信息概括精炼;双重语篇衔接功能包括主位衔接功能和词汇衔接功能,前者促进了小句信息流动和语义连贯,后者使得译文前后呼应,增强语义关联;叙事客观功能增强了译文的学术性和说服力;语体正式功能则有助于建构译者学术身份和译本学术价值。李译本名词化隐喻的合理使用提高了语篇的连贯性、学术性和接受性,有助于再现中医典籍学术语篇的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成书融合了当时先进的哲学内容,试从哲学渊源、天人、人本身和阴阳平衡几方面初步探讨书中所体现的“和谐”思想,以期用于指导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成书融合了当时先进的哲学内容,试从哲学渊源、天人、人本身和阴阳平衡几方面初步探讨书中所体现的"和谐"思想,以期用于指导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   

14.
以“脉”为例,选取《黄帝内经》与“脉”相关的8个双音节新词,包括脉道、脉口、脉度、脉色、脉痹、脉痿、脉风和脉胀,按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分为两类,探讨其词语构成的形式,并对其医学名义进行辨析。通过考辨我们发现,第一,“脉道”“脉度”等词的出现体现了《黄帝内经》时期医家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已深入微观层面,人体经脉理论初步形成;“脉痹”“脉痿”等词将疾病医疗事实表义具体化,丰富了中医疾病学理论;第二,研究结果可以作为中医药专科辞典和大型语文辞书的书证补益,“脉色”等词条似应补增义项并提前书证;第三,上述新词在后世的医学文献中被广泛应用,但大部分仍属于专业术语,保留在中医学专业词汇中,并未进入普通词汇。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因人制宜的思想,落实到养生就是"因体施保"、"因人施养"。因此养生与预防也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状态,实施个性化保健。《黄帝内经》中蕴含了大量的中医体质内容,文章从体质养生的依据、目的、核心理论等几个方面挖掘了《黄帝内经》中因人制宜养生思想的内涵,为体质养生和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系统挖掘《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汗”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后世医家的发挥和临床实践,将出汗的机理归结为“阳加于阴”,也就是说出汗必须以阴液为原料、阳气为动力、汗孔为通道。但凡影响阴液、阳气、汗孔者皆可使出汗量发生改变,甚至造成病理性出汗即汗病。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汗病可分为炅汗、魄汗、漏泄、偏风、寝汗等。鉴于出汗的机理在于“阳加于阴”,故汗病的调治总以调和阴阳为法则,具体则应根据汗病类型的不同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心理情绪疗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理情绪疗法是指根据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通过改变诱发事件(刺激)、转换信念系统(认知方式)、纠正情绪体验等手段,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黄帝内经》中涉及的心理情绪疗法有喜胜忧、怒胜思、恐胜喜、悲胜怒、思胜恐等,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中出现大量隐喻有着认知、心理和语言等方面的原因。认知需要是《黄帝内经》中隐喻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当时科学水平和认知方法的局限,人们自然会通过隐喻来表达各种抽象概念,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心理方面来看,当时的思维和语言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医家们被迫选择隐喻的思维方式,借助熟悉的事物来认知和表达抽象的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疾病规律,使得人们在心理上轻松自在。《黄帝内经》时代的语言有限,人们借助“以己度物”的隐喻思维和认知方式表达特定概念或者新概念,揭示隐喻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揭开中医语言的神秘面纱,了解中医学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思维方式,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医学。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要求医者在针刺时"守神",要有极高的专注力,做好针刺前的解释安抚工作,诊察患者精神状态以及详细问诊病史对于疾病性质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针对经络气血虚实的情况,通过不同针刺的手法调理,从而达到"神气乃平"的状态。《黄帝内经》中针刺用神的理论贯穿于针灸医生诊治患者的整个过程,这就要求针灸科医生做到安患者之神以求患者配合,察患者之神以便明晰病情,守医者之神以至神情专注,并通过调患者之气以达调神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