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防己黄芪汤出自汉朝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历代公认的祛风除湿良方,该方组方精妙,配伍严谨,既可益气固表,又可祛风行水,是治疗风寒湿痹中湿痹的有效方剂。防己黄芪汤记载于各医学古典中,具体内容稍有变化,但主要用于风寒湿痹证。临床上可单独或者和其他药物合用,用于RA的治疗。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防己黄芪汤具有抗炎、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而防己黄芪汤在RA的实验研究中表明,防己黄芪汤可有效减轻RA动物模型的关节炎症状。现从防己黄芪汤成方源流、配伍理论、临床研究、药理学研究及基础研究等方面为防己黄芪汤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综述,为防己黄芪汤治疗RA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黄芪桂枝五物汤现代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黄芪桂枝五物汤载于《金匱要略》,由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五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温经,和营通痹的功效。传统用于血气运行不畅,痹于肌肤所致的血痹证。近年来,  相似文献   

3.
黄芪桂枝五物汤来源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临床用于治疗肢体经络疾病,屡获良效。黄芪桂枝五物汤概论1.基础概论。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芍药、桂枝、  相似文献   

4.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篇,是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用于治疗血痹证,“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笔者用此方加味治疗阳气痹阻、血行不畅之末梢神经炎、产后虚汗、椎管狭窄、昏厥肢麻证,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5,(5):1116-1117
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血痹证,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脉络痹阻、内外失养的基本病机与血痹证契合,故黄芪桂枝五物汤在临床中可推广运用于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遂做简要的举隅阐述。  相似文献   

6.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5味药组成。可调和营卫,益气活血,用于气虚不运,血脉受寒之血痹,主症为肌肤不仁。临床常用于神经科多种疾病如脑梗塞、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发性神经病、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病等,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可以认为,在神经科诸多病种中,均有不少病人是黄芪桂枝五物汤证。仔  相似文献   

7.
黄芪桂枝五物汤来源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由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具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临床用于治疗肢体经络疾病,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8.
老年痹证多属虚痹或血痹范畴,乃本虚或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应以“虚则补之”之法。笔者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治疗本病,屡获良效。兹报道如下:黄芪桂枝五物汤,为汉张仲景所创,主治血痹身体不仁、肢体疼痛等症,功能益气温经,和营通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篇》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方中黄芪温阳益气,桂枝温经通络,芍药和营缓痛,为三味主药。笔者治老年痹证,常  相似文献   

9.
黄芪桂枝五物汤(HGWD)是《金匮要略》中的经典名方,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组成,为血痹专方,主治气虚血滞、营卫不和,近年来常用于治疗结直肠癌。研究发现,该方在改善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力,降低化疗药物所产生的周围神经病变,缓解手足综合征,降低心脏毒性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综述近年来有关黄芪桂枝五物汤辅助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相关文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仲景的《金匮要略》,该方由黄芪、白芍、桂枝、生姜、大枣组成。其功效为益气温经、和经通痹,主要用以治疗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之血痹证。《素问·痹论》载:"营气虚,则不仁",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合桂枝益气通阳,芍药养血合营,姜、枣调和营卫,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后血痹自通。  相似文献   

11.
刘宝文教授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气血生化乏源,加之后天失调,损伤脾肾,气血亏虚,正气不足,邪毒乘虚而入,入骨伤髓,或邪毒内蕴,耗气伤血,邪正交争,致气血亏虚,久虚不复或正不胜邪,影响脾肾功能,无力抗邪,发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提出“扶正祛邪”、“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原则,根据邪正盛衰态势,酌配扶正、祛邪药物;在组方遣药配伍中体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注意剂量比例,结合现代医学,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与病毒、血小板抗体、心磷脂抗体、抗巨噬细胞抗体、T细胞亚群失衡有关,治疗仍首选糖皮质激素,长期服用副作用大,减量有可能复发;脾切除有50%术后6个月内复发;免疫抑制剂应用及联合化疗亦取得一定疗效,副作用太大,与期望值相差甚远;IVIG与抗-D短期内效果显著,价格昂贵,不能作为一线药;联合化疗多为个案报导,虽有疗效但长期应用副作用大,患者难以接受;单克隆抗体开创了治疗免疫性疾病的新纪元,许多生物制剂应用,但价格昂贵远期效果不能肯定。病因病机可归纳为实热迫血妄行,或阴虚火旺;脾虚不能统血,气虚不能摄血;瘀血内阻,血不循经;在"盛"及"气伤"基础上,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无血则气无以化,无气则血无以生,强调肝脾肾对出血的影响。中医药能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激素的用量及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但缺乏辨证的规范性,无论辨病或辨证,都缺乏多中心、大样本、可重复性。主要问题1辩证过程中主观性较强,至今还没有统一规范化指标,;2证型研究中"关系"或"相关性"的文章并非真正相关性研究,没有经过统计学相关性检验,只是分布规律的初步观察;3虽有指标对ITP的中医分型有一定客观反映,由于机体复杂性,只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因而造成单一指标结论不一致;4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化的临床实验,使一些结论可能偏差;5目前对ITP客观化研究限于单一指标,缺乏多指标的合参。  相似文献   

13.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都有不良影响。复制出符合临床病症特点的动物模型是开展心力衰竭相关实验研究的前提。基于心力衰竭的中医、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对现有的常用心力衰竭动物模型进行探讨,以心力衰竭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为依据,分析已有动物模型的临床吻合度。经分析对比可知,目前已有的造模方法中,多为单因素动物模型,与临床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心力衰竭的特点存在一定差距,且造模方法多以西医为指导,在造模过程中缺少中医致病因素,与临床上心力衰竭的中、西医诊断标准仍存在一定差异。从辨证分型来看,中医将心力衰竭主要分为心肺气虚证、气阴两亏证、心肾阳虚证、气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证、痰饮阻肺证、阴竭阳脱证,已有的动物模型多将其混为一谈,至今尚无有效且公认的造模方法,在中医药相关研究中存在较大局限性。因此,该文以心力衰竭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为依据,分析已有动物模型,明确其优缺点及应用前景,进而提为心力衰竭相应动物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模型评价的规范化提出建议,以提高动物模型与中、西医的临床吻合度,使心力衰竭动物模型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工作,促进相关机制研究、病理变化研究及药物的筛选。  相似文献   

14.
黄芪-当归药对(AA)为针对气血俱病这一证候特点而设的基础药对,李东垣之当归补血汤(DBT)即由AA组成,以补气生血为要,主治气虚血亏、血热诸证,因其组方精炼、疗效显著而颇受医家青睐。然而,古籍所载AA在不同组方中有多种配伍比例,其功效主治也各不相同。现代研究表明DBT亦有益气活血之效,且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AA在总量36 g,3∶1配伍时表现为更明显的益气活血作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该药对于1∶1,3∶1,1∶5,3∶2,2∶1,5∶1等多种配伍比例中均可体现出一定的益气活血之效,所对应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调节物质能量代谢、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血液黏度、抗氧化应激、抗炎、降血脂、降血糖、保护心功能、保护血管壁、干预血管生成、抗器官组织纤维化等。不论从AA单味药之活血作用及"气行则血行"理论还是该药对在现代药理作用中的体现,都证实了AA益气活血作用确实存在,而对于该药对偏重不同所造成的作用表现上的差异,与用量、配比等息息相关,需要进行进一步地研究。本文基于现代研究集中于AA补气生血之效而对益气活血作用较易忽视,限制了对后者的临床应用,因此对该药对益气活血作用的现代药理研究作一综述,以便为其临床合理用药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证候模型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迅猛,近年来随着中医病证方药的研究不断加深,为了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中医证候模型研究更加具体和深入。气虚血瘀证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证型,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病、癌症等疾病中多有出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因老年人多气虚,多血瘀的体质特点,气虚血瘀证的研究已成为中医学界的热点问题。综合近年来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将其造模思路概括为病理造模、病因造模、病证结合造模三方面。通过观察实验动物出现符合中医理论的宏观表征、肢体行为学表现,以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评价造模方法,为气虚血瘀证造模方法提供思路与借鉴,针对气虚血瘀证类模型的研究应遵循因-脉-证-治的思路,即病因-外在表征-病理机制-辨证论治,将中医证候模型研究同现代科学结合,令造模方法规范化发展,构建相对完善的气虚血瘀动物模型造模方法,为今后探究气虚血瘀证的发病机制及新的治疗思路提供模型支持。  相似文献   

16.
痹祺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痹祺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1例,其中每组符合湿热痹阻证者36例,符合气虚血瘀证者35例;治疗组采用痹祺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普成片(主要成分为尼美舒利)治疗,用药8周。结果治疗组71例,总有效率66.2%(47例),仅有1例发生轻度不良反应。其中湿热痹阻证36例,总有效率为41.7%;气虚血瘀证35例,总有效率达91.4%,气虚血瘀证疗效好于湿热痹阻证(P〈0.05)。对照组71例,总有效率60.6%(43例);其中湿热痹阻证36例,总有效率为63.9%;气虚血瘀证35例,总有效率达57.1%;两证型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痹祺胶囊是治疗RA安全有效的药物,尤其对气虚血瘀证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辨证分型及证候要素分布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现代文献系统评价,研究其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为进行该病证候的规范化及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在设定的检索策略及标准下纳入合格文献,规范证名、提取证侯要素,利用Epidata2.0软件建立文献数据库,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其证型及证候要素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阴虚内热、血瘀、气滞血瘀、阴虚火旺、肝气郁结、肝肾阴虚等;病位主要涉及肝、肾、脾;病性以阴虚、气虚、血瘀、火(热)、阳虚为主.结论 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证候名称及诊断标准不统一,不便于临床应用及学术交流,有必要引入"证侯要素"的概念,为实现证候要素量化诊断及证候要素应证组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扩张型心肌病无论是因外感致病还是内伤致病,心气亏虚均是其病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气虚的基础上进而出现的痰浊、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会导致气阴两虚、血脉瘀阻、心阳虚衰甚至阳气暴脱等危重证候。气虚作为本病的中心环节,贯穿于病变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气虚作为本病的中心环节,贯穿于病变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黄芪中多种活性成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正性肌力、抑制心室重构、抗心肌纤维化、利尿、抗血栓、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更多研究的深入及临床实践的开展,黄芪在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在药理作用及病理机制上,仍有许多未明的问题,临床上辨证分型仍不规范,疗效标准差异较大,用药剂量、剂型及相关配伍缺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加大了评价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的难度。  相似文献   

19.
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结合骨质疏松症的现代医学研究及患者临床症状,探讨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发病机理及论治思路。认为机体阳气亏虚导致清气和能量不足,继而影响水谷精微化生,致使阴血亏虚,有形物质的凝聚及形成乏源,为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病因病机。治疗当重视温阳补肾、健脾养血,以达助阳化气、辅阴成形之功;“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在中医论治骨质疏松症中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但遣方用药当根据证候虚实、病邪性质调整,方能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与残疾的三大主要疾病之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心气虚证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中医证型,因此心气虚动物模型的研究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动物模型是实验研究的基础,建立动物模型的方法应与疾病的实际发展过程相符合,动物模型的评价指标也应尽量与临床指标相对应。文章综述了心气虚动物模型制备和评价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当前心气虚动物模型研制中存在的问题,为该动物模型的建立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