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部多裂肌退变情况。方法:招募健康志愿者和单侧L4,5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各35例,每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5~55岁。健康志愿者组年龄(35.66±8.73)岁,BMI指数(21.85±1.94)kg/m2;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组年龄(36.09±7.70)岁,BMI指数(21.50±1.78)kg/m2,VAS评分(4.40±0.88)分,病程(11.2±7.14)个月,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成像分析,观察L4,5间隙腰骶部多裂肌脂肪比例、去脂肪化横截面积比例。结果:健康志愿者左侧多裂肌脂肪比例(0.169±0.035)%、去脂肪化横截面积比例(0.699±0.070)%和右侧多裂肌脂肪比例(0.168±0.031)%、去脂肪化横截面积比例(0.712±0.0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健侧多裂肌脂肪比例(0.173±0.021)%、去脂肪化横截面积比例(0.695±0.054)%和患侧多裂肌脂肪比例(0.228±0.027)%、去脂肪化横截面积比例(0.629±0.0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患侧与志愿者左右两侧多裂肌脂肪比例、去脂肪化横截面积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健侧与健康志愿者左右侧多裂肌脂肪比例、去脂肪化横截面积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L4,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侧腰骶部多裂肌存在退变,表现为多裂肌面积萎缩、脂肪浸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高位与低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差异,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参数异常与高位LDH发生的关系。方法 纳入2006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高位LDH患者53例(高位组),同时期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MBI)匹配的低位LDH患者53例(低位组)及单纯下腰部疼痛的非LDH患者53例(对照组)。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3组矢状面平衡(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腰骶前凸角(LSL)、骶骨倾斜角(ST)、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等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结果 高位组SVA、TK明显高于对照组,LL、ST、PI、PT及SS明显低于对照组;高位组TK明显高于低位组,LL、ST及PI明显低于低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组L1/L2节段患者的LL、ST较L2/L3节段患者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盆水平化导致的胸腰段过度代偿可能是高位LDH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部多裂肌退变的情况。方法:2015年12月至2017年9月招募健康志愿者和单侧L_(4,5)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各35例,每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5~55岁,其中健康志愿者组年龄(35.66±8.73)岁,BMI(21.85±1.94) kg/m~2;腰椎间盘突出症组年龄(36.09±7.70)岁,BMI(21.50±1.78) kg/m~2,VAS评分(4.40±0.88)分,病程(11.20±7.14)个月,对两组的多裂肌进行表面肌电图测定分析,通过分析平均肌电振幅数值,比较两组多裂肌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健康志愿者多裂肌平均肌电振幅左侧为(48.84±7.77)μV,右侧为(49.13±7.86)μV,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裂肌平均肌电振幅健侧为(48.82±8.14)μV,患侧为(42.81±7.00)μV,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健侧与健康志愿者左侧多裂肌的平均肌电振幅,腰椎间盘突出症健侧与健康志愿者右侧多裂肌的平均肌电振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侧与健康志愿者左侧多裂肌的平均肌电振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侧与健康者愿者右侧多裂肌的平均肌电振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存在肌电活动失衡,患侧多裂肌肌力较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两种弹性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开窗髓核摘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采用手术治疗的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置入不同的弹性固定系统,分为使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弹性棒连接固定组(弹性棒组)和特制弹性椎弓根螺钉刚性棒连接固定组(弹性钉组)。其中弹性棒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30~69(49.18±10.23)岁;弹性钉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32~68(49.81±9.24)岁。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及术后下地时间,比较术前及术后3、12个月时的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术前及术后12个月侧位DR片上位邻近椎体间隙高度;采用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随访。弹性棒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下地时间分别为(63.73±12.01) min、(89.55±16.07) ml、(81.67±16.00) ml、(3.45±0.75) d,弹性钉组为(62.96±11.54) min、(88.35±17.14) ml、(82.29±15.40) ml、(3.29±0.78) 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腰痛及下肢麻木等症状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VAS、JOA评分、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上位邻近椎体间隙高度与术前同一节段椎体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弹性棒组优30例,良2例,可1例;弹性钉组优29例,良2例,可0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2,P=0.68)。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开窗髓核摘除术中,两种弹性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疗效相当,均可使用。而弹性钉内固定系统对于两椎体之间距离较短,在弹性棒不能放入或放入困难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使用更广泛。  相似文献   

5.
张威  秦万元  朱勇  罗伟  欧云生 《骨科》2021,12(1):8-13
目的 基于MRI探讨绝经后女性腰椎椎旁肌肉的质量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8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绝经后女性单节段OVCF病例,按1∶1年龄配对选择同时期收治的腰椎退变病例,分别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最终两组各纳入48例。基于两组病人的腰椎MRI,测量L3/4、L4/5椎间盘水平横断面的椎间盘面积和椎旁肌(竖脊肌、多裂肌、腰大肌)面积,计算腰肌性和脂肪退变比率,并比较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病人L3/4、L4/5椎间盘水平的腰肌性分别为241.6%±85.4%、269.8%±78.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6%±92.7%、314.8%±85.3%;脂肪退变比率分别为13.6%±5.4%、15.9%±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7%±2.5%、9.4%±2.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绝经后女性OVCF病人的肌肉净含量减少,肌肉的脂肪浸润程度增加,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椎旁肌质量与OVCF的关系以及改善肌肉质量对OVCF发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在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肌肉损伤影像学比较。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采用外科治疗的60例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OLIF组和TLIF组,每组30例。其中OLIF组采用OLIF+后路肌间隙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52~74(62.6±8.3)岁;TLIF组采用左侧入路TLIF治疗,男14例,女16例,年龄50~81(61.7±10.4)岁。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观察影像学资料,包括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左侧腰大肌、多裂肌、最长肌面积,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及椎间融合情况;分析实验室指标,包括术后第1、5天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值;评定临床疗效,根据术后不同时期腰腿疼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TLIF组(P<0.01)。OLIF组术后DH恢复优于TLIF组(P<0.05)。OLIF手术组术前与术后左侧腰大肌面积及高信号程度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OLIF组左多裂肌面积与左最长肌面积及左多裂肌与左最长肌Mean值低于TLIF组(P<0.05)。OLIF组术后第1、5天CK较TLIF组低(P<0.05)。术后第3天OLIF组腰背痛及下肢痛VAS低于TLIF组(P<0.05)。术后12个月ODI及术后3、6、12个月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组术后有1例出现左下肢皮温升高,考虑术中损伤交感链;2例出现左大腿前方麻木,考虑与腰大肌牵拉有关,并发症发生率10%(3/30)。TLIF组术后1例患者踝关节背伸受限,考虑神经根牵拉有关;2例出现脑脊液漏,术中导致硬膜囊撕裂;1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考虑椎旁肌剥离损伤有关,并发症发生率13%(4/30)。两组患者随访过程中6个月时椎间全部融合,无融合器塌陷。结论: OLIF与TLIF均能有效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但OLIF手术术中出血更少,术后疼痛较轻,DH恢复较TLIF有明显优势。同时从实验室指标CK变化及影像学左侧腰大肌、多裂肌、最长肌面积及T2像高信号比较,可以看出OLIF术式对肌肉损伤及干扰程度低于TLIF。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并比较肌间隙入路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与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治疗腰椎病变终板损伤的特点与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13例腰椎病变患者,男73例,女140例;年龄24~81(54.9±10.5)岁;病程6~180(40.30±28.71)个月;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35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15例,炎症转归期原发性腰椎间隙炎9例,腰椎管狭窄症52例,腰椎退行性滑脱47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或不伴椎体滑脱33例;单节段191例(L2,3 5例、L3,4 24例、L4,5 162例),双节段22例(L2,3和L3,4 3例、L3,4和L4,5 19例)。采用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110例(后路融合组),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103例(斜外侧融合组)。观察两组患者终板损伤的发生特点,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后路融合组发生终板损伤8例9个节段,发生率7.27%(8/110),男1例,女7例,年龄(63.22±3.51)岁;8例中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7例;使用香蕉型融合器5例,解剖型融合器3例;发生于椎体上终板3个节段,椎体下终板6个节段。斜外侧融合组发生终板损伤21例24个节段,发生率20.39%(21/103),男4例,女17例,年龄(62.50±5.02)岁;21例中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16例;使用融合器偏大(指融合器高度)5例,终板解剖形态异常4例,髂嵴过高3例;发生于椎体上终板20个节段,椎体下终板4个节段;21例终板损伤中合并椎体骨折2例。后路融合组终板损伤发生率低于斜外侧融合组。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随访时间12~48个月,中位数12个月。随访中后路融合组出现融合器沉降22例,斜外侧融合组43例,两组各发生1例融合器移位,均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或断裂。斜外侧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33.98%(35/103),高于后路融合组23.64%(26/1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但在随访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丢失。融合率后路融合组为94.5%(104/110),斜外侧融合组为96.1%(99/10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两种方法治疗单或双节段腰椎病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两种融合方式终板损伤的特点不完全相同。虽然两种固定融合方式的终板损伤没有影响最终的临床结果,但仍需要加以重视,做好终板损伤的预防和有效处理,尤其是对于斜外侧椎间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棘突偏斜与年轻患者(<30岁)腰椎间盘突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0例年轻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年轻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筛选纳入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老年组)和非退行性病变的年轻脊柱脊髓疾病患者(年轻非退变组)各30例作为对照组。在CT上测量目标棘突的偏斜角度,通过各类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轻组病变节段的棘突偏斜角度为(3.89±3.77)°,中老年组病变节段的棘突偏斜角度为(3.72±2.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1)。年轻非退变组棘突偏斜角度为(2.20±2.28)°,明显小于年轻组患者(P=0.040)。年轻组病变节段的上位椎体棘突的倾斜角度为(4.10±3.44)°,与中老年组的(3.47±2.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7)。年轻组有19例患者病变节段和上位椎体棘突的倾斜方向相反,而中老年组仅有7例患者出现这种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年轻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方向与病变或者上位腰椎的棘突偏斜方向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棘突偏斜可能是年轻人患腰椎间盘突出的危险因素。相邻腰椎棘突的偏斜方向相反是年轻患者的重要解剖特征,在此基础上会产生椎旁肌发育失衡,容易诱发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类型与病变椎体和上位椎体的棘突的偏斜方向无明显关联。有该解剖变异者可以通过合理锻炼,加强脊柱稳定性,预防腰椎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3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15例行经肌间隙入路单边椎弓根固定结合TLIF术式(单边固定组),20例行后正中入路双边椎弓根固定结合后路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式(双边固定组).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JOA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及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6.8个月。两组患者腰腿痛等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良好(双边固定组中1例未融合),无融合器移位、下沉及内固定器械松动或断裂。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均可达到满意的疗效,经肌间隙入路单边椎弓根固定结合TLIF术式切口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腰痛缓解较快。  相似文献   

10.
姚洲  黄培培  凃志鹏  赵士贤  叶斌  胡学昱 《骨科》2024,15(3):193-199
目的 探讨MRI联合CT描计法、手动定义灰度阈值法测量腰椎椎旁肌脂肪含量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 依据纳排标准,30例门诊腰椎退变病人入组,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为(57.18±10.52)岁(29~74岁),获取其腰椎CT及MRI影像,以L5上终板水平位的椎旁肌(多裂肌和竖脊肌)为研究目标,分别采用MRI联合CT描计法(CT+MRI组)和单纯MRI描计法(单纯MRI组)定义肌肉边界,并选取同一层面水平位的T2抑制像(T2-STIR)作为阳性对照,采用ImageJ软件测量肌肉总面积、功能面积,比较各方法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测量椎旁肌的脂肪替代面积和脂肪浸润率,比较自动获取影像灰度阈值(自动阈值组)与手动定义灰度阈值(手动阈值组)对T2加权像上椎旁肌肉脂肪化测量的影响。结果 CT+MRI组的各椎旁肌肉总面积和功能面积均大于单纯MR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组的椎旁肌总面积、功能面积与阳性对照组相近,单纯MRI组测量结果则明显小于阳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脂肪浸润评估方面,手动阈值组各椎旁肌的功能面积较大、脂肪替代面积较小,所得的脂肪浸润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的结果与手动阈值组更为接近,而与自动阈值组的结果差异较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联合CT描计肌肉边界、手动定义灰度阈值法,能够有效提高椎旁肌肉脂肪浸润评价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1.
孙义元  李棋 《中国骨伤》2022,35(6):589-594
跟距骨桥多发生于跟距关节内侧,在足跗骨畸形中占比最高,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发病时多表现为疼痛、距下关节活动障碍。跟距骨桥的分型多种多样,不同的分型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不同。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是Rozansky分型,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Lim分型则更为简单全面,而对于合并足部畸形或者骨关节炎推荐使用Blitz分型。在治疗方面,轻微症状患者建议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选择关节镜下手术切除骨桥,而面积较大(>50%距下关节面)、多关节面骨桥、畸形严重的患者可选择切开手术,Ⅰ期或Ⅱ期处理合并平足畸形;对于多次关节镜或切开手术失败,合并严重骨关节炎或者复杂的跟距骨桥患者可选距下关节或三关节融合术,并矫正畸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钆贝葡胺(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强化程度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接受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扫描的肝病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右肝穿刺活检,并根据肝纤维化分级将患者分为5组(S0~S4组)。计算肝实质相对强化程度(RE):RE=(SI_(post)-SI_(pre))/SI_(pre),SI_(pre)为平扫时肝实质信号值,SI_(post)为Gd-BOPTA增强肝胆期肝实质信号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肝纤维化分期与肝胆期肝实质RE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肝胆期肝实质RE与肝功能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RE在肝纤维化分期的S0与S2组、S2与S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胆期肝实质RE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呈负相关(P0.05)。结论 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相对强化程度对无创性评估肝纤维化分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水乙醇碘油混合液介入栓塞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无水乙醇碘油混合液栓塞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24例的资料,分析介入手术成功率,术后症状缓解、术后并发症及栓塞前后瘤体大小情况。结果 24例患者共30个病灶,介入栓塞治疗29个病灶,另1个病灶较小,择期处理,介入栓塞手术成功率100%。患者腰部疼痛、血尿症状术后均逐渐减轻、消失;患者栓塞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栓塞后综合征,其中发热12例(12/24,50%)、腹痛腹胀10例(10/24,41.67%)、恶心呕吐10例(10/24,41.6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12个月,瘤体最大径术前为(8.13±3.51)cm,术后为(5.29±2.1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水乙醇碘油混合液介入栓塞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张玉龙  焦成  荣林 《中国骨伤》2022,35(10):971-976
目的:分析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与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7例,女23例;年龄61~77(63.45±12.34)岁;病程6~12(5.32±1.02)个月;左侧29例,右侧31例。其中,行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者30例,为观察组;行小切口肩袖修补术者30例,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外展活动度,术后72 h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UCLA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两组术后UCLA、ASES、Constant-Murley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外展活动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48、72 h VAS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3.33%(4/30)低于对照组33.33%(10/30)(P<0.05)。结论: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和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均可以改善老年肩袖损伤后的肩部功能,但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72 h内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均明显优于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可根据患者临床实际情况与需求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腕管镜系统在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跖筋膜病患者微创手术治疗中的疗效。方法:自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跖筋膜炎患者50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25例。腕管镜组男11例,女14例;年龄39~67(57.7±6.4)岁;采用腕管镜系统行微创跖筋膜松解。关节镜组男9例,女16例;年龄41~73(58.1±7.2)岁;采用传统4.0 mm关节镜器械行微创跖筋膜松解。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14.3±2.1)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腕管镜组患者手术切口均顺利愈合,关节镜组患者2例手术切口存在延迟愈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腕管镜组术后12个月VAS、AOFAS评分及分级与关节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管镜系统与传统关节镜治疗跖筋膜病的临床效果相当,但采用腕管镜系统无须术中灌注,对软组织保护更好,手术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头颈部血管造影过程中采集野及附加滤过对受检者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扫描仿真体模、热释光剂量计实测剂量,比较Philps Allura Xper FD20血管造影机的不同采集野(22、31、42、48cm)及附加滤过(0.1mmCu+1mmAl、0.4mmCu+1mmAl、0.9mmCu+1mmAl)组合下,2D-DSA及3D-DSA数据采集时的管电压、管电流、累积剂量面积乘积(DAP)、空气比释动能(AK)及各采集点的剂量值;并在单次曝光模式下,调整不同的采集野及附加滤过组合,分别对矩形波测试卡摄影,采集单幅图像,通过矩形波测试卡图像,探讨采集野及附加滤过与空间分辨率的相关性。结果 3D-DSA数据采集时采集野22cm,附加滤过0.1 mmCu+1 mmAl时,AK为103.90 mGy,垂体的吸收剂量为(13.48±0.12)mGy,枕骨入射皮肤剂量为(134.76±0.55)mGy,均为最大值;采集野48 cm,附加滤过0.9mmCu+1mmAl时,AK为15.00mGy,垂体的吸收剂量为(4.66±0.06)mGy,枕骨入射皮肤剂量为(21.30±0.26)mGy,均为最小值。3D-DSA数据采集时采集野为48cm,附加滤过为0.9mmCu+1mmAl和0.1mmCu+1mmAl时,矩形波测试卡显示值最低,为1.2Lp/mm;采集野为22cm,附加滤过为0.4 mmCu+1 mmAl时,矩形波测试卡显示值最高,为3.1Lp/mm。结论采用适中的采集野、适当增加附加滤过厚度,在保证图像空间分辨率的同时,可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正>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附着于椎体后缘的后纵韧带在多因素作用下发生异常增厚和骨化的现象,是常见的颈椎退行性疾病之一,可导致严重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1]。目前,OPLL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式仍然有限。有文献[1]报道,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参与了OPLL的发生。目前已知有多个基因(COL6A1、COL6A6、TLR1、FGFRI、BMP2、Runx2等)与OPLL的发生、发展有关[2-4],涉及的相关信号通路,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骨形态发生蛋白(TGF-β/BMP)、c AMP/PKA、MAPK、Wnt、JAK/STAT、Pi3k/Akt等[5-10]。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自行设计的可调式空心钉导向器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经颈型股骨颈骨折加压空心钉倒三角排列提供了有效的辅助工具。方法:先用Solidworks软件画出该器械的草图,生产后获得实体产品。利用Mimics软件获取数据结合该导向器首先在22具尸体骨上使用,22具干燥尸体骨,男12例,女10例。接着通过X线片评价导针的分布,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测量股骨头颈的解剖大小和螺钉距离,并进行统计学比较。自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选取股骨颈骨折患者45例,根据是否用该器械分为新式导向器组(22例)和徒手置钉组(23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情况。结果:X线测量、三维和实体测量解剖数据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体测量和三维测量螺钉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间距离进针点设计为等腰三角形(r=0.992 8,P<0.000 1),但由于股骨前倾角和扭转角的存在,在股骨颈内为近似等腰三角形(r=0.824 1,P<0.000 1)。两组患者获得平均2年随访,新式导向器组与徒手置钉组透视次数、穿刺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平行度更好,手术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最终的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股骨颈空心钉导向器结合Mimics软件的术前规划有利于空心钉的倒三角排列的置入,但在后期大规模使用过程中仍需不断改良和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Meta分析探讨中孕期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孤立性室间隔缺损、除外孤立性室间缺损的其他心脏及大血管畸形对染色体异常的产前筛查价值。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SCI、万方、维普、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中英文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提取相关资料,检验异质性并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采用Meta-Disc 1.4软件,计算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及95%CI,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对异质性文献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6篇文献分析了孤立性室间隔缺损对染色体异常的产前筛查价值,8篇文献分析了其他心脏及大血管畸形对染色体异常的产前筛查价值。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两组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32%、99%及29%、99%,SROC AUC分别为0.833 7及0.884 6,两组的汇总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孕期超声心动图显示胎儿心脏畸形对染色体异常有一定的产前筛查价值,胎儿孤立性室间隔缺损是染色体异常的危险因素,存在其他心脏及大血管畸形未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