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叶佳  彭爱民  刘果  方煌 《骨科》2014,5(3):158-160,171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椎体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出现钉棒断裂的原因以及预防对策。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应用经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26例资料完整的胸腰椎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骨折类型、是否椎管减压以及术后卧床时间对钉棒断裂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2例,哈氏棒断裂2例。椎弓根螺钉和哈氏棒断裂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16个月。断钉断棒发生率:爆裂脱位型骨折患者(3/10)高于压缩型骨折患者(1/16)(P<0.05);椎板切除减压患者(2/12)高于未切除椎板患者(2/14)(P<0.05);术后卧床时间小于2个月患者(3/19)高于卧床2个月以上患者(1/7),此例因截瘫后一直卧床,但绝对卧床时间未超过2个月。结论 椎弓根钉棒出现断裂与手术方式选择不当、钉棒应力分布不均、脊柱后柱破坏加重、术后过早下床活动有关。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同轴同平面置钉和合理预弯哈氏棒使应力均匀分布、尽量保留脊柱后柱、避免过早下床剧烈活动可有效降低钉棒断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刘刚  刘斌  方宇  田乐  刘亚欧  刘庆梁  高斌礼 《骨科》2019,10(5):390-394
目的 探讨3D打印制作个体化颈椎椎弓根螺钉导板辅助上颈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行3D打印导板辅助上颈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的32例颈椎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寰枢椎骨折15例(Jefferson分型前弓骨折6例、后弓骨折5例、前后弓同时骨折1例、单纯侧块骨折3例),寰枢椎脱位17例。所有病人术前行颈椎三维CT检查,采用Mimics V17.0对目标椎体进行三维重建,3D打印机打印个体化颈椎椎弓根螺钉导板,在导板辅助下置钉。应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颈椎神经功能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病人颈椎疼痛程度、颈椎神经功能,并于术后进行CT复查,判断螺钉置入准确度,术后钉道内倾角和头倾角与术前设计的差异。结果 32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导板与椎体后方骨性结构均紧密贴合,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7枚,其中C1:64枚,C2:63枚。寰枢椎骨折组手术时间短于寰枢椎脱位组[(183.21±43.02) min vs. (236.62±54.51) min,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135.52±50.73) ml vs. (185.85±26.95) m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术后钉道内倾角和头倾角与术前设计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寰枢椎骨折病人和寰枢椎脱位病人术后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JOA评分均显著上升(P<0.05)。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4/32),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 3D打印导板辅助可降低上颈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手术的风险,置钉准确度高,术中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采用OLIF联合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9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8例,女52例,年龄43~75(59.9±8.8)岁。责任节段分布:单节段L2-L3 8例,L3-L4 12例,L4-L5 30例;双节段中L2-L4 10例,L3-L5 22例;3节段L2-L5 8例,共138个手术节段。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SF-36评分量表评估临床疗效;术后3 d拍摄腰椎X线片和腰椎MRI,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和椎管面积变化;术后半年根据CT评价椎间融合情况,定期随访拍摄腰椎X线片及MRI检查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33(20.2±6.6)个月。手术时间(103.3±35.9) min,术中出血量(70.4±17.8) ml;腰痛和腿痛VAS和ODI分别由术前的(6.2±1.1)分、(6.1±0.9)分和(59.9±4.2)%下降至术后半年时的(2.7±0.5)分、(2.5±0.5)分和(31.3±8.8)%,SF-36量表由术前的(37.2±3.1)分增加到术后半年时的(54.9±6.1)分(P<0.05);术后3 d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CT检查3例融合欠佳,发生在单节段1例,多节段2例,余87例融合良好。总融合率96.7%(87/90),单节段融合率为98.0%(49/50),多节段融合率为95.0%(38/40)。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7.8%(16/90),其中一过性髂腰肌无力5例(5.6%),终板骨折2例(2.2%),腹膜损伤1例(1.1%),术后血肿1例(1.1%),邻椎病1例(1.1%),融合器沉降6例(6.7%)。3例患者术后随访复发神经根性疼痛,行翻修手术后症状缓解。所有并发症在随访期间得到不同程度地缓解或消失,无融合器移位、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OLIF联合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微创优势,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该术式应用于多节段时同样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张红星  朱言  史相钦 《中国骨伤》2023,36(5):490-494
目的:探讨颈后路椎弓根钉棒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手术治疗的60例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39.32±2.85)岁;行颈后路椎弓根钉棒短节段内固定术。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39.57±2.90)岁;行寰椎后路椎板夹内固定。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观察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神经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00)。研究组发生呼吸道损伤1例;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2例,呼吸道损伤3例,相邻节段关节退变3例;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705,P=0.030)。术后1、3、7 d,研究组VAS低于对照组(P=0.000);术后1、3个月时,研究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0)。术后12个月研究组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对照组出现3例骨性融合不佳,3例内固定断裂,发生率为20.00%(6/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9,P=0.031)。结论:颈后路椎弓根钉棒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疼痛程度轻等优势,且可促使神经功能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5.
金耀  卢慧  姜为民  王根林  邹俊  陈洁 《骨科》2024,15(1):6-11
目的 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9例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1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6.8岁(19~67岁)。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24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的病人纳入经肌间隙入路组,35例采用经皮入路的病人纳入经皮入路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住院总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前及术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以及螺钉置入精确度。结果 病人获得(16.1±4.2)月(12~28个月)随访。经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经皮入路组[(114.00±48.56) min vs. (153.29±52.46) min],住院总时间显著多于经皮入路组[(12.92±4.97) d vs. (10.40±4.1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减小,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经肌间隙入路组的螺钉置入精确度:Ⅰ级128钉,Ⅱ级13钉,Ⅲ级3钉;经皮入路组为:Ⅰ级177钉,Ⅱ级22钉,Ⅲ级1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前者在手术时间更有优势,后者在住院总时间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并比较肌间隙入路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与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治疗腰椎病变终板损伤的特点与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13例腰椎病变患者,男73例,女140例;年龄24~81(54.9±10.5)岁;病程6~180(40.30±28.71)个月;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35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15例,炎症转归期原发性腰椎间隙炎9例,腰椎管狭窄症52例,腰椎退行性滑脱47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或不伴椎体滑脱33例;单节段191例(L2,3 5例、L3,4 24例、L4,5 162例),双节段22例(L2,3和L3,4 3例、L3,4和L4,5 19例)。采用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110例(后路融合组),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103例(斜外侧融合组)。观察两组患者终板损伤的发生特点,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后路融合组发生终板损伤8例9个节段,发生率7.27%(8/110),男1例,女7例,年龄(63.22±3.51)岁;8例中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7例;使用香蕉型融合器5例,解剖型融合器3例;发生于椎体上终板3个节段,椎体下终板6个节段。斜外侧融合组发生终板损伤21例24个节段,发生率20.39%(21/103),男4例,女17例,年龄(62.50±5.02)岁;21例中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16例;使用融合器偏大(指融合器高度)5例,终板解剖形态异常4例,髂嵴过高3例;发生于椎体上终板20个节段,椎体下终板4个节段;21例终板损伤中合并椎体骨折2例。后路融合组终板损伤发生率低于斜外侧融合组。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随访时间12~48个月,中位数12个月。随访中后路融合组出现融合器沉降22例,斜外侧融合组43例,两组各发生1例融合器移位,均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或断裂。斜外侧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33.98%(35/103),高于后路融合组23.64%(26/1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但在随访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丢失。融合率后路融合组为94.5%(104/110),斜外侧融合组为96.1%(99/10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两种方法治疗单或双节段腰椎病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两种融合方式终板损伤的特点不完全相同。虽然两种固定融合方式的终板损伤没有影响最终的临床结果,但仍需要加以重视,做好终板损伤的预防和有效处理,尤其是对于斜外侧椎间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置钉与椎弓根边界法置钉治疗单纯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21年1月—2021年10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采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单纯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其中30例采用椎弓根边界法置钉(边界组),30例采用机器人辅助置钉(机器人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记录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计算术前及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在术后CT上评估螺钉位置准确率及有无近端关节侵扰。 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机器人组手术时间长于边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VAS评分及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螺钉位置准确率和近端关节侵扰方面,机器人组优于边界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边界法置钉可以提供与机器人辅助置钉相近的置钉准确率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张世磊  闫铭  丁子毅  罗卓荆 《骨科》2020,11(5):392-397
目的 探讨纯A-P技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病人85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采用纯A-P技术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收集并比较两组病人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影像学指标及置钉准确率。结果 病人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的置钉准确率、透视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的矢状面后凸Cobb''s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伤椎椎体后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5),但两组间术后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纯A-P技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建议在大多数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特点并对最终不同内固定方式之间的成本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55例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髓内钉(intramedullary nailing,IMN)固定组(IMN组)和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固定组(LCP组)。其中IMN组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25~69(49.0±10.6)岁;骨折Gustilo-Anderson分型,Ⅰ型1例,Ⅱ型19例,Ⅲ型15例;内固定方式为髓内钉固定。钢板螺钉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46~72(53.4±14.7)岁;Gustilo-Anderson分型,Ⅰ型2例,Ⅱ型11例,Ⅲ型7例;内固定方式为锁定加压钢板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包括术前等待时间、清创手术次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是否输血及白蛋白、细菌培养、并发症情况;随访资料包括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根据Johner-Wruh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的总治疗成本(包括住院费用及术后1年费用)。对影响治疗成本的相关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的再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同时对两组的总治疗成本情况进行成本效果和增量成本效果分析。结果:5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27(16.4±7.1)个月。IMN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分别为(243.18±118.82) ml,(247.50±57.94) min;LCP组分别为(467.86±490.53) ml,(350.00±178.77)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前等待时间、清创手术次数、输血及白蛋白、细菌培养、合并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治疗成本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饮酒(P=0.042),合并基础疾病(P=0.045),高能量损伤(P=0.012),清创手术次数>2次(P=0.001),术中出血量>400 ml (P<0.001),细菌培养(P=0.000),有并发症(P=0.035),以及输血和白蛋白(P=0.027)患者治疗成本显著增高,多重线性回归结果为吸烟饮酒组[β=-0.256,t=-2.628,95% CI (-29 667.09,-4 997.47),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治疗成本IMN组(136 435.90±39 093.98)元,LCP组(140 034.62±56 821.12)元。成本效果分析表明IMN组和LCP组平均每获得1%的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分别需花费1 705.45、1 647.46元。LCP与IMN相比每多获得1%的优良率需多花费的成本为719.74元。结论:IMN和LCP固定作为开放性胫骨骨折的最终内固定治疗方案均可以获得较好的中远期疗效,IMN固定在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方面优于LCP固定。同时合并吸烟饮酒、受伤原因、合并基础疾病、清创手术次数、术中出血量、进行细菌培养、输血及白蛋白及并发症存在对治疗成本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蔡弢艺  陈志达  张哲明  林斌  蒋元杰 《骨科》2023,14(6):495-500
目的 对比后路体位复位联合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固定治疗A3、A4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采用后路体位复位联合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固定治疗的66例A3、A4型胸腰椎压缩骨折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0例,女26例,(48.14±5.73)岁(26~60岁)。A3型骨折37例纳入A3组,A4型骨折29例纳入A4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手术临床效果,比较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角及局部后凸Cobb角等。结果 病人随访11~18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见感染、神经损伤、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两组术后随访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3组术后3天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角分别为89.14%±4.79%、6.67°±2.13°,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显著优于A4组的85.72%±5.17%、8.36°±2.49°,在随访期内,各项数值均显著优于术前,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及随访期内,局部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但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体位复位联合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固定治疗A3、A4型胸腰椎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A3型骨折在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角改善方面均优于A4型骨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与跨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70例,其中35例采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A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5~74 (64.03±7.82)岁;AO分型A3型26例,A4型9例。其余35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B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54~72(62.78±6.40)岁;A3型28例,A4型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术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与伤椎前缘高度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分别为(5.5±2.5)、(1.8±0.8)、(0.9±0.4)分,B组分别为(5.4±2.3)、(1.7±0.6)、(1.2±1.8)分;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例:A组分别为(40.4±8.8)%、(92.0±4.9)%、(87.1±3.8)%,B组分别为(41.2±6.6)%、(93.2±4.6)%、(80.0±4.3)%;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分别为(18.4±6.9)°、(2.8±2.2)°、(4.2±2.6)°,B组分别为(16.8±7.2)°、(2.7±2.5)°、(6.0±2.4)°。所有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3项评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例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例与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出现2例内固定失败,B组出现4例内固定失败。两组均无神经并发症。结论: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伤椎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与单纯结合伤椎成形均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但伤椎固定结合成形术更有利于维持术后伤椎高度和矢状位排列,减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值得研究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胸腰椎骨折患者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21~57岁,平均36.3岁。按照Magerl等分型:A2型5例,A3型14例,B1型3例,B2型5例。按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D级6例,E级21例。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及CT,对伤椎椎体压缩百分率、Cobb角、椎管占位等情况进行随访;通过Frankel标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9.6个月。椎体压缩百分率由术前的(46.6±10.5)%恢复至术后的(5.2±3.7)%,末次随访时的(6.7±4.6)%,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18.3±7.2)°矫正至术后(5.3±5.1)°,末次随访时的(7.1±3.1)°,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占位率由术前的(30.2±7.2)%恢复至术后的(6.3±4.2)%,末次随访时的(7.2±4.5)%,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例神经功能D级患者恢复至E级。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单,置钉容易,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同时复位良好,术后稳定可靠,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成形与椎弓根固定联合伤椎固定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5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成形术27例(A组),男17例,女10例;年龄54~68(61.01±5.41)岁;新版AO分型,A3型16例,A4型11例。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固定联合伤椎固定25例(B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55~66(59.28±6.12)岁;新版AO分型,A3型18例,A4型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等。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5(12.4±2.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分别为5.2±0.5、1.2±0.2、0.8±0.1,B组分别为5.0±0.6、2.5±0.4、1.3±0.2;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A组分别为(49.4±6.8)%、(94.5±1.2)%、(94.1±3.7)%,B组分别为(48.2±7.0)%、(94.3±4.1)%、(90.0±2.3)%;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分别为(20.4±5.2)°、(2.5±1.8)°、(4.4±1.7)°,B组分别为(19.8±6.8)°、(2.4±1.7)°、(7.0±1.2)°。两组术前与末次随访上述3项评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A组的VAS评分均较B组低(P0.05);A组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在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出现1例内固定失败,B组出现4例内固定失败。结论: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比短节段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固定更有利于减少术后疼痛,维持术后伤椎高度和矢状位排列,减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1月,共收治胸腰椎单节段爆裂性骨折患者73例,其中前期35例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A组),后期38例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B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以及腰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末次随访时,B组伤椎前缘高度显著高于A组,Cobb角显著小于A组,远期椎体高度及Cobb角丢失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B组患者术后ASIA分级情况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术后腰痛整体情况优于A组,其中无痛例数显著多于A组,中度疼痛例数显著少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恢复伤椎椎体高度,改善伤椎稳定性,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腰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智能化体外充气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2例单节段胸腰段爆裂型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2~56(42.4±8.6)岁。22例患者术前均采用自行研制的智能化充气复位仪体外复位,然后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特征进行评价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5年,平均18个月。22例骨折均获得愈合,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及脊柱后凸畸形等并发症。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82±0.85,3.09±0.92,1.05±0.72;ODI评分为84.2±11.2,46.3±9.0,12.2±4.3;后凸Cobb角为(16.3±5.4)°,(3.7±2.2)°,(5.5±2.6)°;椎体前缘高度为(59.5±7.8)%,(86.9±6.0)%,(83.5±5.5)%。VAS评分和ODI评分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两两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智能化体外充气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具有复位可靠、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胸腰段爆裂型骨折较好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1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男32例,女19例;年龄34~64(51.11±7.28)岁;L4,538例,L5S113例;均有腰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后正中入路Quadrant通道下椎管减压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单节段AO分型A3型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单节段AO分型A3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7例,其中采用后正中入路Quadran...  相似文献   

18.
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4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26~56岁,平均36.6岁。其中单椎体骨折34例,双椎体骨折4例(邻近骨折3例,跳跃骨折1例),骨折脱位5例。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2例,C级9例,D级7例,E级20例。分别于术后3~5d、12个月、末次随访时复查X线片及CT,对伤椎Cobb角、椎体压缩百分比、椎管占位、内固定物状况进行随访;通过Frankel标准对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3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松动等现象。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24.5±9.5)°矫正至术后(5.3±5.1)°,末次随访时(6.2±4.7)°;椎体压缩百分比由术前(42.3±11.1)%恢复至术后(5.1±5.2)%,末次随访时(6.5±5.4)%;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矢状径占位率由术前的(34.9±11.2)%恢复至术后(5.3±4.7)%、术后12个月时(5.4±4.5)%,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除3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可纠正后凸畸形、椎体压缩及椎管占位,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