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以起病急骤、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血性脑脊液为临床特点,以30~50岁为发病高峰,是内科急危重症之一。易发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蛛网膜粘连等并发症,直接影响预后。[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曹艳宏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4)
目的 探讨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和提高生存者生活质量的方法.方法 对自2008年1月~2010年8月在我科住院并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共50例患者,进行严密细致的病情观察,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后,5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47例,死亡3例.结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果能及时发现再出血和血管痉挛的先兆,有利于医生早期作出诊断和及时治疗,降低死亡率和提高生存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此病为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SAH占整个脑卒中的5%~10%,其发病率为(5~20)/10万,病死率为2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得以存活者常受到两个威胁: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其中再出血病死率为41%~46%,高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25%。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减少再发、缓解血管痉挛、减少病死率和提高生存者的生存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e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以10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其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0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治愈62例,好转18例,恶化4例,死亡22例,临床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结论: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患者,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和护理,防治并发症,提高治愈率,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护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见的护理问题及护理对策,避免SAH复发及再出血,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选择在本科住院的38例患者,针对SAH常见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SAH的治愈率明显提高,38例患者治愈26例,占68.42%,再出血5例,占14.96%,死亡7例,占18.42%,患者再出血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结论 采取有效而完善的护理措施是成功治疗SAH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8.
韩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6,31(4):333-333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韩兰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SAH),由于起病急骤,症状突出,变化快,且易复发等特点,故护理工作在其治疗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将脑内科病区收治的20例SAH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SAH患者初起病时,由于出...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血 )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 ,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加剧及老年人口数的增加 ,此病的发生率渐渐增高。由于其发病急骤、病情重笃、常合并不同程度的昏迷 ,现将我院 5年来对蛛血的临床护理作一总结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自 1996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底 ,我院共收治蛛血 60例。其中男性 2 8人 ,女性 32人。发病率年龄 2 0~ 73岁不等、平均 50± 1.3岁 ,4 0岁以下 12例 ,占2 0 % ,4 0~ 60岁 4 5例 ,占 75% ,60岁以上 3例 ,占 5%。所有患者入院后 ,经头颅CT扫描或头颅磁共振检查或经腰穿抽到血性或淡红色液体或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多发病之一,约占脑血管疾病的5%~10%,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通过植物神经的作用,可引起广泛的脑动脉痉挛而致微循环障碍,脑组织缺氧或引起梗死,从而出现偏瘫等相应的病灶的症状和体征;血液刺激引起无菌性脑膜炎,可出现激烈的头痛.只有及时地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才能缓解脑水肿,使病人的病情逐渐减轻乃至康复,但易复发,因而做好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因先天性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引起,其次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各种感染引起的脑动脉炎、肿瘤破坏血管,也可见于血液病及胶原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2.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通常为脑底动脉瘤或脑动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又称自发性SAH[1],本病复发较多见,复发者病死率较高。因此,预防复发至关重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2000年1月~2007年9月我科共收治SAH126例,男67例,女59例;年龄18~72岁,平均43岁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通常是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冷汗,伴有不同程度的神志不清、昏迷、抽搐、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的动脉瘤,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这是一种起病危急,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15.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自发性破裂出血,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常见病因为先天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动脉硬化。本病再出血死亡率高,预防护理尤为重要。1996年1月~1999年4月,我科共收治SAH 30例,就护理体会作一报道。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31~81岁。发病诱因:用力过度16例,情绪激动9例,原因不详5例。再出血患者2例,死亡1例。临床表现:头痛16例,呕吐9例,肢体瘫痪5例,意识障碍7例。CT提示SAH 24例。腰穿诊断SAH 6例。治愈14例,好转14例,死亡2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突然发病,头痛剧烈,迫切希望得到救治;生活不能自理,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或担心医疗费用多均可产生忧虑、急躁心理。护士要同情、关怀、安慰和鼓励患者,做必要的解释工作,增强治疗信心。 2.2 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 为防止再出血,要求绝对卧床至少4周,已有复发者应卧床2个月以上。头部抬高15°~30°,尽量避免搬动(尤其是头部)和不必要的操作,病室保持安静,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如因卧床肠蠕动减弱引起便秘,可每日按摩腹部10 min;口服果导、番泻叶;或开塞露导泻。选食粗纤维丰富的蔬菜和水果,供给足够的水分。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预防褥疮,定时慢动作翻身。 相似文献
17.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而言。此病为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收治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16~65岁;其中20岁以下者4例,20~50岁27例,50岁以上9例,以中年人较多。1.2临床症状40例中有36例以突出头疼、呕吐为主要表现,占90%,4例表现为突出意识丧失并呕吐占10%.2例为癫痫首发症状占5%。2结果本组病人采取保守治疗、动脉造影术及栓堵术, 相似文献
18.
19.
20.
预防蛛网膜下腔再次出血的护理体会苏灵芝郑俊婷张敏(包头医学院一附院神经科,包头014010)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通常分为损伤性与非损伤性(自发性)两类,后者以颅内先天性动脉瘤破裂最为多见,多发生于基底动脉环的分叉处,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和动脉粥样硬化也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