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和5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F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并对2组进行比较。结果甲状腺激素水平T4、FT4、TSH在治疗前后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在治疗前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FT3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更显著(P<0.01),在治疗后T3、FT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保护性应激反应可引起T3和FT3下降,并且T3和FT3的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随着病情好转逐渐恢复;对于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监测治疗和判断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严建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5):431-43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动态观察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同时检测40例健康对照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并对2组及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相比,治疗前脑梗死组血清FT3降低(P<0.01),TSH、FT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治疗前后相比,治疗前血清FT3水平低(P<0.05),TSH、FT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治疗后FT3、FT4、TSH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FT3下降,随着病情好转逐渐恢复;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的测定,对于监测治疗和判断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涂红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3):47-49
目的分析不同TOAST分型青年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相关性,为临床病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近3a收治的青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136例为对照组,按TOAST分型对136例青年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采用循环酶法技术测定血浆Hcy水平,使用NIHSS量表评分。结果同对照组相比,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TOAST分型中LAA型血清Hcy水平和NIHSS评分与其他4个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4个亚型(SAA、CA、SOE、SUE)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病因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LAA型发病后病情程度往往较其他亚型重,应重视早期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之间危险因素的差别。方法按照TOAST分型标准选取3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患者134例,心源性脑栓塞型(CE)患者102例,小血管病变型患者(SAA)137例。所有患者测定血压和血脂水平,同时采用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以最厚处内-中膜厚度(IMT)≥1.2mm为阳性。结果SAA组患者静息血压较LAA组和CE组高(P〈0.05);SAA组患者的TCH和TG浓度较LAA组和CE组高(P〈0.05);SAA组患者的LDL浓度较CE组高(P〈0.05);LAA组患者的HDL和ApoA浓度较CE组和SAA组低(P〈0.05)。三组之间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SAA型患者静息血压偏高,“坏”胆固醇浓度亦偏高,LAA型患者“好”胆固醇浓度偏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脑梗死TOAST各亚型的关系。方法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TOAST病因分型方法分类后,检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以及各亚型之间的血浆FIB水平。结果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缺血性卒中(SOE)因例数少未作分析外,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各亚型中的FIB浓度增高均有显著意义;其中,FIB浓度在大动脉粥样硬化亚型(LAA)中的浓度最高,但与心源性亚型(CE)无明显差异,与腔隙性亚型(SAA)相比,两组均有显著意义。结论血浆FIB水平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与LAA、CE型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张艳丽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6):20-22
目的探讨不同TOAST亚型青年脑梗死患者预后差别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012-01—2013-12我院收治的261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年龄≤45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并根据随访记录,比较不同亚型患者复发率和病死率,找出不同TOAST亚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本组TOAST各亚型构成,心源性栓塞型(CE)40例(15.33%),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90例(34.48%),小动脉闭塞型(SAO)47例(18.01%),其他明确病因型(ODC)32例(12.26%),不明原因型(UND)52例(19.92%);各亚型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病死率最高;各亚型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异常、吸烟、抗血小板凝聚治疗、NIHSS评分、饮酒、血脂异常是影响各亚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不同TOAST亚型的青年脑梗死患者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复发率差异不明显,预后影响因素各有特点,在临床诊断中应针对不同亚型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型探讨人尿激肽原酶(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9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给予尤瑞克林治疗(除常规治疗外,静滴尤瑞克林0.15PNA单位/d)14d,结合TOAST分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中心区及半暗带区脑灌注成像相对比值,对比各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同时进行颈动脉、椎动脉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以及头颅和颈部MRI/MRA等检查;并行血常规、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凝血常规等检测。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中心区及半暗带区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达峰时间(TTP)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与小动脉闭塞性(SAO)、心源性(CE)、其他原因(SOE)及不明原因(SUE)组相比,微循环灌注改善程度和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尤瑞克林对LAA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SAO、CE、SOE、SUE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CI)患者伴发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综合征(LTS)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对208例急性LAA-CI患者进行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并分组。采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随访1年时进行mRS评分。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T3正常患者151例(对照组),LTS患者57例(LTS组)。LTS组患者T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1)。LTS组患者年龄、收缩压、入院时NIHSS评分及糖尿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与LTS的发生密切相关(均P0.01)。LTS组患者1年后mRS评分3~6分及6分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LAA-CI患者伴发LTS预后较差,高龄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可能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水平与不同分型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对本院神经内科卒中注册登记的5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OCSP分型标准和TOAST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入院后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水平,分析不同分型脑梗死与两指标之间的的关系.结果 OCSP分型各亚型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尿酸水平差异均不明显,TOAST分型中LAA亚型Hcy水平高于SAO、CE亚型,SAO、CE、SUE亚型Hcy水平高于SOD亚型,LAA亚型、SAO亚型UA水平高于CE亚型、SOD亚型,差异均明显.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尿酸水平对OCSP分型的提示作用有限,对TOAST分型有提示作用,两种分型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指导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及NIHSS评分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确诊的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其进行TOAST分型并对神经功能的缺损进行评分,测定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值。结果TOAST分型中最常见的分型为LAA型及SAO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值进行最高分型为LAA型,与其他亚型之间进行处理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其NIHSS评分与其他亚型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亚型间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酸血症可能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存在密切相关性,NIHSS评分中以LAA型较高,可能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和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及脑梗死TOAST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卒中单元2010年1月~2011年3月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首先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正常(〈15umol/L)及轻度增高组(15umol/L~30umol/L)及中重度增高组(≥30umol/L);根据患者的卒中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对所有患者行TOAST分型。结果①Hcy轻度增高组与Hcy正常相比,血浆维生素B12水平明显降低(P〈0.001),余危险因素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Hcy中重度增高组与正常组与相比,中重度增高组男性比例(P=0.014)及吸烟率(P=0.019)明显高于正常组、高血压患病率(P=0.004)及血浆维生素B12水平(P=0.002)明显低于正常;②Hcy正常组、Hcy轻度增高组的TOAST分型均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型比例最高、其次为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型,而Hcy中重度增高组以SAO型比例最高,其次为心源性脑栓死(CE)型,Hcy中重度增高组LAA型比例明显低于Hcy正常组(P=0.007),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梗死患者不同水平的Hcy伴有不同的卒中危险因素及不同的TOAST构成,Hcy中重度增高伴有高的男性比例及吸烟率,伴有低的高血压比例及低血浆维生素B12水平;Hcy中重度增高组TOAST分型以SAO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Org10172治疗急性卒中试验分型(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住院期间死亡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急性脑梗死为根本死亡原因的7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TOAST分型方法进行亚组分类: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型)、心源性栓塞型(CE型)、小动脉闭塞型(SVD型)、其他原因型(ODC型)及不明原因型(UND型)。比较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特征。结果(1)LAA型死亡构成比(55.1%)最大,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LAA型住院病程最长(4.55±4.34)d,高血糖、高血脂、既往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患病率及胆固醇水平高于其他卒中亚型;CE型以女性为主,死亡年龄最高(73.68±9.82)岁,主要分布于75~84岁,D-二聚体升高、既往心房纤颤、心脏瓣膜病及心衰患病率高于其他卒中亚型,且心房纤颤在心血管危险因素中所占比例最高;与其他亚型相比,SVD型男性、入院时高血压、吸烟史所占比例最高。(3)住院期间并发症在不同病因分型患者中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梗死部位方面,CE型以前循环为主,LAA型及SVD型则以后循环为主(均P<0.01);LAA型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脑疝和脑干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型主要死于脑疝,SVD型主要死于脑干梗死(P<0.01)。结论不同TOAST分型死亡患者在基线特征、梗死部位、直接死亡原因方面均存在差异,临床中需加强对患者病因分型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对高危患者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3.
陈东丽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7)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直接化学发光法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T3、T4、FT3、FT4、TSH含量,同时检测正常健康对照者血清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3、FT3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4、FT4、TSH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急性期相比,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清T3、FT3升高(P0.01),FT4、TS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在梗死急性期可发生显著变化,其中FT3下降显著,随着病情好转逐渐恢复,因此,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一项生化参考指标,对临床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胱抑素C(cystatin C,Cyst-C)的水平变化及其与急性脑梗死的TOAST病因分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病例组;选择年龄、性别、居住地与脑梗死组患者匹配的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均符合入组标准。并按照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分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清Cyst-C浓度,分析TOAST各亚型与Cyst-C水平的关系。结果 (1)脑梗死组患者血清Cyst-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TOAST各分型中SOE、SUE因例数少未作分析,其它各型中LAA、SAA、CE组血清Cyst-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以LAA组增高显著(P<0.01)。(2)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yst-C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发生显著相关(OR值5.346 95%CI 2.225~12.846)。结论血清Cyst-c水平可能是急性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比传统危险因子更敏感地反映病情变化。Cyst-c水平随TOAST亚型的不同而变化,在LAA中浓度升高最显著,支持脑梗死不同亚型可能具有不同病因的论点。 相似文献
15.
李大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2):56-57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脑梗死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03-2014-04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52例,心源性脑栓塞41例,小动脉闭塞型31例,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60例,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清中hs-CRP浓度进行检测,利用酶标仪对血清中MBP浓度进行检测。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和MBP浓度分别为(2.66±4.21)ng/mL和(4.25±2.12)n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hsCRP和MBP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和心源性脑栓塞患者hs-CRP和MBP浓度均高于小动脉闭塞型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动脉闭塞型患者hs-CRP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MBP浓度均出现变化,hs-CRP对早期病变敏感,可早期识别和预测脑梗死,而MBP则可反映脑组织损伤严重程度,对判断患者病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否为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纳入连续性急性脑梗死163例,发病1个月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结局变量,0=mRS 0~2,1=mRS 3~5;急诊入院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依据病史及辅助检查确定TOAST分型。以性别、年龄、吸烟、饮酒、NIHSS评分、GCS评分、TOAST分型、合并症[感染、心肌梗死(MI)、心衰(HF)]、是否合并MS为自变量作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自变量为多分类时采用变量哑化技术。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性别(P <0.05)、吸烟史(P<0.05)、NIHSS评分(P <0.01)、GCS评分(P <0.01)、TOAST分型(P <0.01)、感染(P <0.01)、HF(P <0.05)、MS(P <0.01)对早期预后(mRS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MS(OR 3.869,95%CI 1.542~9.711,P <0.01)、NIHSS评分(OR 19.699,95%CI 2.107~184.134,P <0.01)、TOAST分型(OR 0.188,95%CI 0.067~0.525,P <0.01)、感染(OR 2.950,95%CI 1.202~7.238,P<0.05)对mRS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MS、NIHSS评分、TOAST分型、感染是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评价、对MS高危人群实施干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T淋巴细胞亚群在急性脑梗死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在急性脑梗死中的预后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直接荧光染色法)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第3天的周围血CD3 、CD4 和CD8 T淋巴细胞百分数,用中国卒中量表(CSS)对每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第20天的神经功能缺失进行计分。结果CD4 、CD4 /CD8 比值与(CSS计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552和-0.651,而CD3 淋巴细胞和CD8 淋巴细胞与CSS计分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第3天的周围血CD4 T淋巴细胞和CD4 /CD8 比值越低,其近期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急性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评价19例连续收住的首次、非昏迷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同期10例健康成人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睡眠打鼾史、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动脉血压,研究组还记录入院时和7d时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得分(SSS),使用多导睡眠监测系统记录睡眠过程中的多项生理事件,评价AHI和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 急性脑梗死后74%患者有阻塞性或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63%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了具有临床意义的睡眠呼吸暂停,AHI与患者年龄、BMI、最低SaO2、睡眠打鼾史、吸烟史、高血压、SSS有关,呼吸事件主要为阻塞性或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在所有呼吸事件中约占8%.既往有心脏病史的患者甚至会出现Cheyne-Stokes呼吸.结论 应重视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OSAHS发生的可能性,对于病情重、存在多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更应作为常规评价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脑梗死的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593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死合并MS的发生率为55.99%,脑梗死合并MS与单纯脑梗死患者比较,心、肺、肾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脑梗死患者合并MS的发生率随患者脑梗死病程的延长和发病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结论 代谢综合征与脑梗死关系密切,发生MS后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而脑梗死病程越长,发病年龄越大,MS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20.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11):1008-1012
目的探讨微量白蛋白尿(MAU)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预后是否有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院神经内科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用免疫比浊法测量患者的24 h尿白蛋白,根据有无MAU分为两组。用美国国立卫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表示残疾程度。于发病48 h内和治疗后14 d时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和mR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神经系统缺损的程度是否有差别。mRS≤2分为残疾较轻,表示预后好,mRS>2分为残疾较重,表示预后差。应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来探讨MAU对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结果入院时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并无明显差异(Z=-1.566,P=0.117),MAU阳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的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重于MAU阴性的患者(Z=-2.878,P=0.004)。尿中白蛋白的含量与发病时NIHSS评分(rs=0.175,P=0.046)和治疗后14 d时NIHSS评分(rs=0.393,P=0.004)均呈正相关。应用偏相关分析控制入院时NIHSS评分分析尿白蛋白与出院时NIHSS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尿白蛋白量与出院时NIHSS评分依然呈正相关(rs=0.194,P=0.027)。MAU阳性患者的预后较MAU阴性患者差,主要表现在无变化的患者较多(χ2=8.614,P=0.004),而进步的患者较少(χ2=8.893,P=0.002)。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MAU阳性患者预后差的风险要高于MAU阴性患者3.073倍(P=0.025)。结论MAU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