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讨不同温度下,大鼠的行为表现及大鼠延髓内脏带内神经元Fos蛋白的表达情况,本研究将成年SD大鼠置于不同温度(24℃、34℃、38.5℃、42℃),相对湿度60%的实验仓内60min,观察大鼠的行为表现。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延髓内脏带内Fos和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分布和数量的变化。行为学结果显示:(1)24℃时,大鼠无异常表现,直肠温度为36℃左右;(2)34℃时大鼠直肠温度升高至38℃左右,但动物行为亦无明显变化;(3)在38.5℃和42℃时,大鼠直肠温度升高至39℃以上,且大鼠的行为最初表现为精神萎靡,而随后转为兴奋状态。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1)24℃时,延髓内脏带的孤束核与延髓腹外侧区内Fos阳性胞核较少;(2)34℃时,上述部位内Fos阳性胞核的数量增加;(3)38.5℃时,Fos阳性胞核的数量达到峰值;Fos/TH双标神经元的比率分别占TH或Fos单标神经元的69%和43%;(4)42℃时,Fos阳性胞核又降低,并观察到三种Fos阳性细胞:胞核为Fos阳性,胞浆为Fos阳性,以及胞浆、胞核均为Fos阳性。以上结果提示:延髓内脏带参与了热应激过程,Fos蛋白的表达随温度的升高而发生明显的变化,且TH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了这种作用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3.
大鼠束缚后脑内Fos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大鼠束缚后对大鼠脑内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束缚于小的塑料桶内1、3或6h,于解束后30min处死,脑组织进行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Fos阳性神经元表达于1.前脑:扣带回、新皮质(尤其是第3和5层)、外侧隔核、杏仁中央核;2.间脑: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外侧区、视上核、室旁核、第三脑室室周区、弓状核、丘脑室旁核、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3.脑干:中脑的上丘视性层、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下丘的皮质部;脑桥的臂旁外侧核、蓝斑、A5区;延髓的耳蜗核、延髓内脏带(MVZ)等处。Fos表达的时问规律是束缚1h最高,3h次之,6h最少。结论大鼠被束缚后全脑多处核团的神经元发生不同程度的Fos反应,随着束缚时间的延长,动物产生适应性,Fos表达减少。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急性热应激(heat stress,HS)后大鼠脑桥臂旁核Fos蛋白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变化,本实验将大鼠置于恒温恒湿温度舱内,舱内温度调至24℃、34℃、38.5℃或42℃、湿度为60%,建立HS大鼠模型,1h后结束刺激,立即断头取脑,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脑桥臂旁核内Fos蛋白和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脑桥臂旁核内可见大量的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和GFAP样免疫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其中在24℃~38.5℃组Fos蛋白的表达随温度增加而增加,38.5℃组为高峰,而在42℃组Fos蛋白表达又有所减少。GFAP样免疫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在34℃组出现胞体变大,突起增粗的现象,且细胞数量增加,38.5℃组最显著,但在42℃组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则有所减少,并出现胞体形态不规则、突起断裂的现象。本实验结果表明脑桥臂旁核参与热应激反应的神经免疫调节,可能为此调节通路的中继站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温度下,大鼠下丘脑内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方法 将成年SD大鼠40只置于24℃、34℃、38.5℃、42℃(10只/每组温度),相对湿度为60%的实验仓内,60min后取出,常规方法灌流固定取脑,下丘脑恒冷箱制片(30μm),应用抗GFAP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法和抗GFAP与Fos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方法,观察大鼠急性热应激后,星形胶质细胞在下丘脑内的形态、分布和数量的变化.结果 24℃时,下丘脑内GFAP阳性细胞较少;34℃时,GFAP在下丘脑内各个核团(下丘脑前区、室旁核、弓状核、视交叉上核和视上核)表达增加,38.5℃时,GFAP表达明显增加,达到峰值;42℃时又降低,并且出现了Fos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了热应激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将白细胞介素-1(IL)注入大鼠侧脑室,用Fos癌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法检测了下丘脑室旁核的激活神经元:大量位于含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相应区域的室旁核小细胞部神经元呈Fos免疫强阳性。Fos和CRF的免疫双染色显示了许多Fos免疫阳性神经元也呈CRF免疫阳性。此外,在IL-1注射动物中,CRF的免疫阳性显著加强,提示CRF合成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腔注射2-脱氧-D-葡萄糖(2-DG)能否激活大鼠下丘脑视上核(SON)和室旁核(PVN)神经元而表达Fos。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腹腔注射2-DG组(6只)、生理盐水对照组(3只)及正常对照组(3只)。各自处理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下丘脑SON和PVN内Fos表达及其与催产素(OT)和加压素(VP)的双标情况,同时采用ELISA方法对血清中OT和VP的含量进行检测。 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2-DG引发的特异性Fos免疫阳性产物主要集中分布于下丘脑外侧区和穹隆周区,在SON、PVN也有密集表达。SON和PVN内的Fos表达与该区的特异性神经活性物质OT和VP有共存。OT/Fos双标细胞率(双标细胞占OT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在SON和PVN分别为87.10%、90.57%,明显高于VP/Fos在这两个核团的双标率(双标细胞占VP阳性细胞的百分率,68.42%、76.9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2-DG组动物血清中OT和V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 结论 腹腔注射2-DG可激活大鼠下丘脑SON和PVN内OT和VP神经元表达Fos,SON和PVN可能参与2-DG诱导的急性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大鼠延髓至下丘脑室旁核的儿茶酚胺能投射神经元在胃伤害性刺激后的FOS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HRP注入下丘脑室旁核逆行追踪与抗Fos和抗酪氨酸羟化酶(TH)双重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的三重标记方法,对大鼠孤束核和延髓腹外侧区至下丘脑室旁核的儿茶酚胺能投射神经元对胃伤害性刺激后的c-fos表达进行了观察,发现孤束核和延髓腹外侧区有7种不同的标记细胞:HRP、Fos、TH单标细胞,Fos/HRP、Fos/TH、HRP/TH双标细胞,Fos/HRP/TH三标细胞。上述7种标记细胞主要分布在延髓中、尾段孤束核的内侧亚核、连合亚核和延髓腹外侧区以及两者之间的网状结构。HRP标记细胞以注射侧为主,对侧有少量分布。本文结果证明,大鼠孤束核和延髓腹外侧区至下丘脑室旁核投射的部分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可能参与胃伤害性刺激的传导和调控。 相似文献
9.
延髓内脏带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对LPS免疫刺激的Fos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延髓内脏带 (MVZ)至下丘脑室旁核 (PVN)”的儿茶酚胺能通路在“免疫 脑通讯”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WGA HRP逆行追踪与抗Fos和抗酪氨酸羟化酶 (TH)抗体双重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三重标记方法 ,即先将WGA HRP注入大鼠一侧PVN内 ,存活 4 8h后经腹腔注射免疫刺激剂脂多糖 (LPS)诱发免疫反应后 ,观察MVZ中WGA HRP逆标细胞、Fos蛋白和儿茶酚胺能神经元 (以TH为标记物 )的分布及表达状况。 结果 在MVZ内发现 7种阳性神经元 ,即HRP、Fos、TH单标细胞、Fos HRP、Fos TH、HRP TH双标细胞和Fos HRP TH三标细胞。Fos HRP双标记和Fos HRP TH三标记细胞分别占总HRP逆行标记细胞的 12 5 %和 39 6 %。 结论 MVZ对LPS免疫刺激起反应 ,并可能将免疫信息经儿茶酚胺能神经元上传至PVN ;MVZ可能作为“免疫 脑通讯”的一个中继站 ,通过“MVZ→PVN”通路起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抑制腹腔给予LPS诱导的延髓内脏带内Fos表达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研究迷走神经在免疫系统至延髓内脏带 (MVZ)通路中的可能性。 方法 对雄性 SD大鼠行膈下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或假切断手术 ,存活 4周后再经腹膜腔注入免疫刺激剂脂多糖 (L PS)或无菌生理盐水(NS) ,3h后处死 ,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对 MVZ进行 Fos染色。 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腹腔给予 L PS后 ,MVZ可发现大量 Fos表达 ;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组大鼠腹腔给予 L PS后 ,MVZ内的 Fos表达量则明显减少。 结论 迷走神经参与外周免疫信息向中枢的传递 ,外周免疫信息可经迷走神经传至 MVZ,MVZ是“免疫 -脑通讯”的中继站 ,机体内存在“迷走神经→ MVZ”神经免疫调节通路。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伤害性刺激诱导大鼠孤束核,视上核,室旁核内FOS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抗FOS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胃肠道伤害性刺激诱导大鼠孤束核、视上核、室旁核内c-fos的表达,并结合抗TH免疫双重染色技术,探讨孤束核内儿茶酚胺能神经元与FOS蛋白的关系,结果表明:FOS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孤束核的连合亚核、内业核以及背侧周边区,说明孤束核是内脏伤害性信息初级传和冲动的直接反应区。在下丘脑内主要2于视上核和室旁核,提示视上核和室旁核在内脏伤害性刺激的传递中起中毒作用。在双标切片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研究外周免疫刺激后免疫性细胞因子受体在下丘脑神经内分泌核团中的表达变化 ,揭示这些核团与神经免疫调节的关系。 方法 小鼠腹腔内给予细菌内毒素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或葡萄球菌肠毒素B(staphylococcalenterotoxinB ,SEB)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脾脏核增殖抗体 (PCNA)及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中Ⅰ型IL 1受体的表达 ,并采用双标记技术观察Ⅰ型IL 1受体阳性神经元和加压素及催产素表达的关系。 结果 1 与对照组比较 ,LPS或SEB引起脾脏核增殖抗体的表达明显增强。 2 Ⅰ型IL 1受体在正常小鼠脑内的表达很广泛。与对照组比较 ,LPS或SEB引起Ⅰ型IL 1受体在小鼠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中表达显著增强。 3 在正常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中Ⅰ型IL 1受体阳性的神经元既有加压素能的 ,又有催产素能的。 结论 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参与了免疫反应的调节 ,这两个核团中的部分加压素能神经元和催产素能神经元在神经免疫调节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红藻氨酸致大鼠脊髓损伤过程中c—fos mRNA和Fos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即早反应基因在神经损伤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用原位分子杂交和P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大鼠脊髓内注射红藻氨酸后1h至14d的不同时间点,L1-3脊髓腹,背角神经元中c-fos mRNA和Fos免疫阳性信号的变化。结果表明,KA致脊髓损伤后2-8h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中c-fos mRNA的表达和Fos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反应明显增加,12h恢复至正常水平,伤后3d又明显增强;而脊髓背角神经元内仅在伤 相似文献
14.
大鼠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及视上核内加压素神经元心理应激后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探讨心理因素对下丘脑精酸加压素(AVP)神经元的影响,采用心理应激动物模型,以免疫组织化学及微机图像分析等方法,检测大鼠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CN)及视上核(SON)等AVP阳性细胞的总面积,将闪光间期长短不均加电刺激组(A组)和光、电刺激与A组相同但闪光间期衡定组(B组)及仅给同量闪光的对照组(C组)的AVP阳性物互相比较.结果,在SCN,A组>B组>C组的;在SON,则B组>A组>C组的.观测正中隆起(ME)外带的阳性纤维,A组的呈色深且面积大,B组和C组的呈色均较浅且面积小.此外,不论A组或B组,同一组的SCN及SON内AVP阳性物总面积的变化皆呈现负相关的增长关系,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8024和-0.7679,t检验表明,其相关性有显著意义,据此,著者认为:SON及SCN的AVP神经元都与心理应激反应有关,但变化方向有所不同,其意义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5.
缺氧诱导大鼠中缝背核远位触液神经元表达Fos蛋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研究缺氧刺激条件下中缝背核内远位触液神经元Fos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低压氧舱仿海拔8000米高空缺氧模型,采用侧脑室注射CB(霍乱毒素B亚单位)标记中缝背核内的远位触液神经元,并用Fos免疫组化和CB/Fos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方法显示Fos在中缝背核远位触液神经元内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中缝背核内存在大量的CB标记神经元(31.16±3.36/每张切片)。缺氧实验组中缝背核内Fos阳性神经元数显著增加(40.28±2.17/每张切片,P<0.05),并可见CB/Fos双标神经元(2.00±0.39/每张切片)。对照组中缝背核内Fos阳性神经元数较少(5.55±0.81/每张切片),未见CB/Fos双标神经元。本文结果提示在缺氧刺激条件下,中缝背核内部分远位触液神经元在脑脑脊液之间的信息传递及功能调节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低渗刺激后大鼠视上核内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可塑性改变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观察低渗刺激后大鼠视上核(SON)内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可塑性反应及其两者在反应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我们采用大鼠尾静脉注射 5. 5ml/kg低渗盐水(0. 83% 葡萄糖+ 0. 3% NaCl)制作模型,应用抗Fos、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单标记,以及抗Fos/抗GFAP双标记、抗Fos/抗血管加压素 (VP) /抗GFAP三标记的免疫组化方法。结果发现:在SON中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在刺激后 15min增加,其胞体肥大,突起伸长变粗, 45min达高峰。Fos阳性星形胶质细胞胞核呈蓝黑色小点,刺激后 15~45min达高峰, 90min明显减少;Fos阳性神经元胞核较大,刺激后 15min未见表达, 45min少量表达, 90min表达增加。该结果表明低渗刺激后,SON内星形胶质细胞的Fos表达早于神经元,三重标记显示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关系密切,提示SON内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在低渗刺激的调节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