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兴德 《中国药业》2010,19(24):25-26
目的分析长鬃蓼的脂肪酸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方法以索氏提取法提取长鬃蓼的脂肪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鉴定脂肪酸成分。结果鉴定了长鬃蓼的18个脂肪酸成分、2个甾类化合物和植醇,占色谱总出峰面积的82.39%;脂肪酸组成以亚油酸、油酸和棕榈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60.79%。结论长鬃蓼脂肪酸成分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所含脂肪酸具有很好的药理活性,为开发利用长鬃蓼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应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研究了假苍耳种子油的萃取工艺。考察了压力、温度、粒度、CO_2流量对假苍耳种子油萃取率的影响。得到最佳萃取条件为:压力30 MPa、温度40℃、粒度150~180μm和CO_2流量12kg/h。利用GC-MS分析了假苍耳种子油组成成分,从分离出的8个峰中确认了5种组分,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所鉴定的组分占总峰面积的97%。主要脂肪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和α-亚麻酸的相对含量分别是62.481%、23.112%、9.046%和1.702%。  相似文献   

3.
牵牛子脂肪油超临界CO_2萃取及气相-质谱测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澎灏  陈振德 《中国药房》2003,14(7):431-432
目的 :提取分析牵牛子脂肪油及其成分。方法 :用超临界CO2 萃取法提取牵牛子脂肪油 ,结合气相 -质谱法分析脂肪油成分。结果 :牵牛子脂肪油含量为34.78% ,脂肪酸组成以亚油酸、油酸和棕榈酸为主 ,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88.70% ,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为主。结论 :牵牛子脂肪油属优质植物油,分析结果可为开发、利用牵牛子油脂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莱菔子脂肪酸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洁  王雪娜  刘萍 《中国药业》2009,18(4):26-27
目的研究中药莱菔子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莱菔子种子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脂肪酸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结果从莱菔子中共分离鉴定出7种脂肪酸成分,占总量的99.80%。结论分离鉴定出的7种脂肪酸成分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油酸(34.84%)、亚麻酸(26.16%)、芥酸(20.33%)、棕榈酸(11.23%)等脂肪酸。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裸体方格星虫样品中脂肪酸类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12个裸体方格星虫样品中的26种脂肪酸进行了含量测定,并进一步对各样品中的各成分的含量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 对裸体方格星虫样品的测定结果显示各样品26种脂肪酸类成分总含量范围为198.20?578.05 ?g/g,总含量最高的样品是海南三亚的裸体方格星虫体腔液样品(S12);各产地样品中脂肪酸类成分总含量均呈现体腔液部位高于外壁 内脏部位。测定样品的26种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总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最高,分别占总含量的1.54%?5.65%和1.61%?4.94%;单不饱和脂肪酸中顺芥子酸含量最高,分别占各样品总含量的14.66%?46.41%;基于26种脂肪酸的含量测定结果对12个裸体方格星虫样品的PC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地裸体方格星虫的外壁 内脏样品相互接近,体腔液样品差别较大。结论 裸体方格星虫中脂肪酸不仅种类多样、含量丰富,而且具有多种重要活性作用的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合理。本研究中对脂肪酸类成分的研究结果将对进一步开发利用裸体方格星虫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GC/MS分析紫苏子与亚麻子脂肪酸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紫苏子和亚麻子油中的脂肪酸组成,为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化学法萃取紫苏子和亚麻子油,GC/MS分析油中的脂肪酸成分。结果:紫苏子和亚麻子得油率(W/W)分别为29.52%和38.97%。紫苏子油中检出软脂酸、亚油酸、α-亚麻酸、硬脂酸、二十碳—烯酸和二十碳烷酸等6种脂肪酸,它们的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5.91%、7.03%、84.50%、2.41%、0.05%和0.10%;亚麻子油中检出软脂酸、亚油酸、α-亚麻酸、硬脂酸和二十二碳烷酸等5种脂肪酸和2种未知成分,已知脂肪酸成分占总脂肪酸组分的99.91%,其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4.29%、8.20%、83.84%、3.53%和0.05%。结论:紫苏子和亚麻子油的脂肪酸组成均比较简单,并富含可开发利用的α-亚麻酸。  相似文献   

7.
酸藤子脂肪酸类成分的GC-MS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酸藤子的脂肪酸类成分。方法:酸藤子根部以95%乙醇提取,用石油醚对提取物进行萃取,所得萃取部位经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酸藤子枝叶用石油醚提取,所得提取物也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再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酸藤子根部共分离出67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28个,占流出峰总面积的73.48%,主要脂肪酸成分为8,11-亚油酸(19.10%)、8-油酸(13.01%)与棕榈酸(12.29%)。酸藤子枝叶共分离出30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12个,占流出峰总面积的91.60%,主要脂肪酸成分为棕榈酸(52.16%)。结论:酸藤子根部和枝叶的脂肪酸类成分有差异。本试验结果可为酸藤子的深入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超临界CO_2萃取蚕蛹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提取蚕蛹油,测定主要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SFE-CO2)技术,并利用均匀设计法优化筛选最佳萃取工艺条件。气相色谱法测定蚕蛹油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蚕蛹油SFE-CO2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5±0.5)MPa,萃取温度55℃,萃取时间2.5 h,最大萃取率为35.46%。各成分含量分别为:棕榈酸25.08%、硬脂酸7.55%、油酸25.40%、亚油酸7.58%、α-亚麻酸34.38%。结论SFE-CO2技术可用于蚕蛹油提取,并可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9.
柏子仁和柏子仁霜中脂肪酸的GC-MS比较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柏子仁与柏子仁霜的脂肪酸组成。方法用GC-MS方法对柏子仁与柏子仁霜油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结果鉴定了柏子仁油中的6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主要是十六烷酸(6.58%)、硬脂酸(2.62%);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22.97%)、亚麻酸(54.17%)、花生四烯酸(7.75%)、二十碳三烯酸(2.62%),占脂肪酸的87.51%。;柏子仁霜油中鉴定了6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主要为十六烷酸(7.01%)、硬脂酸(4.85%);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23.42%)、亚麻酸(54.80%)、花生四烯酸(6.42%)、二十碳三烯酸(1.93%)。结论柏子仁和柏子仁霜均含有合理的益于人体健康的脂肪酸。  相似文献   

10.
亚麻子油中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用化学萃取法获得亚麻子油,得油率38.97%。皂化,甲酯化后用GC/MS计算机联用技术分析其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其相对含量。实验检出α-亚麻酸等5种脂肪酸和2种未知成分。归一化结果表明,脂肪酸占99.91%。软脂酸,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和二十二烷酸的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4.29%,8.205,83.84%,3.53%和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0~2002年83例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的临床分级、临床表现、肝功能、血脂、肝纤维化指标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 3例患者中轻、中、重度脂肪肝分别为33例、33例、17例.临床表现以乏力、纳差、右上腹不适为主.83名患者中,脂肪肝程度越重,肝功能、血脂、肝纤维化指标越严重.结论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使肝脏损害加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人群脂肪肝发病情况,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以2006年来我院进行消化系B超体检者3963例为调查对象,对其消化系B超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脂肪肝检出阳性率17.11%,其中男性检出率30.88%,女性检出率9.60%,轻度脂肪肝占86.73%,中度占13.27%.结论 同一年龄段脂肪肝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阳性者大部分为轻度.  相似文献   

13.
周毅  黄鹤  赵易平  叶松 《医药导报》2005,24(12):1120-1123
目的观察和评价克肝脂胶囊对脂肪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合格受试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4例,分别给予克肝脂胶囊5颗或东保肝泰片3片,用法均为tid,po,疗程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每例患者的体重、腰臀比、血脂、肝功能和肝脏B超于治疗前后及随访时各检查1次,大便常规、尿常规、血常规、肾功能及心电图于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结果两组体重、腰臀比、肝功能、血脂、脂肪肝B超分度治疗后及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三酰甘油(TG)值下降程度及脂肪肝B超分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随访时,治疗组TG值下降程度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克肝脂胶囊能显著改善脂肪肝患者的体重及腰臀比,降低血脂,改善肝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治疗脂肪肝的高效、安全的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知识分子群体的脂肪肝、血脂、血糖的动态变化、相关关系及流行病学意义,为某些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粤西地区两所高等院校教师进行B超检查及血脂、血糖测定。结果脂肪肝总患病率由1998年的7.78%到2000年的13.35%,且男性患病年龄明显提高;脂肪肝患病与血脂、血糖显著相关。结论脂肪肝可作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筛选和干预标志。  相似文献   

15.
龙大碧  李晓兰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6):2432-2433
目的 应用超声诊断儿童脂肪肝,分析其与儿童肥胖的相关性.方法 对重庆市双桥区自愿参加检测的480名7~16岁儿童及青少年,进行身高、体质量、血脂及肝脏B型超声检查,将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不同营养水平者脂肪肝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脂肪肝检出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肥胖、超体质量、体质量正常儿童,脂肪肝检出率肥胖男生高于肥胖女生(P<0.05);脂肪肝组三酰甘油水平高于非脂肪组(P<0.05).结论 超声对儿童及青少年脂肪肝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儿童及青少年脂肪肝与肥胖相关,脂代谢紊乱是儿童及青少年脂肪肝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甘油三酯含量与脂肪肝的关系 ,寻求合理的生活方式防治脂肪肝。方法 体检电信职工 118名 ,男 99名 ,女 19名 ,平均年龄 (4 2± 5 )岁。检验血脂、血糖、肝肾功能 ,查心电图、B超肝胆和胸部X线透视。结果 高甘油三酯血症占 6 6 95 % ,平均含量为 (2 2 3± 0 2 1)mmol/L ,脂肪肝占 2 7 97%。肥胖者脂肪肝占 2 5 4 2 % ,周饮白酒量 >2kg者脂肪肝占 15 2 5 %。结论 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酗酒、少动是脂肪肝的主要相关因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和戒酒是防治脂肪肝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PARγ)在高脂饮食所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肝脏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模型组Wistar大鼠给予高脂饮食饲养,分批于实验第4、8、12周处死,设普通饮食饲养大鼠作对照。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大鼠肝脏PPARγ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第4周呈现单纯性脂肪肝,第8~12周从单纯性脂肪肝进展为脂肪性肝炎,个别出现肝纤维化;RT-PCR显示,随着造模时间延长,肝脏PPARγmRNA的表达逐渐减弱,于第12周达到最低。结论持续12周的高脂饮食可以成功复制大鼠NAFLD模型;模型大鼠肝脏PPARγmRNA表达随造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PPARγ可以通过对胰岛素抵抗的调控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壳聚糖合并中药对实验性大鼠脂肪肝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壳聚糖合并中药对脂肪肝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小剂量四氯化碳合并高脂饮食建立大鼠脂肪肝模型。给予壳聚糖合并中药治疗,以肝脏的脂质含量及组织形态学变化为衡量标准。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四氯化碳合并高脂饮食可引起大鼠肝脏明显的脂肪变性,表现为肝组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显著增加,病理检查显示;肝细胞肿胀,内部充满大小不等的脂滴;壳聚糖加中药治疗组大鼠肝脏TG,TC,FFA含量显著降低。肝细胞脂变程度明显减轻。结论:壳聚糖合并中药可明显降低肝脂肪含量,对脂肪肝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男性脂肪肝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男性脂肪肝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脂肪肝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对健康体检者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和血糖、血脂等的测定,并用B超进行脂肪肝的诊断。结果 1762名男性健康体检者脂肪肝患病率为12.5%,患病年龄最小21岁,最大76岁;在30~39岁和40~49岁两个年龄段脂肪肝发生率较高;肥胖和超重者中,脂肪肝的发生率为81.2%和27.8%,显著高于正常体重者(P〈0.01);有高脂血症的体检者的患病率最高,达33.1%;而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的体检者的患病率分别为24.3%和13.7%。结论 男性脂肪肝的发生与年龄、体重、血压、血糖及血脂等均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关于脂肪肝和高血脂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有增长的趋势,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病原因中,高血脂症是一项重要因素,因此,降血脂也就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措施。在临床上,治疗高血脂症,西药一般采用他汀类、胆汁酸结合树脂类等,虽然疗效确切,但常常引起腹泻、腹胀,甚至引起肌炎等不良反应。而近年来临床研究证明,许多中药都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如决明子、大黄、何首乌等,降血脂中药具有疗效确切,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