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目的探讨COPD患者痰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IL-4)、IL-10、干扰素-γ(interferon,INF-γ)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老年COPD患者共60例(重度20例,中度20例,轻度20例),正常对照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诱导痰IL-4、IL-10、INF-γ水平。结果①急性期重、中度COPD组痰IL-4水平低于轻度组(P<0.05)。②急性期重度组痰IL-10水平均高于轻度组。治疗后重度、中度组痰IL-10水平均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1)。③重、中度组急性期痰IFN-γ值显著高于治疗后缓解期(P均<0.01),且重、中度组急性期痰IFN-γ值均高于轻度组。④老年COPD患者痰中IL-4与IL-10;IL-10与IFN-γ存在相关,IL-4与IFN-γ不存在相关。结论 COPD时Th1类细胞因子(IFN-γ)呈优势状态;前炎症因子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早期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治的125例IMN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33例未缓解,92例缓解。检测2组血清IL-2、IL-10、TNF-α和IFN-γ水平及观察组治疗前、后其水平,分析观察组治疗前血清IL-2、IL-10、TNF-α和IFN-γ水平与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比较不同疗效患者血清IL-2、IL-10、TNF-α和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清IL-2、TNF-α水平较对照组高,血清IL-10、IFN-γ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血压、24 h尿蛋白、血清C反应蛋白(CRP)均较对照组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IL-10水平与血压呈负相关(P<0.05),TNF-α水平与24 h尿蛋白、CRP均呈正相关,IFN-γ水平与血压、CRP均呈负相关(P<0.05);缓解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对症治疗,治疗组除阿托伐他汀钙对症治疗外配合自拟中药清热方剂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细胞因子白介素(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及干扰素γ(IFN-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L-1、IL-6及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FN-γ和IL-10水平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利于抑制细胞因子IFN-γ和IL-10的释放,降低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青春双歧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UC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6及IL-10的水平,并分别比较各组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UC患者血清TNF-α、IFN-γ、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传统治疗组及双歧杆菌治疗组血清TNF-α、IFN-γ、IL-6水平较治疗前下降,而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青春双歧杆菌可以降低UC患者血清促炎因子TNF-α、IFN-γ及IL-6水平,还可升高抑炎因子IL-10水平,调节肠黏膜的细胞免疫功能,可用于UC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致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在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入选心力衰竭患者150例和健康对照50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IL-6、IL-10、TNF-α和IFN-γ的水平。结果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清IL-1、IL-6、IL-10、TNF-α和IFN-γ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随着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的增加而升高,并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586、-0.454、-0.521、-0.514、-0.502,均为P<0.01),与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呈正相关(r=0.603、0.45、0.542、0.519、0.438,均为P<0.01);IL-1、IL-6、TNF-α、IFN-γ总和与IL-10的比值:NYHAⅢ级和Ⅳ级患者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NYHAⅣ级患者高于Ⅲ级和Ⅱ级患者(P<0.05),NYHAⅢ级患者高于Ⅱ级患者(P<0.05),但NYHAⅡ级患者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心力衰竭和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IL-1、IL-6、IL-10、TNF-α和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致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均增高,但抗炎因子增加相对不足,炎症反应随着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加重,与心功能状态有相关性,与病因无显著相关性,细胞因子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涎液化糖链抗原(KL-6)与1型辅助性T细胞/2型辅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在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炎(CTD-IP)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017.01至2019.01间收治的77例CTD-IP患者纳为CTD-IP组,60例无肺间质病变CTD者纳为CTD组,50例健康体检合格者为健康组,比较三组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KL-6)、Th1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Th2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及Th1/Th2(IFN-γ/IL-4)水平,并根据CTD-IP患者肺通气障碍、肺弥散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及影像学表现,对CTD-IP组患者进行分组,统计CTD-IP患者血清KL-6、IFN-γ、IL-4及IFN-γ/IL-4表达水平,并分析以上血清物质在评估CTD-IP患者病情中的效果。 结果健康对照组、CTD组及CTD-IP组中,血清KL-6及IL-4水平呈依次上升趋势,IFN-γ及IFN-γ/IL-4水平呈依次下降趋势,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CTD-IP患者肺通气轻度障碍组、中度障碍组及重度障碍组中,血清KL-6及IL-4水平呈依次上升趋势,IFN-γ及IFN-γ/IL-4水平呈依次下降趋势,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CTD-IP患者肺弥散轻度障碍组、中度障碍组及重度障碍组中,血清KL-6及IL-4水平呈依次上升趋势,IFN-γ及IFN-γ/IL-4水平呈依次下降趋势,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CTD-IP患者HRCT表现活动性组血清KL-6、IFN-γ、IFN-γ/IL-4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性组(P<0.05),IL-4水平显著低于非活动性组(P<0.05)。 结论血清KL-6、IFN-γ、IL-6及IFN-γ/IL-6水平在反映CTD-IP患者肺通气功能障碍、肺弥散功能障碍、疾病活动期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可作为反映CTD-IP患者病情的可靠血清参考物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肺炎患者外周血CD16+/56+自然杀伤(NK)细胞、白介素-12p70(IL-12p70)、白介素-10(IL-10)、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74例AECOPD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肺炎分为单纯AECOPD组89例、AECOPD合并肺炎组185例(根据肺炎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85例、非重症组100例),检测患者入院时外周血CD16+/56+NK细胞及IL-12p70、IL-10、IL-4、IFN-γ表达水平。结果 AECOPD合并肺炎组血清IL-12p70、IL-10、IL-4、IFN-γ水平均高于单纯AECOPD组,且重症组均高于非重症组(P<0.05),但不同组外周血CD16+/56+NK细胞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显示,AECOPD患者血清IL-12p70与IL-10、IL-4、IFN-γ表达呈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血清免疫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7(IL-17)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收集初诊初治CLL患者53例(CLL组),Binet分期A期15例、B期22例、C期16例。另选择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IFN-γ、IL-17、IL-6水平,比较CLL组与对照组、CLL组不同分期患者的血清IFN-γ、IL-17、IL-6水平。采用Pae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IFN-γ与IL-6、IL-17与IL-6的相关性。结果 CLL组血清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IL-17、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CLL组C期患者IL-17、IL-6水平低于A、B期,A期IFN-γ水平高于B、C期(P均<0.05)。CLL组A、B期患者IFN-γ与IL-6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833、-0.873,P均<0.05),IL-17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790、0.829,P均<0.05)。结论 CLL患者血清IFN-γ水平降低,IL-...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新模型小鼠与常规感染小鼠脾细胞经不同抗原刺激后诱生的Th1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4)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细胞免疫机制。方法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 d后,按300 mg/kg.d腹腔注射酚酶抑制剂丙烯基硫脲,持续抑制雌虫产卵,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同时设立常规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小鼠对照组。在感染后第0、3、6、9和12周,取各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分别用可溶性成虫抗原(SWAP)、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及非特异性抗原刀豆素(ConA)诱导脾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应用ELISA方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IL-4的含量。结果新模型组与常规模型组IFN-γ和IL-4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IFN-γ均在感染后4~6周开始上升,7~9周达到高峰,10~12周逐渐下降并恢复至感染前水平;IL-4均在感染后第6周开始逐渐升高,直至12周仍维持高水平;而正常组IFN-γ和IL-4均无明显变化。新模型组经SEA刺激后产生的IFN-γ水平,以及经SWAP和SEA刺激后产生的IL-4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模型组(P<0.05);而经SWAP刺激产生的IFN-γ水平显著高于常规模型组(P<0.05)。在3种不同的抗原中,ConA组产生的IFN-γ和IL-4水平均显著高于SEA组和SWAP组(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与血吸虫常规感染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感染早期以Th1细胞应答为主,然后逐渐向Th2细胞极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L-2R、IFN-γ和IL-l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炙和活动性肝硬变患者血清标本各16份,16例健康人血清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IL-2R和IFN-γ水平,采用MTT法检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肝炎患者血清sIL-2R、IFN-γ和IL-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慢性肝炎患者血清sIL-2R水平升高(P<0.05),IFN-γ水平无明显变化,IL-1水平稍降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L-2R和IFN-γ水平升高(P<0.05 and P<0.01 respectiveIy).但IL-1水平降低;活动性肝硬变患者血清sIL-2R和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1),但IL-1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清sIL-2R、IFN-γ和IL-1参与各型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调整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可能有助于乙型肝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氨茶碱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Thl/Th2平衡的调节及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将7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布地耐德雾化吸入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氨茶碱缓释片0.1 g每日2次口服。两组治疗前均行IFN-γ、IL-4检测,计算IFN-γ/IL-4比值,呼出气一氧化氮(Fe NO)检测评估气道炎症,2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前两组IFN-γ和IL-4水平、IFN-γ/IL-4比值及Fe NO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IFN-γ/IL-4比值,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Fe NO下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茶碱对CVA患者的Thl/Th2平衡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改善CVA患者的气道炎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合并重症肺炎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4月~2013年1月收治的82例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合并重症肺炎慢性肾病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CRR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气指标(SaO2、PaO2、PH)、炎症细胞(白细胞计数)、炎症因子水平(TNF-α、IL-6、IL-8、IFN-γ及CRP)及临床结局。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气指标、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aO2、PaO2、白细胞计数、及五种炎症因子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H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均已恢复正常范围。治疗后实验组患者SaO2、PaO2、白细胞计数、TNF-α、IL-6、IL-8、IFN-γ、CR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成功救治率为76.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00% (c2=4.188,P<0.05)。结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合并重症肺炎慢性肾病患者应用CRRT治疗可以提高炎症介质清除效果,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IL)-1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后抑郁(PS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ACI患者108例,发病第14天根据汉密尔顿抑郁(HAMD-17)量表分为PSD组和非PSD组,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临床患者访谈版(SCID-P)进行抑郁相关症状的评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1水平。比较各组血清IL-1水平;分析血清IL-1水平与HAMD总分、心理因子分、躯体因子分是否有相关性;评估血清IL-1水平与抑郁相关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108例患者中PSD患者45例,其中轻度17例,中度19例,重度9例;PSD组血清IL-1水平明显高于非PSD组(P<0.01);不同程度抑郁患者血清IL-1水平的比较,随着抑郁程度加重,血清IL-1水平亦随之增加(P<0.05);ACI患者血清IL-1水平与HAMD总分、HAMD心理子分数、HAMD躯体子分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869、0872、0.769);ACI患者抑郁相关症状中体重或食欲变化、睡眠障碍、失去兴趣或愉悦感比无这些症状的患者的IL-1水平更高(P<0.01)。结论血清IL-1水平与PSD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且随着患者抑郁程度的增加,其水平也增加;有体重或食欲的变化、睡眠障碍、失去兴趣或愉悦感的患者比没有这些症状的患者有更高的IL-1水平,给予必要的临床干预可能会降低这些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抑郁症后Th1/Th2细胞因子与血清犬尿酸通路(KP)中犬尿酸(KYN)和色氨酸(TRP)水平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抑郁症自测量表(SDS)和焦虑症自测量表(SAS)对79例IFN-α治疗CHC患者进行心理测评,发生抑郁症患者34例,根据量化积分情况,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症组,以正常人群30例为健康组,以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抑郁的CHC患者45例为无抑郁症组,各组均采集外周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外周血中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Th2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和IL-10的浓度。应用高效液相色技术检测患者血浆中KYN和TRP水平,并计算二者的比值。结果各组血清IFN-γ、TNF-α、IL-4、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各组TRP水平降低,KYN水平升高,KYN/TRP变化也差异显著,且伴随抑郁症状程度不同,中度和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IFN-α在治疗CHC过程中,出现Th1/Th2因子表达式失衡导致CHC患者KP通路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活性增强,引起KYN/TRP发生改变,可能是抑郁症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IL-27与N-乙酰半光氨酸(NAC)对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进程中肺组织中相关因子的浓度。方法经小鼠支气管内注入博来霉素建立模型后,分为正常组(A组)、BLM组(B组)、BLM+IL-27组(C组)、BLM+NAC组(D组),各组分别于7、14、28天处死小鼠5只,肺组织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右肺部分组织ELISA法测IFN-γ、TGF-β1、IL-6、IL-10、IL-17等因子的浓度。结果IFN-γ:不同时间点:A组无差异(P>0.05),B、C、D组差异均表现为:第7天最高、第14天其次、第28天最低(P<0.05);同一时间点:B、D组在第14天和第28天两两比较无差异(P>0.05),其余各组均表现为:C组最高、B组最低(P<0.05)。TGF-β1:不同时间点:A组无差异(P>0.05),B、C、D各组差异均表现为:第28天最高、第14天其次、第7天最低(P<0.05);同一时间点:各时间点各组间差异表现为:B组最高、D组其次、C组再次、A组最低(P<0.05)。IL-6:A组无差异(P>0.05);B、C、D各组差异均表现为:第14天最高、第28天其次、第7天最低(P<0.05);同一时间点:各时间点各组间差异表现为:B组最高、D组其次、C组再次、A组最低(P<0.05)。IL-10:不同时间点:A组无差异(P>0.05);B、C、D各组差异表现为:第7天最高、第14天其次、第28天最低(P<0.05);同一时间点:各时间点各组间差异表现为:B组最高、D组其次、C组再次、A组最低(P<0.05)。IL-17:A组无差异(P>0.05);B、C、D各组差异均表现为:第28天最高、第14天其次、第7天最低(P<0.05)。同一时间点:各时间点各组间差异表现为:B组最高、D组其次、C组再次、A组最低(P<0.05)。结论IL-27、NAC组肺组织IFN-γ浓度明显高于肺纤维化模型组,TGF-β1、IL-6、IL-10、IL-17的浓度明显低于肺纤维化模型组。IL-27与NAC均可以抑制肺纤维化,但IL-27较NAC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44例患者服用艾司西酞普兰,起始剂量10mg/d,观察6周,并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以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结果治疗2周末有效率为31.8%,4周末有效率为63.6%,6周末有效率为81.8%。,治疗2周末,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3.21、4.15,P<0.05)。在治疗4周、6周时上述因子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能较快缓解患者的躯体不适感和抑郁、焦虑情绪,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炎性细胞因子检测在噬血细胞综合征(HPS)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北京友谊医院2011年6月~ 2013年1月收治的HPS患者90例;健康志愿者27例;淋巴瘤、自身免疫病患者各20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16例作为不同病因相关HPS患者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HPS患者确诊时血清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2、IL-10、IL-1β、IL-2、核因子(NF)-κb p65、sCD25水平,并对健康志愿者、患者对照组及临床治疗有效患者治疗2周时的上述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淋巴瘤相关性HPS(LAHS)血清sCD25、IFN-γ、IL-2、IL-10、NF-κb p65水平均高于初发淋巴瘤患者(P均<0.01);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性HPS (AAHS)血清sCD25、IL-10、NF-κb p65、IFN-γ.明显高于自身免疫病患者(P均<0.01);感染相关HPS (IAHS)血清sCD25、IFN-γ、IL-10、NF-κb p65均高于SIRS患者(P均<0.05).在临床治疗有效的患者中,sCD25、IFN-γ、IL-10、NF-κb p65水平较确诊时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 检测sCD25、IFN-γ、IL-10、NF-κb p65对鉴别HPS与其相似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监测上述细胞因子可能有助于判断疾病活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孟鲁司特钠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合并感染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明确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合并感染的患者5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罗红霉素、沙丁胺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钠治疗,治疗7 d评价疗效。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7 d后肺功能指标、炎症因子、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差别,统计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 结果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指标、炎症因子及ECP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量(FEV1)水平较治疗前上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IL-6、EC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IL-10、IFN-γ、FVC、FEV1水平高于对照组,hs-CRP、IL-6、EC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总有效24例,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的20例(71.43%),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孟鲁司特钠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合并感染有效改善肺功能,调节炎症因子、ECP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巨细胞病毒(MCMV)肺炎小鼠的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因子IFN-γ、IL-6的水平,观察其水平变化并探讨临床意义。方法建立MCMV肺炎模型,HE法观察肺组织病理,PCR及凝胶电泳法检测MCMV-DNA,ELASA法测定IFN-γ、IL-6的水平。结果 MCMV肺炎组病理提示为间质性肺炎,更昔洛韦治疗后炎症有减轻;MCMV肺炎组小鼠的肺组织及BALF中均存在MCMV-DNA;较B组,C组IFN-γ水平下降,IL-6升高,而更昔洛韦治疗后,IFN-γ上调,IL-6降低,这两细胞因子在肺组织及BALF中的变化趋势一致,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肺泡灌洗液中IFN-γ、IL-6的水平变化对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沙立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细胞因子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沙立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几种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沙立度胺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6、IL-10浓度的变化。结果:22例患者治疗前IFN-γ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IL-6、IL-1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均P<0.01);治疗后IFN-γ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12例治疗有效者的IL-6、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10例治疗无效者的IL-6、IL-10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降低MM患者血清中IL-6、IL-10水平可能是沙立度胺治疗MM有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