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47例吞咽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2组患者均进行脑卒中基础治疗、吞咽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观察组再给予tDCS阳极交替刺激双侧口咽部皮层感觉区域,对照组以tDCS阳极假刺激同一区域。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电视荧光透视检查(VFSS)及渗透-误吸指数(PAS)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周后,2组SSA评分各阶段较组内治疗前的同一阶段比较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治疗后总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咽期、误吸情况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PAS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双侧口咽部感觉皮层能更好地改善吞咽功能,对治疗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是否能改善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比较健侧和患侧吞咽皮质t DCS兴奋性刺激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共22例,随机分为健侧组、患侧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都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健侧组和患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健侧和患侧吞咽感觉运动皮质t DCS兴奋性刺激。结果:治疗2周后,3组患者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健侧组高于患侧组和对照组(均P0.05),患侧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3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侧吞咽皮质t DCS兴奋性刺激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改善有促进作用,而患侧刺激在本组研究中未显现出疗效。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改善卒中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30例卒中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tDCS组和对照组,各15例。在外周经皮电刺激治疗的基础上,tDCS组进行小脑tDCS治疗,而对照组进行小脑tDCS假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吞咽障碍能力评价表和吞咽障碍严重程度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改良Masa吞咽能力评价和吞咽障碍严重程度分级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tDCS组和对照组的改良吞咽障碍能力评价和吞咽障碍严重程度分级值均有显著改善(P<0.05),而且tDCS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小脑阳极tDCS配合外周经皮电刺激治疗,可以更为明显地改善卒中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为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 入选标准的真性球麻痹患者42例,随机分为假刺激组、低强度组、高强度组,每组14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 规吞咽康复训练,假刺激组予以假性tDCS刺激,低强度组予以1 mA tDCS电刺激,高强度组予以2 mA tDCS 电刺激;均为20 min/次,5 次/周,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采用纤维内镜下吞咽困难严重程 度量表(FEDSS)、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评分和表面肌电(sEMG)数据进行评定和分析。结 果:治疗后,低强度组和高强度组的FEDSS评分低于假刺激组(均P<0.05),且高强度组低于低强度组(均 P<0.05);低强度组和高强度组的MMASA评分和sEMG平均肌电值均高于假刺激组(均P<0.05),且高强 度组高于低强度组(P<0.05)。结论:低强度、高强度tDCS电刺激均可改善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且高强度 刺激疗效可能优于低强度刺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各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真性球麻痹治疗组(简称真治组)、真性球麻痹对照组(简称真对组)、假性球麻痹治疗组(简称假治组)、假性球麻痹对照组(简称假对组),每组3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基本吞咽康复训练,包括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动作训练(每日2次)、发音训练(发a、yi、wu音,每次每个音节发音5次)、吸舌器训练(10~20次/组,3组/日)、电动牙刷按摩(一日三餐前各1次,每次15 min)、Voca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每次20 min,1次/日,6次/周),共治疗2周;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IS200型智能刺激器(四川省智能电子实业公司)行tDCS治疗(每次20 min,1次/日,6次/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假刺激治疗(仅最初30 s内给予tDCS刺激,30 s后停止电流,1次/日,6次/周),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对各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和分析比较。 结果 ①无论是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或是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治疗后,各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FOI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FOI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FOI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亦有明显改善(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SS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SS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SSA评分均有下降(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DCS联合基本吞咽康复训练有助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恢复,尤其对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有效强度及其神经机制。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脑梗死后吞咽障碍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低强度组(n = 20)、中强度组(n = 20)和高强度组(n = 20),分别给予1.0 mA、1.5 mA和2.0 mA tDCS,共30 d。治疗前后观察吞咽造影和脑电α波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高强度组口腔期评分升高(t = -2.196, P < 0.05),α波优势频率显著升高( t = -6.488, P < 0.001)。 结论 高强度tDCS可提高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脑兴奋性,改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卒中后失眠(PSI)患者睡眠及情绪的影响。方法 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中心PSI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2)和试验组(n=22)。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试验组采用tDCS治疗,对照组采用假刺激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基于心肺耦合技术的睡眠监测系统评估患者睡眠质量;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情绪。结果 两组各脱落2例。治疗后,两组PSQI、HAMA、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t> 8.575, P <0.001),试验组PSQI、HA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t> 2.811, P <0.01),两组间HAMD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1.756,P> 0.05);两组睡眠质量指数、睡眠总时间、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觉醒转换次数均显著优于治疗前(|t|> 4.721, P <0.001),试验组快速眼动期时间优于治疗前(t=-2.851, P=0.010);试验组睡眠质量指数、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调节迷走神经兴奋性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本院康复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tDCS组,各14例.两组均行吞咽功能训练,tDCS组行迷走神经tDCS,对照组行迷走神经假刺激.治疗前后,采用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单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单侧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6例,随机分为(rTMS+NMS)组、rTMS组、NMES组,每组32例,分别给予(真rTMS+真NMES)、(真rTMS+假NMES)和(假rTMS+真NMES)治疗.在基线、治疗2周后、治...  相似文献   

10.
经颅磁刺激与经颅直流电刺激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基本原理、安全性、脑功能检测、临床应用治疗方面进行比较,以便于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利用这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治疗卒中后轻中度抑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月安徽省中医院针灸康复一科住院的60例卒中后轻中度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tDCS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tDCS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2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QSI)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的变化情况,评判2组临床疗效差异;同时观察2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HAMD、NIHSS、PQSI、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高压氧同步舱内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2022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90例出现卒中后疲劳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同步舱内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C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同步舱内经颅直流电假刺激治疗。评估3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多维疲劳量表(MFI-20)评分变化,并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浓度变化。结果:治疗后,A组FSS及MFI-20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的FSS及MFI-20评分均较治疗前及A组下降(均P<0.05),且B组低于C组(P<0.05)。治疗后,3组血清CRP、IL-1β、IL-6、TNF-α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3组血清CRP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的IL-1β、IL-6、TNF-α浓度均低于A组(均P<...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除传统的脑卒中康复方法外,无创性脑刺激技术(NIBS)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对近年来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的研究做一综述,总结归纳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tDCS治疗脑卒中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评价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 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关于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1月。由2名研究者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版软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1篇随机对照试验,共565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主要结果:抑郁症量表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MD)=-0.67,95%CI(-0.84,-0.49),P<0.05]。次要结果:有效率[比值比(OR)=2.87,95%CI(1.96,4.20),P<0.05],缓解率[OR=1.85,95%CI(1.16,2.96),P<0.05]。 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抑郁症患者有显著疗效,但是由于受纳入文献质量和样本量的限制,上述结论仍需要开展更大样本、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包括间接训练和直接摄食训练,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每周6 d,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刺激频率3.0 Hz,刺激强度80%静息态运动阈值(RMT),刺激时间2 s,间歇10 s,左右交替,每侧治疗10 min;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治疗,操作方法及治疗时间和疗程与rTMS治疗相同,但仅将探头垂直于患者颅骨,不加任何刺激;2组刺激治疗时间均为20 min,每日1次,每周6 d,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5个疗程后(治疗后),采用吞咽功能性交流测试(FCM)评分及改良的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并评估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采用美国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BAEP检测,观察2组患者BAEP的各波潜伏期(PL)和波峰间潜伏期(IPL)变化。FCM评分采用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即M(P25,P75)]表示,其余资料以(x-±s)表示。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CM分别为6.50(5.00,7.00)级和5.00(4.00,7.00)级,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观察组为2.50(2.00,4.00)级,对照组为2.00(1.00,3.0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CM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MMASA总分分别为(92.63±6.88)分和(81.60±7.98)分;治疗后,观察组除表达性言语障碍和构音障碍两项外其余各子项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子项亦均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呼吸、构音障碍、舌肌运动范围、舌肌力量、咽反射及软腭运动方面亦均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从BAEP变化看,治疗后观察组各波潜伏期Ⅰ波(1.51±0.16)ms、Ⅲ波(3.64±0.12)ms、Ⅴ波(5.30±0.16)ms及波峰间潜伏期Ⅰ-Ⅲ(2.01±0.16)ms、Ⅲ-Ⅴ(1.65±0.16)ms、Ⅰ-Ⅴ(4.05±0.14)ms与对照组各波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TMS结合常规吞咽训练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缩短BAEP的潜伏期,从而调节吞咽中枢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后注意障碍患者的注意功能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6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进行治疗的60例卒中后注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认知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tDCS刺激,每周5次,每次20min,共4周;对照组参照观察组,但仅在初始和最后30s内施加电流,余同观察组。采用数字广度测试(DST)和字母删除试验分别对患者注意广度和持久度进行评估,采用符号数字模式测试(SDMT)对患者注意转移能力进行评估,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并评估2组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和波幅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MoCA、MBI、SDMT、DST评分、字母正确删除数、P300和波幅均增加(均P<0.05),P300潜伏期缩短(P<0.05);观察组MoCA、MBI、SDMT、DST评分、字母正确删除数、P300波幅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P300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17.
失语症是脑卒中后常见的语言障碍,约20%40%的幸存者因其受到严重影响[1].脑卒中后失语症治疗方法有限,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言语-语言疗法(speech and language therapy,SLT)为卒中后失语症治疗的金标准,SLT的治疗强度可能对失语症的恢复产生着关键影响[2],但由于我国言语语言康复从业人员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时机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43例,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A(online治疗组)、试验组B(offline治疗组)以及对照组C(sham组)。试验组A患者在进行认知训练的同时进行2mA的阳极tDCS刺激;试验组B在认知训练结束4h以后进行相同tDCS刺激;对照组C在进行认知训练的同时进行tDCS假刺激。tDCS与认知康复训练均为30min/次,5次/周,连续2周。在治疗前、2周治疗后(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三个时间点进行蒙特利尔认识评估量表(MoCA)、数字广度测试(DST)、连线测试A部分(TMT-A)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的评估。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患者为41例(2例脱落)。治疗后、随访时3组患者的MoCA、DST、TMT-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试验组A在治疗后、随访时MoCA评分的改善差值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C(P<0.05);试验组B在治疗后、随访时MoCA评分的改善差值均优于对照组C,但仅在随访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A与试验组B MoCA改善差值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A治疗后、随访时数字广度正序、倒序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试验组B在随访时数字广度倒序有显著性提高(P<0.05),对照组C治疗后数字广度的改善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DCS联合认知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PSCI患者的工作记忆等认知功能以及ADL能力,其效果可以维持到治疗结束后1个月。tDCS治疗与认知康复训练同时进行可能比tDCS与认知康复训练分开进行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无创性大脑皮层刺激方法。本文简要回顾其起源和发展,着重综述其机制。目前观点认为,经颅直流电刺激可能通过改变皮层兴奋性、增加突触可塑性、影响皮质兴奋/抑制平衡、改变局部脑血流、调节局部皮层和脑网联系等途径发挥调节脑功能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相关文献、总结研究结果,提出要取得理想的刺激效果,仍有待深入探讨的两个问题,即刺激参数的选择及经颅直流电刺激与任务执行的时间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肌肉牵伸、良肢位摆放、核心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MET治疗,观察组则辅以tDCS+MET治疗,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上肢Fugl-Meyer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2组患者上肢痉挛状态、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情况,同时检测2组患者血清γ-氨基丁酸、谷氨酸及Ca2+浓度,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检测患者偏瘫侧肱肌、肱二头肌、肱桡肌杨氏模量值。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MAS评分、上肢FMA评分、MBI评分、血清γ-氨基丁酸、谷氨酸含量、Ca2+浓度、偏瘫侧肱肌、肱二头肌、肱桡肌杨氏模量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3.0±0.6)分、(53.2±9.0)分、(78.7±13.3)分、(8.85±2.43)μmol/L、(190.1±43.5)μmol/L 、(2.65±0.36)μmol、(36.7±13.4)kPa、(44.2±12.5)kPa及(45.3±15.2)kPa]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DCS联合MET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进一步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状态及运动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