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Meta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摘要 目的 对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在研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检索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RCT文献。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17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8篇RCT文献,文献质量评价A级1篇,B级3篇,C级14篇。共纳入1 200例早产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达到全肠内喂养时间:红霉素预防组加权均数差值(WMD)=-4.18(95%CI:-6.29 ~-2.08),红霉素治疗组WMD=-4.69(95%CI:-6.38~-3.00),两组均可较早实现全肠内喂养;胎龄≤32周亚组WMD=-5.15(95%CI:-12.60~2.30),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剔除低质量文献行敏感度分析,WMD=-5.48(95%CI:-11.66~0.69),红霉素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红霉素预防组住院时间(WMD=-1.10,95%CI:-3.65~1.37)和NEC发生率(OR=1.01,95%CI:0.24~4.22)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红霉素治疗组日均体重增加(WMD= 4.29,95%CI:-2.06~10.64)和NEC发生率 (OR=0.68,95%CI:0.18~2.56)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红霉素治疗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WMD=-2.45,95%CI:-2.87~-2.04)、症状消失间(WMD=-1.22,95%CI:-1.33~-1.11)及住院时间(WMD=-9.70,95%CI:-11.92~-7.49)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喂养不耐受高危儿及胎龄≤32周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的证据尚不足;对于胎龄>32周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今后研究应确定是否存在一个最佳剂量以缩短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在改善喂养不耐受的症状中红霉素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益生菌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和万方数据库,收集益生菌预防早产儿NEC的RCT,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3月。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偏倚风险,采用 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3个RCT (n=8 248)。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低出生体重儿(LBWI):益生菌降低NEC 2级以上(包括2级和3级)发生率[OR=0.26(95%CI:0.10~0.66)]、3级发生率[OR=0.29(95%CI:0.11~0.78)]、缩短达全肠道喂养时间[WMD=-3.57(95%CI:-5.79~-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益生菌组和对照组总病死率[OR=0.80(95%CI:0.50~1.28)]和脓毒症发生率[OR=0.50(95%CI:0.13~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益生菌降低NEC 2级以上发生率[OR=0.34(95%CI:0.26~0.44)]、3级发生率[OR=0.39(95%CI:0.20~0.76)]、总病死率[OR=0.55(95%CI:0.44~0.69)]、NEC相关病死率[OR=0.38(95%CI:0.21~0.69)]和脓毒症发生率[OR=0.77(95%CI:062~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益生菌组和对照组达全肠道喂养时间 [WMD=-128(95%CI:-262~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益生菌缩短达全肠道喂养时间 [WMD=-170(95%CI:-285~-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益生菌组和对照组的NEC 2级以上和3级发病率、总病死率、NEC相关病死率和脓毒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防性使用益生菌可减少LBWI和VLBWI的NEC 2级以上以及3级发生率,缩短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并降低VLBW的总病死率、NEC相关病死率和脓毒症发生率,但纳入研究在研究设计、方法学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性,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12月收住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早产儿室患儿224例,依据相关入组标准(排除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遗传代谢病、染色体病、入院时日龄3 d、住院期间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开始喂养前已出现呕吐、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入院时已诊断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未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最终入组190例,其中男婴106例,女婴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益生菌组,通过比较两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及其程度,来评价口服益生菌对NEC的预防效果;比较两组败血症发生率,了解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比较达到全肠道营养的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胎粪排尽时间、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评估早产儿的喂养情况。结果两组胎龄(F=1.552,P=0.2144)、出生体重(F=1.415,P=0.2357)、1分钟Apgar评分(F=0.553,P=0.814 3)、5分钟Apgar评分(F=0.047,P=0.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益生菌补充组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94%vs 13.6%,x~2=7.4316,P=0.0064)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且在发生NEC的患儿中,补充益生菌组的患儿疾病严重程度显著低下,虽补充益生菌组患儿败血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下(2.9%vs 4.5%,x~2=0.342 6,P=0.5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益生菌补充组患儿更快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F=3.83,P=0.048),恢复至出生体重(F=5.48,P=0.02),并排尽胎粪(F=16.02,P0.01);而喂养不耐受(14.7%vs 30.09%,x~2=26.784,P0.01)、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20.59%vs 42.05%,x~2=10.256,P=0.0014)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早期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可以有效降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减轻疾病严重程度,有利于促进早产儿喂养耐受性,且相对安全,对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早产儿神经发育的保护作用。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获得rhEPO对早产儿神经发育保护的RCT或半随机对照试验(quasi-RCT)文献。使用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智力发育指数(MDI)、神经运动发育指数(PDI)、新生儿行为神经评估(NBNA)评分、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脑瘫、失明和听力受损)发生率以及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ROP,≥3级)、严重脑室内出血(IVH,≥3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结果 共检索到11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2篇RCT和3篇quasi-RCT文献(n=233)进入Meta分析,其中英文文献2篇,中文文献3篇。文献质量评价A级1篇,B级1篇,C级3篇。各研究间的基线水平有一定差异,出生体重、孕周、rhEPO剂量和治疗持续时间不尽相同。Meta分析结果显示,rhEPO治疗组M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WMD=7.73,95%CI:3.45~12.01,P=0.000 4);rhEPO治疗组P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WMD=3.81,95%CI:0.59~7.02,P=0.02);rhEPO治疗组NBN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WMD=1.95,95%CI:1.56~2.35,P<0.000 01)。两组MDI评分<70发生率(OR= 0.70,95%CI:0.31~1.61)、PDI评分<70发生率(OR=2.46,95%CI:0.94~6.45)、脑瘫(OR=1.08,95%CI:0.39~2.99)、失明(OR=0.34,95%CI:0.01~8.56)和听力受损(OR=1.04,95%CI:0.06~17.15)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严重ROP(OR=1.30,95%CI:0.50~3.43)、严重IVH(OR=2.91,95%CI:0.64~13.23)、NEC(OR=0.57,95%CI:0.13~2.54)和BPD(OR=1.06,95%CI:0.50~2.26)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rhEPO治疗可能改善早产儿神经系统预后,可能对于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有保护作用,且不增加严重RO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与配方乳喂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在进行母乳喂养、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条件下黄疸消退、体重增长、耐受全胃肠营养的时间及常见并发症的区别.方法 对2002年10月至2005年4月我科收治的11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母乳喂养的39例,另72例采用早产儿配方乳喂养,观察两组在黄疸消退日龄、回升到出生体重日龄、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日龄、住院天数等的差别,并比较两组在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酸中毒的发生率方面的不同.结果 两组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日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6,P<0.01);两组在喂养不耐受和酸中毒发生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203和4.811,P<0.05);黄疸消退日龄、回升到出生体重日龄差异两组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0和0.27, P>0.05);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的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结论 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积极进行母乳喂养,这对于早日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降低酸中毒发生率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早期微量喂养在机械通气早产儿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的早产儿科学合理的胃肠内营养支持方法.方法 将87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微量喂养)47例和对照组(常规喂养)40例.观察两组患儿达全量胃肠道营养时间、体质量增长速率、机械通气时间;并发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达全量胃肠道营养时间(11.5±2.4)d,较对照组(16.9±2.3)d缩短;机械通气时间(4.9±1.1)d,较对照组(6.8±1.2)d缩短;体质量增长速率(30.7±3.1)g/d,较对照组(22.3±2.8)g/d陕;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3.4%(11/47),明显低于对照组42.5%(17/40),差异有显著性(P<0.05);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对机械通气早产儿予早期微量喂养可缩短达足量喂养的时间,减少并发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危重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以双胎配对为基础,回顾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出生、仅1胎患NEC早产双胞胎的临床资料,比较NEC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基本资料(出生体质量、产时窒息、出生顺序、性别)、危险因素(喂养情况、治疗措施、疾病状态)。结果 NEC组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发病前48小时内浓缩红细胞输注比例高于对照组,生后1周内血红蛋白最低值、起病前最后一次输浓缩红细胞当日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喂养不耐受(P=0.018,OR=7.26,95%CI:1.40~37.77)、早期贫血(P=0.022,OR=10.21,95%CI:1.41~74.01)、NEC发病前48小时内浓缩红细胞输注(P=0.023,OR=16. 65,95%CI:1. 47~188. 09)为NE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喂养不耐受、早期贫血、NEC发病前48小时内浓缩红细胞输注与NEC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8月至2011年4月在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24h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按照是否合并NEC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对两组进行21个相关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32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Ⅱ期以上NEC20例,发生率6.2%。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医院感染败血症(χ2=29.449)、前置胎盘(χ2=6.648)、和先天性心脏病(χ2=11.353)的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早期微量喂养(χ2=8.355)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开奶时间较对照组延迟[8.5(3.3~15)天比3.0(2~7)天,Z=2.921],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院感染败血症(OR9.050,95%CI3.272~25.030)、前置胎盘(OR6.841,95%CI1.491~31.392)和开奶延迟(OR1.065,95%CI1.007~1.127)是NEC发病的高危因素(P均<0.05)。结论医院感染败血症、前置胎盘、延迟开奶是NEC发病的危险因素。尽早开展微量喂养,积极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感染,有助于降低NEC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HFNC)预防新生儿拔管失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FMRS)、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手动检索作为补充,收集比较HHHFNC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预防新生儿拔管失败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1040名新生儿。Meta分显示,HHHFNC组与NCPAP组预防新生儿拔管失败的治疗失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HHFNC组与NCPAP组院内病死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室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率及全肠道喂养获得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HHHFNC组鼻损伤(OR=0.49,95%CI:0.34~0.71,P=0.0001)、气漏(OR=0.27,95%CI:0.07~0.97, P=0.04)的发生率则低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HHFNC可作为预防新生儿拔管失败的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手段。  相似文献   

10.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早产儿32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EHF)喂养早产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住院的69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喂养方式不同分为EHF组(n=327)和标准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SPF组,n=365),收集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资料,包括喂养不耐受情况、达全肠道喂养时间、首次排胎粪时间、胎粪排尽时间,以及大便是否有潜血、是否存在肠道感染或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入院后3周血清白蛋白水平、皮肤黄疸出现时间及持续时间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开奶时间、首次胎粪排出时间、皮肤黄疸出现时间、入院第1、2周血清白蛋白水平、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HF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肠道感染率、大便潜血阳性率及NEC发生率均显著低于SPF组(P0.05);EHF组胎粪排尽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SPF组(P0.05);入院第3周EHF组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SPF组(P0.05)。结论 EHF可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NEC发生率,缩短黄疸持续时间,促进排便,使早产儿更早达到全肠道喂养,较SPF存在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系统性评价去氨加压素、警铃、去氨加压素联合警铃、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能药物4种干预措施治疗儿童单症状夜遗尿的疗效。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c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时间截止到2017年8月1日。纳入对比去氨加压素、警铃、去氨加压素联合警铃、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能药物中任意2个或以上干预措施治疗儿童单症状夜遗尿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制定好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对最终纳入的RCT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利用统计软件R 3.3.2和STATA 14.0完成数据分析。结果纳入15个RCT,共计1 505例患儿。网状meta分析提示,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能药物的完全反应率和成功率高于去氨加压素(完全反应率OR=2.8,95%CI:1.5~5.4;成功率OR=3.5,95%CI:1.7~7.5)和警铃(完全反应率OR=2.7,95%CI:1.1~6.6;成功率OR=3.8,95%CI:1.6~9.0);去氨加压素联合警铃成功率高于警铃(OR=1.9,95%CI:1.1~3.4);治疗结束后警铃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去氨加压素(OR=0.15,95%CI:0.03~0.53)。排序结果显示,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后的完全反应率和成功率治疗效果最佳,去氨加压素联合警铃能最大程度降低每周尿床次数,警铃的复发率在4种方案中最低。结论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能药物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用警铃或去氨加压素;去氨加压素联合警铃方案比单用警铃或去氨加压素治疗效果略有优势或相近;去氨加压素和警铃治疗效果相近;警铃治疗的复发率最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婴幼儿重症百日咳死亡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收治的婴幼儿百日咳25例病死病例(死亡组)及80例同期收治的重症存活病例(存活组)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亡组男性5例(20.0%),中位发病日龄77天,20例(80.0%)未接种百日咳疫苗;存活组男性47例(58.8%),中位发病日龄83天,63例(78.8%)未接种疫苗。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男性少、痉挛性咳嗽发生率低、肺实变(或肺不张)发生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增多更显著、肺动脉高压发生率高、使用丙种球蛋白比例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使用丙种球蛋白(OR=0.03、0.03)为重症百日咳死亡的保护因素,WBC最高值高、肺动脉高压(OR=1.10、13.31)为死亡的危险因素,有痉挛性咳嗽患儿死亡概率更小(OR=0.02)。预测死亡的WBC最高值的最佳临界值为55.37×10~9/L,AUC=0.83(95%CI:0.73~0.93)P0.001。结论未接种疫苗、高WBC血症、肺动脉高压明显增加婴幼儿重症百日咳的病死率,使用丙种球蛋白、早期换血减轻高WBC血症可能改善其预后,慎用激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诊断儿童不明原因心动过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诊治的28例不明原因心动过速患儿行TEAP的结果,并与心内电生理检查对比。结果共28例经TEAP患儿,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龄(10.8±3.7)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8例,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2例,未诱发异位心动过速3例,诊断率为89.29%(25/28)。21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IEPS),1例经TEAP未诱发异位心动过速,后经IEPS诊断为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1例左侧旁道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LP-AVRT)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AT),其余的诊断两者均一致,符合率为90.48%(19/21)。结论 TEAP诊断心动过速与IEPS符合率高,建议临床不明原因心动过速的患儿可以先行TEAP,以明确心动过速的诊断与分型,为下一步的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及原因。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行介入封堵治疗PDA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其封堵前后及随访1年的变化。结果共收集1 408例患儿,男482例、女926例,中位月龄27.0(2.0~215.0)月,介入成功封堵1 404例(99.72%)。PDA内径术前超声测值为3.3(0.1~18)mm,主动脉造影为2.2(0.1~18)mm;选用封堵器大小为(8.47±2.52)mm。术后24小时心脏超声复查有残余分流125例,血小板减少21例,心律失常31例,溶血2例,动脉血栓3例,假性动脉瘤4例,右髂总动脉破裂1例,右肾挫裂伤1例,封堵器移位4例,降主动脉狭窄1例,肺动脉狭窄1例,三尖瓣前瓣腱索断裂1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递增、封堵器直径增大为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儿童PDA介入治疗安全、有效;PDA内径较大、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成人和儿童皆可累及。其中儿童AD较成人更为常见,且病情顽固,往往迁延不愈。由于婴幼儿药物选择存在局限性,儿童AD的药物治疗仍面临巨大的挑战。除外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传统治疗外,近期针对AD发病机制相关的小分子靶向抑制剂及生物制剂逐渐被应用于临床,文章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不同评价工具用于儿童幼年皮肌炎病情活动度及严重程度评估的信效度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确定不同评价工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9月诊治的幼年皮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入院当日及入院后24~48小时,利用儿童肌炎评定量表(CMAS)、肌炎活动性评价工具(MDAAT)、疾病活动性评分量表(DAS)完成的病情评估的信度和效度。结果共纳入35例患儿,包括2例多肌炎,4例无肌病皮肌炎,29例典型皮肌炎;男性15例,女性20例;平均起病年龄为(3.16±1.45)岁。血清酶学升高比例50.0%~95.5%。首发症状为皮疹、肌力减退及二者共存者分别占60.0%、37.1%和2.9%。MDAAT、DAS、CMAS三种评价工具的Cronbach α系数均0.8,组内相关系数(ICC)均0.75;KMO-Bartlett球形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以上评价工具结构效度均良好,各评价工具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DAS用时短,完成时间仅为(1.56±0.20)min。结论 MDAAT、DAS、CMAS均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而DAS临床应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NAs)对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儿童HBV再激活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使用抗病毒药物对HBV再激活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41例慢性HBV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规范使用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但未予以NAs预防性抗病毒的患儿设为对照组;将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前1~2周开始使用NAs且至少持续使用3个月的患儿设为预防组。观察两组患儿乙肝病毒再激活及肝功能情况。结果 41例患儿中18例发生HBV再激活,其中预防组16例患儿中有1例(6.3%)出现HBV再激活,对照组25例中17例(68.0%)HBV再激活,两组间再激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2,P0.001)。预防组1例患儿因未规范化使用NAs出现再激活;对照组中出现HBV再激活后有11例患儿予NAs抗病毒治疗后9例HBV DNA下降,其中2例因继发感染后出现HBV DNA再次升高。结论所有需要使用化疗或免疫抑制剂的慢性HBV感染患儿在接受治疗前应常规筛查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及肝功能。HBV再激活前预防性使用NAs和已经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的患儿及时规范化使用NAs,对于减少HBV再激活的发生、改善临床预后、降低乙肝病毒复制及减轻肝功能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可存在气道炎症、可逆性气道梗阻、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微小RNA(miRNAs)是一类转录后水平基因调节的非编码小RNA,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文章综述miRNAs在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中的研究进展,以及miRNAs作为治疗哮喘新靶点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吞气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诊治的35例吞气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5例患儿中男24例、女11例,中位年龄57个月,中位病程3个月。35例患儿均有吞气样动作及腹胀表现,其次有腹痛或腹部不适20例(57.14%)、嗳气15例(42.86%)、呕吐11例(31.43%)、稀便10例(28. 57%)、肛门排气增多9例(25. 71%),其他少见表现为便秘6例(17. 14%)、食欲下降5例(14. 29%)、体质量下降5例(14.29%)、头痛2例(5.71%)。19例(54.29%)患儿有可疑诱因。主要辅助检查为X线平片发现胃肠道充气明显而无液平。给予针对诱因及病情的宣传教育,减少吞气样动作及对症处理。33例(94.29%)患儿缓解,2例(5.71%)合并智力发育迟缓者疗效不佳;5例(14.29%)症状反复。结论不同年龄儿童均可发生吞气症,且多有一定的诱因,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腹胀及吞气样动作,X线平片胃肠道充气明显而无液平可为其唯一特征,针对诱因的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在婴儿巨细胞病毒(HCMV)肝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HCMV感染婴儿40例,其中肝炎组20例,其他疾病组2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婴儿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三组婴儿血浆IL-33、sST2、IFN-γ、IL-4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Th2细胞比例。结果HCMV阳性肝炎组和HCMV阳性其他疾病组患儿的血浆IL-33、sST 2、IFN-γ、IL-4浓度及Th 1、Th 2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肝炎组高于其他疾病组。肝炎组和其他疾病组患儿IFN-γ/IL-4及Th1/Th2均低于对照组,肝炎组低于其他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MV肝炎组血浆IL-33浓度与sST2、IL-4浓度及Th2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IFN-γ/IL-4、Th1/Th2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HCMV肝炎婴儿存在Th1/Th2失衡,IL-33可能参与HCMV感染所致Th2优势应答和Th1/Th2失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