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特应性皮炎(AD)疾病严重程度与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52例AD患儿,以AD严重程度评分(SCORAD)评估AD严重度,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 (OH)D],分析AD严重程度与血清25(OH)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152例AD患儿中,男81例、女71例,中位年龄3.5岁。轻度、中度、重度AD患儿分别为51例(33.6%)、80例(52.6%)、19例(12.5%)。血清25(OH)D充足55例(36.2%),不足65例(42.8%),缺乏32例(21.1%)。AD患儿SCORAD评分与血清25(OH)D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047,P=0.567),与血清总IgE呈显著正相关(r=0.244,P=0.003),与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0.239,P=0.004)。结论 AD儿童中血清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者较多,但AD的严重程度与血清25(OH)D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入住NICU、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按是否患BPD分为BPD组(41例)和对照组(219例),分析25(OH)D水平与BPD的关系。结果 BPD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37±17 nmol/L vs 47±20 nmol/L;P0.05);维生素D缺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2%vs 74.0%,P0.05)。血清25(OH)D水平与BPD发生率呈负相关(r=-0.201,P=0.001)。结论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BPD发病有关,但需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儿童1型糖尿病(T1DM)及酮症酸中毒(DK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152例住院患儿,其中52例为首次发病的T1DM患儿,包括酮症酸中毒(DKA组)21例,以及非酮症酸中毒(非DKA组)31例,其余100例为非T1DM组。检测并比较三组患儿的血清25-(OH)D水平,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儿童T1DM及DKA的相关性。结果 DKA组患儿的血清25-(OH)D平均为(53.6±27.8)nmol/L,显著低于非DKA组的(69.7±27.9)nmol/L和非T1DM组的(81.8±28.3)nmol/L(P<0.05);非DKA组患儿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非T1DM组(P<0.05)。结论 T1DM患儿的血清25-(OH)D水平低,尤以DKA患儿最为明显,维生素D在儿童T1DM发病中的潜在保护效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25 羟维生素D3 [25(OH)D3] 是维生素D(VitD)的主要产物,可反映体内活性VitD 的绝对含量。该文检测了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儿血清25 羟维生素D3 [25(OH)D3] 水平的变化,以了解VitD 含量与JIA 发病、疾病活动度等的可能关系。方法 收集2013 年1 月至2014 年3 月确诊为JIA 的53 例患儿的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其血清25(OH)D3 水平,并与同期106 例正常体检儿童(对照组)血清25(OH)D3水平作比较。并分析JIA 患儿25(OH)D3 水平与JIA 亚型、疾病活动度、外周血超敏C 反应蛋白、血沉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JIA 组25(OH)D3 水平明显减低(中位数42.6 nmol/L vs 49.9 nmol/L,P<0.01)。JIA 组VitD 严重缺乏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7.0% vs 6.6%,P<0.05)。JIA 患儿血清25(OH)D3 水平与JIA 亚型、疾病活动度、C 反应蛋白、血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JIA 儿童VitD 含量明显减低,VitD 含量降低可能与JIA 的发生有关,但VitD 含量与JIA 亚型、疾病严重度及活动性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病情及治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第1次诊断为HSP的患儿50例为HSP组,以49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空腹采集两组儿童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根据25-(OH)D_3检测结果将HSP患儿进一步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20 ng/m L)(n=9)、不足组(15 ng/m L~20 ng/m L)(n=15)、缺乏组(≤15 ng/m L)(n=25)、严重缺乏组(≤5 ng/m L)(n=1)。收集HSP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激素治疗情况、入院前病程及住院天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HSP组患儿血清25-(OH)D_3水平(16±6 ng/m L)低于健康对照组(29±5 ng/m L)(P0.01)。与正常组+不足组患儿[25-(OH)D_315 ng/m L]相比,缺乏组+严重缺乏组患儿[25-(OH)D_3≤15 ng/m L]肾脏受累发生率、激素使用率均增高(P0.05),中位住院天数延长(P0.05),但入院前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P患儿血清25-(OH)D_3水平低,低血清25-(OH)D_3水平HSP患儿肾脏受累风险及激素使用率增高,住院时间延长。但补充维生素D对HSP有无治疗作用,能否缩短HSP患儿病程,改善远期预后,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因哮喘急性发作就诊的患儿49例.依据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将患儿分为轻度发作组、中度发作组和重度发作组.对比三组患儿人口学资料、血清25-羟维生素D及总IgE水平,并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与总IgE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共筛选入组哮喘急性发作患儿49例,轻度发作组20例、中度发作组15例和重度发作组14例.三组患儿的性别比例、年龄、身高和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P>0.05).从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来看,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中度(15.30±4.97) nmol/L和重度(13.87±3.33) nmol/L发作组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轻度发作组(35.77±13.64) n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发作组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虽略低于中度发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血清总IgE水平来看,虽然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发作程度的加重,总IgE水平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与总IgE之间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提示低水平维生素D可能与儿童哮喘发作程度的加重及总IgE水平增高有关.足量维生素D可能通过下调总IgE而降低急性发作的程度,维生素D补充治疗可能成为预防或治疗儿童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25 羟维生素D[25(OH)D]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对照组(73例)、可疑组(45例)和佝偻病组(65例)的血清25(OH)D、钙、磷、碱性磷酸酶浓度,并通过ROC曲线对血清25(OH)D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可疑组和佝偻病组的血清25(OH)D水平分别为112±37、83±30和72±31 nmol/L,后两者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26.174,P0.05)。可疑组和佝偻病组的维生素D缺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33.346, P0.05)。结论:血清25(OH)D水平在可疑及确诊佝偻病的患儿中显著降低,可以反映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适用于佝偻病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抽动障碍(TD)患儿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T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诊断为TD的132例患儿为TD组,其中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8例,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患儿32例,暂时性抽动障碍患儿92例;另选取同期行体检的健康儿童144例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儿童外周静脉血3 m L,留取血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两组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根据血清25(OH)D水平,30 ng/m L为正常、10~30 ng/m L为不足、10 ng/m L为缺乏。结果 TD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TD患儿血清25(OH)D不足或缺乏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暂时性抽动障碍患儿血清25(OH)D水平高于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P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可能是导致TD发病的因素之一;且维生素D水平高低可能与TD分型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肺部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入住NICU的早产儿,收集其临床资料及血清25(OH)D检测结果 ;并根据平均血清25(OH)D水平将早产儿分为低维生素D组和高维生素D组,分析比较两组肺部疾病发生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早产儿115例,平均胎龄为(29.9±1.9)周,平均血清25(OH)D水平为(37.1±16.6)nmol/L。维生素D缺乏[25(OH)D50 nmol/L]、不足[25(OH)D在50~74.9 nmol/L]和正常[25(OH)D≥75 nmol/L]的比率分别为71.3%、17.4%和11.3%。低维生素D组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氧疗时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以及住院天数均显著高于高维生素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产儿低维生素D水平可能增加RDS、BPD的发生率,并延长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婴儿喘息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以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苏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10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30例婴儿喘息患儿(喘息≥2次)、3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37例普通肺炎患儿血清25-(OH)D3水平,并对部分患儿行血过敏原检测及鼻咽部抽吸物病原学检测。选择同期在该院儿保门诊体检的34例健康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检测结果。结果 (1)婴儿喘息组、毛细支气管炎组、普通肺炎组血清25-(OH)D3水平分别为(55.73±18.16)nmol/L、(68.43±18.63)nmol/L、(70.74±23.56)nmol/L,三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82.99±16.43 nmol/L)(P0.05);婴儿喘息组显著低于毛细支气管炎组、普通肺炎组(P0.05),而后两者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609);(2)毛细支气管炎组、婴儿喘息组病毒检出阳性率分别为75.7%和65.5%,显著高于普通肺炎组37.1%(P=0.001),毛细支气管炎组与婴儿喘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25-(OH)D375 nmol/L组呼吸道病毒检出阳性率及反复喘息发生率均分别高于≥75 nmol/L组(P0.05),而两组患儿血过敏原检出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3)。结论病毒感染是婴儿喘息发生的主要因素,而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可能增加反复喘息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merslund-Gr?sbeck综合征(IGS)的临床特点、遗传机制。方法回顾1例IG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儿,男,3岁11个月,表现为营养不良、运动发育迟缓。实验室检查示血红蛋白77 g/L,平均红细胞体积102.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35.2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44 g/L,血维生素B12 69 pg/mL,24小时尿蛋白529.1 mg。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AMN基因存在c.742CT(p.Q248*)纯合突变,Sanger测序验证患儿父母均携带AMN基因c.742CT(p.Q248*)杂合突变。明确诊断IGS。定期予维生素B_(12)肌注治疗,监测血常规示三系正常,尿蛋白-~++,大运动发育追赶至同龄儿。结论对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合并轻中度良性蛋白尿的患儿,需考虑IGS可能,基因检测有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系统性评价去氨加压素、警铃、去氨加压素联合警铃、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能药物4种干预措施治疗儿童单症状夜遗尿的疗效。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c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时间截止到2017年8月1日。纳入对比去氨加压素、警铃、去氨加压素联合警铃、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能药物中任意2个或以上干预措施治疗儿童单症状夜遗尿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制定好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对最终纳入的RCT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利用统计软件R 3.3.2和STATA 14.0完成数据分析。结果纳入15个RCT,共计1 505例患儿。网状meta分析提示,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能药物的完全反应率和成功率高于去氨加压素(完全反应率OR=2.8,95%CI:1.5~5.4;成功率OR=3.5,95%CI:1.7~7.5)和警铃(完全反应率OR=2.7,95%CI:1.1~6.6;成功率OR=3.8,95%CI:1.6~9.0);去氨加压素联合警铃成功率高于警铃(OR=1.9,95%CI:1.1~3.4);治疗结束后警铃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去氨加压素(OR=0.15,95%CI:0.03~0.53)。排序结果显示,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后的完全反应率和成功率治疗效果最佳,去氨加压素联合警铃能最大程度降低每周尿床次数,警铃的复发率在4种方案中最低。结论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能药物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用警铃或去氨加压素;去氨加压素联合警铃方案比单用警铃或去氨加压素治疗效果略有优势或相近;去氨加压素和警铃治疗效果相近;警铃治疗的复发率最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分析3岁儿童髓母细胞瘤HIT 2000 方案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采用HIT 2000 方案治疗的3岁髓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38 例3岁髓母细胞瘤患儿,完全缓解8 例、部分缓解5 例、疾病稳定6 例、疾病进展或复发19 例。5 年无事件生存率、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3.9±8.8)%、(49.5±9.1)%;M0组和M+组,DMB/MBEN组和CMB、LC/A 组,SHH组和G4组之间3 年或5 年无事件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 0.05);而R0组和R+ 组、放疗组和未放疗组之间的5 年无事件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13 例患儿行放疗,放疗期间均未出现放射性脑坏死及继发第二肿瘤,1 例出现放射性肺损伤。所有患儿均化疗,化疗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3 例,口腔黏膜溃疡5 例,经对症处理后预后良好。没有患儿因放、化疗而死亡。结论 HIT2000 方案治疗3 岁以下儿童MB疗效较好,疾病预后与M分期、病理分型及分子分型有关,化疗耐受可,可作为3 岁以下儿童MB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及原因。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行介入封堵治疗PDA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其封堵前后及随访1年的变化。结果共收集1 408例患儿,男482例、女926例,中位月龄27.0(2.0~215.0)月,介入成功封堵1 404例(99.72%)。PDA内径术前超声测值为3.3(0.1~18)mm,主动脉造影为2.2(0.1~18)mm;选用封堵器大小为(8.47±2.52)mm。术后24小时心脏超声复查有残余分流125例,血小板减少21例,心律失常31例,溶血2例,动脉血栓3例,假性动脉瘤4例,右髂总动脉破裂1例,右肾挫裂伤1例,封堵器移位4例,降主动脉狭窄1例,肺动脉狭窄1例,三尖瓣前瓣腱索断裂1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递增、封堵器直径增大为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儿童PDA介入治疗安全、有效;PDA内径较大、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诊断儿童不明原因心动过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诊治的28例不明原因心动过速患儿行TEAP的结果,并与心内电生理检查对比。结果共28例经TEAP患儿,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龄(10.8±3.7)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8例,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2例,未诱发异位心动过速3例,诊断率为89.29%(25/28)。21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IEPS),1例经TEAP未诱发异位心动过速,后经IEPS诊断为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1例左侧旁道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LP-AVRT)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AT),其余的诊断两者均一致,符合率为90.48%(19/21)。结论 TEAP诊断心动过速与IEPS符合率高,建议临床不明原因心动过速的患儿可以先行TEAP,以明确心动过速的诊断与分型,为下一步的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成人和儿童皆可累及。其中儿童AD较成人更为常见,且病情顽固,往往迁延不愈。由于婴幼儿药物选择存在局限性,儿童AD的药物治疗仍面临巨大的挑战。除外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传统治疗外,近期针对AD发病机制相关的小分子靶向抑制剂及生物制剂逐渐被应用于临床,文章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吞气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诊治的35例吞气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5例患儿中男24例、女11例,中位年龄57个月,中位病程3个月。35例患儿均有吞气样动作及腹胀表现,其次有腹痛或腹部不适20例(57.14%)、嗳气15例(42.86%)、呕吐11例(31.43%)、稀便10例(28. 57%)、肛门排气增多9例(25. 71%),其他少见表现为便秘6例(17. 14%)、食欲下降5例(14. 29%)、体质量下降5例(14.29%)、头痛2例(5.71%)。19例(54.29%)患儿有可疑诱因。主要辅助检查为X线平片发现胃肠道充气明显而无液平。给予针对诱因及病情的宣传教育,减少吞气样动作及对症处理。33例(94.29%)患儿缓解,2例(5.71%)合并智力发育迟缓者疗效不佳;5例(14.29%)症状反复。结论不同年龄儿童均可发生吞气症,且多有一定的诱因,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腹胀及吞气样动作,X线平片胃肠道充气明显而无液平可为其唯一特征,针对诱因的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不同评价工具用于儿童幼年皮肌炎病情活动度及严重程度评估的信效度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确定不同评价工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9月诊治的幼年皮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入院当日及入院后24~48小时,利用儿童肌炎评定量表(CMAS)、肌炎活动性评价工具(MDAAT)、疾病活动性评分量表(DAS)完成的病情评估的信度和效度。结果共纳入35例患儿,包括2例多肌炎,4例无肌病皮肌炎,29例典型皮肌炎;男性15例,女性20例;平均起病年龄为(3.16±1.45)岁。血清酶学升高比例50.0%~95.5%。首发症状为皮疹、肌力减退及二者共存者分别占60.0%、37.1%和2.9%。MDAAT、DAS、CMAS三种评价工具的Cronbach α系数均0.8,组内相关系数(ICC)均0.75;KMO-Bartlett球形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以上评价工具结构效度均良好,各评价工具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DAS用时短,完成时间仅为(1.56±0.20)min。结论 MDAAT、DAS、CMAS均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而DAS临床应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婴幼儿重症百日咳死亡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收治的婴幼儿百日咳25例病死病例(死亡组)及80例同期收治的重症存活病例(存活组)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亡组男性5例(20.0%),中位发病日龄77天,20例(80.0%)未接种百日咳疫苗;存活组男性47例(58.8%),中位发病日龄83天,63例(78.8%)未接种疫苗。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男性少、痉挛性咳嗽发生率低、肺实变(或肺不张)发生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增多更显著、肺动脉高压发生率高、使用丙种球蛋白比例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使用丙种球蛋白(OR=0.03、0.03)为重症百日咳死亡的保护因素,WBC最高值高、肺动脉高压(OR=1.10、13.31)为死亡的危险因素,有痉挛性咳嗽患儿死亡概率更小(OR=0.02)。预测死亡的WBC最高值的最佳临界值为55.37×10~9/L,AUC=0.83(95%CI:0.73~0.93)P0.001。结论未接种疫苗、高WBC血症、肺动脉高压明显增加婴幼儿重症百日咳的病死率,使用丙种球蛋白、早期换血减轻高WBC血症可能改善其预后,慎用激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