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发病诱因、临床特征及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探讨影响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60例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治愈好转组和无效病死组,并对其发病诱因、临床特征及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60例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愈好转组109例,好转率为41.92%,无效病死组151例,总死亡率为58.08%;年龄和性别对病死率无明显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最主要的诱因依次为HBV活动及变异(51.53%)、非病毒性感染(23.08%)、消化道出血(11.10%)和其他(14.29%);两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中凝血酶原活动度、低钠血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过程复杂,其预后与诱因、并发症以及反映病情程度的生化指标等改变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患者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诱因及转归分析28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诱因及其转归.方法:回顾289例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对其病因、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HBV活动及变异为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最主要诱因(占50.52%),感染(非病毒性)、消化道出血、药物、腹泻、酒精、HEV分别占:24.57%、4.50%、4.15%、3.46%、2.42%、2.42%.289例患者中(年龄40-70岁之间的达80.28%)226例接受了人工肝治疗,总好转率为45.33%,死亡率为44.98%.结论:HBV活动及变异居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所有诱因之首.乙型肝炎基础上的HEV、HBV活动及变异免、自身疫性肝病诱发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好转率高于肝癌诱发慢加急性肝衰竭好转率.  相似文献   

3.
《肝脏》2020,(6)
正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多在肝硬化的慢性肝病患者中发生,多种诱因引发出现急性失代偿、多器官衰竭、预后严重不良。有大量报道描述了ACLF患者存在强烈全身炎性反应,引起组织损伤、免疫功能麻痹,并发感染常成为严重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在ACLF初期过后,常常还有一个延长的恢复期,仍伴有持续器官功能衰竭,预后不佳。通常认为ACLF肝组织再生不良是造成恢复期延长的原因,但该观点还缺乏实验观察和机制研究验证。轻中度肝损伤后会出现肝脏细胞增殖、肝组织再生修复。近期两项研究分别观察了急性失代偿性肝硬化和ACLF患者的肝组织,发现其中以Ki67标识的细胞增殖现象消失,但未对  相似文献   

4.
张宸溪  耿嘉蔚  谢青 《肝脏》2021,(4):355-358
肝硬化是全世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肝硬化通常分为肝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AD ) ,当肝硬化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反复发作时,标志着肝功能进入失代偿阶段,短期预后不佳.肝硬化患者的急性失代偿发作被证明与肝外器官衰竭有关,明显增加短期死亡率,该阶段即为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1].  相似文献   

5.
正【据《Hepatology》2016年8月报道】题:失代偿期肝硬化中全身炎症: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特征和作用(作者Clària J等)肝硬化患者中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是以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器官功能衰竭及较高短期死亡率为临床特征。最近巴塞罗那IDIBAPSCIBERehd研究所Clària等提出了一项"全身炎症"假说,即慢加急性肝衰竭是失代偿期肝硬化中已经存在全身炎症后发生的急性恶化表现。并进行了相关研究旨在证实这项假说,研究中包括522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其中237名存在慢加急性  相似文献   

6.
正【据《Hepatology》2017年5月报道】题:血浆胱抑素C是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期患者发生肾功能障碍、慢加急性肝衰竭及其病死率的预测指标(作者Markwardt D等)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随诊疾病的发展有着较高的病死率。肾衰竭是发生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中最重要的器官障碍。目前还没有生物标志物可以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为了研究胱抑素C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可以分别预测肾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慢加急性肝衰竭及其病死率,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的Markwardt D等进行了一项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大约有2 800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每年由于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细胞癌和终末期肝硬化导致死亡的患者约50万,慢加急性肝衰竭成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针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包括使用核苷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在内的内科综合治疗或加上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以及干细胞治疗,仅能使有足够肝再生潜能的患者奏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欧洲肝病学会提出的适用于以酒精为病因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CLIF Consortium Organ Failure score,CLIF-C OF)是否适用于乙型肝炎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方法筛选并纳入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海瑞金医院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急性失代偿患者854例,按CLIF-C OF标准分为ACLF组和非ACLF组。分析ACLF组和非ACLF组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病情严重程度和短期病死率。结果 ACLF组262例和非ACLF组592例。ACLF组较非ACLF组年龄大,肝、肾、脑、凝血、循环、呼吸功能衰竭情况均显著高于入院非ACLF组(P0.01),28 d和90 d病死率均显著升高(27.1%比3.1%、39.6%比4.9%,P0.01),提示病情更重。结论欧洲肝病学会所提出的评分标准可从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合并急性失代偿患者中筛选出一组病情更为危重、病死率更高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群体。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并发急性失代偿患者中确实存在一群疾病程度更严重的ACLF群体,CLIF-C OF标准可将ACLF患者从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并发急性失代偿患者中区分出来,以指导临床医生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9.
<正>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慢性肝病基础上的急性恶化,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的衰竭,其短期病死率高。目前较多研究发现ACLF主要发生在肝硬化急性失代偿(AD)的患者上,而其不同于传统肝硬化AD,最主要特点是ACLF短期和中期的预后较差。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表现出预后的临床异质性。单纯的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首次非出血的AD患者和发生任何第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重度和肝衰竭患者极期与缓解期HBV DNA载量的变化。方法观察并比较51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和5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情极期和缓解期的MELD评分和HBV DNA载量变化。结果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极期和缓解期MELD评分分别为20.5±4.4分和12.2±6.1分,HBV DNA载量为6.2±1.5log10 copies/ml和4.5±1.5log10 copies/ml,而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极期和缓解期MELD评分则分别为11.9±3.2分和6.4±3.1分,HBV DNA载量为6.5±1.5log10 copies/ml和4.9±1.8log10 copies/ml。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和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极期和缓解期之间MELD评分和HBV DNA载量均存在差别(t=6.692~13.215,P均0.000)。结论不论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还是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随着肝病的缓解,其MELD评分明显下降,HBV DNA载量出现显著的自发性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并发肝肾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以736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肝肾综合征与未并发肝肾综合征患者,观察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血液检测指标、肝脏大小及肝衰竭其他常见并发症等因素与肝肾综合征发生的相关性,并探讨肝肾综合征发生情况与患者90天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HBe Ag阴性率、基线CHOL、AFP、凝血酶原活动度、肝左叶长径、肝右叶斜径均显著低于未并发肝肾综合征患者,而年龄、血Cr、INR则显著高于未并发肝肾综合征(P0.01或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真菌感染、上消化道出血、PTA降低、肝右叶斜径缩小为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并发肝肾综合征高危险因素,与HRS的发生密切相关。HRS的发生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90天的短期预后相关。结论: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真菌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肝右叶斜径缩小为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并发肝肾综合征的高危险因素,临床应积极预防和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2.
慢加急性肝衰竭1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基础上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101例,按发病基础分为慢性HBV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3组,比较它们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1)3组患者的ALT、ALB、CH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HBV携带者组中的ALT、ALB、CHE明显高于其它两组。(2)3组并发肝性脑病、腹水、自发性腹膜炎及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3)3组患者发病年龄以慢性HBV携带者组最小,肝硬化组年龄最大。3组预后,以慢性HBV携带者组最好,肝硬化组最差。结论慢性HBV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基础上发病的急性肝衰竭,在生化指标、合并症、预后均有差异。肝硬化组预后最差,应尽早进性肝移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弄清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不同程度肝病急性发作的极期及缓解期HBV DNA载量的变化及其差别。方法观察并比较62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和48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肝病急性发作极期和缓解期的MELD评分和HBV DNA载量。结果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组和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极期和缓解期的MELD评分及HBV DNA载量均存在差别。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组缓解期HBV DNA载量水平低于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结论无论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还是慢性乙型肝炎重度,随着肝病急性发作极期至缓解期MELD评分的减少,HBV DNA载量发生自发性下降,而且,慢加急性肝衰竭下降水平大于慢性乙型肝炎重度。  相似文献   

14.
董金玲  陈煜 《肝脏》2021,26(2):101-103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临床综合征,特点是伴随多器官功能衰竭和短期高病死率[1].由于不同国家区域ACLF的病因、诱因及发病机制不同,不同学会对 ACLF的定义存在一些争议,包括是否将器官功能衰竭纳入ACLF的定义、慢性肝病基础是否包括非肝硬化的慢性肝炎,是否包括失代偿期肝硬...  相似文献   

15.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系为肝衰竭(hepatic failure,HF)或重型肝炎病变基础上并发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的临床症候群.肝衰竭可分为四种类型:急性肝衰竭(acuta liver failure,AL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a liver failure,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ute-no-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和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1].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及慢加急性肝衰竭多属重型肝炎类型,而慢性肝衰竭常为肝硬化失代偿的终末期临床表现.肝性脑病常与腹水、门静脉高压症、凝血功能障碍及肾功能衰竭等症候群合并发生,肝性脑病为重型肝炎诊断重要依据之一,病死率极高.开展肝性脑病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研究是提高肝性脑病存活率和治愈率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肝衰竭( liver failure)是由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一种严重肝功能失代偿状态.在我国,绝大多数肝衰竭病例是在慢性HBV感染基础上发生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 on -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所以HBV相关的ACLF( ACLF - HBV)一直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有关肝衰竭的分类、定义与诊断标准,国内外肝病学术界至今尚未达成统一的意见.2005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将既往无肝病基础者突然出现的肝功能丧失定义为急性肝衰竭(ALF),其标准是:(1)既往无肝硬化基础;(2)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比率(INR)≥1.5;(3)存在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4)从起病至肝性脑病的时间小于26周[1].  相似文献   

17.
正【据《Gastroenterology》2018年7月报道】题:辛伐他汀能预防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小鼠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进展(作者Tripathi DM等)肝硬化及其临床结局可由细菌感染而加重,最终会导致以急性失代偿、器官衰竭和28 d内的高病死率为特征的慢加急性肝衰竭  相似文献   

18.
林格 《内科》2014,(5):558-559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HBV)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将患者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非抗病毒疗法,观察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抗病毒药物α干扰素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肝功能、血清HBeAg定量检测。结果对照组存活42例,观察组存活48例,观察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HBV DNA拷贝量、MELD评分均比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HBV)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的推崇。  相似文献   

19.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9):2030-2032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伴随着器官功能衰竭和短期高死亡率为特点的复杂临床综合征。ACLF病程有长有短,疾病具有可逆转性,患者长期预后转归结局多样化,临床医生应尽早准确评估患者的预后,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就ACLF患者预后长期转归首次进行5个等级的描述:Ⅰ级为理想的结局:无肝硬化;Ⅱ级为满意的结局:代偿性肝硬化,表现为可逆转的肝硬化或持续代偿性的肝硬化;Ⅲ级为可接受的结局:失代偿性肝硬化,表现为失代偿性肝硬化或慢性肝衰竭;Ⅳ级为移植后存活结局;Ⅴ级为死亡结局,以期为临床长期预后结局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影响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其防治提供经验。方法 2009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40例,经内科综合治疗后生存63例,死亡77例。回顾性分析生存与死亡患者肝功能指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血清甲胎蛋白峰值水平仅为(47.6±8.9) ng/ml,显著低于生存组[(175.8±254.1) ng/ml,P0.05],血清总胆红素峰值水平为(377.3±164.6)μmol/L,显著高于生存组[(251.7±151.4)μmol/L,P0.05],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4±0.6),显著高于生存组【(1.6±0.2),P0.001】,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2.2±9.9) g/L,显著低于生存组【(35.8±8.2) g/L,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60岁(P0.001)、有肝脏基础疾病(P=0.032)、并发肝性脑病(P=0.024)、存在感染(P=0.03)、并发消化道出血(P=0.014)、有腹水(P=0.02)为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性脑病(P=0.005)、感染(P0.001)、消化道出血(P=0.001)和基础肝病(P=0.004)是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部分戊型肝炎患者会发展至肝衰竭,以慢加急性肝衰竭为多见,内科综合治疗仅在不到一半的患者有效,而血清胆红素水平和INR太高患者预后不良,并发肝性脑病、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有基础肝病是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判断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指标,对此类患者应进行积极的护理和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