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1,(1):234-239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中医认为心气虚证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近年来诸多研究证实益气活血类中药能从多靶点、多途径改善心功能、缓解心肌损伤、减缓心肌纤维化进程,其作用机制主要是调节细胞自噬、炎症免疫、调节内质网应激、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紊乱等。本文通过总结益气活血类中药改善心功能的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以期为慢性心衰心气虚证治疗及其预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心脏病日益危害着人们的健康,而恢复冠脉血流的首要治疗手段往往带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线粒体为心肌细胞提供大量能源,更参与调控细胞凋亡和信号转导等重要环节,在缺血缺氧环境中,受损线粒体会发生选择性、程序性自噬降解,以维持心肌细胞内环境稳态,该过程被称为线粒体自噬,与MIR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线粒体自噬具有双重性,准确有效地干预该水平对改善MIRI情况有着重要临床意义。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发挥了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优势,逐步受到人们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中药单体、组分、复方可通过保护线粒体结构及功能、调节线粒体自噬来挽救缺血心肌。探讨线粒体自噬在MIRI中的影响机制以及近年来中医药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寻找以线粒体为治疗靶点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近几年中医药在干预心衰心肌能量代谢重构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对正常心肌及心衰心肌能量代谢予以介绍,并从调节心脏底物代谢、改善线粒体功能、改善心肌能量转移和利用三方面对近几年中医药干预心衰心肌能量代谢重构机制的研究予以总结。结果中医药可多组分、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干预心衰心肌的能量代谢重构,对于心衰心肌能量代谢重构的治疗与控制进展上有一定疗效。结论中医药通过干预心衰心肌能量代谢重构,从而优化和改善能量代谢或将成为中医治疗心力衰竭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心肌病发生于糖尿病患者,不同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脏病变的综合性心肌病变。以心脏舒缩功能障碍、心肌纤维化、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致死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然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且并无特效药物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存与生活质量。心肌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参与心脏能量代谢等多种生物活动,在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线粒体质量控制主要涉及线粒体氧化应激、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胞内钙调节四个方面,是稳定线粒体正常结构、发挥线粒体正常功能的重要条件。近年来,中医药通过多角度、多通路、多靶点干预线粒体质量控制,影响心肌线粒体结构与功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心肌病患者临床症状,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该文通过对近十年来应用中药有效化合物成分和(或)中药复方制剂干预线粒体质量控制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实验研究和(或)临床观察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阐释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明确中医药对线粒体质量控制的调控机理,总结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科学内涵与不足之处,以期为临床进一步应用中医药参与治疗糖尿病心肌病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欧  赵英强 《河南中医》2020,40(6):960-963
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构,即心肌细胞的结构、功能在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作用下发生改变。线粒体作为心肌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是参与心室重构的重要环节,它通过自噬机制选择性地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因此,线粒体自噬对于维持心肌细胞的稳态非常重要。线粒体自噬在心力衰竭整个疾病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通过调节自噬功能来改善心肌能量代谢,从而治疗心力衰竭、维持心脏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益气类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对衰竭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但现阶段研究对象多为中药单体活性成分或中药复方,而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依据不足,因此,该类药物对线粒体自噬细胞功能的调控机制,包括药效物质基础、配伍、用量等方面仍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心力衰竭作为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是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人们迫切需要发现新的靶标和相应的治疗方法。心肌能量代谢失衡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分子生物学基础,严重影响着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线粒体作为心肌细胞内能量合成的主要来源和细胞内多种信号通路的重要参与者,在细胞的存活和死亡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靶点。中医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线粒体作为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靶标,在改善线粒体功能、提高心肌细胞能量代谢水平、增加心肌细胞的能量供应、抗氧化应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该文从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电子传输链和活性氧(ROS)产生、代谢底物和代谢酶、线粒体内钙离子转运4个方面将近年来中医药调节线粒体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行归纳和评述,为后续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常易引发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心肌坏死等一系列损伤,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因此,深入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机制和防治策略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钙超载、线粒体损伤、炎症、细胞凋亡等方面,这些病理过程又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关系,使临床防治较困难。现代西医药物因作用靶点单一、不良反应多限制了其防治效果,而中医药具有多信号通路、多靶点等优势,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有显著效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被归于胸痹范畴,益气活血法是其主要治则,在临床上运用广泛。国内外实验表明,益气活血类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多条病理机制有干预作用,能明显改善心肌损伤、减少心肌细胞炎性浸润,其作用机制包括对抗氧化应激、抑制钙超载、减轻线粒体损伤、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对抗炎症、减少细胞凋亡等。益气活血法抗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效果优于单用益气类或活血类中药,具有协同作用。但目前多数机制研究都集中于中药单体活性成分,对益气活血法成方的研究较少。本文就国内外益气活血中药及益气活血法防治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进行整理,从单体、药对、组方3个层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益气活血法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自噬是将细胞内受损、变性或衰老的蛋白质以及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内进行消化降解的过程,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是治疗心衰的新靶点,中医药对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可以通过干预自噬途径实现。本文重点讨论心肌细胞自噬在心衰中的作用,自噬的调控机制,中医药干预心肌自噬的机制和应用前景,探索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近年研究发现,中药针对改善线粒体功能以防治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动物实验方面,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与阿霉素心脏毒性的病理机制、干预措施仍是研究热点。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主要通过减少活性氧产生和释放、调控氧化酶活性、介导信号因子表达以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发生发展;促进心肌组织中的底物利用、激发ATP酶活性、改善脂质代谢和糖酵解紊乱以提高线粒体能量供给;推动钙离子流动转出、减少载体蛋白单向摄入、稳定膜电位转移、提高线粒体膜通透性以缓解细胞内钙负荷;介导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转录因子、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等定位表达以增加线粒体融合与减少过度裂变,调节Bcl-2、Bax、半胱氨酸蛋白酶-3等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以平衡细胞凋亡与自噬。线粒体内部各个生物过程交叉相连,共同维持心脏细胞的正常运转。中药成分丰富,靶点众多,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恢复线粒体功能、减轻阿霉素心脏毒性提供了关键方向。  相似文献   

10.
能量代谢障碍贯穿在心肌肥厚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是导致心肌肥厚发展为心衰的重要因素。CK穿梭机制障碍会导致PCr和ATP之间的能量传输发生障碍,是细胞内能量代谢障碍的原因之一。既往研究表明,黄芪具有保护心肌线粒体结构、提高生物氧化相关的多种酶的活性、减少乳酸脱氢酶外漏等作用,从而改善心肌能量代谢。AngⅡ是引起心肌细胞肥大的最重要活性物质,我们在既往研究建立的AngⅡ致乳鼠心肌细胞肥大模型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药、益气养阴药、化痰利湿药对糖尿病大鼠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活血化瘀组、益气养阴组、化痰利湿组、综合组及氨基胍组,ig给药6周,观察各治疗组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AGEs及肾脏保护作用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肾系数、尿素氮、肌酐及肾皮质AGEs明显上升(P<0.01),各中药治疗组可不同程度抑制糖尿病大鼠肾皮质AGEs沉积(P<0.05或P<0.01),并对肾脏有保护作用。结论:活血化瘀药、益气养阴药、化痰利湿药可通过抑制糖尿病大鼠肾皮质AGEs沉积及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益气活血类中药对精索静脉曲张动物模型生精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方法:检索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筛选益气活血类中药干预精索静脉曲张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采用SYRCLE动物实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的研究方法学偏倚风险进行评估,并用RevMan 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项研究,研究对象为SD大鼠或Wistar大鼠,均为随机对照实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类中药可提高精子密度[SMD=2.63,95%CI(1.95,3.32),P<0.000 01]、精子活率[SMD=2.38,95%CI(1.87,2.88),P<0.000 01]、精子活力[SMD=2.88,95%CI(2.38,3.38),P<0.000 01]、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SMD=1.29,95%CI(1.02,1.57),P<0.000 01]表达水平,降低凋亡因子(Fas)[SMD=-0.90,95%CI(-1.26,-0.54),P<0.000 01]、凋亡因子配体(FasL)[SMD=-2.74,95%CI(-3.55,-1.94),P<0.000 01]、凋亡指数(AI)[SMD=-1.53,95%CI(-1.88,-1.19),P<0.000 01]含量,改善模型动物Johnson评分[SMD=0.46,95%CI(-1.35,2.26),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类中药高剂量组(1.4~2.4 g/mL)、中剂量组(1.0~1.2 g/mL)、低剂量组(0.5~0.7 g/mL)均可提高精子密度、精子活率、精子活力,降低FasL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活血类中药中、高剂量组可上调Bcl-2表达水平,降低Fas、FasL表达水平,下调AI,改善Johnson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类中药能够有效提高精索静脉曲张大鼠模型的精子密度、精子活率、精子活力、Bcl-2表达水平,并降低Fas、FasL、AI,改善Johnson评分,且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然而受纳入文献质量与数量因素的影响,以上论断有待相关高质量研究予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中药血液透析液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表达的影响。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和益气活血中药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的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尿素氮、肌酐、钾离子、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二氧化碳结合力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益气活血中药血液透析可以改变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表达,可能与中药治疗CRF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中医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中医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方法:总结归纳近5年来中医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辩证论治、治疗进展情况。结果: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为心气虚、血瘀、水停、阳虚。治疗以益气为根本,以温阳、利水、健脾、化痰、活血为总原则。结论:探究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和治疗经验,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补气温阳通脉法治疗胸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锐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2):160-161
探讨以补气温阳通脉法治疗胸痹的机理及方法。首先分析了胸痹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多实少,虚实并见,法当标本兼顾,并以振奋阳气为主,达到使血行瘀散、阴寒自消的目的。治疗当以补气温阳、温通心脉、标本同治为法。临床运用时,当随证加减,如:益气为主,温阳为辅;益气温阳,宣痹通络;益气温阳固脱;益气养阴,安神宁心;益气温阳,活血通腑;益气温阳,活血利湿。可收益气生血、气旺血行、脉通化瘀及振奋阳气而使阴闭自消之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探讨中医经方治疗抑郁症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发表的中医经方及其化裁治疗抑郁症的文献资料,时间设定为1986年1月至2016年12月,将所得数据规范完成后,输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的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以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抑郁症经方中常用的药物、核心组合及发现新方。结果: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运用中医经方治疗抑郁症的发表文献共461篇,其中包含119首方剂,涉及中药155味,对其进行分析,发现方剂中出现有35味中药高频应用,频次前5位的中药为炙甘草、大枣、柴胡、半夏、白芍。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出核心组合25个,通过聚类分析得到新方3个。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治疗抑郁症的中医经方进行分析,发现运用中医经方治疗抑郁症用药频次较高的中药,大多为辛甘温之品,归经于心、脾胃、肝、肾经的药物频率明显较高,其中尤以入心经为最多,这些高频中药大多有益气健脾、宁心安神、行气解郁的功效。经方治疗抑郁症注重通阳气、养心气、疏肝气、健脾气,为临床辨治抑郁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收集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文献的处方用药,探索现代临床中药内服复方治疗癌性疼痛的组方原则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1995—2009年间发表于国内医学期刊中有关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的复方,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究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癌性疼痛中药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中药复方40首,涉及中药101味,共计210味次。频数分析发现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常用药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理气药及化痰药等。结论:通过现代文献分析可知,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多遵循"不荣则痛,荣则不痛"的原则,遣方用药多以补益之品为主,同时结合兼证,辅以活血化瘀、行气解郁、温经通络、化痰散结等功效的药物,以达标本兼治之功,而重在治本。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归纳和总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CNKI中运用中医方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文献,筛选其中的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建立方剂数据库,并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整理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剂101首,共使用中药131种。诸方中以补气温阳、利水消肿、活血化瘀的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药物组合是黄芪-葶苈子,出现40次,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6组,新处方8首。结论: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以温阳补气、利水消肿、活血化瘀为主,进而揭示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改善糖尿病中医证候及糖脂代谢指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气虚血瘀型糖尿病患者58例,30例运用益气活血法为主中药治疗,28例以阿司匹林治疗作为对照,观察中医证候及糖脂代谢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气短懒言(P0.05)、健忘(P0.01)和口唇紫暗(P0.05)的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除TC P0.05,余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上升(P0.01)。结论:益气活血法为主的中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和糖脂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20.
系统分析历代不寐方发展演变及组方选药的特点。汉唐时期组方以清热泻火药和滋阴养血药为主,宋金元时期以清心安神、补气养心、养血安神药为主,又出现气血双补、交通心肾、滋阴潜阳、补益肝肾类方剂,在治法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明清时期以养血安神方、重镇安神方、祛痰化饮方、交通心肾方为主,和胃消食方、理气解郁方、活血化瘀方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不寐证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