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结病机是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始于《黄帝内经》,又经后世医家不断丰富和完善,加之近年来疾病谱的转变,结病机的角色越加凸显。文章从结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基本特征及结相关病证着手,以伏邪致病机理、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和散结药物研究为示例,揭示结病机理论的研究价值,并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思路,促进中医学结理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结病机是中医病机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由于古人论述较少,当代中医过分强调辨证论治在病机学理论中的作用,导致当代中医对结病机的认识一直处于模糊的状态之中,影响了中医的诊疗实践。本文通过对相关古籍文献的整理分析,总结出了结病机的具体内涵。该内涵的整理挖掘有利于丰富中医学实病机的理论,细化分解实病机的相关概念,从而增加临床对于复杂病机的认识和对疾病的理解,提高临床疗效。结病机概念及内涵的明确能够促进中医病机理论的发展,推动中医更为精确的诊疗实践。  相似文献   

3.
“肿瘤”“增生”“结节”“硬化”等类疾病,呈日益增长的趋势,探讨其基本病机及治疗方法势在必行。因此,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痰饮”“瘀血”为基础,针对上述疾病,提出了癥结的发病观,系统阐述了癥结的形成、致病特点及治疗方法,以期进一步丰富中医病机理论,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通过疏理“痰瘀互结”理论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中医古籍、现代医学等文献,从痰、瘀病理因素的形成及关系、“痰瘀互结”理论的内涵、COPD“痰瘀互结”相关病机及治则进行深度挖掘;从“痰瘀互结”理论的形成、发展、内涵及其在COPD治疗中的重要地位等,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全方位分析,旨在提高COPD痰瘀互结证的中医临床诊治水平,为“痰瘀互结”理论论治COPD提供基础及临床研究依据。通过分析COPD的核心病机是“痰瘀互结”,且贯穿于COPD的整个病程,具体病机为肺气不足,致痰饮伏于肺中,肺治节不利,不能助心行血,久则瘀血阻塞于经脉脏腑中,痰瘀互为因果,相互转化。化痰祛瘀是阻止本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治则,方用金龙定喘合剂联合川芎、赤芍、桃仁、红花、莪术等活血化瘀药物。  相似文献   

5.
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是我国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领域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国家中医肾病专科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治学重视传承《内经》等中医经典,重视中医病名的规范和中医病及理论的创新,强调结合现代临床,融汇新知,针对内分泌与肾脏病相关病证病机理论、分型辨证、分期辨证治疗等,提出了诸多创新性理论,形成了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系列诊疗方案与慢性肾脏病分期辨证治疗方案,特别是糖尿病肾脏病“微型癥瘕”形成病机理论与中医“六对论治”临床思维,同时对疑难杂病的治疗提出独到的见解,对中医学术传承与创新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进行溯源,强调“结”类疾病的“热结”状态,并进行理论分析。“结”类疾病病性各异,但其邪正交争的极期或病情发展危重阶段常呈现火热之象,是此类疾病的重要转折点。文章从刘完素火热论出发,从“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火”病机变化承古创新,融合中医状态学相关理论,探索“热结”状态特点、要素及病机变化,从辨“态”论治、防止误诊误治和对“热结”状态的治未病预防进行临床意义阐释,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医经典中的理论内涵,准确探索疾病防治规律。  相似文献   

7.
中医“少阳主骨”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藏象理论提出了“肾藏精”“肾生骨髓”“胆主决断”“精血同源”等著名理论,后世医家基于这些理论进一步研究,用之阐释中医病因病机指导临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少阳主骨”理论,历代医家研究较少,“少阳主骨”理论从经脉功能角度出发,对于阐述疾病病机变化,指导疾病诊断于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此文对中医经典中有关“少阳主骨”的条文进行梳理,对“少阳主骨”理论内涵进行追根溯源,探讨“少阳主骨”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对治疗筋骨疾病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试论《内经》血瘀理论陕西710061西安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教研室刘素蓉王继红主题词《内经》血瘀/中医病机《内经》虽无血瘀一词,但有“留血”、“凝血”、“恶血”、“血凝”、“血泣”、“血聚”、“血闭”、“结血”、“衄血”、“脉泣”、“脉不通”、...  相似文献   

9.
最近,笔者通读了成肇智、李咸荣教授主编的《中医病机论》一书,受到了深刻启发。笔者不仅为成肇智、李咸荣教授精深的理论和研究感到钦佩,更为中医学界发展了一门重要的学科而激动。《中医病机论》(以下简称《病机论》)创造了一门完整的中医病机理论,使古代和现代理论完整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和临床实践完整地结合起来,它是中医临床立法处方的依据,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特别是书中提出的病机制剂疗法,不仅切合实用,而且完全符合临床的实际规律。病机学虽然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病机学的研究较为薄弱,许多…  相似文献   

10.
血脉理论是形成于《黄帝内经》时期的重要理论体系,对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近年文献的研究,系统阐述血脉理论的内涵与现代认识、血脉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血脉病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论治,以期为今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岩  李金龙  梁倩倩  施杞  王拥军 《世界中医药》2014,9(6):693-695,698
中医痰瘀相关学说萌芽于先秦,发端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深化于明清,在中医经典理论痰与瘀血的基础上经历代医家不断发挥、发展而形成的。本文从痰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痰瘀的生理和病理基础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中医临床的进展与疫病的高发密切相关。汉末魏晋时期产生了《伤寒论》,金元时期受疫病影响,有火热论、《脾胃论》,明清时期在《温疫论》以后出现温病学派。在疫病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中医形成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和临床的诊疗体系,中医临床的进展从未止步。  相似文献   

13.
中医无动脉粥样硬化相对应病名,常归属于“胸痹”、“心痛”、“真心痛”、“中风”等范畴,其病机以痰、瘀、虚为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炎症反应及其诱发的细胞坏死,而炎症反应与中医的痰、瘀、虚存在紧密的联系。以“虚”是炎症产生的根本,“痰瘀”是炎症激发和加剧的条件,痰瘀为标,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理论为指导,从痰、瘀、虚与炎症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病机,并结合最新研究发现,如清道夫受体内陷导致胆固醇逆转运异常、清道夫受体同时可介导低密度脂蛋白进入血管内皮、巨噬细胞转化为泡沫细胞、激活炎症通路诱发血管慢性炎症持续状态和激活细胞坏死相关通路诱发细胞坏死,最终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为临床认识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拓展临床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胃脘痛历代病名有:胃脘痛、脘痛、胃心痛、心痛、心中痛、心腹痛、心下痛、心脾痛、胃痛、脾心痛等;唐宋以前,"胃脘痛"多与心痛相混,金元以后才逐渐将胃脘痛与心痛区分开来,并逐渐发展完善;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禀赋不足,中焦无权,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情志不遂,气机失和,血络瘀滞,不通而痛,外感六淫,阻遏胃气,虫聚于内,痛引胃腑;对胃脘痛的治疗,有中药治疗:滋补脾胃法、养阴柔肝法、理气和胃法、攘外安内法、温中散寒法、温化水饮法、消食导滞法、祛痰清热法、化瘀攻下法、安蛔止痛法等,还有针灸疗法、养生食疗法。以上历代医家的认识,不仅确定中医药防治胃脘痛的理论基础,至今仍影响我们对该病的治疗理念,对临床实践起着重要启迪与昭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系统分析历代不寐方发展演变及组方选药的特点。汉唐时期组方以清热泻火药和滋阴养血药为主,宋金元时期以清心安神、补气养心、养血安神药为主,又出现气血双补、交通心肾、滋阴潜阳、补益肝肾类方剂,在治法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明清时期以养血安神方、重镇安神方、祛痰化饮方、交通心肾方为主,和胃消食方、理气解郁方、活血化瘀方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不寐证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虚瘀痰毒病因病机实质研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与气虚、血淤、痰浊、邪毒密切相关。从虚淤痰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探讨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气虚、痰浊、淤血、毒邪的轻重不同进行辨证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药归经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归经学说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历代医家从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文章主要从归经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源流方面,对其相关文献的整理、总结、概括,进而分析其衍变过程,提出归经学说最初萌芽于秦汉,雏形于唐宋,形成于金元,发展于明清。为研究中药归经学说的历史沿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记忆缺失和痴呆为临床特点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属于中医学中"痴呆"的范畴。根据中医藏象学说,肾虚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基础,由肾虚导致的津液疏布障碍、血脉闭阻等出现的病理产物——"痰、瘀",伴随着阿尔茨海默病的整个发展过程,并相互交结、加重病情,以致病情迁延不愈。本文以"肾虚痰瘀"着眼,从药理研究、中医临床实践、数据挖掘等方面,浅谈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病机演变,对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应用特点及其相关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对中医药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疏血通脉胶囊中医理论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泰  张志伟 《辽宁中医杂志》2012,(11):2155-2157
当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药物治疗是一个主要的方面。该病属于祖国医学"中风病"的范畴,总结历代医家对该病的诊疗经验,结合现代人的生活饮食习惯,饮食不节也是发生中风的主要原因,因而在中风的证型中,痰瘀阻络较为常见。而且当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瘀病机也得到了众人的认可。疏血通脉胶囊根据现代老年人脑梗塞急性期的临床特点,依据历代医家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经验,针对该病特点组方,以"痰瘀"论治,经实验及临床观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文章就疏血通脉胶囊立方理论作一探源。  相似文献   

20.
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学理论雏形初步建立,寒热并用法亦形成于此时。寒热并用之法用于药物配伍始于《汤液经法》,成熟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将寒热并用之法首次完整系统的运用于方剂之中。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多首针对机体不同部位,出现的寒热错杂证候而设立的方剂,晋唐时期寒热并用法理论停滞不前。宋金元时期,寒热并用法获得巨大的理论飞跃,内涵更为丰富,代表方剂愈加繁多。明清时期,中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温病学派亦出现于此时期。同时,药物研究方面,以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为主要代表,为后世提供了寒热并用法指导药物配伍的理论依据。寒热并用法作为中医常用治法,《黄帝内经》为其源,《伤寒杂病论》为其始,隋唐时期予以传承,金元时期予以革新,兴盛于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