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医临床思路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创立的一门科学,在其漫长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医学临床思路独有的特点。由于中西医学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两种医学科学,因而从临床思路的角度看中西医在临床的病因、诊断、治疗等各个环节的思路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l病因学思路的特点中医病因学是从病证出发寻找病因的,即从果溯因。临床辨识病因,是在重视“病邪”作用的一方面(外因)的同时,更加重视在“邪”的作用下,“正’与“邪”双方消长、相争、进退的相互关系中的“正”的一方面(内因),并认为外因只有基…  相似文献   

2.
中医七情病因学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情内伤是中医病因学说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对七情病因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文中从七情相关概念及源流、七情内伤发病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三个方面,对现代中医七情病因学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3.
结合《内经》病因分类的原理,解析《难经》“正经自病”与“五邪所伤”,其关于湿邪论及五脏,而尤为重视肾,以五行为纲进行病机分析等,既深化了《内经》病因学说的内容,其理论阐述又颇具特色,对当今临床病机的认识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开展轻度认知障碍中医病因学研究的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轻度认知障碍(MCI)西医病因研究、中医“健忘”病因病机认识的现状,回顾中医病因学研究的发展。并结合中医药学发展对中医病因学研究的需求,提出运用流行病学巢式病例一对照研究开展MCI中医学病因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毒邪是中医病因学重要组分,毒邪理论近年来已成为中医病因研究领域的热点。该文立足"毒邪",参阅古今文献,从毒之内涵、毒邪分类、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毒邪的表现形式及症状表现、解毒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归纳,总结出温阳解毒、清热解毒、化痰解毒、活血解毒、益气养阴解毒五种解毒法,为中医从"毒邪"辨治疾病探索思路。  相似文献   

6.
一切科学的认识首先在于探求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比较一下在人类思想史上人们是如何理解这些原因的,就会得出无可辩驳的确凿的认识论”。中医对于病因一向非常重视,本文仅从分类学角度讨论中医病因学的有关问题。中医把病因也称为“邪”,是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对于复杂多样的病因,从古至今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分类方法。《内经》首言:“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这是最早的中医病因分类法——阴阳分类法。按中医阴阳学说,外为阳,内为阴。所以,这种阴阳分类法实质上是后世提出病因的内外分类法的原始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将中医“正邪理论”与西医的免疫学理论结合研究风湿免疫病,认识到其核心病机是邪盛正衰。“正”代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促进人体生命最佳状态的影响因素;“邪”代表导致免疫异常的病理因素,或因免疫异常产生的损害机体脏腑组织的病理产物。结合西医免疫学理论,分析风、寒、湿等致病因素的生物学内涵,使风湿免疫病中医病因认识客观化、现代化。风湿免疫病的中医药论治当先明确病情,抓住主要矛盾,明确先后次第,兼取中西医所长,以祛邪安正作为风湿免疫病的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8.
外感病因及其致病特点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感病因是中医病因学“三困”之一,外感病及某些内伤疾病的发生都与外感病因有关。外感病因由四个层次若干因素构成,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是构成外感病因致病特点的基础。邪正对比等原因决定证侯性质与病理趋向,治疗也应因证、因势、因外感病因作用特点的不同而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前“内风”学说在中医中风理论领域占据主流地位,学术界一直对“外风”学说不够重视。追溯和分析中风“外风”学说的起源和发展,回顾了“内虚邪中”外风致病理论的形成。由于近年来中风与外感关系的临床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提示我们外邪入侵可能是引发中风事件的重要导火索,使我们重新开始认识中风的“外风”学说对中风起病的重要意义,并对“外风”学说的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指出应重视“外风”学说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加深临床与实验研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文献报告中医对病毒性肝炎的病因有湿热说、毒邪说、瘀血说、肝郁说、正虚说等,作者认为病因根本为“感染毒邪”。关于辨证与辨病、宏观与微观,作者认为“辨证治疗结合辨病治疗,宏观辨证结合微观检测”提法较妥。临床中,因检测方法不规范,治疗观察时间不一,疗效与药物运用、病原学组织学的关系不清,影响了疗效的评估。重视上述问题,将促进中医肝病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产生、发展,中医病因学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不断地得到发展完善。与一因一果的西医病因学不同,中医在认识病因过程中更强调多因复合致病,重视致病过程的阶段性病理变化,关注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强调辨证求因的重要性,从而使中医病因学具有独到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2.
略论王冰对中医病因学的阐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几种传统病因分类方法的回顾和分析,介绍了王冰的病因学观点,认为王氏病因学不仅病邪内涵丰富,分类包含面广,而且将病因病机有机结合,从病位、致病特点、病性等多角度来说明,还提出情志致病和“气功”的观点,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论毒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邪是一类重要的致病因素,既可由外侵入,又可由内而生。具有凶猛暴烈、急骤善变、易攻脏腑、性多火热等致病特点。按传统的“三因”理论进行概括,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病因学角度对毒邪进行系统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病因理论、预防和治疗毒邪所致病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环境污染——中医病因学的又一病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污染广泛地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如何应用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探讨、研究和认识环境污染与人体疾病的关系,进而丰富和发展中医的基本理论,这是时代赋予中医的崭新课题。中医的病因学说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从来没有固定在某一阶段上。从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到清以后,把病因具体归纳为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痰饮瘀血、外伤及虫兽所伤等六类,即“六因论”。可见中医病因学说总是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进程中。“六因论”比以往的病因学都更全面、更能正确指导临床实践,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  相似文献   

15.
任继学教授对肾小球肾炎的中医理论见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导师任继学教授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方面的独到见解。提出本病的中医病名应为“肾风”,病因强调禀之因及药害;病机突出了络病和邪伏咽喉,认为邪伏咽喉为慢性肾风发生发展的关键治肾风要重视治咽喉。  相似文献   

16.
“毒邪”致病极为广泛、多样,与传统的“六淫”“七情”等病因相互协同在发病中起着关健的作用。正确认识这一点,对于丰富中医病因理论和一些疑难病中医治疗的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邪伏三阴,发于三阳”理论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RAS)的病机与治法。[方法] 通过梳理中医伏邪理论,以“邪伏三阴,发于三阳”为切入点,深入分析RAS的病因病机,阐述伏邪与RAS的相关性,并附医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 RAS病因复杂、发病隐匿、病程缠绵的特点与伏邪致病特点相似,具有“感而不发”与“反复发作”两个阶段。中医认为,正气亏虚乃邪气潜伏之基础,邪气伏于三阴则“感而不发”;当正气来复,正邪交争则发于三阳,不及时祛邪或未完全祛邪则导致“反复发作”。结合RAS特点,采用攻补兼施、寒温并用的治法,根据六经传变规律随证加减,使邪从里出表,疾病得到控制、截断,从而痊愈。所举医案中患者体内邪伏少阴、太阴,后发于阳明,辨为肝肾亏虚、痰瘀互阻型,以补益少阴太阴,兼以托举排毒为主要治法,临床效果明显。[结论] 从“邪伏三阴,发于三阳”理论论治RAS,以中医整体观角度重新审视复杂性疾病,为临床治疗RAS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本研究的前期工作中,初步揭示了“邪正发病——微生态平衡——免疫状态”的相关性;初步筛选确定部分人体微生态和免疫功能指标,可作为中西医学结合研究慢性支气管炎发病机理及中医“辨证”的一个参考依据;初步提出具有现代科学内涵,“邪正相争——微生态平衡与非平衡——免疫状态变化相关”的中医邪正发病学理论模型。本研究以此为基础,进行计算机判识分析研究,求出计算机判识分析推导关系。获得具有现代科学内涵的中医邪正发病学计算机判识逻辑图元,以期进一步开发出辅助中医诊断的计算机判识软件系统。  相似文献   

19.
中医“口疮”的发病与“火热”之邪密切相关,总不离阳阳失衡,但现代医学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尚无统一定论。氧化应激与中医阴阳理论不谋而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研究氧化应激在“口疮”中的作用和规律,从氧化应激理论探讨中医 “口疮”的机理,将传统中医理论对口疮尚不清楚的机理客观化、标准化,为临床遣方用药调整氧化应激状态提供依据,从而达到中医药预防和治疗口疮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中药提高AIDS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艾滋病在我国已进入快速传播期,积极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学理论认为,艾滋病的病因不外“正虚”、“邪侵”两端。即邪毒入侵和精亏气虚;病机为脏腑虚损和气血津液失常;临床和实验研究已发现一批治疗艾滋病有效的中药,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艾滋病病毒,调整免疫功能和控制机会性感染;其中以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最具有中医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