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结病机是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始于《黄帝内经》,又经后世医家不断丰富和完善,加之近年来疾病谱的转变,结病机的角色越加凸显。文章从结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基本特征及结相关病证着手,以伏邪致病机理、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和散结药物研究为示例,揭示结病机理论的研究价值,并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思路,促进中医学结理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结病机是中医病机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由于古人论述较少,当代中医过分强调辨证论治在病机学理论中的作用,导致当代中医对结病机的认识一直处于模糊的状态之中,影响了中医的诊疗实践。本文通过对相关古籍文献的整理分析,总结出了结病机的具体内涵。该内涵的整理挖掘有利于丰富中医学实病机的理论,细化分解实病机的相关概念,从而增加临床对于复杂病机的认识和对疾病的理解,提高临床疗效。结病机概念及内涵的明确能够促进中医病机理论的发展,推动中医更为精确的诊疗实践。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热结”内涵与应用的全面梳理,认为热结是热邪与痰饮、瘀血等有形之物相结聚的病理变化,其中热邪与有形之物是热结发生的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热结常多发生于形态中空的脏器,亦可见于皮肤、筋膜、肌腠等部位而成痈疮之变,常见病症如腑病、皮肤病、妇科病证。热结的治疗以清热散结为主,具体根据食积、死血、痰等有形之物的不同,分别采用通腑泄热、凉血活血、清热化痰、清热解毒等治法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证”的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范忠  管金芳 《河南中医》2009,29(4):318-319
“证”字在《伤寒论》398条条文中出现了34次,《伤寒论》113方都是“证以方名,方由证立,方证一体,有是证必用是方。”“证”在《伤寒论》中有四种涵义:①证指症状;②证指证候;③证的精微之处便是“机”;④证是病的互辞。  相似文献   

5.
蒋明 《中医杂志》2004,45(12):889-891
提出就中医学辨证与辨病的关系,应该是方法与结果的关系.辨证必须以辨病为前提,证只有因病的存在才有自己的特殊性可言.而这时的病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以症状命名的"病",而必须是具有发展规律、表现出特定症状与相应阶段证候的"新"病.  相似文献   

6.
现代中医学基本概念逻辑矛盾剖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中医学基本概念证、证候、病机、病因之间存在严重的逻辑矛盾,加之证素、证型、型、辨证分型与之混杂,从而导致概念间逻辑混乱难以控制的局面。故文章认为在重新界定内涵基础上,对这些概念或术语进行归并和取舍,统一、规范和净化中医学基本概念,是中医重大基础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8.
对“证”概念逻辑定位与事实基础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开泰 《河南中医》2009,29(2):120-122
概念是学科实践的产物,是学科逻辑发展的必然。“证”概念是辨证论治成熟的标志,《内经》、《伤寒论》为其理论事实,辨证论治实践为其临床事实,病机为其本质内涵,与中医药理论具有“自圆其说”的逻辑同一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中医文献,对病机的定义、组成要素和分类进行了论证,认为病机是指病因与证候之间、证候与证候之间、证候与症状之间因果关系的中医理论解释,分别称为病因证候病机、证候证候病机和证候症状病机;病机是一个论证过程,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3个要素组成。  相似文献   

10.
临床诊断时,西医重视辨疾病,中医重视辨证候;而辨病与辨证的结合点,实际上是西医的"病理"与中医的"病机"之间的大融合.中医的"证候"与"病机"二者,反映的是疾病的表象与本质的关系.中医病机学形成的基础是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而藏象理论又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因此,中医要正确认识疾病,要确立证候诊断标准,要抓准病机,都离不开藏象理论的指导.文章旨在以"疾病--证候--病机"的研究思路为指导,以藏象学说为基础,明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制定的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近10年来有关小儿汗证的中医相关文献的检索与分析,阐述小儿汗证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施治,客观评价中西治疗小儿汗证的特点,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金杰教授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分析金杰教授对假性球麻痹病因病机认识及临床病例,探讨其治疗经验。结果:金杰教授认为肝肾不足、风火痰瘀阻滞是假性球麻痹的主要病机,通过运用中药、针灸及康复联合治疗假性球麻痹能取得满意疗效。结论:金杰教授治疗假性球麻痹的认识和临床经验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金杰教授,医学博士,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攻读硕、博士学位期间分别师从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名老中医张发荣教授。后又拜师张磊、毛德西、李鲤、李发枝等多位名老中医,融各家所长于一身,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内科脑病的科研、教学、临床工作,遵循“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求创新”的学习精神,既接受学院教育培养,又有师承学习,理论功底深厚,思路清晰,思维灵敏,临证遵仲景,法东垣,善用经方,不废时方。笔者有幸侍诊师侧受益匪浅,现将其临证医案五则整理如下,以窥金师辨证论治之思路,与同道互参。  相似文献   

14.
中风病病名自张仲景第一次正式提出后,在历代医家的潜心研究下,其病因病机及证治方药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其病因病机经过了外风-内风-内外风三个时期。"内风"时期主要集中于金元明时期,文章试图从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医论入手,分析"内风"立论时期各医家对中风发病规律、证候类型的认识,以期探讨其病机变化规律,为中风病的临床证治服务。  相似文献   

15.
王见宾  黄正桥  张毅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5):449-450,i001
本文将系统性红斑狼疮分为毒热炽盛、心脾两虚、肝脾不和、脾肾阳虚、肝风内动、气阴两虚等证,分别施以清瘟败毒饮或化斑汤、归脾汤、逍遥散合金铃子散、真武汤合参苓白术散、羚羊钩藤汤、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加减;并提出活血化瘀解毒治法应贯穿于本病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6.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证候要素组合与分布规律。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获取417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四诊资料,以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提取证候要素,确定症状贡献度,建立诊断阈值,通过阈值辨证结果,分析本病证候要素组合与分布规律。结果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存在气虚、气滞、血瘀、痰浊、郁热、痰热、阴虚、阳虚等证候要素,可有单一证候要素、2个证候要素、3个证候要素及4个或以上证候要素组合类型,气虚、气滞、血瘀、痰浊在本病证候要素总体分布及组合分布中出现频率较高。结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病机复杂,其主要病机特点为气虚为本,气滞、血瘀、痰浊为标,临床应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脉络病变共性病机.方法 选择3469例血管病变患者开展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以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提取证候,计算构成比,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证候间因果关系.结果 3469例患者分为8个共性证候,络气郁滞证占31.94%,络气虚滞证占58.58%,兼有络气郁滞和虚滞证者占9.48%;血瘀58.11%、痰浊(热)42.66%、郁热24.59%、阴虚29.14%、阳虚28.37%;络气郁滞、络气虚滞均能引起血瘀、痰浊,络气郁滞可引起郁热.结论 络气郁滞与络气虚滞为脉络病变始动因素并贯穿全过程,痰、瘀、热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继发性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8.
论宋金元医学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当代中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终于要更大程度地融入世界经济的海洋--"入世"了."入世"后,我国医药业整体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为在原本就源于欧洲的西医药学方面我国缺乏自己的竞争实力.目前,国人更加看重产生于我国本土、有着5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学,这对中医事业而言,似乎机遇的确大于挑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金元四大家论治便秘的学术思想。方法:对与金元四大家论治便秘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结果:刘完素、张从正认为便秘其病属燥,治疗上刘完素主张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而张从正则创立药治加食疗的方法;李东垣、朱丹溪认为是肾阴亏耗,津液亏少,肠中干燥而致便秘,李东垣提出了以辛润之,以苦泄之,阳结散之,阴结温之的治疗方法;朱丹溪则总结了前人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结论:金元四大家对便秘的认识各有特点,治疗也日趋完善,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证候要素组合与分布规律。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获取49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四诊资料,以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提取证候要素,确定症状贡献度,建立诊断阈值,通过阈值辨证结果,分析本病证候要素组合与分布规律。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存在气虚、气滞、血瘀、痰浊、阴虚、火热等证候要素,可有单一证候要素、2个证候要素、3个证候要素、4个证侯要素及4个以上证候要素组合类型,气虚、气滞、痰浊在本病证候要素总体分布及组合分布中出现频率较高。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病机特点为气虚为本,气滞、痰浊为标,临床应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