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基因检测指导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与常规治疗比较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NKI、 WanFang Data、SinoMed数据库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搜集有关ACS或行PCI术的患者基因检测指导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1年5月10日。由两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RCT,累计6 32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基因检测指导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RR=0.57,95%CI(0.42,0.78),P<0.01]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RR=0.45,95%CI(0.25,0.80),P<0.01],两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RR=0.73,95%CI(0.50,1.07),P=0.11]、全因死亡发生率[RR=0.82,95%CI(0.41,1.63),P=0.57]、任意出血发生率[RR=0.84,95%CI(0.58,1.23),P=0.37]、心血管死亡率[RR=0.78,95%CI(0.54,1.13),P=0.19]和卒中发生率[RR=0.70,95%CI(0.38,1.27),P=0.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方面,两组大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8,95%CI(0.64,1.23),P=0.46],但基因指导治疗组可降低小出血发生率[RR=0.74,95%CI(0.59,0.94),P=0.01]。结论:基因检测指导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相比于常规治疗虽未明显降低患者MACE、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卒中和任意出血、大出血等风险,但在降低患者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小出血风险方面更有优势。基因检测指导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更适合高危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2.
徐林  金立军 《安徽医药》2017,21(4):687-691
目的 探讨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PCI)术后对P2Y12受体拮抗剂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反应性及影响因素,同时在此基础上探讨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86例ACS行PCI术病人,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24例,无氯吡格雷抵抗(NCR)组62例.运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其CYP2C19*2,*3单核苷酸多态性及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析病人CR与基因型的关系.经Logistic回归分析CR的影响因素,并对病人进行1年的心脏不良事件(MACE)、卒中、呼吸困难、出血事件的随访.结果 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野生基因型(OR=0.15,P=0.011,95%CI=0.04~0.67)是CR的保护因素;而高血压病史(P=0.021,OR=8.136,95%CI=1.48~44.80)、空腹血糖值(P=0.012,OR=1.51,95%CI=1.10~2.06)、基础血小板聚集率(P=0.023,OR=1.06,95%CI=0.01~1.11)等3个因素是CR的危险影响因素;此外,术后1年随访,总MACE发生率CR组为29.2%,明显高于NCR的9.7%.结论 CYP2C19基因型与CR引发的心血管事件有重要关联.CYP2C19野生型基因是高危ACS病人发生CR的保护因素;高血压病史、高空腹血糖值、血小板高反应性为CR的危险因素,CR组病人PCI术后MACE事件显著增高.CYP2C19*2,*3是CR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CR作为独立危险因素,预示着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9,(3):397-402
目的:系统评价冠心病患者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8年2月,收集冠心病患者基于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比常规抗血小板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资料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2.0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对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支架血栓、卒中、严重出血等指标的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并对不同种族、实验室检测方法和干预疗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RCT,合计8 61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相比,基于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RR=0.93,95%CI(0.74,1.16),P=0.51]、全因死亡[RR=0.89,95%CI(0.56,1.41),P=0.61]、心血管死亡[RR=0.68,95%CI(0.36,1.25),P=0.21]、心肌梗死[RR=1.03,95%CI(0.92,1.16),P=0.56]、支架血栓[RR=0.52,95%CI(0.22,1.24),P=0.14]、卒中[RR=1.03,95%CI(0.65,1.63),P=0.90]和严重出血[RR=0.78,95%CI(0.53,1.14),P=0.20]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根据CYP2C19基因型进行个体化给药可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RR=0.29,95%CI(0.14,0.64),P=0.002]和全因死亡发生率[RR=0.11,95%CI(0.01,0.87),P=0.04],而干预疗程达6个月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发生率[RR=0.11,95%CI(0.01,0.87),P=0.04],其余亚组分析中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相比,对于冠心病患者基于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并不能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的发生风险。虽然亚组分析显示根据CYP2C19基因型进行个体化给药可显著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心血管死亡的发生风险,但该结论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细胞色素P4502C19(cytochrome P450 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与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的关系,并观察其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本科同时接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高血压合并ACS患者及不伴有高血压的ACS患者。检测所有患者氯吡格雷服用前和服用后5~ 7 d的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io,PAR),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所有患者CYP2C19基因的多态性,对患者住院期间严密观察,出院后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3月,每月1~ 2次。结果:高血压合并ACS患者中氯吡格雷中、慢代谢组出现频率高于非高血压的ACS组。根据CYP2C19基因的多态性分组比较观察对象CR,发现慢代谢型组及中等代谢型组均较快代谢型组发生CR的比例增高;根据高血压合并ACS组与ACS组两组观察对象CR比较,高血压合并ACS组CR的发生率高于ACS组。所有ACS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PAR及携带CYP2C19突变基因是CR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高血压合并ACS组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携带CYP2C19突变基因是CR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观察对象随访3个月,其中慢代谢型组和中等代谢型组较快代谢型组有更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血压合并ACS组较ACS组有更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高血压合并ACS患者血浆CYP2C19中等代谢与慢代谢组出现频率高于非高血压的ACS组,且血浆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CR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同时基因突变增加了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阿昔单抗冠脉内应用与静脉内应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纳入冠脉内与静脉内应用阿昔单抗在ACS的PCI治疗中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CTs)。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 Man 5.1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RCT,包括334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阿昔单抗初始剂量常规静脉给药相比,阿昔单抗初始剂量冠脉内给药能降低给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RR=0.57,95%C(I0.38,0.88),P=0.01]、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RR=0.63,95%CI(0.41,0.96),P=0.03]、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RR=0.51,95%CI(0.33,0.80),P<0.01];但对于死亡率两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7,95%CI(0.55,1.07),P=0.12]。与阿昔单抗初始剂量静脉给药相比,阿昔单抗初始剂量冠脉给药的轻微出血事件[RR=0.92,95%CI(0.73,1.17),P=0.51]及严重出血事件[RR=1.26,95%CI(0.78,2.02),P=0.35]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结论:与常规静脉内给药相比,阿昔单抗初始剂量冠脉内给药能更好地改善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的临床预后,且不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国中部地区汉族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点,观察不同基因型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并分析CYP2C19基因检测在PCI术后患者治疗者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58例接受PCI的ACS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依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快代谢组、中等代谢组和慢代谢组,并于服药后1 h、24 h及7 d后抽血,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PA)。随访3个月,记录三组药物不良反应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快代谢组、中等代谢组和慢代谢组分别有108例(41.9%)、117例(45.3%)和33例(12.8%)患者,服药后24 h和7 d时,慢代谢组IPA均显著低于快代谢和中等代谢组(P<0.05);慢代谢组药物不良反应及MACE事件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携带CYP2C19慢代谢基因型患者常规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作用减弱,CYP2C19基因检测对ACS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9,(12):1707-1711
目的:系统评价替格瑞洛对比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集替格瑞洛(试验组)对比氯吡格雷(对照组)治疗AC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改良Jadad量表评价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6项RCT,合计8 56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RR=0.47,95%CI(0.38,0.57),P<0.000 01]、脑卒中发生率[RR=0.24,95%CI(0.08,0.69),P=0.008]、血小板聚集率[SMD=-3.16,95%CI(-4.16,-2.16),P<0.000 01]、C反应蛋白水平[SMD=-1.02,95%CI(-1.76,-0.29),P=0.00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尿酸水平[SMD=0.64,95%CI(0.39,0.88),P<0.000 01]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RR=0.96,95%CI(0.66,1.40),P=0.85]、呼吸困难发生率[RR=1.19,95%CI(0.78,1.80),P=0.4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格瑞洛治疗ACS的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氯吡格雷,但可引起尿酸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基因检测指导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与常规治疗比较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NKI、 WanFang Data、SinoMed数据库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搜集有关ACS或行PCI术的患者基因检测指导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1年5月10日。由两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RCT,累计6 32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基因检测指导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RR=0.57,95%CI(0.42,0.78),P<0.01]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RR=0.45,95%CI(0.25,0.80),P<0.01],两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RR=0.73,95%CI...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给予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关于ACS患者PCI术前给予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比未用他汀类药物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前瞻性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10月3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9项研究,包括3 20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和术前未用他汀类药物相比,术前给予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RR=0.40,95%CI(0.32,0.49),P <0.001]、心肌梗死(MI)[RR=0.46,95%CI(0.35,0.60),P <0.001]和全因死亡(ACM)[RR=0.31,95%CI(0.13,0.72),P=0.006]的发生率。按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除术后3个月外,住院期间、术后30 d、术后6个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CYP2C19基因指导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利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2 836例,从中选取符合标准的CYP2C19 IM和PM基因型患者480例,根据患者是否根据基因型改变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常规剂量氯吡格雷组(常规治疗组)、氯吡格雷剂量加倍组和替格瑞洛组,观察各组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和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最终入选468例患者,替格瑞洛组和剂量加倍组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且替格瑞洛组又明显高于剂量加倍组(P<0.05)。MACE事件发生率方面,各组患者均是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最高,且替格瑞洛组及剂量加倍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7),其余MACE各事件及出血发生率各组之间无差异性(P>0.017)。结论 CYP2C19基因指导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临床应根据患者基因特点进行个体化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对携带CYP2C19*1、*17基因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计算机联网检索数据库、Google等搜索引擎,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中文与英文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对纳入文献提取信息,应用RevMan4.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英文文献,共随访患者n=11759[CYP2C19*17(n=5173)、CYP2C19*1(n=6586)],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YP2C19*1基因型携带组比,CYP2C19*17基因型携带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合并统计量RR=0.82,95%CI[0.73,0.92],P<0.01},但出血事件发生率增加{RR=1.29,95%CI[1.09,1.51],P<0.01},对植入支架后再次发生血栓事件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RR=0.88,95%CI[0.41,1.89],P>0.05}。结论:携带CYP2C19*17基因型比携带CYP2C19*1基因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可明显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能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谢婧  杨莉萍  刘瑶  胡欣 《中国药房》2012,(28):2618-2621
目的:系统评价CYP2C19*17基因对氯吡格雷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分别对EMBase、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及中国期刊网数据库(CNKI)等进行文献检索,用ReviewsManager5.1系统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包含6项研究,合计294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CYP2C19*17携带者在使用氯吡格雷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非携带者[RR=0.82,95%CI(0.73,0.93),P=0.001];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非携带者[RR=1.20,95%CI(1.01,1.42),P=0.03]。结论:在使用氯吡格雷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与CYP2C19*17非携带者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CYP2C19*17携带者中较低,而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则较高。因此,CYP2C19*17携带者在使用氯吡格雷时应谨防出血性事件的发生,基因检测有助于完善个体化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检测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象为接受PCI治疗的54例ACS患者根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分为两组,观察组29例,氯吡格雷低代谢,应用替格瑞洛替代,常规组25例术后常规用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个月、6个月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观察组总体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心肌梗死和死亡率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总体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观察组的MACE发生率仍略低于对照组。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应用CYP2C19基因检测,采用替格瑞洛替代氯吡格雷低代谢治疗,可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对维吾尔族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不同CYP2C19基因代谢型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8月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维吾尔族ACS住院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替格瑞洛90 mg每天2次治疗,2组患者均采用PCR-RFLP法测定CYP2C19基因分型,观察2组12个月后不良心血管事件随访结果,2组用药后ACS患者血小板抑制率,比较2组不同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型治疗后ACS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观察组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主要出血事件及次要出血事件在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小出血事件在观察组中发生率较高,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不同CYP2C19基因多态性治疗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12个月后观察组不同CYP2C19基因多态性血小板抑制率升高(P<0.01),且观察组不同CYP2C19基因多态性血小板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3种代谢分型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小出血在中代谢型组、慢代谢型组发生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使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的疗效不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观察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人群中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常规剂量抗血小板治疗疗效的关系。选择诊断明确且进行了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的冠心病患者168例,其中包括经PCI术后组99例和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明确诊断多支病变不宜行PCI而又未接受CABG患者69例。根据CYP2C19基因型不同,PCI组又分为快代谢型49例和中慢代谢型50例;多支病变组分为快代谢型34例和中慢代谢型35例;均接受口服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加阿司匹林100 mg/d行抗凝治疗1年。对比分析4组院外用药情况、不良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1)多支病变组β受体阻滞剂和尼可地尔的使用率高于PCI组;PCI组的中慢代谢型和多支病变组硝酸酯类使用率高于PCI组的快代谢型;多支病变组中慢代谢型ACEI/ARB的使用率高于PCI组中慢代谢型和多支病变组的快代谢型(均P<0.05)。(2)多支病变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PCI组(P<0.05);PCI组的中慢代谢型和多支病变组心绞痛的再发率高于PCI组的快代谢型(均P<0.05);而心源性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4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4组间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P2C19*2的基因型、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是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PCI后及多支病变冠心病患者院外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口服药物种类有关,CYP2C19*2是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CYP2C19功能缺失基因的多态性影响抗凝治疗后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评价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治疗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的轻度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2年6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篇研究,7087例患者。与氯吡格雷比较,替格瑞洛降低携带CYP2C19 LOF等位基因的轻度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卒中[RR=0.78,95%CI(0.66-0.93),I2=0%,P=0.007]和血管事件发生率[RR=0.78,95%CI(0.66-0.91),I2=0%,P=0.002]。替格瑞洛-阿司匹林组任何出血[HR=2.18,95%CI(1.66-2.85)]和小出血[HR=2.41,95%CI(1.81-3.20)]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且替格瑞洛-阿司匹林组呼吸困难(1.2% vs 0.2%,P<0.001)和心律失常(1.7% vs 0.8%,P=0.001)发生率比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更常见;两组严重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氯吡格雷比较,替格瑞洛降低携带CYP2C19 LOF等位基因的轻度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卒中和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严重出血风险;但替格瑞洛组小出血、呼吸困难和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获益与风险进行评价,为临床药物选择和决策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0年4月。由2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基于快速卫生技术评估方法,对提取的结果进行分类评价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1篇药物经济学研究。与安慰剂相比,替罗非班可显著降低ACS患者的全因死亡率[OR=0.68,95%CI(0.54,0.86),P=0.000 1]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RR=0.24,95%CI(0.14,0.40),P<0.01],同时可提高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3级发生率[OR=5.73,95%C(I2.99.10.97),P<0.01];替罗非班与依替巴肽治疗ACS的疗效相当,但替罗非班会增加ACS患者的TIMI小出血风险的发生率[RR=0.61,95%CI(0.38,0.98),P=0.04]。对于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与安慰剂相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评价低剂量与标准剂量替格瑞洛在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22年3月,获得中国ACS患者低剂量与标准剂量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提取资料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2.0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对其有效性终点事件和安全性终点事件的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7项RCTs合计2 22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标准剂量替格瑞洛相比,低剂量替格瑞洛未增加心血管死亡[RR=1.01,95%CI (0.55,1.87),P=0.96]、心肌梗死[RR=1.24,95%CI(0.66,2.30),P=0.50]和卒中[RR=1.43,95%CI(0.48,4.28),P=0.53]的发生风险,但可显著减少出血[RR=0.42,95%CI(0.35,0.51),P<0.000 01]、大出血[RR=0.45,95%CI(0.26,0.78),P=0.004]、轻微出血[RR=0.43,95%CI(0.35,0.54),P<0.000 01]和呼吸困难[RR=0.52,95%CI(0.37,0.73),P=0.000 2]的发生风险。结论 低剂量替格瑞洛可显著减少中国ACS患者出血性事件的发生风险,同时未增加缺血性事件的发生风险,可作为其抗血小板治疗的可选策略,但仍需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且有待更大样本量的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CYP2C19、PON1-Q192R基因多态性与ACS行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药效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明确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行PCI术的患者,进行氯吡格雷相关CYP2C19PON1-Q192R基因位点检测。以服用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血小板聚集率为观察指标,分析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因素,比较不同基因多态性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然后对患者随访12个月,观察不同基因型患者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纳入患者中CYP2C19等位基因缺失组(CYP2C19 LOF)和非缺失组分别是40例和3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和既往PCI史占比无统计学差异。CYP2C19 LOF组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高于非缺失组[(46.7±11.77)%vs.(40.62±9.55)%],PON1-Q192R突变者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GG型(P<0.05)。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所有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分析显示:血小板聚集率与CYP2C19PON1-Q192R基因型、性别有关。在非CYP2C19 LOF组中,PON1-Q192R AA型和GA型患者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GG型;CYP2C19 LOF组中,PON1-Q192R GA型高于GG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A型明显高于GG型。随访结果表明,ACS行PCI术患者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是15.58%,死亡率是6.49%,心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不同基因型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S行PCI术患者中,男性更易发生PON1-Q192R基因突变。扬州地区CYP2C19PON1-Q192R基因多态性发生率高,抗血小板治疗时会出现血小板高反应,但基因多态性对主要心血管事件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根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指导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否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其对出血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入住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行OPCAB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因指导组和传统治疗组,基因指导组根据CYP2C19基因不同分为快代谢型亚组和非快代谢型亚组,快代谢型亚组患者OPCAB术后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非快代谢型亚组予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传统治疗组随机分为氯吡格雷亚组和替格瑞洛亚组,术后分别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治疗。比较患者术后30 d及术后6个月MACE及出血发生率。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158例患者中,因不符合标准,31例患者先后退出本研究,最终入组127例患者。基因指导组患者63例,其中男42例、女21例,年龄(62.65±7.88)岁,根据CYP2C19基因不同分为快代谢型亚组20例、非快代谢型亚组43例;传统治疗组患者64例,其中男45例、女19例,年龄(61.91±8.99)岁,随机分为氯吡格雷亚组32例、替格瑞洛亚组32例。基因指导组和传统治疗组术后30 d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1.6%(1/63)、10.9%(7/6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3,P=0.030);术后6个月MACE发生率分别为3.2%(2/63)、14.1%(9/6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57,P=0.029)。基因指导组和传统治疗组患者术后30 d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3%(4/63)、10.9%(7/6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5,P=0.358);术后6个月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9%(5/63)、12.5%(8/6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0,P=0.396)。结论 基于CYP2C19基因检测进行精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减少OPCAB术后MACE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