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SE)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法检测27例膀胱癌标本及1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HPSE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并分析HPSE基因甲基化状态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59.26%(16/27)膀胱癌组织HPSE基因启动子区发生低甲基化改变,另外2例甚至为完全去甲基化改变;而仅有3例(20.00%)正常膀胱组织HPSE基因启动子区发生低甲基化,Х^2=5.999,P=0.014。在17例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发生HPSE基因低甲基化改变15例(88.23%),而在10例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发生HPSE基因低甲基化改变1例(10.00%)。HPSE低甲基化阳性率随淋巴转移而增高,Х^2=12.887,P=0.004。不同性别、年龄、瘤体大小、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与HPSE基因低甲基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HPSE基因启动子区低甲基化为频发事件,提示与膀胱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可作为膀胱癌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δ(phosphoinositide-3 kinase,catalytic subunit delta, PIK3CD)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行肿瘤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癌组织标本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各8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IK3CD蛋白在86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利用χ2检验及Spearman相关性检验探讨PIK3CD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PIK3CD表达与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及生存时间。 结果: 相对于癌旁组织,PIK3C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P=0.006);PIK3CD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呈显著相关性(P=0.005),与淋巴结阳性率(P=0.089)和临床分期(P=0060)有相关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而与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等无相关性。高表达和低表达PIK3CD的患者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8.9%和60.6%,中位生存时间为31.0 ( 95%CI:23.9~38.1 )个月和60.6 ( 95%CI:538~674 )个月,Kaplan-Meier分析显示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9.791,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PIK3CD可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评估因素(P=0.000)。 结论: (1)胃癌组织中PIK3CD表达的显著上调提示其具有潜在的促癌作用;(2)PIK3CD表达上调与胃癌的浸润程度和患者生存时间相关,可作为胃癌预后不良评估的一个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FOXP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生物学特点,寻找新的肿瘤标志物。方法 通过UALCAN、Kaplan-Meier plotter database、Tumor Immune Estimation Resource(TIMER)数据库分析FOXP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化分析FOXP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特点及与免疫细胞标记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 FOXP3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且在luminal型、HER2阳性型和三阴性3种不同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中,FOXP3在肿瘤组织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癌旁组织,FOXP3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FOXP3低表达组,FOXP3高表达组的总生存率(OS)降低(HR:1.33,P=0.012),而不同乳腺癌亚型中,仅在HER2阳性型乳腺癌患者中FOXP3的高表达组OS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3与免疫浸润相关,且FOXP3+表达水平与CD3+,CD20+,CD68+有关。FOXP3+表达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与膀胱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膀胱癌260例患者的社会人口学信息及临床资料;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卡方检验进行分类资料的比较.结果:代谢综合征患者膀胱癌病理分期和分级显著高于非代谢综合征患者(P=0.022;P=0.003).BMI和高血糖与膀胱癌病理分期和分级显著相关(P<0.05).结论: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是膀胱癌高分期和高分级的危险因素.对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膀胱癌患者,应重视代谢综合征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I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且接受新辅助化疗的81例IBC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对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结果  所有患者3年总生存(OS)率和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53.1%和37.0%,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率为13.6%(11/81)。新辅助化疗后是否达到pCR与患者的病理类型和分子分型有关(P < 0.05),但获得pCR并不会改善其预后(P > 0.05),而IBC患者的术前淋巴结分期是OS和DF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 0.05),新辅助化疗方案和淋巴管癌栓情况是影响患者DFS的独立因素(P < 0.05)。  结论  IBC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响患者对化疗的敏感性,同时通过对术前淋巴结分期和淋巴管癌栓状态的评估,可以预测疾病的预后,合理使用新辅助化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PI3K、Akt和Survivin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为胃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75例胃癌组织中PI3K、Akt和Survivin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三者表达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胃癌组织中PI3K、Akt和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55/75)、38.7% (29/75)和61.3%(46/75)。PI3K、Akt和Survivin表达与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块大小、治疗前CEA水平无关(P>0.05); PI3K与Akt、Survivin表达呈正相关(r=0.293,P<0.05;r=0.450,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I3K、Akt、Survivin、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与预后有关(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Survivin表达、淋巴结转移为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PI3K、Akt和Survivin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PI3K与Akt、Survivin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胃癌的恶性进展,Survivin是影响胃癌预后独立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成髓细胞瘤转录因子第2亚型(MYBL2)、前梯度蛋白2(AGR2)、配对盒基因8(PAX8)、核受体亚家族4成员3(NR4A3)在膀胱癌组织内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87例膀胱癌患者,收集其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距离病灶边缘≥3 cm),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对比两者MYBL2、AGR2、PAX8、NR4A3表达差异;收集患者年龄等资料,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各项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随访1年,分析四者表达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的MYBL2、AGR2、PAX8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NR4A3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YBL2、AGR2、PAX8、NR4A3表达与患者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MYBL2、AGR2、PAX8阳性表达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NR4A3阳性表达患者生存率高于阴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YBL2、AGR2、PAX8、NR4A3在膀胱癌组织内呈异常表达,且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在恶性肿瘤的免疫逃逸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评价方法,探讨PD-L1表达与胃癌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pringer、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2016-05-25前公开发表的关于PD-L1表达与胃癌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Newcastle-OttawaScale (NOS)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漏斗图评估文献的发表偏移.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评价关联强度.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1 322例患者)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PD-L1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OR=2.88,95%CI:2.19~3.79,P<0.001)及5年总体生存率(OR=2.95,95%CI:1.70~5.10,P<0.001)降低有关.PD-L1表达差异与淋巴结转移(OR=3.32,95%CI:2.35~4.68,P<0.001)、肿瘤大小(OR=1.52,95%CI:1.12~2.05,P=0.007)有关,而与性别(OR=1.14,95%CI:0.89~1.46,P=0.290)、分化程度(OR=1.02,95%CI:0.68~1.53,P=0.920)、浸润深度(OR=2.14,95%CI:0.93~4.94,P=0.080)、TNM分期(OR=1.99,95%CI:0.77~5.16,P=0.160)无关.结论 PD-L1与胃癌预后有关,其阳性表达在淋巴结转移阳性、肿瘤直径>5 cm的胃癌患者中更常见.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进一步探索影响胃癌患者生存因素的有用指标。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技术分别检测98例胃腺癌P- 糖蛋白(P-gp)、CD44、CD25和C-erbB-2、p16、p53抗体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以随访3年内死亡60例(其中失访11例按死亡计)为死亡组,生存3年以上38例(38.3 %)为生存组。死亡组临床Ⅰ~Ⅱ期5例,Ⅲ~Ⅳ期55例;淋巴结无转移3例,转移57例;无瘤栓或累及神经21例,有瘤栓或累及神经39例;无浆膜浸润6例,有浆膜浸润54例。与相应生存组比较分别为21、17例;17、21例;26、12例;12、26例。均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肿瘤组织学分级中分化9例,低分化51例;瘤体≤5 cm 18例,>5 cm 42例;肿瘤1个部位累及16例,2~3个部位累及44例;血型A 10例,O 31例与相应生存组比较分别为14、24例;21、17例;18、20例;14、13例,均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胃癌相关基因C-erbB-2、p16、p53、P-gp、CD44、CD25的表达在两组间比较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癌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瘤体及神经受侵、浆膜浸润、瘤细胞分化程度、瘤体大小和累及范围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胃癌相关基因表达的确切意义和作用尚有待更多资料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初治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设为观察组,另选取100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同时分析观察组患者FIB及DD水平与其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统计观察组患者生存期与FIB及D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FIB及DD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FIB及DD水平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等无明显关联,P >0.05.观察组患者生存期与FIB及DD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密切关注肺癌患者FIB及DD水平,并加强抗凝治疗,从而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03例肺癌患者纳入肺癌组,另将同期体检的6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2组晨起空腹外周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比较2组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并分析肺癌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ELISA检测结果显示,肺癌组的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29.24±5.37)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40.16±6.26)μg/l],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理分型的肺癌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端转移的肺癌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二羟维生素D3缺乏组(≤20μg/l)2年生存率为30.00%(18/60),正常组(>20μg/l)患者的2年生存率为63.83%(30/47),缺乏组患者2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正常组患者(P<0.05)。结论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降低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及恶性程度有关,提高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可能有助于改善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的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检测68例胃癌及癌旁胃正常组织(离肿瘤切缘>5 cm)中Cx43的表达,分析Cx43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构建总生存曲线及无病生存曲线,用Cox回归分析评价胃癌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乳腺癌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126例乳腺癌患者,按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状态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度表达型和Basal-like型,比较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及预后情况.结果 156例乳腺癌患者中,Luminal A型68例(54.0%)、Luminal B型22例(17.5%)、HER-2过度表达型9例(7.1%)、Basal-like型27例(21.4%).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间绝经状态、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数目、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过度表达型与Basal-like型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33.3%和14.8%,远处转移率分别为55.6%和40.7%,均高于其他2种亚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2,P<0.05),HER-2过度表达型与Basal-like型的MPFS较短.结论 HER-2过表达型和Basal-like型乳腺癌的病理学特征较差,且预后不良;而Luminal A型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前新辅助膀胱热灌注化疗对比术后辅助膀胱热灌注化疗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 收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前或术后使用BR-TRG-Ⅱ型体腔热灌注治疗仪行吉西他滨膀胱热灌注化疗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40例,其中16例行术前(吉西他滨1000 mg,45℃,45 min)新辅助膀胱热灌注化疗3次,隔天一次,治疗结束后3~7天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定义为新辅助组;另外24例患者先行TURBT手术,术后即刻或者隔天(吉西他滨1000 mg,45℃,45 min)行辅助膀胱热灌注化疗,定义为辅助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无疾病复发生存期(RFS)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全部40例患者均完成3次吉西他滨膀胱热灌注化疗,新辅助组患者中,完全缓解(pT0)11例(68.8%),部分缓解5例(31.2%)。新辅助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54月,辅助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45月,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4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可耐受。结论 无论是新辅助还是辅助治疗,使用BR-TRG-Ⅱ型体腔热灌注治疗仪行吉西他滨膀胱热灌注化疗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Dickkopf-1 (DKK-1) levels may be a biomarker for cancer risk. The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DKK-1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clinic-pathological features in patients withbladder cancer. Materials and Methods: DKK-1 levels were determined in serum samples from 90 patients withbladder cancer before transurethral tumor resecti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DKK-1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enzyme linked immune-sorbent assay (ELISA). Results: Elevated preoperative DKK-1 levels were associatedwith tumor stage (p<0.001), grade (p<0.001) and histological grade (p<0.001).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of our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level of serum DKK-1 is correlated with both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increase inthe tumor grade. Preoperative serum DKK-1 elevation may thus represent a novel marker for the determinationof bladder cancer and the detection of patients with a likely poor clinical outcome.  相似文献   

16.
张明  蔺强  石金苓  赵静  闫晓路 《肿瘤防治研究》2012,39(11):1317-1320
目的探讨以Midkine(MK)基因为启动子的溶瘤腺病毒Ad-MK单独及联合外照射对人膀胱移行细胞癌EJ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EJ细胞中MK mRNA的表达及感染Ad-MK后细胞中腺病毒E1a mRNA的表达。细胞存活率检测Ad-MK对EJ细胞放射敏感度的影响。测定病毒复制量观察外照射对Ad-MK复制的影响。结果EJ细胞中可见MK mRNA的表达。Ad-MK感染细胞后可检测到细胞中E1a mRNA的表达。联合组细胞的存活率与Ad-MK或外照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外照射联合病毒治疗后并未减少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结论膀胱移行细胞癌EJ细胞中可见MK mRNA的表达;Ad-MK可在细胞中复制,其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量效和时效关系。小剂量外照射能增强Ad-MK的细胞毒作用,并能增加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膀胱癌组织中Integrinβ1和CARMA-3蛋白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60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保留患者病理标本,并对患者随访5年,最终108例纳入研究。根据患者复发情况分为短期复发组和长期首次复发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膀胱癌肿瘤组织中Integrinβ1和CARMA-3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短期复发组Integrinβ1和CARMA-3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长期首次复发组(P<0.05);Integrinβ1和CARMA-3蛋白的表达与T分期以及分级存在正相关(均P<0.05);CARMA-3和Integrinβ1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774, P<0.05)。结论 CARMA-3和Integrinβ1蛋白是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癌复发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70岁以上老年女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治疗方式、生存情况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收集178例70岁以上老年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生存情况,统计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生存率及影响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的因素。结果 全组178例患者,83.7%的患者合并至少一种伴随疾病。T1、T2期患者分别占46.1%、36.5%,多为浸润性导管癌,ER和(或)PR阳性的患者占81.6%。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PR状态、并发症情况、腋窝手术方式是影响患者是否接受化疗的独立因素;年龄是影响患者是否接受放疗的唯一独立因素。中位随访51月,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1.8%和80.5%,3年的总生存率为94%。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是否行手术治疗是影响老年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治疗不足,尤其是化疗不足会影响老年患者生存,但结果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浸润性乳腺癌以早期患者为主,预后较好,影响治疗的主要因素集中在肿瘤分期、分子分型及年龄并发症情况。多数患者死亡原因为非乳腺癌相关原因,手术治疗仍是提高患者生存的主要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外周血miR-223-3p和miR-223-5p水平与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前列腺癌患者64例,RT-PCR检测患者血清miR-223-3p和miR-223-5p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年龄、术前P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iR-223-3p、miR-223-5p表达水平与Gleason评分、有无骨转移、TNM临床分期有关(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PCa患者的基线特征比较,死亡组的血清miR-223-3p、miR-223-5p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Gleason评分≥7、有骨转移、TNM临床分期Ⅲ+Ⅳ期的患者存活率显著低于Gleason评分<7、无骨转移、Ⅰ+Ⅱ期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R-223-3p、miR-223-5p水平上升为影响脑膜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miR-223-3p和miR-223-5p水平与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接受新辅助和辅助化疗的膀胱癌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对比,为化疗时机的选择作初步探索。方法 回顾性研究湖北省肿瘤医院2009—2016年诊断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并在全膀胱术前(新辅助)或术后(辅助)接受了GC方案化疗的患者。主要研究终点是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次要研究终点是临床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sponse, CR)。结果 共38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纳入研究(22例新辅助+16例辅助)。在中位随访时间点时,新辅助和辅助化疗组的RFS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6% vs.75.4%, P=0.223)。在中位随访时间点上接受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组(pT0)与非完全缓解组(non-pT0)的RFS分别为100%和50%(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接受化疗治疗后出现3~4级严重血液学不良反应的人数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结论 接受新辅助或辅助化疗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RFS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辅助化疗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均未出现肿瘤复发,但尚需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