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目前治疗OVCFs的有效方法是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其经典术式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1]。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术式通过向椎体内注入填充材料来强化椎体,从而缓解局部疼痛、恢复椎体高度、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方法能较迅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76例因OVCFs行PV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个人史及既往病史、腰椎骨密度、术中骨水泥注入量、病椎压缩程度、骨折椎体个数及节段、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情况、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收集患者术后第1、3、6、12、18个月来院复诊时测定的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数据,包括:血钙、磷、降钙素、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甲状旁腺激素、25-羟维生素D[25-(OH)D]。将上述指标作为可能相关因素纳入单因素研究,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76例原发性OVCFs患者共89节椎体骨折,术后共17例患者19个椎体出现压缩性骨折,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术后有无抗骨质疏松治疗、血25-(OH)D水平与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值、病椎压缩程度、手术入路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术后未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25-(OH)D水平较低是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OCVFs患者PVP术后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与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及低25-(OH)D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患者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315例因胸腰椎OVCFs行PVP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男114例,女201例;年龄65~89岁,平均(76.97±4.92)岁;单椎体骨折216例,双椎体骨折85例,三椎体骨折14例。对患者行PVP治疗,术后追踪1年,观察患者术后1年内邻近椎体骨折情况,将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未骨折者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Cobb角、是否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邻近椎体发生骨折的风险因素。结果 经过1年的追踪随访,315例患者中有39例患者出现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为12.4%。其中术后3个月内骨折者23例,术后4~6个月骨折者11例,术后7~12个月骨折者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06—2013-06间经PKP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45例临床资料,分为骨折组和未骨折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术后Cobb角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术后Cobb角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后Cobb角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03例因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骨折行单或多节段PKP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伤椎压缩程度、有无侧凸畸形,伤椎前缘恢复程度、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入路(单侧、双侧)、骨水泥渗漏(椎间盘)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5(9.6±2.8)个月。27例患者继发邻近椎体骨折,再骨折率为26.2%。将各因素输入Logistic回归"向前Wald"的分析模型,结果显示骨密度、骨水泥量、体重指数及伤椎前缘恢复程度是术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骨水泥量过大、低体重指数、伤椎前缘高度过度恢复、低骨密度是PKP术后继发邻近椎体压缩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行PKP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过程中邻近椎体是否新发骨折,将患者分成骨折组和非骨折组(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椎体位置、骨水泥注射途径(单/双)、注射剂量、注射后形态、骨水泥渗漏情况、椎旁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椎体CSA、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等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并利用R软件建立其列线图预测模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图以及决策曲线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能、准确度以及临床价值。结果:总共纳入224例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2例,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病人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21年8月于我院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行PKP治疗的病人1 829例,其中女1 412例,男417例。根据PKP术后是否发生再次骨折,将病人分为再发骨折组(224例)和未再发骨折组(1 605例)。统计病人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骨密度、术后侧(后)凸畸形的度数、椎体高度恢复率、初始骨折椎体数量、术前保守治疗时间、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骨水泥渗漏、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BMI、骨密度、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骨水泥渗漏及术前保守治疗时间均与再骨折的发生有关(P<0.05);病人术后侧(后)凸畸形的度数、初始椎体骨折数量、术后椎体高度的恢复率、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DI与再骨折无明显相关性(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4.355,95%CI:1.598~17...  相似文献   

9.
王彭  张德光 《颈腰痛杂志》2021,42(6):787-789
目的 探讨术中骨水泥渗漏情况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fracture,AV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8月-2020年2月于本科收治的单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60例,术后随访6个月,明确是否存在AVF,分为AVF组(n=72)及非AVF组(n=88),收集其临床资料以及骨水泥渗漏的相关数据[包括:有无渗漏、渗漏部位(后部、中部、前部)、渗漏方向(上方、下方椎间隙)、骨密度T值、骨水泥与椎间盘相对面积比、骨水泥注入量等指标],评估骨水泥渗漏与AVF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AVF组中45例发生渗漏,非AVF组中发生21例.发生渗漏(r=0.685)、骨密度T值(r=0.495)、下方椎间隙渗漏(r=0.684)、骨水泥注入量(r=0.584)、骨水泥与椎间盘相对面积比(r=0.343),均是AV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发生骨水泥渗漏、下方椎间隙渗漏均与AVF的发生显著相关,而且AVF的发生与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与椎间盘相对面积比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不同类型再发骨折的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4月~2012年4月间,458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后再发椎体骨折情况分为原位再发骨折组36例,相邻椎体再骨折组33例,间隔椎体再骨折组35例,对照无再骨折组354例,对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相关因素进行观察评估并分析。[结果](1)104例患者(22.71%)PKP术后发生再发骨折,66.7%的原位组和54.5%的相邻组椎体再发骨折发生在术后半年内;(2)体重指数低、基础陈旧椎体骨折数目多、骨密度t值低是三种类型再发骨折共同的危险因素;(3)椎体内骨水泥的形态学分布是原位组和相邻组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原位组下终板骨水泥越局限骨小梁水平,原位再骨折的风险越大(OR值,0.311;P=0.016);相邻组上终板骨水泥越接近终板和椎间盘分布,相邻椎体再骨折的风险越大(OR值,4.831;P=0.018);(4)术后支具佩戴时间短是相邻椎体再骨折和间隔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后三种类型的再发骨折均与严重骨质疏松有关,椎体内骨水泥的形态学分布特点是引起术后再骨折的重要因素,规范佩戴支具和抗骨质疏松治疗能降低再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或不伴IKimmell’ s病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 折(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VP治疗Klimmell’ s病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原因。方法回 顾性分析66例T11 ~ L2节段单个椎体OVCF行单侧PVP治疗的患者,其中幻例合并IKimmell’ s病 作为A组,34例不合并Klimmell’ s病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VP术后邻近椎体 骨折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骨密度、术中骨水泥注人量、术后椎体 骨折总体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两组间椎间盘内骨水泥渗漏率、术后邻 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Kiimmell’ s病并不增加PVP术后 椎体骨折的总体风险,但Kiimmell’ s病时骨水泥向椎间盘内渗漏风险增高,是导致术后邻近椎体发生 骨折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与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97年1月~2011年1月的Ovid medline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及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2011年第1期),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搜集关于PKP与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比较的对照研究。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 5.0.25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个非随机前瞻性对照试验,1个随机对照试验,共749例患者。两组(PKP组及PVP组)病例术后疼痛症状均得到缓解,随访1年内患者,PKP组疼痛缓解效果略高于PVP组(P<0.05);随访大于1年者,PKP组效果明显高于PVP组(P<0.05);两组病例术后疼痛功能障碍均得到缓解,但两组间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大多数研究表明PVP组在矫正畸形和恢复椎体高度方面更有优势(P<0.05),但亦有部分研究认为2组间无差异性(P>0.05);两组病例在生活质量改善上效果相似(P>0.05);两组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PKP组小于PVP组(P<0.05)。结论:PKP在缓解疼痛、增加椎体高度及纠正畸形方面较PVP更有优势,且更为安全,但不能完全否定PVP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术后非手术椎体新发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研究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中心收治的102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根据随访结果按有无新发椎体骨折出现将患者分成再骨折组及未骨折组(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性别、年龄、骨密度、术前骨折椎体数目、骨折压缩程度、腰椎侧凸畸形及脊柱矢状面后凸角)、手术因素(强化椎体个数、手术入路、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及椎体高度恢复程度)、外伤史、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史方面的差异.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分析诸因素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相关性,将各相关因素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术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主要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获2年以上随访,随访中共有20例患者先后出现非手术椎体再次骨折,再骨折率为19.6%,单因素分析显示骨密度、术前骨折椎体数目、手术强化椎体个数、骨折压缩程度、骨水泥渗漏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史与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相关(P<0.05);而年龄、性别、外伤史、骨水泥量、椎体高度恢复程度、腰椎侧凸畸形及脊柱矢状面后凸角与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无明显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程度重(OR=0.090)、手术强化椎体数目多(0R=9.682)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0R=9.584)是术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高危因素.结论:骨质疏松程度重、手术强化椎体数目多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引起术后非手术椎体新发骨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PVP)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4年7月至2007年9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6例,PVP治疗20例,PKP治疗1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月使用VAS及SF-36评分系统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Cobb角矫正程度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t检验及Oneway ANOVA(P〈0.05)。结果36例手术均成功完成。PVP组出现8例椎旁静脉骨水泥栓塞及2例肺栓塞,PKP组出现6例椎旁静脉骨水泥栓塞及1例肺栓塞,两组骨水泥栓塞出现比率差异无显著性(P〉0.478)。1例PKP组肺栓塞患者出现呼吸困难,5d后缓解,其他患者无明显相关症状。无论是PVP组还是PKP组,所有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6月的VAS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评分明显改善,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13),术后6月评分较术后1周评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587)。VAS及SF-36评分术后6月与术前评分的差值,PKP组与PVP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423)。Cobb角方面,PVP组和PKP组,术后1周及术后6月均较术前明显降低,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31),术后6月较术后1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637)。Cobb角术后6月与术前的差值,PKP组与PVP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535)。结论PVP与PKP均可显著缓解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有效纠正后凸畸形,骨水泥渗漏常见,但有临床症状者极少。在疼痛缓解、后凸矫正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PKP比PVP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还不清楚椎体再发骨折风险增加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引起,还是仅是骨质疏松症自然发展的结果。目的:分析PVP和保守治疗后相邻和非相邻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90例PVP治疗患者和277例保守治疗患者,分为PVP组和保守组。定期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2~6年,平均(4.1±1.1)年。根据有无新发骨折分为新发组和无新发组。根据再发骨折与原始节段的位置,分为邻椎组和远椎组。收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初始骨折节段、腰椎骨矿物质密度(BMD)、新发骨折节段、椎体压缩率和后凸角,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PVP组术后290例患者中36例患者发生40个新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保守组治疗后277例患者中31例患者发生34个新发OVCFs。PVP组中新发骨折的发生率略高于保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新发组的BMD低于无新发组(P<0.01)。邻椎组发病率较远椎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保守组比较,PVP组末次随访VAS评分更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压缩率、后凸角改善更显著(P<0.001)。末次随访PVP组椎体压缩率和后凸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PVP椎体强化不仅可迅速缓解疼痛,还可改善椎体压缩和后凸角,恢复椎体部分高度,术后并未增加OVCFs的发生率,尤其与治疗椎体相邻的OVCFs。OVCFs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术前评估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48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35例;患者平均年龄68岁(50~86岁)。对术前合并症、疼痛缓解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术后联合药物及康复锻炼综合治疗进行评价。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出现神经根和脊髓受压症状。按视觉模拟评分评价,术前(8.03±0.41)分,术后(2.98±0.47)分,疼痛缓解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1例出现椎间隙渗漏。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可以迅速缓解疼痛,术后联合药物及康复锻炼疗效更加满意。  相似文献   

17.
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和评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自2005年3月以来,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骨折34例40个椎体,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24个月(平均12.2个月)随访。其中31例术后胸背部疼痛消失,3例疼痛明显减轻,无一例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及CT提示伤椎内骨水泥填充部位满意,无椎管内占位。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术前平均37°,术后平均16°,改善角度平均21°。随访观察疼痛无复发,X线片未见椎体高度丢失。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微创、安全、临床疗效良好的优点,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骨折理想方法之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准确穿刺、关键步骤中严密透视监测及病人自我监测等可有效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VP术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1年11月因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而行椎体成形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56例,其中男62例,女94例;年龄56~77岁,平均70.1岁。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7.3个月。根据症状、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判断手术椎体是否再发骨折。分析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骨质疏松程度、骨水泥注射量、单侧或双侧注入、骨水泥是否同时接触上下终板、骨水泥是否偏一侧分布、骨水泥椎间盘渗漏以及术前椎体裂隙样变等因素对手术椎体是否出现再发骨折的影响。结果 10例患者发生了手术椎体的再发骨折,4例的新发骨折出现在PVP术后3个月内。术前椎体存在裂隙样变的患者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的概率明显增高(B=-2.864,OR=0.004,95%CI=0.002-0.05,P=0.000)。骨水泥是否同时接触上下终板、骨水泥是否偏一侧分布、骨水泥有无椎间盘渗漏未增加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合并裂隙样变的骨折椎体是PVP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老年性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骨折患者常有骨性疼痛、椎体高度下降、脊柱后凸畸形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及网袋加压椎体成形术(vesselplasty)是治疗OVCF的常用术式,在恢复椎体高度、预防后凸畸形、减轻疼痛症状等方面优势突出。但OVCF患者椎体成形术后存在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可能性,在影响手术质量的同时,对患者术后康复、生活质量、经济负担均有较大影响。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与骨质疏松进程、初始骨折部位及数量等自身客观因素相关,也与术后椎体高度的过度恢复、骨水泥渗漏、骨水泥过度填充等手术因素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关于OVCF患者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危险因素及原因文献报道,综述经过统计学方法验证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通过患者自身因素、手术因素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能够为临床降低OVCF患者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发生率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分析影响椎体压缩骨折术后骨折改善率相关因素。方法对74例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PVP治疗。观察患者各项指标,并收集相关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测量患者矢状面Cobb角、骨水泥弥散程度、骨质疏松程度、矢状面椎体压缩率以及术后椎体压缩改善率。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椎体压缩率、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椎体压缩骨折改善率为34.83%±3.09%。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术前椎体压缩率、骨水泥弥漫系数与椎体压缩改善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程度与椎体压缩改善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病程、患者骨质疏松程度以及术前椎体压缩率为影响椎体压缩骨折改善率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PVP能够显著改善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椎体压缩症状及恢复脊柱力学结构的稳定;患者的病程、骨质疏松程度以及术前椎体压缩率与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改善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