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经抗凝治疗的中危、低危肺栓塞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其远期预后,探讨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初次诊断的424例非高危肺栓塞患者住院及门诊随访资料,电话随访患者出院后华法林应用情况、监测情况及临床转归,探讨其远期预后(死亡、再发深静脉血栓、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和/或右心衰竭、抗凝后引起出血)差别并分析导致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424例中、低危肺栓塞患者,为期1.0~5.5年,失访41例,死亡65例.不同危险分层非高危肺栓塞患者远期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261,P<0.05);不同危险分层间死亡、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出血及再发深静脉血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29,95%CI:1.008~1.049)、恶性肿瘤(OR=6.300,95%CI:2.906~13.658)、右心功能不全(OR=4.058,95%CI:2.482~6.635)、隐源性肿瘤(OR=22.667,95%CI:2.298~223.537)为影响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非高危肺栓塞患者预后存在差异.高龄、恶性肿瘤、右心功能不全及隐源性肿瘤可能是影响非高危肺栓塞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肺栓塞患者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北京市怀柔医院呼吸科收治的肺栓塞患者150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15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预后不良者29例,预后不良发生率为19.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吸烟、恶性肿瘤及B型利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T(cTnT)、D-二聚体水平是肺栓塞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肺栓塞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较高,且年龄≥65岁、吸烟、恶性肿瘤及BNP、cTnT、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肺栓塞患者预后较差,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急、慢性肺栓塞患者右心室功能及重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肺栓塞患者30例(急性肺栓塞组)和慢性肺栓塞患者30例(慢性肺栓塞组),另选3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二维超声测量右心室前壁厚度(RVAWTd);多普勒超声测量三尖瓣反流压力阶差(TRPG)及肺动脉压力(SPAP);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技术测量各组患者的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及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测量三尖瓣环心肌运动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及Em/Am。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肺栓塞组及慢性肺栓塞组RVAWTd、TRPG、SPAP、RVEDV、RVESV、Am值增大(P<0.01~0.05),Em、Em/Am、RVEF值减小(P<0.01);与急性肺栓塞组比较,慢性肺栓塞组TRPG、SPAP、RVAWTd、RVEDV值均增大(P<0.01~0.05)。结论:急、慢性肺栓塞患者可发生右心室功能变化及形成右心室重构,慢性肺栓塞患者较急性肺栓塞患者更为严重,超声心动图评价肺栓塞患者右心室重构简便、客观、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老年肺栓塞患者70例及非老年肺栓塞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合并症及临床实验室指标等临床特征;分析老年肺栓塞的预后危险因素及预后评价方法。结果老年组及非老年组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均为呼吸困难及胸痛,深静脉血栓(DVT)病史均为最常见危险因素。老年组BNP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5),肌钙蛋白I、D-二聚体及炎性指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老年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与胸痛、呼吸困难症状及D-二聚体升高有相关性(P0.05),老年组不良事件发生与PESI评分及sPESI危险分层均未见显著相关性。结论呼吸困难、胸痛、BNP及D-二聚体对于老年肺栓塞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平均体积联合APACHEⅡ评分对肺栓塞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7年1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肺栓塞并住院的患者共171例,其中高危组(50例)、中危组(59例)和低危组(62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147例)与死亡组(24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MPV值,计算患者APACHEⅡ评分的得分。比较不同组间血MPV值和APACHEⅡ评分之间的差异,评价MPV水平和APACHEⅡ评分用于肺栓塞患者病情严程度及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随着肺栓塞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APACHEⅡ评分指标水平逐渐升高(P<0.05);对于患者预后而言,死亡组患者有着更高的APACHEⅡ得分(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APACHEⅡ评分=22分为最佳临界值,其曲线下面积为0.8715(95%CI 0.814~0.928),预测患者不良预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67.0%。相关性分析显示,血MPV值与APACHEⅡ评分并无相关性。血MPV值与肺栓塞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无统计学关系(P=0.6547 vs P=0.3279)。结论APACHEⅡ评分可以用于肺栓塞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而血MPV值与肺栓塞患者的病情无明确相关性,两者联合并不能提高对肺栓塞病情及预后的评估效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肺栓塞患者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北京市怀柔医院呼吸科收治的肺栓塞患者150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15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预后不良者29例,预后不良发生率为19.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吸烟、恶性肿瘤及B型利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T(cTnT)、D-二聚体水平是肺栓塞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肺栓塞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较高,且年龄≥65岁、吸烟、恶性肿瘤及BNP、cTnT、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肺栓塞患者预后较差,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淮安地区复发性肺栓塞患者的原因、治疗、预后。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急诊ICU、呼吸科、心内科住院患者中确诊的65例复发性肺栓塞患者为实验组,同期首次诊断肺栓塞患者65例为对照组。比较复发性肺栓塞组与急性肺栓塞组的原因、治疗及预后的差别。结果复发性肺栓塞组常见的原因治疗依从性差(中途停药或未检测INR)、特发性PTE、慢性心肺脑疾病、大手术及重大创伤、DVT、恶性肿瘤。两组之间性别、年龄、吸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次PTE事件时间间隔为2个月-35个月。住院期间死亡病例有11例,随访期间死亡20例。超声心动图显示:复发性肺栓塞组肺动脉收缩压、右心室前壁较非复发组明显增宽(P0.05)。结论复发性肺栓塞的常见危险因素是深静脉血栓、治疗依从性差、恶性肿瘤、慢性心肺脑疾病。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是复发性肺栓塞患者组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肺栓塞诊断现况分析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目的了解肺栓塞诊断现况。 方法本院收治的67例肺栓塞患者,分为急性肺栓塞组(20例),慢性肺栓塞组(47例),回顾性分析入院前确诊率、确诊时间、确诊时是否出现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以及常见误诊疾病。 结果①患者入院前确诊率23.9%,急性肺栓塞为55.0%,慢性肺栓塞为10.6%;肺栓塞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5.1%,单纯肺栓塞为6.7%。②慢性肺栓塞平均确诊时间为3.15年(最长为16年),慢性肺栓塞组在确诊时78.3%患者已经形成中、重度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急性肺栓塞患者确诊时仅35.0%仍在有效溶栓时间窗内(≤2周)。③20.0%急性肺栓塞患者入院前诊断不明,20.0%误诊为急性心肌梗塞或心绞痛,5.0%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发作期;44.7%慢性肺栓塞患者长期诊断不明,21.3%误诊为冠心病、心肌病或心力衰竭,17.0%误诊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6.4%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结论漏诊、误诊以致延误病情仍然是肺栓塞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左心血栓易引起全身动脉系统栓塞,如脑栓塞、外周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易致肺栓塞.因慢性心衰血检栓塞的早期发现、诊断较为困难,临床医生对其高发病率及危险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为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降低再住院率和病死率,该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分析提高对PE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对20例P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肺栓塞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急性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2)心电图检查示8例患者出现典型的S I QⅢTⅢ改变及8例非特异性ST-T改变;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压升高者8例,右心室或右心房扩张者5例;(3)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结论重视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结合在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并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肺栓塞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老年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将2012年1月2018年5月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APTE老年住院患者分为中央型组(n=42)和周围型组(n=36),比较2组的一般情况、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危险分层和预后因素评分。结果2组一般情况和临床症状、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央型组慢性肺病、深静脉置管、肺栓塞或深静脉血栓(DVT)病史比例多于周围型组(P<0.05);TNI升高、BNP升高、PaO2下降及双侧栓塞比例多于周围型组(P<0.05);心超肺动脉压力高于周围型组(P<0.05)。中央型组PESI评分、sPESI评分高于周围型组,综合评估高危比例多于周围型组,2组Bov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央型APTE老年患者慢性肺病、深静脉置管、肺栓塞或DVT病史比例及危险程度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12.
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在不同肺部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在常见肺部疾病中的差异和临床意义。方法:对236例住院治疗的肺炎、结核性胸膜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及肺癌患者的血浆D-dimer水平进行测定,分析比较血浆D-dimer水平的差异性。结果:肺炎、结核性胸膜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及肺癌组的血浆D-dime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血浆D-dimer水平低于结核性胸膜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胸膜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组间血浆D-dime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浆D-dimer水平升高,与结核性胸膜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组血浆D-dime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结核性胸膜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及肺癌都可引起凝血机制的异常,引起血浆D-dimer水平的升高,但在急性肺栓塞中最为明显。血浆D-dimer水平的升高不是诊断急性肺栓塞的特异性指标,其临床价值在于阴性排除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探讨两种评分系统在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确诊为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临床资料,追踪患者结局。分析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使用Ordinal回归分析Wells评分系统和PESI评分系统对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判断的指导作用。结果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有外科手术、慢阻肺、冠心病、脑血管病、静脉血栓病史、恶性肿瘤;常见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常见体征为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加快;Wells分级低度危险、中度危险和高度危险的患者分别为4例,28例,12例,各组生存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PESI分级,1级、2级、3级、4级、5级患者分别为9例、13例、7例、6例、9例,各组患者生存时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肺栓塞患者危险因素较多,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Wells评分对患者的预后判断无明显意义,PESI评分可较好判断患者病情,分级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4.
既要重视“原发”肺栓塞更要重视“继发”肺栓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医生对肺动脉栓塞 (简称肺栓塞 )认识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患者被正确诊断出来并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因而患者预后得到改善。但这里所提到的肺栓塞均系以肺栓塞为唯一或第一诊断的病例。即人们对“原发”肺栓塞较多予以关注、重视 ,而对“继发”肺栓塞则重视不足。本文旨在对此进行一些探讨并提出在二类肺栓塞的诊治和预防方面的意见。1 概念 (名称 )解释及缘由 在临床实践中 ,笔者曾多次直接接诊以气短、胸痛等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患者先前无任何心肺疾患病史 ,经检查被确诊为肺栓塞 ,经过恰当的治疗获得痊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通过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详细记录等分析探讨肺癌合并肺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预后。方法通过我院收治的32例肺癌且合并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另外64例肺癌但没有患肺栓塞的患者作对照组。先经过单因素分析,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最后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为血红蛋白150g/L、癌症处于Ⅲ-Ⅳ期即中晚期、血氧分压70mm Hg、腺癌四个因素。预后结果则显示,肺癌合并肺栓塞患者(研究组)的生存时间明显比不伴有肺栓塞的患者(对照组)更短。结论腺癌、血红蛋白、血氧分压以及Ⅲ-Ⅳ期是肺癌合并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并且肺癌伴有肺栓塞的患者生存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肺血栓栓塞症(简称慢性肺栓塞)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被认为是急性肺栓塞的远期并 发症。近年来,随着对慢性血栓认识的深入以及介入、手术等治疗技术的发展,慢性肺栓塞和CTEPH患者的诊治进 展迅速,患者预后显著改善。但另一方面,慢性肺栓塞和CTEPH的诊治相对复杂,而国内医师对其认识相对不足,临 床不规范诊治的情况并不少见。文章重点阐述慢性肺栓塞和CTEPH的基本概念及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与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谱较广,其表现主要决定于肺栓塞(PE)的面积、发展速度、原心肺功能状态、肺血管内皮功能及神经体液反应等。轻者2~3个肺段可无任何症状,重者15~16个肺段可发生休克或猝死。病情的轻重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和治疗策略的选择,因此,近年十分重视急性肺栓塞的危险分层。以下就其有关内容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栓塞临床表现和误诊的原因。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诊断的99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表现、血气分析结果、X线及心电图检查结果,总结误诊的主要疾病及误诊原因,了解肺栓塞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肺栓塞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呼吸困难、咳嗽,常见的临床体征是下肢肿痛和肺部湿啰音,但部分患者无阳性症状表现;肺栓塞在X线片上常见的表现是片状阴影、胸腔积液和肺实变影;在诊断过程中,有56例(56.6%)患者出现过误诊,误诊的主要疾病是肺炎、肺结核、左心衰竭;对肺栓塞认识不足和未作基本检查是导致肺栓塞误诊的主要原因;抗凝及溶栓治疗疗效显著。结论肺栓塞易误诊为肺炎、肺结核和左心衰竭,应加强对肺栓塞的学习,了解相关检查及治疗方法,降低误诊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正>肺栓塞(PE)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但长期以来由于对该病的防治缺乏足够重视,患者的短期死亡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仍然很高,住院费用高。因此有必要探讨影响PE患者30d预后情况的危险因素,以明确患者的短期预后情况、给予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以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将从PE患者的  相似文献   

20.
魏国庆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167-416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于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对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以对急性肺栓塞进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结果研究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6.93、8.56,均P<0.05)。血浆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单独检测的检出率(χ2=5.39、6.01,均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对急性肺栓塞患者早期筛选具有敏感、快速、价廉等优势,对于急性肺栓塞诊断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